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芳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无锡 214000)
儿童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在幼儿的成长中,儿童文学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为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思维和想象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五年制幼师生来说,《儿童文学》的学习直接关系到其母语学习和未来的母语教育。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时,应注重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认为,人具有九个方面的智力,即语言(Verbal/Linguistic)、数理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空间(Visual/Spatial)、身体-运动(Bodily/Kinesthetic)、音乐 (Musical/Rhythmic)、人际 (Inter-personal/Social)、内省 (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自然探索 (Naturalist)、存在(Existentialist Intelligence)等九个方面。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他们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的组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开展《儿童文学》教学时,必须首先承认并尊重每位学生的智力差异,进而开展个性化教学,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学生智能的多元化。 职业学校招收的多数是在中考中失利的学生。传统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智能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学校教育是主要以测验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为本位的学习,传统教学都认为这些未考上高中、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较那些所谓的“优等生”智能更低。然而,这种传统的观点忽视了其他智能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其他才能,客观上造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多元智能理论则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使长期以来的“相信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的思想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且大大增加了现实的可能。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9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弱项,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能仅仅是在数理逻辑能力等某些智能上优于其他学生,但在其他智能上可能不占优势;反之,那些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未能考上高中的职校生,可能在某些技能上不占优势,但往往是其他某一项或几项智能的强者。其中很多智能恰是我们专业学习特别是技能训练需要的。
一篇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常常要借助音乐、美术、游戏等多种课堂呈现形式。因此,就幼师生而言,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仅仅是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一方面的标准,学生的音乐、空间、运动等多方面的能力在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开发和考核,注重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发展。
二是课堂情境创设的多元化。儿童文学题材丰富多样,世间的万事万物:花鸟虫鱼、日月星辰、风土人情、山河湖海、飞禽走兽都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其文学形式也是丰富多样,有儿歌、幼儿诗、幼儿童话、幼儿故事、幼儿图画故事、幼儿散文和幼儿戏剧等。多元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文学活动。幼儿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课堂呈现形式,开展幼儿诗歌朗诵活动、幼儿故事欣赏、表演活动、看图编故事活动等,还可以把儿童文学与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开展,从而使幼儿在主题活动中不断认知、探索,获得身心愉悦,更好地激发他们对于文学的兴趣。
师范院校的儿童文学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品评能力呢?
在师范院校,幼师生语言素养的培养得到了较高的重视,一方面,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幼师生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在校期间的口语素养培养是学生未来职业口语素养形成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期间,可以通过语言环境的多元化创设,开展各类活动,给学生开放的空间和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现实中运用,最后在生活中创造,使口语素养真正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形成“角色扮演中体验、情景模拟中学习,专项活动中提高”的模式,走出一条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综合教学路子。
例如,我校在语文组老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组织开展了儿歌品读交流会、儿童剧表演、儿童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自行设计编排分组开展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化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参与儿童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儿童文学学习能力。
鉴于幼儿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幼师生在学习儿童文学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相当的美术、音乐功底。同时,这些元素都可以注入儿童文学课堂中,使教学更加生动灵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美术、音乐、视觉空间等多项智能。
(1)从“图”入手,让学生会说。
在幼儿园教学中,绘本教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针对这一特点,我们不妨借助绘画这一元素,贯穿在儿童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做到图文并茂,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幼儿由于不识字带来的阅读困难,对孩子的阅读活动也起到 “拐杖”作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阅读技能,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在抽象的文字与相应的具体形象、动作之间建立联系,自然而然地认识一些汉字。
案例:《追呀追》①(故事)
一只蝴蝶飞来飞去真漂亮,小猫追呀追蝴蝶,帽子跑掉了,它也不知道。
小狗看见啦:“我来帮你追!”小狗和小猫一起追呀追,小狗的鞋子跑掉了,它也不知道。
小猪看见啦:“我来帮你追!”小猪、小狗和小猫一起追呀追,小猪的眼镜跑掉了,它也不知道。
小熊看见啦,捡起帽子、鞋子和眼镜,跟在后面追呀追。蝴蝶飞进花丛里不见啦,小猫、小狗和小猪累得呼呼喘。
小猫着急啦:“我的帽子呢?”小狗着急啦:“我的鞋子呢?”小猪着急啦:“我的眼镜呢?”
小熊追过来,累得呼呼喘:“你们的东西在这儿呢!”
这个故事内容简单有趣,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幼儿独立阅读技能的材料。在阅读活动中,可以指导学生将故事中的动物、昆虫和物品换成形象生动的小图片,这样幼儿很容易看懂故事内容,还可以帮助幼儿在形象和文字之间建立联系,认得更多的汉字。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参与学习,可以把色彩鲜艳、景物逼真的图画制入课件,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儿童文学的音乐美、色彩美、情趣美,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以“听”辅助,在音乐中感受儿童文学的魅力。
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学作品听赏活动的组织,每天安排一定时间,组织学生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增大信息量,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无穷魅力。可以让学生听教师朗读,可以让学生听同伴朗读,还可以让学生听赏录音朗读。可以为文学作品选择合适的配乐,在配乐朗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儿童文学的音乐性和抒情性。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音乐韵律活动的设计,在音乐中配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诵,进一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交流展示的平台。例如开展诗歌朗诵交流会、韵律活动设计比赛等,通过这样的交流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大大促进学生音乐、视觉听觉等智能的培养。
(3)以“游戏”为依托,感受儿童文学的趣味性。
听说游戏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游戏性,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强化其游戏性特点,而不是仅仅设计成理论课的学习。以儿歌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设计多种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在教室内设置一座简单的“小桥”,并给学生准备好小熊头套;也可以用动作创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扮演小熊的动作表现出它的憨态可掬;还可以用语言创设,以小熊的口吻设计开场白:“我是一只小熊,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可是,前面有一座小桥,我有点害怕,小朋友们你们呢?”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美术、音乐、表演等其他元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设计游戏的兴趣。
笔者认为,多渠道地理解儿童文学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理解;让学生在老师的多媒体演示中理解;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运动中理解。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控。
当然,鉴于多元化智能理论的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避免评价的片面性、狭窄性和单一性。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也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分数,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完善自己,找到自己的智能优势。评价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运用综合的评价方式,而在个性化教学中要把学生放到整个教育中,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智能优势,建立现代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和发挥特长。针对每个人的智力组合的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实现学生的充分发展,培养智能多元化成长的幼教人才。
注释: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91.
[1]刘永恩.多元智能理论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5).
[2]朱建萍,杨雪梅.中职教学中采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几点思考.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徐发红.双语活动中培养幼儿多元智能的教学策略.科教文汇,2009.5.
[4]吴军芳.幼师生幼儿文学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