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教育类演讲词中的德育思想及其作用探析

2015-02-25 02:48
文教资料 2015年30期
关键词:武训演讲词师范学校

沈 南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7)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轰轰烈烈地进行,随后传播到北美乃至世界各地。西方国家凭借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又为满足自身需要,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随着战争的失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甲申(1884)以后,中国更是政潮起伏、外交翻覆、国势阽危。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暴露出“清政府之无能,政治、军事之腐化,经济、文化之落后,及其他种种弱点”①,此后世界列强更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国难当头,为了探寻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亡,许多仁人志士利用演讲这一有力武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或主张维新改良,或提倡君主立宪或倡导革命共和。这一时期,涌现出像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严复(1854-1921)、孙中山(1866-1925)、蔡元培(1868-1940)、章太炎(1869-1936)、秋瑾(1875-1907)、黄炎培(1878-1965)等一批爱国优秀演讲者。在那样的年代,张謇为了宣讲实业、教育等事业,为了实现救国富民的目标,奔走呼号,进行公开演讲,他的演讲词同样具备相当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张謇教育类演讲词概述

张謇的演讲词内容多样,展现了其过人的思想观念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内忧外患、国弱民贫的近代中国,张謇怀着满腔爱国之情高举“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旗帜,高中状元后放弃仕途,回到家乡南通大办实业、大兴教育,投身各项事业,进行地方自治,践履救国强国之志。张謇演讲词基于多项事业的实践,表达了其各方面的思想主张。他一生创办了300多所学校,教育可谓其各项事业的重中之重,故教育类演讲词数量最多,共约60篇,主要发表于张謇所创学校之开学、年假、毕业、运动会、校友会等活动时,内容主要包括办学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侧重展现其丰富的教育教学相关实践与思想。

二、教育类演讲词中的德育思想

张謇的教育思想丰富而且前瞻,从他的教育类演讲词中,能看出他特别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并把发展“德、智、体”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内容,其中“德”处于第一位。张謇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育人,育人首先在德,他在《银行专修科演说》(1913)中明确表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②。在该演说中,张謇对德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道德优美”。所谓“道德优美”,即道德高尚之意,是张謇的德育目标。张謇特别重视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基础“修身”这一美德,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内容,他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之良好品德,认为“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③,这些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类演讲词中多有体现。

1.推崇勤俭节约

1903年,张謇参观日本的实业教育,他对那里学生的勤俭之风记忆尤深,他曾在《女师范校毕业演说》(1923)中回忆并赞叹道:“二十年前,余参观日本实业教育,其学生勤俭之风,实令人钦敬。”④民国五年(1916),张謇在农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整篇演讲词即围绕校训“勤苦俭朴”做具体阐释。张謇将该演讲词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亦将其作为推崇勤俭节约之宣言。该演讲开头两句“今日农校又开学矣。予对于诸生无多言,惟将校训之勤苦俭朴四字细细解释,冀诸生之易于领悟也”⑤即点明此次演说的主旨,与诸生共勉。

农校校训“勤苦俭朴”中“勤”对应为“乾德”,而“乾之德在健”,“健”则为“自强不息”。在《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1905)中,张謇便通过武训的故事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武训是一名叫花子,十岁左右父母双亡,穷无所依的他只好靠乞讨为生,看到同龄人都能上学而自己却不能时,他便立下创办义学之志愿,他坚定决心,百折不挠,最终把所乞之钱积攒下来办成义学。张謇在该演说中称赞武训具备“大仁”、“大智”、“大廉”、“大勇”、“大信”之心,认为武训地位虽低生活虽苦,但成就却极高极卓越,他如此说道:

曾子曰:“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若武训者,可谓能宏道,可当绝大人物。……孔子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言有类无教。墨子言兼爱,言尚同。若武训者,真知孔、墨之意,行孔、墨之道者矣⑥。

