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杰峰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党,也是执政党,国家机关的领导者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有8600 多万党员,420 多万个基层党组织, 它们覆盖于国家和社会的各个角落。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我们必须发展党内民主。 然而,党内民主建设不能随心所欲。 陈云曾经指出:“党内民主是必要的, 但扩大民主应以有利于工作为限度。”[1](P314)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共产党分裂垮台的事实证明, 党内民主不坚持应有的原则,不把握应有的边界,不仅不利于党的工作,还可能导致党的分裂和垮台。
党内民主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不是少数职业革命家的政治团体,而是一个由千百万党员组成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政党,是为了共同的主义和目标自愿结成的政治同盟,从而决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积极进行党内民主建设。
党内民主是由党的奋斗目标所决定的。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党员身体力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必须要发展党内民主,以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
党内民主建设是全面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 党内民主可以使党更好地做到解放思想,进而有效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 发展党内民主, 可以使党始终保持阶级先进性和群众代表性。 发展党内民主,可以使党内出现人才济济的局面。 毛泽东曾经指出:“大批能干人才的创造,也只有在民主生活中才有可能。 ”[2](P529)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有效遏制“一言堂”现象,进而增强和提高党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 发展党内民主,可以更好地保证党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 并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 发展党内民主,可以从根本上遏制和防止腐败。 发展党内民主, 可以增强党的活力、 凝聚力和战斗力, 进而维护党坚固的团结统一。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一言以蔽之,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所决定的, 是推进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迫切需要。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发生剧变,是因为党内民主建设未能把握好边界。
20 世纪80 年代,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时,党内有不同的主张,利加乔夫强调改革要采取谨慎、稳步前进的立场,叶利钦主张采取激进的措施, 而戈尔巴乔夫则介于二者之间,提出实行“多元化、民主化、公开性”的主张。由于戈尔巴乔夫允许党内横向联系,党内不同观点的人形成不同的派别,主要有三大派别:一是“民主纲领派”,属激进右派;二是“苏共传统派”,属左派;三是“苏共主流派”,属中间派。 三大派别在改革的指导思想、方法、目标和党的建设问题上分歧严重。对于日益严重的派别斗争, 戈尔巴乔夫不仅没有阻止,反而要以党内分派制来推进党内民主。 1990 年7月,苏共28 大召开,戈尔巴乔夫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放弃民主集中制而代之以民主制,主张党内可以分为不同的派别。 会议期间,叶利钦等“民主纲领派”退出苏共。同时,利加乔夫竞选党的副总书记也宣告失败。 三派的分裂由此既成事实。 1991 年的“8·19”事件,是党内三大派别较量的必然结果。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后,匈牙利效仿苏共“多元化”、“公开性”和“民主化”来推行政体改革。 以涅尔什、 波日高伊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极力主张以政治多元化、 多党制、 议会民主为改革取向。他们得到戈尔巴乔夫的默许和支持。1988 年5月,匈牙利社工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以卡达尔为首的元老全部退出政治局, 中央领导班子进行彻底改组,激进改革派涅尔什等人纷纷进入政治局。在前苏联的支持下,1989 年2 月,党的中央全会作出了向多党制过渡的决定。 与此同时,党内派别公开化,1989 年5 月,党内激进派组织成立了“改革俱乐部”,主张“用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彻底更新党”,其成员多达几十万人,组织遍布全国。 党内另外一个主要派别是明尼赫·费伦茨协会,在党的性质、目标和对社工党历史的评价等问题上与“改革俱乐部”针锋相对。 激烈的派别斗争最终使社工党走向了分裂。 在1989 年10 月召开的社工党“十四大”上,以波日高伊为代表的激进改革派获胜,社工党改建为社会党。 以格罗斯为代表的另一派则反对另建新党,仍沿用原党名称开展活动(从1993年3 月起更名为匈牙利工人党)。
波兰局势发生重大转折始于统一工人党十届十中全会。1988 年12 月,全会正式召开,围绕团结工会合法化问题,党内斗争激烈,并由此形成明显的两个派别, 全会最终通过了实行政治多元化的决定。 翌年2~4 月,统一工人党和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决定实行西方民主制,并于6 月份进行大选。1989 年6 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在大选中惨遭失败,在执政40 多年后丧失了领导地位,沦为参政党。 1989 年9 月, 统一工人党召开十届十五中全会,党内原存的派系矛盾公开暴露出来。 1990 年1月, 统一工人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该党终止活动,并将十一大改为“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成立大会。 成立新党的决定遭到部分统一工人党代表的强烈反对, 以费什巴赫为首的约100 名代表则针锋相对,组建了社会民主联盟。 波兰统一工人党由此彻底分裂。
1989 年11 月10 日,在保加利亚共产党(以下简称保共)中央委员会扩大全会上,曾得到戈尔巴乔夫支持的姆拉德诺夫当选为保共中央总书记,而执政长达35 年之久的日夫科夫被迫辞去党的总书记等职务。 新领导层确定党向“民主社会主义政党”过渡。此后,政局急剧恶化。由于保共提出了“政治多元化”主张,国内迅速出现了百余个政党和组织。 之后,保共新领导层步步妥协,最终取消了宪法中保共领导作用的条款, 解散了政府机关及科、教、文、卫等单位中的党组织。 1990 年1 月,保共第十四次(特别)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宣言》和新党章,对党的一系列原则进行了修正,其中包括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允许党内有不同的派别。 到1990 年9 月前后,党内已有八个较大的派别, 各派在中央领导机构中均有代表人物, 派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十分激烈。1990 年底,社会党丢掉了执政权。
