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晓曦
幸福达人的幸福观
文/周晓曦
幸福的话题古而有之。“宽心从容,离苦得乐”,这是几千年前孔子的幸福观。清朝有个叫张潮的人在他的《幽梦小语》一文中,认为幸福是:“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
在岁月流逝几千年、几百年后的今人,幸福观又怎样呢?名人明星的幸福观姑且不论,仅说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对幸福的理解。那就是“家里没病人,牢里没亲人,外头没仇人,圈里没小人,身边没坏人,对话有哲人,聚会有高人,喝茶有贤人,闲聊有达人”。这虽是普通老百姓的心灵感悟,但也朴实自然得真真切切,没有半点矫揉造作,好像幸福的事儿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眼前,是真正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
我以为上文中张潮讲的幸福观,于今似乎还是很有借鉴意义,更具励志性,更值得张扬。因为它超越时空地把当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的,有了大把的金钱就是幸福,有了一定的权力就是幸福的狭义幸福观,给予了仍然值得今人点赞的诠释,而可以喻之为今天的幸福达人。
把“有工夫读书,谓之福”。看来这张潮把读书真看得特别重,感到能多读书、读好书,既能增加自己的人生含金量和人生的滋养,又能用掌握特多的知识与本领造福于他人,这就是幸福。有人评价他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弱冠补诸生,以文名大江南北”。原来他的闻名、他的幸福就与读书密切相关。对此它给人的启示则是,人一旦有闲暇有工夫,还是多与书为友,与数种的哲人交朋友,特别是在如今知识的更新比加速高铁还快的时代,就更应把读书作为人终身的一大要义,不断地在书的海洋里翱翔,在书中淘取幸福的种子和力量的源泉,但还有更重要的是,读书会使人生更具张力、更具磁性、更有内涵、更有气质。而这些,恐怕是不爱读书之人所难以获得的。
把“有力量济人,谓之福”。大多感悟来自经历。有著述认为张潮是“贫乏者多资之以往,或囊匮则宛转以济”。这是对他言行的印证。解人之困,济人之难,历来为世人所乐道,又向来是人生的一大快乐,一大幸事。人们比较熟悉的著名影视人与慈善家邵逸夫,其慈善捐赠总额超过100多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不少项目被命名为“逸夫楼”。而他这样做,是因他觉得有能力做慈善家,便是自己的最大幸福。还有一位被一些网友称为“掏了力,掏了钱,掏了血,连百年后的遗体也‘掏了’,却不求半点回报”的郭明义,更是把付出、把济人作为人生的最大福分。这些自然与当今有钱就“任性”、就狂妄的人的幸福观相比,不知要高尚多少。更有一些不知名的芸芸众生,把捡拾垃圾的钱、把卖油条的钱、把爸妈给的压岁钱等,或捐给地震灾区、或捐给大病患者、或捐给路边的乞讨者等等,无疑他们在伸出救援之手的那一刻,心中也绝对荡漾着幸福。尽管有的把钱捐赠了出去,连受赠对象啥模样、啥声调都还不知道,但他们觉得这样做是幸福的。
把“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据载,张潮正是以此为福、以此为耀,先后自著诗文、词曲、笔记、杂著数十卷,其中《虞初新志》一书的编纂,便奠定了其文言小说编选家和批评家的历史地位。他便以此为荣。还有,尽管曹雪芹十年辛酸才铸就出不朽经典《红楼梦》,但当他在天国知悉自己的书付梓时,绝对是盈眶的热泪和无限的幸福。如今的后生包括我们自己,倘若有知识、有学问、有独见、有成果,那就用到正道上,用到著述上,避免把精力、时光、能量用到拉山头、织圈子、搞狂欢等歪门邪道上。要以自己的默默耕耘一字一字地写、一句一句地抠、一段一段地敲,写出具有传世之价值,即或没有多大价值的著述等为荣为福。因为人类文明的传承,正是靠千千万万个人把别人的智慧、见地、学识,也包括自己的有用东西,给记载下来,延续下去。做这个事的道理大家都知晓,那是因为无数先人们将文化、知识、技术、经验等进行筛选、选择和沉淀的整理,才使得无数后人们有了这些获取的捷径,以致于不再对其进行苦苦地探索。这可能也是张潮把“有学问著述,谓之福”的缘由。
把“无是非到耳,谓之福”。这在今天尤为重要。我的理解是,没有亲朋好友之是非,也就是没有亲朋好友被敲诈、被收监、被判刑等恶讯,传到自己的耳朵里,自己更无牢狱之灾,使自己的心灵始终保持安静与平和,便是幸运、便是福气、便是美好。而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人际社会之中,真正要做到“无是非到耳”实在是难也。在今天我们更应注重平时的修身养性,坚持不做害人之事、不干违纪之事、更不搞违法之事,始终做到心术正、行为端、身板硬,积德积善,这样才会使是非远离自己、罪恶远离自己、扼运远离自己、恶梦远离自己,而最终才会有幸福来敲门。
(作者单位:川庆物探公司企业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