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转型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理念创新

2015-02-25 18:46:38赵志业崔华华
学术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理念政治

赵志业,崔华华

从文化哲学视域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阶级或集团用特定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的过程和活动。 这就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存在,继而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与文化发展步伐保持同步。 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对其文化理念进行创新,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其他方面具有更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一、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新态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 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我国文化由革命型文化发展为建设型文化。 在革命战争年代,文化形态毫无疑问是与革命相关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经济呈现出“一穷二白”的样态,所以发展经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要任务。 同时,当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两大阵营的斗争成为常态。这使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方面大力进行社会生产,另一方面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阶级斗争和阶级教育,最终导致当时经济发展主题与思想文化发展主题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吻合。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从过去专注于阶级斗争转向进行经济建设。 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围绕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题进行,我国文化发展也就从革命型文化转向了建设型文化。

第二,我国文化由领导型文化发展为服务型文化。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封建集权文化。 这种集权文化遗毒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有一定的呈现,表现为体制上的某种集权化、家长作风、一言堂等等。 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这种集权文化遗毒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要求政府职能实现转换。这种转换最主要表现为政府开始从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要求政府树立服务理念,并践行服务行为。

第三,我国文化由封闭型文化发展为开放型文化。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基本上奉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在这种政策的引导下所形成的文化呈现出封闭型的特点。 自从外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国文化的封闭性开始逐渐瓦解。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文化越来越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越来越多的文化形态开始对话、交流和碰撞。 在文化开放性态势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多样化,人们进行思想交流和对话的机会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文化的开放性特质更加明显。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我国文化发展和转型的新态势,必须采取辩证的立场对其进行判断和扬弃。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革命型文化、领导型文化和封闭型文化都是糟粕,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中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部分进行继承,而对于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部分进行修正和扬弃。 面对新时期我国文化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转型。 而这种转型要求我们首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理念进行创新,因为“观念和思维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和活动,只有观念和思维获得变革和更新,人的行为才有可能发生质的改变”[1](P36)。 在此,我们分别围绕文化服务理念、文化主体理念、文化渗透理念、文化创新理念和文化实践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服务理念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意识形态性极强的学科,它必须保证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只能是也必须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在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中,坚持为社会主义文化服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要唱响主旋律、尊重多样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为先进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社会主导的文化去建构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为先进的文化服务。 新时期,我国的主导文化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先进的文化,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理论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去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为人民文化服务。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 ”[2](P1012)坚持为人民文化需求服务,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采用文化知识普及等手段来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从而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提升,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为人民文化需求服务,就必须不断创造和发展新的文化产品和精神作品,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达到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精神力量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主体理念

任何文化都具体表现出功能性文化和主体性文化两种样态。 功能性文化样态给人们呈现出的是文化存在的静态状态,是人们站在客观的立场去看待文化的具体实物存在状态、 表现方式和功能属性等。 因此,功能性文化样态表现出与人“分离”的状态。 而主体性文化样态给人们呈现出的是文化存在的动态状态,文化表现为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样态,人们的思维、观念、情感、态度、言行等都无不折射出一定的文化态度和观念。在主体性文化下,人类自然而然成为文化的主体。人类作为文化主体最集中的表现为,“文化是人以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向性为理由不断地改造他周围的自然世界(或曰质料世界)的、创造性的劳动过程”[3](P417)。