1989 年11 月,捷克斯洛伐克局势的动荡达到顶点,出现了全国性的游行示威活动。 政治反对派联合组成了“公民论坛”。 捷共中央领导层却意见分歧,出现两大派别:以党的总书记雅克什为首的一派坚持强硬立场, 主张对反对派组织的游行示威进行镇压,决不允许为1968 年事件翻案;以联邦政府总理阿达麦茨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通过对话政治解决面临的危局,主张重新评价1968 年事件。 1989 年11 月24、26 日,捷共先后两次举行非常中央全会, 以雅克什为首的捷共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集体辞职。 同年11 月28 日,政府总理阿达麦茨同“公民论坛”代表进行会谈,接受了取消宪法中有关捷共领导的条款、改组政府、恢复多党制等要求。 在国内局势剧变的过程中,党内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如“复兴”俱乐部、“共产党人民主论坛”等等。 1989 年12 月20~21 日,捷共召开非常代表大会, 阿达麦茨任主席。 大会提出捷共的目标是“建立公正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大会还批判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并明确表示允许党内派别合法化。 捷共纲领、性质的改变,导致党员人数锐减。 1990 年11 月3~4 日,捷共举行第十八次代表大会, 明确提出了建立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奋斗目标。 1991 年8 月28 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改名为“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和民主左派党联盟”。 联盟中的两个党派都设有各自的领导机构。1991 年12 月,民主左派党宣布退出联盟,联盟党就此自动解体。 原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由此彻底分裂为两个独立的政党。
原匈牙利社工党总书记格罗斯曾经意味深长地说:“匈党不是从外部, 而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3](P79)这句话基本上可以概括苏联东欧共产党失败的教训。
苏联东欧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其重要的起始点是苏联。 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能正确处理好发展党内民主与巩固党的团结统一之间的关系。 戈尔巴乔夫发展党内民主完全脱离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没有边界,未能把握好原则。 过于强调公开性,容忍和主张党内分派,导致党内出现了很多派别。 派别之间的斗争, 直接导致苏共分裂。 在苏共“新思维”的影响下,多元化渗入到党内,从而导致党内派别逐渐公开化、合法化,这是党走向分裂的直接原因。 按照东欧各国共产党原来党章的规定,党内派别是不合法的。 但是在演变过程中, 前苏联东欧党内的派别活动却经历了一个由不合法到合法的转变过程。 苏联东欧在新党章中,都把允许派别活动作为组织原则之一,并以此与民主集中制相区别。 这是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分裂解体的重要原因。
党内民主建设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将一般的民主理念不加分析地搬进党内民主中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联东欧共产党就是犯了这个错误。 从它们失败的教训中,可以得到几点有益的启示。
第一,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21世纪,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了完成历史任务和使命,没有充分的党内民主来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不可能实现的。 同时, 没有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没有必要的集中和纪律,也是不可能的。 这决定着党内民主建设必须正确处理好民主和集中之间的关系,旗帜鲜明地坚持民主集中制。
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首先,集中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任何时候,不能因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 其次,在民主和集中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有时候,集中可能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候,民主可能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民主集中制中某一层面的强调会有相应的变化。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不强调集中,布尔什维克党组织随时可能会被破坏,就无法武装夺取政权。 囿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尤其是国际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苏共党政军逐渐被绑上军事化轨道, 布尔什维克党几乎变成了一个军营。 由于过于强调集中而忽视了民主,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这种情况在后斯大林时期长时间内未能得到根本改善。 戈尔巴乔夫意识到这个问题,并竭力纠正之,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戈尔巴乔夫提倡发展党内民主并没有错,但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边界,过于强调多元化、民主性,忽视了应有的集中,陷入极端民主化,最终破坏并抛弃了民主集中制,这是苏共分裂垮台的重要原因。
东欧各国共产党都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在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过程中, 各国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和苏共一样,都出现了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的现象。 20 世纪80 年代,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 东欧各国共产党又因过于强调民主而忽视必要的集中, 结果相继破坏并放弃了民主集中制,最终分裂垮台。