武训是六洲万国教育者都应当崇奉之对象,张謇用武训的事迹教育学生应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这是张謇奉行与推崇的美德,我们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抱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前行,要怀着儒家思想中的“仁、礼、忠”办事待人,对待理直的事情,“要有虽千万人吾往之气,有人扶助要做,有人阻抑也要做”⑦。

农校校训“勤苦简朴”中“俭”则为“坤道”,而“坤之德在啬”,“啬”为“俭之本”。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通州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张謇即讲述了孔、孟之“俭”,解释了为何“俭”为美德,为何要以“俭”勖勉学生,他说:

孔子,中国古时大教育家也,其美德曰温良恭俭让。孟子言古之仁君曰恭俭。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求多于人;求多于人则人必不愿。至于人不愿,则信用失而己亦病。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己。故俭为美德。今何以独举俭之一字为诸生勖?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⑧。

张謇对“俭”有深刻的理解,他将“俭”立为“实业之本”,作为广施教育事业的道德基础。当然,张謇从反面说明节俭的必要性,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1913)中,他提到用“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无何有之乡”⑨,并表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⑩,只有节俭才是学业乃至事业成功的保证,勉励大家做到勤苦俭朴,以坚毅之力践行自己的志向,必将有所作为。

2.尊崇“忠实不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⑪孟子亦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⑫诚信,是做人之根本要求。张謇曾亲自题写通州师范学校校训为 “忠实不欺,艰苦自立”,其中“忠实不欺”即为忠诚可靠,不欺骗,不撒谎之意,可见张謇自办学之初便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在《银行专修科演说》(1913)中,张謇教育学生“首重道德”,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

中国商人之道德,素不讲求,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况银行员日与金钱为缘,更非有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守法宜坚,不可假借;营业宜敏,极忌呆钝。如履行契约,所有条件,稍有欺诈,则信用难以保持,何以招徕主顾?便宜不过一时,损失终无尽期⑬。

商道酬信,从商过程中若道德缺失、不讲信用,必有恶果。张謇对缺乏诚信、虚假欺诈之人特别鄙视与厌恶,他希望学生养成“忠实不欺”的优良品德。同样,在《师范第十届本科生毕业演说》(1914)中,张謇指出当时社会流传有害之言论,教育学生抱持良好的品德,他说:

修身之道,固多端也,即就不说谎不骗人做去亦可矣。至于今日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之事,均为社会之恶习。欲得一不说谎、不骗人者难矣。诸生虽不能强人以善,切不可随之而不善。国虽万变,要不失为我之地位。愿诸生既受父母干净之身,而仍以干净之身还诸父母也⑭。

张謇希望学生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保持诚实笃信的高尚品格,真正成为“人师”。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基础,意为传授道德观念,张謇希望作为准老师的师范生们,把传统美德传授下去,并用自身的道德修养感染后辈。另外,在《本县农校欢迎暨南学校参观团演说》(1918)中,张謇再次表达崇尚诚信之观念,强调诚信之重要作用:“信用者,即忠信笃敬之意。……盖天下事不信则民勿从。故余对于农学生,时时以 忠 信 笃 敬 为 训 。 ”⑮

3.肯定群体的作用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稳定结构,群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群体与个体间能通过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德育方面共同得以发展。张謇在发展德育过程中,对群体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在《师范学校开学演说》(1904)中,张謇指出“相劝以勤学,相规以饬行,相爱以合群,如是则私德修而公德进”⑯,可见群体间成员可以相互劝勉促进学习,相互规范促使行为谨严合礼,团结友爱促使关系更融洽,这种正面而又积极的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可以发展个人思想品德,更可以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平。

三、德育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教育类演讲词中,张謇用简洁朴实的语言、真挚诚恳的情感、深入透彻的说理阐述了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运用了开门见山、旁征博引、叙论结合等方式,表达了其丰富的德育思想。

