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引领与超越: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

2015-02-25 11:36段从宇甘建侯
学术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少数民族云南

段从宇,甘建侯

(1.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2.云南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适应、引领与超越: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

段从宇1,甘建侯2

(1.云南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2.云南师范大学 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云南 昆明 650500)

教育信息化是民族教育事业发展重要突破口,其对提升少数民族现代化教育水平、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机会均等、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在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投入显著不足、区域布局不均衡,民族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与文教事业发展相脱节以及建设、发展、维护等方面尚存诸多不足的现实情境下,集中推进区域内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加快建成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重点开展信息环境中少数民族学习行为研究,对统筹分散民族教育资源、传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教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民族教育信息化;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化学习环境;区域教育均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从民族团结和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1]的发展要求。而作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普遍共识,教育信息化集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共享为一体,是促进教育均衡,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推进少数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不仅如此,作为其重要内容的民族教育信息化还针对少数民族文化集成和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力使民族地区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和教学过程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化,是优化教育过程,革新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必由之路。

云南在民族文化上表现为多样性、原始性、纵向传承与横向传播相融的多重特征,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特别是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找准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突破口,对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盘活民族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并引领教育公平: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要义

作为现代教育系统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民族教育信息化打破了传统教育对时间、空间和受教育者年龄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促成了公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和教育过程的延续性、终身性。在云南这样一个保有28种少数民族语言,23种文字,上百万人不通汉语的边疆省区开展民族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意义深远。

(一)提升少数民族的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云南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教育是一种兼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国家公共事业,其不可避免地受经济、政治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云南是一个集山区、边疆、民族、贫困于一体的省份,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及地理环境偏僻等因素的影响,其教育现代化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从深层来看,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外来教育资源严重短缺,内部文化未能很好地形成教育资源。如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财政承载力的不足而导致区域内教育信息交互过少,甚至缺失;因高水平教师及高水平学校的相对匮乏而导致的教育资源的割裂;因部分少数民族家长对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认识偏差而导致教育普及程度过低等。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能极大地改变区域内教育信息交互过少、教育资源割裂的现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强源辐射和文化引领作用,能够让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看清自身的处境与机遇,认识外界的发展,改变其对教育的原有认识,进而为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和行动基础。

(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信息化建设能极大地促成区域内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文山、普洱、怒江、德宏、临沧、迪庆等区域内的连片贫困区,绝对贫困的少数民族人口仍占相当比重,义务教育普及问题、职业教育发展问题、高等教育布局问题、中小学师资培训问题尚未得到良好的控制和解决,总体面临“匮乏的学校教育资源与丰厚的乡土文化以及匮乏的民族文化网络资源与多姿多彩的民间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两对矛盾,严重阻碍了区域内文教事业的发展。而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民族教育资源数字化体系的构建,民族地区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开发,其在极大程度上将区域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材料和学习内容,如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哈尼族的“梯田文化”等[2]。可以通过一定的民族教育资源分布标准的确立,构建起民族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描述与规范,促成区域内“乡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教育资源”三者之间的对接与转化,实现民族文化与非民族文化教育的交互,促进区域内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保障少数民族公平的教育权利

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少数民族创造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教育公平的实质在于排除弱势教育者在教育环境方面的先天不足,在教育过程中平等使用资源。当下,云南省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山区民族与坝区民族之间,少数民族聚集区与非少数民族聚集区之间”,其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在起点、过程和结果上都存在着相当差异。而教育信息化集网络利用、资源共享和信息交互为一体,其能在极大程度上摒除了交通条件、时空间隔对教育资源布局、传输的影响,实现了区域内名校与普通学校,甚至是与落后学校的同质教育资源对接和学习内容教授,改变少数民族地区“一师一校、复式班教学”等教育资源薄弱的局面,促成区域内教育资源分布的相对均衡;不仅如此,教育上时空限制的消除也为更多的少数民族同胞赢得了公平接受教育,分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云南这样多民族的边疆省区发展民族教育信息化事业,对于保障少数民族教育的公平无疑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四)推进云南省区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关。云南是一个聚集了1500万少数民族人口的边疆省份,在全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25个少数民族世居云南,15个民族为云南所独有,且更有超过15个的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既有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诺族”,也有至今保留母系氏族传统的“摩梭人”,具有复杂的多维民族性[3];不仅如此,区域内“经济腹地区、经济核心区和经济边远区”三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明显,区域内人均GDP差异显著;在地缘方面,云南一方面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一方面又是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战略前沿,是我国毗邻边疆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区之一。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云南的区域和谐社会建设。而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心性塑造、民族融通及人力资本投资的综合社会活动,在现代技术辅助下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活动的范围更广阔、效果更明显和影响更深远。教育信息化通过网络、媒体资源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素质,消除民族隔阂,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交流,提升区域内人力资本的水平,实现区域内经济的共同发展,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政治的稳定与繁荣,推进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水平。