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 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 ”[4](P303)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而并不是否定民主集中制。
第二,党内民主建设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拥有8600 多万党员的大党,党内民主和党的团结统一都是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党的团结统一问题。 马克思曾经指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团结。 ”[5](P180)列宁指出:“无论为了尽快地实现无产阶级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在现存的社会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战斗的无产阶级最亲密无间的团结都是绝对必要的。 ”[6](P227)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 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原则和目标。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党的团结统一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团结, 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抗日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最基本的条件。 ”[7](P535)在革命时期,正是全党在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高度的团结,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就是保持了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邓小平指出:“中国人这么多,底子这么薄,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8](P331)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仍然要矢志不渝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2013 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 ”[9]
对于后发展国家, 政治上的安定团结是顺利发展的前提条件,而这个前提条件的获得,往往取决于政党的力量。 亨廷顿认为:“处于现代化之中的政治体系, 其稳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那些在实际上已经达到或者可以被认为达到政治高度稳定的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 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10](P377)。政党自身不团结、不稳定,分裂涣散,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强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唯一的领导党和执政党,党自身的团结统一, 不仅是党保持强大力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和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 这必然要求党内民主建设不能破坏党的团结统一。
第三,党内民主建设不能实行党内分派制。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 就有人提出党内分派问题。2006 年的“新西山会议”上,有人大张旗鼓地提倡共产党应该实行党内分派制。 近些年来,学界一些学者又开始公开提倡实行党内分派制。 这个观点属于区分大是大非的问题,需要正面回应。
关于党内派别和派别活动, 列宁指出:“派别就是党内的组织,它不是由工作地点、语言或其他客观条件联合起来的, 而是由反映了对党内问题的观点的特殊纲领联合起来的。”[11](P342)“所谓‘派别活动’,就是名义上统一(在口头上大家都是在一个党内),而实际上四分五裂(在行动上各个集团都是独立的, 彼此进行谈判和协商, 像是主权国家)。”[12](P198)由此可见,派别是指有纲领的比较稳定的一个集团,派别活动则是指背离党的纲领、路线进行的非组织活动。
之所以不能实行党内分派制,是因为:一是党内分派制有违党的宗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P283)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 而派别和派别活动只是为小集团或少数人谋利。 因此,它违反了党的宗旨。二是党内分派制很容易导致政党分裂。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宁指出:“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因为即令个别集团的代表人物满心想要保持党的统一, 派别活动事实上也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 ”[14](P78)允许派别存在,必然允许各派利益存在差别, 从而很容易导致派别活动和派别斗争。 党内实行分派制的结果,必然导致各派各自为政、争论不休的局面,并最终导致党组织分裂。 三是党内分派制会破坏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而不能放弃。 如果在党内实行分派制,必然导致派别斗争,不仅会危及到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会瓦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虽然以党内派别为基础的党内民主制在西方某些国家也存在,但它是与多党体制相依存的,而且,它经常性导致政党的分裂。
当然,反对党内分派制,并非禁止党内存在不同意见。 党内有不同的意见,广大党员在党章规定的范围内展开自由争论,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不能因此形成固定的派别, 更不能实行党内分派制。
[1] 陈云年谱: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杨华.东欧剧变纪实[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4] 邓小平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 列宁全集:第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7] 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
[10]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11] 列宁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12] 列宁全集:第2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 列宁全集:第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