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对隐性连贯的解释力

2015-02-25 02:48杨春春
文教资料 2015年30期
关键词:连贯隐性语篇

杨春春

(南京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关联理论对隐性连贯的解释力

杨春春

(南京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

连贯是语篇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分为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两大类。和语篇表层的显性连贯相比,隐性连贯需要借助外在的解释力帮助听话人正确的理解。关联理论提出语境的动态性特征,听话人的心理假设选择及最佳关联的建立,有效帮助解释隐性连贯,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关联理论隐性连贯认知模式心理假设

一、引言

连贯一直是语篇研究的热点话题。对于连贯的区分,目前有两大分类,即存在于语篇表层的凸显的显性连贯和含而不露、需要进行推理的隐性连贯。Halliday和Hasan把连贯当做语篇固有的深层语义特征。如果表层的语义缺乏连贯,语篇接受者就可以用推理等手段建立起语篇的内在连贯性,这就是语篇的隐性连贯。朱永生认为,所谓连贯,是指语篇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显性连贯容易理解,但是隐性连贯则需要借助外在的解释力帮助听话人正确理解。实现语义连贯仅仅依赖衔接手段是不够的,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交际双方的知识和理解。张德禄提出了心理认知因素和语篇连贯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语篇的连贯与否要看其是否符合人们对于世界的基本认识。

尽管语言学界对于连贯的看法并不统一,但是总结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两个层面: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Halliday将语言的使用当做一种社会行为,认为衔接和语域是构建连贯的两个必要条件,从语篇表层来说,衔接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衔接语句;从语篇外部来说,语域将语境和相关的语篇结合起来。他们的主要研究在于语篇内部的衔接手段。而认知心理学则将衔接手段在构建语篇连贯的作用上放到次要的位置,认为语篇的心理连贯才是研究的重点,指出语篇连贯主要与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相关,语言交际有代码模式和推理模式,在实际交际过程中,认识—推理是基本的过程,其中还存在交际双方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传递了说话人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任何话语都会建立起一定的关联,围绕关联性可以理解话语含义。本文拟从关联和认知努力、最强语境效果的联系出发,探讨关联理论对话语中隐性连贯的解释力,从而对实际交际起到促进作用。

二、关联与语境效果

交际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交际则是主要表现形式。Grice的合作原则是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的基本原则,但是实际交际中,话语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不尽相同,一些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说话人想表达的特殊含义可以通过语境推理出来。

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即人们运用语言(口头或者书面)进行交际,就会形成特定的语言环境。很长时间以来,语境被分为两种类型:语言环境及非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指的是语言本身的环境,如语音环境、词语环境等。非语言环境包括社会环境、交谈双方、交际具体环境等,例如语言所扎根的文化环境、交际双方的年龄、身份、性格、修养等一系列因素。人们一度将语境当成既定的在交际之前就已经确定的因素,而Sperber和Wilson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关联理论将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提升到了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有关人类的交际及认知。传统语用学将语境看成一个事先确定的长项,而关联语境则认为语境和人的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是存在于人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不仅仅指交际时的环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各种设想、理念等。在对话双方的交流过程中,人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这些假设的选择,最终得出自己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联理论的语境观是动态的,认为如果语境是事先确定的因素,就会给话语的相关性理解造成困难。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涉及明示—推理两个过程。明示过程中的话语理解不需要太多的认知努力就可以实现,达到语境效果,然而,暗含话语中存在的隐性连贯则会影响听话人的语境假设形成。交际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交际双方的配合是否建立在最佳认知模式—关联性之上。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和听话人会发出和接受语言信息,对于说话人而言,他所说的话是一种明示,对听话人传达某种信息,是明白无误的。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他有时会遇到比说话人设想的更难的情况,不能直接理解,而是要借助推理领会说话人的意图。因为语篇由许多语句组成,线性的发展使得新信息不断出现,旧信息不断退出,同时为新信息的理解提供背景知识,从而使得交际双方能够建立起正确完整的理解。Sperber和Wilson指出,只有当新信息在一定的语境中取得相应的效果,才能表明该语境假设取得了关联性,如果语境效果越强,则表示信息和这一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性越强。要取得良好的语境效果,要求交际双方在推理过程中付出一定的认知努力才能够达到,并且和话语理解的难易程度、语境的清晰度和付出认知努力度都相关。

三、关联理论对隐性连贯的解释

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是关联理论明示—推理模式的两个重要部分。在实际交际中,明示可以提供两层信息,即被指出的第一层基本信息(任何方面的信息),以及被它有意指出或者明示某种含义的信息。听话人必须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才能够正确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从而取得交际的成功。隐性连贯已经超越了诸如语言本身和语法等语言表层种种形式的标记语,更加依赖于交流双方所处的动态语境。说话人、听话人、文化背景等都是动态语境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理解隐性连贯,需要借助逻辑推理等手段实现。Sperber和Wilson指出,所有推理都是有理有据的一系列推测,也就是语境假设的存在。尽管任何一个交际行为都具有意义,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到那些和他们有关联的信息。例如:

——A:Do you like the girl?