二、短效缓慢且资源分散: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状况

(一)总体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

云南教育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但单纯就专门的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而言,其总体起步较晚、发展缓慢。截至2009年底,在全省16个州市中,基础教育的学生接受信息化教育的平均比重不足50%,部分少数民族聚集区比重更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参加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仍远远不足,教学公共资源覆盖率尚不足80%;云南省教育信息化核心平台的教育城域网的四个主接点仍处于二三级的接入网点状态。

(二)资源投入少,资金明显短缺

自云南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以来,资源投入较少、资金明显短缺的现象长期存在。以“十五”为例,得益于西部地区高校网和城域网建设项目的启动,云南省先后自筹资金8000万元,用于建设126所中小学、中等学校和15所高等学校的校园网和城域网。但总体看来,截至2008年底,云南省创建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校仅548所,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仅为8000间,中小学人数与计算机之比也仅为40:1的水平。若单纯以少数民族地区计算,这种资源投入和资金短缺的情况将更为严重[4]。

(三)利用效率低,运行水平不高

教育信息化分一般分为“多媒体表达及人机对话——数字化课堂——校园内网络联络及信息交流——校园外国际联通及国际互联注入——远程教育”五个层次。目前,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大致上处于第三层次,而在广大的民族地区中小学,其教育信息化大多处于第一、二层次。总体上利用效率偏低,在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了“有而不用”的局面,以云南省教育信息推进较早的昆明市第一中学为例,咨询设备落后,使用范围过窄、网络模式单一同样是制约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四)布局不均衡,地区差异明显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离不开相应的资金投入。因此,区域内教育财政和经济的承载力问题就成了左右教育信息化布局的主要原因。在昆明、玉溪等云南的“经济核心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怒江、临沧等区域内“经济边缘区”。不仅如此,在同一地区而言,地级中心城市和县城所在地,城镇和农村,山区和坝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非少数民族地区,其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布局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经济发展好的地方,教育信息化布局相对集中,反之,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相对滞后。

三、建设使用维护相脱节: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足

(一)建设与使用相脱节,导致教育信息化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建设——使用——维护”三者循环交互的持续性过程。然而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单纯为“教育信息化而教育信息化”,将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看作是出政绩、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面子工程”,停留于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形式。对上以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名义争取财政拨款和所谓的专项投入,对下通过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挤占本就短缺的教育资源;从使用上看,教育信息化运用仍旧是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教师普遍面临的难题,因操作机会过少及操作培训的不足,他们或不会使用,或因技术困难而视其为“百无一用”的高成本项目,回避、甚至放弃使用,进而也就无法发现教育信息化项目在发掘少数民族文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优越性,直接导致区域内丰富的民族文化未能转化为直接的教育资源,背离了民族教育信息化“发掘民族文化,反哺民族教育发展”的本质。

(二)使用与维护相脱节,导致教育信息化后续发展趋于停滞

教育信息的不断更新,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信息的海量传播,要求业已发展起来的民族教育信息化系统必须进行不断的革新、维护与升级。从地方政府,尤其是少数民族县份地方政府对教育信息化的后续维护投入看,当前云南极少有省级的专门财政资金、地州财政、县级财政对教育信息化进行维护的专门投入,绝大部分的地区仅注重教育信息化的一次性建设,而缺乏有效的后续建设与维护,形成了教育信息化项目长期停滞于建设初期的水平,其不论是在教学实效还是发展效益上都处于较低水平。如在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等为代表的云南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一师一校教学点,偏远中学集中地来看,其虽然保留了本真且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虽然也有相当部分的教师通过计算机培训掌握了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操作技术,但因为更新维护的不足,民族教育信息化“一建定终身”的情况比比皆是,“与先进学校的同质教学资源共享、民族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转化”处于较低水平。

(三)维护与发展相脱节,导致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认识误区

就当前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项目的总体状况看,毋庸置疑,有相当部分的少数民族县份、少数民族聚集学校,其在信息化建设、使用上均保有较高的水平,甚至是在维护上,都有相当的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长效机制作用下的持续性项目。其在建设、使用、维护与发展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考虑其综合的效益,考虑其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而当前的情况下,在那些建设、使用处于较高水平的地区,由于一味地追求同先进发达地区,同外界的信息交互和文化接轨而片面地引进外来资源、外来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所谓的民族教育信息化就是全方位地引进并因循外来文化,全方位地利用并传播外界教育资源,全方位地运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切信息要素来发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就是要在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分出地位的高下和主次,就是要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凸显外来文化的优势。这种竭泽而渔、饮鸩止渴的方式极大地导致了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认识误区。