1.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即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旁敲侧击。梁启超在《作文法》中曾指出:“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所在,才易于动人。”张謇写作教育类演讲词,常常直接将演讲主旨于开头表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随后围绕主旨进行具体而深入的阐述,表达其德育思想。

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1903)中,张謇开篇即点明演讲背景,他言“今日是通州师范学校落成与诸君协兴普及国民教育造端之第一日”⑰,紧接着指出演讲之用意与目的:“以下走创立此校之宗旨,与诸君言之。”⑱随后文章则围绕师范学校宗旨“忠实不欺,艰苦自立”谈论了国势,阐述了创办师范教育的具体原因与目标,并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

在另一篇《农校开学演说》(1916)中,张謇同样直接于开头表明其德育思想,他明确表示不与学生多说什么,唯独将学校校训“勤苦俭朴”四个字详细阐释,希望学生有所领悟,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后文张謇即围绕 “勤”、“苦”、“俭”、“朴”四字分别进行了具体解释,指出了该校训的重要性,提出了对学生的希望,并以此勉励学生切实做事,进行道德教育。

2.旁征博引

张謇善于旁征博引,表明自己的思想,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教育类演讲词《师范学校开校演说》(1903)中,张謇教导学生将“民吾同胞、物吾同与”的道理铭记在心,担任起“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为普及教育贡献力量,展开道德教育。前句“民吾同胞、物吾同与”即引用自“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所言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⑲,展现了张謇的儒者情怀,这里用“民胞物与”的概念表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之道理,教导学生不管何时做何事都应怀着“仁爱”之心。后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则引用《孟子·万章上》中“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⑳,鼓励学生做“先知”、“先觉”之人,并承担起“觉后知”、“觉后觉”之责任,即开民智之责任,并再次借用孟子的话“人皆可以为尧舜”鼓励学生“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己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㉑,从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

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师范学校暑假散学演说》中,张謇指出办事待人,要处处以仁、礼、忠三字为目标,仁、礼、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应将此三字存于心,时刻磨炼君子的品格。引用曾子的话说则为:“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㉒而在民国十三年(1924)的《女师范校友会演说》中,张謇则再次用儒家经典《尚书·旅獒》中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表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教育鼓励学生不要轻言放弃,不论结果如何都要积极进取,如此学业才能日进无疆,取得成功。通过旁征博引,表达了张謇丰富的德育思想。

3.叙论结合

刘勰曾云“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㉓,意为引用事例表达道理,只有这样文章在说理时才不会显得单薄与苍白无力。在演讲中,演讲者既要旁征博引说明道理,又要通过叙论结合使得演讲内容丰满、令人信服。张謇在其教育类演讲辞中除了旁征博引儒家经典外,还以其丰富的知识与阅历,在演讲辞中广泛运用各种事例,以叙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说理,论证巩固其德育思想。

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中,张謇列举山东堂邑县人武训兴学之例作为自己乃至所有教育者的榜样。在该演说中,张謇花了大量笔墨用记叙的方式讲述了武训办学之具体过程,他对武训办义学之原因进行了详细描述,如:如何穷困、如何存钱、如何面对别人的规劝等细节。而后,张謇论述了武训的各种道德品质,并评价武训:“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㉔,称赞其为绝大人物。在张謇看来,武训虽只是一个叫花子,但能不畏穷苦困难,历尽千辛办义学,可谓中国乃至世界极光明、极大之叫花子。张謇通过叙论结合的方式,叙述了武训的事迹,赞扬了武训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表达了对武训的无比尊重与敬佩,并表明了六洲万国之教育者应向武训学习,心中应常悬武训,并时时以武训的事迹激励自己更好地践行教育事业。

四、德育思想的作用与影响

演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有感染、影响、说服他人等作用。在程湘帆的《演讲学》中,他明确表示善于演讲的人不仅能使听者获得新知,更能使他们产生精神上与行为上的反应。张謇教育类演讲词中体现出来的德育思想不仅表达了其教育要以德育为先的主张,而且承载着启迪民智、激励后代等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1.启迪民智