——B:She is beautiful and kind.

在形成一系列语境假设时,听话人根据话语的词汇、语法等提供的逻辑信息,以及本人的认知、既有的百科知识积累,寻找语境关联。在这一语境中,A、B双方对于A问题中的the girl有着统一的认知,于是B做出回答,同时在回答中带有暗含的意义。当A听到B的回答时,在这一认知语境和一系列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性,进入推理的过程。A会从B对于the girl“beautiful”,“kind”这些充满正面色彩的描述中推断出其信息为“我喜欢那个女孩”,达到了语境效果。很明显,这一语境假设不是从“她是全国比赛冠军”等实际生活中很少出现的情况中获得的,虽然这一假设也可以达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语境效果。再如:

——面包不见了。刚才好像有小猫进来过。

这两句话看上去似乎没有任何连贯存在,但是其内部有隐性连贯。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解释这个隐性连贯,实现对其的合理解释:说话人的话语陈述了“面包不见”的客观事实,围绕着“面包不见的原因”,在听话人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的假设。下一句的“好像小猫进来过”明确了其中的某一种假设,听话者会自然将两句话关联起来进行推理,得出“小猫进来吃了面包”的结论。

Wilson认为,一句话提供给听话人某个语境,进入语境后,听话人能够从下一个语句中推理出连贯信息。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理解关联理论对于话语中的隐性连贯存在解释力。首先,听话人在获取信息时,对于话语的每个语句有多种可与语码信息相配的可能的理解;其次,听话人不一定能够非常容易地在任何语境下理解话语所产生的含义,有些需要经过努力方可达到;再次,听话人有单一的比较恒定的解释评价标准去理解话语;最终根据这一评价标准,听话人能够从多种可能解释中选择一种,排除其他可能的理解。

Sperber和Wilson进一步发展了“最佳关联”的概念,他们认为,实现最佳关联需要两个条件,即话语能够产生足够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以及听话人为取得话语效果付出了一定的认知努力。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佳。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话语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而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都能够自觉地遵守关联原则。交际双方对于语境假设的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关联就越明显,而明显的内在关联会反过来帮助人们在推理中不必要付出太大努力就能实现语境效果,正确理解话语,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关联原则其实就是话语的语用原则。何自然等认为,“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说话人会采用明示的手段表达信息,而听话人会通过明示-推理模式处理信息,同时考虑最佳关联的原则,力求达到理解无误。

请看下面的例子:

——A:Have you ever been to America?

——B:I’ve never been abroad.

在这个对话中,A的语境暗含该对话的前提,即“美国是外国”。而B的回答则是暗含结论“我没去过美国”。在A听到B的回答时,他应该会产生一系列语境假设,除了“美国是外国”外,还应该有“英国是外国”、“法国是外国”等。根据关联理论,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被认为具有其本身的最佳关联性。B的回答与A的问题紧密相关,接着可以推理出语境假设为B没有去过国外,就是没有去过美国、英国、法国等。根据最佳关联,A可以得出B没有去过美国的结论。

四、结语

传统的交际理论认为语言交际的双方是互相交流意义。语言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其意义的实现受到人的认知因素的制约。听话人能够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交际就能顺利进行。每一个说话人表达的意义都可以分为明示和暗含两个层面。对于听话人来说,除了话语表层通过语言内部环境诸如衔接手段所体现的显性连贯之外,语篇连贯的实现也依赖于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所建立的关联,其对于隐性连贯的理解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关联理论提出语境的动态性特征,认为语言交际是认知和推理的互明过程,要理解话语中的隐性连贯,就要找出话语信息和特定语境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表达暗含的意义,听话人形成一系列心理假设后,通过比较恒定单一的标准选择最佳关联信息,排除其他理解,从而保证交际的成功。

[1]洪明.话题的语篇连贯功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06-110.

[2]莫爱屏.论关联理论对连贯理论的补充及其对话语标记语的解释[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2(1):21-28.

[3]潘震.语篇连贯中的认知框架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6,12(6):117-120.

[4]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9.

[5]张新杰,邱天河.语篇连贯构建的动态模式[J].外国语文,2010,2(1):79-87.

猜你喜欢
连贯隐性语篇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