传统媒体转型期 手机报面对的是“危”还是“机”
——对手机报未来的发展展望

2015-02-26 11:46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用户群报业内容

齐 言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中国宁波网,浙江 宁波 315000)

传统媒体转型期 手机报面对的是“危”还是“机”
——对手机报未来的发展展望

齐 言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中国宁波网,浙江 宁波 315000)

从手机报产生至今,它已当之无愧地被公认为“第五媒体”形式之一。发展中,它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体,在报业转型的当下面临着其他更新媒体形式的冲击,那么这到底是厄运还是契机?让我们拭目以待。

手机报;新媒体;转型;展望

一、手机报简介

手机报是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以彩信形式发送到手机上,从而在手机上开发短信新闻、彩图、动漫和WAP(上网浏览)等功能的产品。

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03亿人,较2009年年底的2.33亿增加了6930万,同比增长29.6%。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手机报,作为一种手机产品,具有信息传播方便、内容权威、传播速度快、实时互动等特点,一度受到用户的喜爱,在各地订购量激增。有数据显示,至2009年底,全国报业整体已推出手机报约1800种。不过在近年来,不止是纸质媒体,手机报也受到其他新传播媒介的冲击(如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APP等),用户订购量有了明显的下滑趋势,那如何让昔日巅峰重现?如何能留住手机报用户?这是让手机报内容和运营团队——各大报业,急切的面临的一个问题:手机报的未来应如何发展?

二、手机报:新传媒的融合体

在手机新技术创新发展的今天,手机报虽然受着其他手机传媒形式的冲击。可即便如此,有专家表示,手机报仍然是报业运行的诸多新媒体中最成功的。它的成功不但表现在庞大的用户订购量和成熟的盈利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的转型还会为其他手机产品的未来发展点亮明灯。

三、手机报内容具权威性

目前,各地用户订购量最多的是新闻综合类手机报,制作方大多来源于各大报业采编团队,发送内容的权威性是其他自媒体无法企及的。资源的丰富、制作团队的专业以及传播渠道的正规等等都给下发内容“镀了一层金”,于是,传播给手机报用户的体验度也越权威,凭借着庞大的受众群数量,省市级手机报已大多跻身于“主流媒体”的行列之中。

其实与传统纸媒相比,手机报一样有着独特的栏目设置、文字配图显示、稿件重量级排列等等。可以说,从整体上看,它相当于一份“浓缩”的数字报刊。但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如手机报发送的频次,发送时间,发送容量,甚至是成本都比纸媒有着更大的优势,也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当然这是由传播媒介——手机,本身所决定的,我们暂且不去比较传统纸媒与手机报谁优谁劣,纸媒大规模转向新媒体已然说明了问题。

四、手机报转型需要直视的几大问题

(1)定位模糊,没有特点。与传统纸媒相比,用户对手机报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量身定制”的手机报产品模式已越来越清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这一理念应该用在对手机报产品的开发上:我们面对的是怎样一个客户群?需要传播什么内容?我们的手机报在传播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定位是什么?“你做综合新闻类产品用户接受的好,我就跟着做。”的思想让手机报产品趋于雷同,定位模糊,于是更多的综合手机报问世,大同小异,手机报的存在,不是沦为纸媒的附庸,就是变成纯粹赚钱的消耗品,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长此以往,恐怕也要重蹈传统纸媒的覆辙。

(2)没有独立的采编队伍,同质化不可避免。就目前的状况讲,即使手机报有着可观的用户群和下发数量,但制作团队人员结构配置远远没有那么完备。据了解,多数报业集团的手机报采编人员并不多,据了解,大概每份手机报制作人员+运营人员不超过5人,甚至还会出现产品由其他不是采编工作人员兼职完成。表面上看上去,这节省了人力成本,属于优化精简配置,可这样的方式并不利于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更阻碍了手机报的发展。人员配备不足,易于导致内容的粘贴复制机械化,内容同质化更加严重,由此缺乏媒体产品的竞争力,用户体验差,黏度降低。

(3)用户分析环节缺失。手机报更多的是一种商品,应区别于传统纸媒,适应商业化、市场化。用户“货比三家”的需求越来越明显,“量身定制”和“个性化”已成为常态,如何满足用户的自身需求成为手机报制作的一项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契机。这就意味着,手机报不应“批量生产”,而是需要对手机报传播特点进行把握,对用户群进行细分,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增强用户黏度。我们(宁波手机报)曾经作过很多次用户对内容的期盼征集,以待改版,可最终统计的结果是,用户的需求门类众多,包罗万象,甚至是众口难调。由此可见,我们不应该追求大而多,应追求细而钻。用户分析并不是在做无用功,手机报作为一种手机产品,应该适应市场,适应用户,这对于树立品牌,增强影响力,甚至是带来巨大利润,无疑都是很必要的。

(4)技术团队(引擎)研发力量不足。当然,想要大力推进和发展手机报,光靠内容团队和运营团队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需要技术创新支撑的手机产品来说,技术团队的研发更为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许多报业甚至是运营商合作的技术第三方平台,并没有过硬的技术团队,导致手机报长久性的呈现内容呆板,形式单一,无法满足用户不断提高的阅读和视觉需求。可以这样说,手机报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缓慢,技术原因占主导。那以上问题可以解决吗?可以:无非是有的放矢地对劣势进行改良和优化。例如,找准定位,明确手机报作为“主流媒体”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培养自己的采编队伍,配齐采编人员名额,生产适合于自己用户群及传播载体的原创产品;培养或寻找过硬的技术团队和伙伴,开发新产品;有针对性的分析、拓展用户群,有创意的开发技术新平台,追求手机报形式的多元化。

总之,在纸媒亟待改革的当下,手机报的未来也面临挑战。是看着它逐渐消亡,还是想办法拯救?这是一个问题。作为新媒体“元老”的手机报,不应该仅仅被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产品而放任其自生自灭。既然它是一种新老融合的媒体,还有很多探索需要我们去完成。

[1] 陈国权.新媒体拯救报业?[M].

[2] 朱海松.会员手机媒体化[M].

[3]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兴媒体发展报告(2012-2013)[M].

[4] 朱海松.第一媒体: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M].

[5] 秦艳华,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

G206.2

A

1674-8883(2015)20-0095-01

猜你喜欢
用户群报业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基于协同过滤和Embedding的冷启动推荐算法研究
从资源出发的面向用户群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推荐模型分析
主要内容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公共图书馆的用户群和服务人员的分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反思报业转型五大关系
青岛报业整合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