(四)发展与认识相脱节,导致区域内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丢失

认识是发展的先导。任何认识上的错误都将可能导致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陷入误区。然而,当前这种认识的错误是普遍存在的。相当部分的民族同胞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部分少数民族习俗对发展教育、发展经济乃至是个人思维的变革来说是一种无形束缚,认为所谓“民族性”就是“保守性”“落后性”的代名词,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不合时宜文化的象征。故此,他们在管理、使用、建设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一味地寻求与外来文化的对接,过分地强调自身的不足,进而片面地否定少数民族文化,摒弃自身民族文化精华,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对那些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采用双语教学是一种耻辱,他们千方百计鼓励学生放弃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使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才能形成教育信息化与先进水平的对接。这种教育信息化认识上的错误,形成了民族教育信息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冲击,导致区域内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丢失。

四、超越传统教育媒介: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路

民族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实质内涵在于基于民族教育在“发展水平、文化多元和经济支持”方面的特殊性,研究符合国家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认识规律的民族教育内容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手段,以此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上所述的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在“建设、发展、维护”上的一系列问题,其根源就在于对民族教育信息化实质内涵的把握不足。发展云南教育信息化,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是关键。

(一)集中推进区域内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民族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当前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主导的局面。可以考虑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实际出发,将区域内民族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分为“民族教育资源特征与分类”“民族教育资源库建设”和“民族教育信息智能处理”三个内容。首先,研究云南省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生活环境、空间分布中的民族教育资源特征,研究民族教育资源的分类标准,并对民族教育资源进行分类,以期因地制宜地开展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其次,考察民族教育资源的空间关系与集成,构建民族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描述与规范,并建立起民族教育资源的数据管理模型,使民族教育信息化在内容上不断拓展;再次,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中嵌入民族教育元素的智能化学习与教学系统构建技术,数字影像数据、电子地图数据与各类民族教育资源的集成、存储、处理和管理,以集中进行开展区域内民族教育数据可视化表达,虚拟教育情境创设,民族文化知识发掘等工作,为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二)加快建成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民族地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极大地有利于将现有的信息化教育平台纳入到区域内的实际教育工作中来。可考虑研究适应区域内不同民族地区特点、不同教育层次的数字化教学环境的硬件、软件配置和资源、服务支持,根据区域内不同类型、不同民族集中的学校,选择合适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构建适合需求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使民族教育信息化能为各少数民族教育参与者所用;在此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智力、资源及技术服务进行标准化研究,对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在线学习、虚拟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学习”等学习方式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研究,进而对当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在建设与使用相脱节的情况上做出改进,做到“有建有用,建为所用”;此外,还必须依据当前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实际,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生学业、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技术与方法,为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相关人员提供科学的评价范式,实现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纵深发展。

(三)重点开展信息情境中少数民族学习行为研究

信息化环境中少数民族及其学习行为的研究是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后续改进的关键着力点。云南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其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对民族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行为,尤其是信息化情境中学习行为认识的不足有关。只有对民族文化背景和现代教育技术双重情境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管理者的行为过程,及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整个教育信息化过程的特征及机制进行研究,方能厘清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在建设、认识、使用和维护上的一系列问题,进而对部分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排斥做出改进,对其认识的偏差进行校准,对民族教育信息化的管理者、使用者和实际受益者进行系统的认识调整,以明确民族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开发并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反哺民族、区域教育的发展,形成“有建设——懂使用——能维护”的民族教育信息化发展。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伊继东,等.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基于云南省和谐社会建设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段从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云南来华留学生教育优化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0.

[4]云南教育信息化在规划中逐渐走向成熟[EB/OL].http://www.yuxiedu.com/contents/70/640.html.

Adaptation,Leading and Transcending: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 inority Education of Yunnan Province

DUAN Cong-yu,GAN Jian-hou
(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for Informatiz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Education,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650500,Yunnan,China)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is an importantbreakthrough in the developmentof nationaleducation 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improving themodernization level of ethnicminority education,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of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theminority regions,guaranteeing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minorities and enhancing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ducation.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ethnicminority educ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starting late,lack of significant investment,imbalanced regional distribution,disjoin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and insufficiency in construction,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To counter the present situation,we should make centralized promotion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minor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the area,speed up the completion of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and give priority to research on minority learning behavior in an information-based environment.They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dispersed ethnic education resources,spreading the excellentnational culture and facilitating the developmentof national culture and education.

Yunnan province;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national education;national culture resources;information-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the balance of regional education

G75

:A

:1006-723X(2015)01-0083-05

〔责任编辑:黎 玫〕

段从宇,男,云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甘建侯,男,云南师范大学民族教育信息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少数民族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