就德育问题,张謇不仅在演讲辞中表达了德育为先之主张,而且向学生阐释了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之品德,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张謇向学生讲述以俭养成师范之品格之重要性。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中,张謇表明“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㉕,并以此教育、启迪学生形成各种优良的传统美德。而在《农校开校演说》中,张謇亦以校训“勤苦俭朴”教育、启发学生切实做到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形成种种美德。

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中,张謇教育学生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先,要诚实守信,特别是银行员,更要具备优美的道德,拥有诚恳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招徕顾客,扩张营业。在《师范第十届本科毕业演说》中,张謇同样教育学生作为准老师,要辨别事理,勿被社会流毒所染,启发学生通过宽以待人、诚信待人进行修身。

此外,张謇演讲辞本身亦能作为教学德育内容,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他的《公祭蔡松坡之演说词》不仅仅是一场讲话,更是一堂教育教学课,教室即在此公祭之处,教师即张謇本人,科目即修身,题目即蔡松坡先生。张謇在该演讲中称赞了蔡松坡的各种品质,希望学生来到江边参与此次公祭能产生一种“非犹寻常之感觉”,从而时时感怀于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素质,并承担起开民智、明公理、修公德乃至救国救民之历史重任。

2.激励后代

教育方面,张謇曾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中用孟子所言之“人皆可以为尧舜”表明人人都需向善,都可以有所作为,以此激励学生以“仁”之心,承担起“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同时鼓励学生时时以“忠实不欺、艰苦自立”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促使该精神成为通州之学风。

在张謇教育类演讲词中,常常见到“勖勉”二字,“勖勉”即勉励、激励之意。在《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中,张謇用武训办义学之例表明连生活极苦的叫花子都能打破一切阻碍创办学校,那么教育者就更应尽我们所能普及教育、启迪民智,并好好学习武训的这种大爱与大德。张謇表示自己万万不及武训,他希望学生牢记武训的事迹,并以此鼓舞、激励学生与自己将来共同为教育事业奋斗,他言:“走勉之,诸生勉之,心目梦寐中当常悬一叫花子武训。”㉖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中,张謇再次提及武训,他用武训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以强毅之力完成心中的志向,必会有所成就,他言:“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成就之大小,虽亦视乎才能境遇,及其他种种关系;然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 ”㉗

如今,在多所张謇创办的学校中,我们仍能感受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体会他推崇勤俭、尊崇诚信、讲求坚持不懈的德育思想,感悟他的情怀。虽然没有关于张謇演讲的声音资料,但他留给我们的是既丰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寻找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激发我们探索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激励我们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注释:

①刘厚生.张謇传记.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复印,1985年版:85.

②⑬张謇.银行专修科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0.

③张謇.尊孔会第一次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8.

④张謇.女师范校毕业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97.

⑤张謇.农校开学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38.

⑥㉔㉖张謇.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5.

⑦张謇.师范学校暑假散学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47.

⑧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81.

⑨⑩㉕张謇.北京商业学校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2.

⑪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21.

⑫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173.

⑭张謇.师范第十届本科毕业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29.

⑮张謇.本县农校欢迎暨南学校参观团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46-147.

⑯张謇.师范学校开学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9.

⑰⑱张謇.师范学校开校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4.

⑲章锡琛,点校.乾称篇第十七.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62.

⑳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225.

㉑张謇.师范学校开校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25.

㉒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61.

㉓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339.

㉗张謇.北京商业学校演说.张謇全集.(卷四).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13.

[1]刘厚生.张謇传记[M].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复印,1985.

[2]曹从坡,杨桐编.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章锡琛点校.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6]周振甫注.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武训演讲词师范学校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史考释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千古奇丐”: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载入正史的乞丐
衡士玉美术作品
百年来“武训”形象之变迁与建构
论民国中后期武冈中等师范学校训育实践*——以武冈境内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为例
修辞手法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演讲词的运用
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