思想政治教育所围绕的文化势必也会呈现出自身主体性文化样态的一面,即人民大众作为文化主体,是与文化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人民大众对文化具有能动的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本身就是从人民大众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中来的。 文化是特定阶级、政党和集团根据一定的道德目的对人民大众的道德事实进行自觉推导后形成的。 如果特定阶级、政党和集团依据正确的道德目的从人民大众所从事的道德事实中推导出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久而久之被人们所遵守、继承和发展,这样形成的文化就是正确的和优良的。 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所主导的文化主要表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正确的道德目的从人民大众的道德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是一种正确的和优良的文化。 人民大众对文化能动作用的另一方面表现为人民大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人民大众能够根据自己的自觉意识去认识和察觉自己的需要,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能够对所传播的文化进行自主的选择和判断。 与此同时,人民大众在参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对文化、教育方式和手段实现一定程度的创新。 这就要求我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文化主体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只有渗透到人们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成效。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抓住其文化属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文化渗透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渗透的全局性和灵活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应该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渗透的全局性。 同时,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渗透的切入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不能只是标准配件般的参考一种模式,而应该辩证的、灵活的、实事求是的根据具体情况找准具体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不仅具有自身特色,而且真正能够发挥效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渗透的层次性。 文化的内容大体上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就要注重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渗透。 物质文化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实物所呈现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文化渗透,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具体的客观事物为媒介,将所传递的思想文化观念附着在特定事物上,从而让人们通过与具体的客观事物建立连接而感受到它们所折射出的信息和理念。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渗透。 一个社会中的制度文化是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 政策规定和社会规范表现出来的,制度文化本身就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着塑造和制约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渗透,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的价值观念必须要恰到好处地嵌入社会制度中,从而通过优化社会制度和社会运行机制来加强特定价值观念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文化渗透。 行为文化是人们特定社会行为的凝结和表征。 行为文化本身就含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论是对组织和个人都具有行为引导作用。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对人们行为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保证行为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念保持高度吻合的同时,通过行为文化影响人们的具体行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文化渗透。 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精神文化本身就代表着一个社会的价值发展格局和发展方向。 所以,进行精神文化的渗透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渗透的最主要环节。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对社会精神领域的方方面面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保证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健康发展。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理念

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人类不论是由于先天的未确定性,还是人类本身具有自由发展的天性,都促使人们进行着无限制的创新工作。 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4](P64)。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这就要求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努力的学科,更应该符合人类自由发展的天性,从而要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而且,也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优势,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具体而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理念,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实施中,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价值体系、文化思维以及文化体制进行超越和发展的倾向。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理念,体现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表现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人的本质力量实现的高度关照。

同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并不是随意进行的,而是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的。 主要体现为: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吻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不是凭空想象和主观臆断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实践是其创新的总根据。 新时期,我国社会最大的实践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为指导。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新一定要解放思想,要具备文化创新的自觉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需要具备文化自觉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需要中国共产党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同时需要他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的规律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主动担当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的责任。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文化创新, 必须体现出创新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民族历史之基,而外国优秀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创新就必须既要传承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又必须借鉴西方有益文化。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这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都进行大胆思考、谨慎尝试,并从中总结出具体经验,从而科学地回答和解决好如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创新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这一问题。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理念

实践性是文化最本质的属性。 从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性弥补了人类在生物学结构上的先天缺憾和不足,也正是人类的实践性使得人类可以超越任何一种物种的自然本性,使得人类可以按照任何物种的外在尺度和人自身的内在尺度来进行创造。 正是人类的实践,使得人类创造的世界成为一个属人的文化世界。 也就是说,“文化作为一种内在地包含着自由和制约性构成的张力结构,具有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特征的相对稳定生存方式,正是植根于人所特有的类本质的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5](P29-30)。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理念。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理念,一方面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不断积淀的过程和结果。 正是在人类的文化实践中,人通过自己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来不断展开和建构两种关系结构: 一种是主客体的关系结构。 这种主客体的关系结构既包括作为主体的人通过实践对客体自然产生的作用,又包括作为主体的人通过符号性思维对客观存在的把握和理解。另一种是主体间的关系结构。正是不同主体、 主体内部的各个要素通过不断的交往和作用,从而建构起了人类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建构人类精神家园的活动,正是在人类进行主客体以及主体间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生成和建构起来的。 所以,从这一特质来看,新时期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论内容还是形式,本身必须依照我国人民大众在具体的两种关系的实践中去生成和建构。 继而拓之,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理念,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规约着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的内在机理和具体方式。 任何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并被人们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就会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人们的思维、语言还是行为,都会折射出一定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存在,必定会对人们的道德生活和道德实践起到自觉的规约作用。 这种自觉的规约作用就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组织、 有计划的方式给人们的道德生活以具体的价值引导,对人们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给予具体指导和纠正,从而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家园归宿。 这就要求我们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针对当前我国人民大众出现的价值观念迷茫、 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给予具体的引导,使得人们承认、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从而帮助人民大众找到真正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

[1] 李春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理念政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设计为人民服务
大观(2019年8期)2019-10-30 03:01:22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
桂海论丛(2014年2期)2014-04-22 19: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