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王 磊
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也是存在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道德基因。 在中国,友善不仅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而且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这两个字的造字起源上我们便可略见端倪。 在甲骨文中,“友”字由左右结构的两个“又”字组成,意为抓握,“友”字的造字本意即为两人结交,协力互助。 金文中的“友”字承续了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在两个“又”字下面加上一个“曰”(说)字,强调相互协商、鼓励。 在甲骨文中,“善”字由上下结构的“羊”和“目”(有单目、双目,有时也写作“口”)组成,通“祥”,表示眼神安详温和。 金文中的“善”字是“羊”下面加上两个“言”字,表示语言祥和亲切,造字本意即为神态安详、语言亲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不乏关于友善思想的精辟论述。 《论语·雍也》和《论语·卫灵公》 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对别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对别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孔子所言意在告诉我们, 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作为参照来对待他人,应该有友爱宽广的胸怀,不把自己讨厌的行为强加于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只有尊重善待他人,才能得到对方的友好相待。 《孟子·公孙丑上》有言:“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意思是选取学习别人的优点用来完善修补自己,这是和别人一起做善事。 所以君子最看重的就是对别人做善事了。 孟子的这种“仁者爱人”的理想同孔子对大同社会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近代学贯中西的学者辜鸿铭在其《中国人的精神》 中总结道:“中国人全部的生活是一种感情生活——它不是来自身体器官意义上的感觉,也不是你所说的来自神经系统意义上的激情, 而是情感或者人性友爱意义上的感情, 它来自我们本性的最深处——精神和灵魂。 ”[1](P10)辜老把中国人的本性视为人性友爱,足以见得友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
在西方,“友善”的观念早已被人们所重视、研究。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伦理学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利用第8 卷和第9 卷两卷集中专门阐释了其友爱观。 亚里士多德将友爱分为三种,即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 他认为有用的友爱和快乐的友爱都是自私的,都是出于实用性的目的而发生的,并且这两种友爱都是易变的、不持久的。 而只有善的友爱是发生在好人,即有相似德性的人之间的,因为只有好人才能由衷地希望对方好,而不是为了利益或快乐。因此,这种善的友爱才是最好的友爱,才有资格被视为友爱本身,并且只有这种友爱最稳定、最持久[2](P18)。亚里士多德为何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友爱倾注如此笔墨, 从他所处的古希腊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便可见一斑。 当时,雅典已经丧失了盟主地位,古希腊半岛上危机四伏、战火不断,人们无法过正常宁静的家庭生活, 因而只能将更多的期望诉诸于朋友之间的慰藉, 自然而然友爱便成了古希腊人生活中的需要。 作为古希腊社会的一员,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无疑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亚里士多德一直认为城邦是由公民间的友爱维系的,善的友爱,也就是好的公民之间的友爱是联系城邦的纽带, 对雅典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亚里士多德于动荡不安的时局中提出这种观念所要追求的结果。 可见,每一种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都是与时代需求共生共长的。 16、17世纪,也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道:“一只小小的蜡烛,它的光照耀得多么远! 一件善事也正像这支蜡烛一样,在这罪恶的世界上发出广大的光辉。 ”此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友善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比良好的品德,是人们心之向往的光明。19 世纪初期法国浪漫主义诗人雨果在《笑面人》中有着与莎士比亚异曲同工的珠玑之言:“善良的心就是太阳。 ”可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做善良的事情是如同太阳一样照耀万物、温暖人心的事。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在《伊凡·伊利奇之死》中写道:“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美国同时期著名作家和演说家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亦写道:“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儿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 ”这些警言都一语中的地说明了无论在中西方社会, 友善对于个人快乐、 生活幸福、社会和谐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作用。
友善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2001 年9 月20 日由中共中央印发的第15 号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地将“团结友善”纳入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2006年3 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强调“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同年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12 年11 月中共十八大召开,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友善作为公民应该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位列其中。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有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深意,从个人与个人、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四个由浅及深的不同维度均可看到友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能量。
提到友善, 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不仅仅集中体现在亲情、爱情、友情之中,更多地体现为陌生人之间的友善,即公民友善。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最显著差别就在于以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关系逐渐淡化, 人们的活动范围开始发生于更大的公共空间, 人们需要更多地与陌生人进行交流、相处,因而公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成员共同生活的根本纽带, 公民友善便顺其自然地成为公民社会中调整公民关系的法宝。 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5)现代社会赋予公民的身份决定了任何公民都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个体, 每一个公民都离不开与其他公民进行交往, 并且公民只有在相互交往中才能够将自身的价值有效发挥。 公民友善是友善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更高道德层次的体现, 也是公民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必备的道德姿态。 尽管进入公民社会后,友善的对象变得更加宽泛化、大众化,但是友善的内容和方式却是一以贯之的。 心怀善良之心是友善最基本的前提, 把善良的情感传递给身边的人是友善的过程, 而人们心中燃起的温暖之火和善的能量便是友善的结果。 友善的行为品质能够促使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到彼此的认同, 能够规范公民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更能够在冷漠的现代社会中拉近公民间的距离, 增加每个公民心中的暖意和幸福感。 在不同的情况下,友善的内涵会呈现出不同境界。 当公民间没有利益交往时,友善的内涵表现为“与人为善”,即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间彰显的礼貌与亲和,如与陌生人微笑点头问候,友善地给问路的陌生人指路, 与陌生人愉快友好地交谈等,这是友善的最低境界;当公民间发生利益交往时,友善的内涵表现为“推己及人”,即不勉强他人做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不能在自己获利的情况下损害他人的切实利益,要相互理解、友好包容,这是友善的中间境界;当公民间不仅有利益交往而且发生利益冲突时,友善的内涵则表现为“立人达人”,即当他人的利益受到损伤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主动让渡一部分自己的利益成全他人,减轻他人的利益受损程度。 这便可称之为雪中送炭、扶危济困了,是友善的高级境界。 总之,如果缺乏友善的价值观念, 公民之间就会变得矛盾重重,社会公共关系就会冷漠紧张,从这一角度讲友善是塑造公民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
如果说公民友善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关系, 那么社会友善就是探讨人与社会的友善关系。 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 往大了说关乎国家民族的稳定繁荣。 社会友善有着三个方面的丰富意涵和巨大作用:一是熔铸社会理想。 我们都知道,友善的情感常常发生于志趣相投的人,俗话说“同志为友”、“道不同不相为谋”。 如果说促使友善情感发生的最活力的因素是志同道合, 那么在当代的中国,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之“志”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理想, 共同之“道” 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民族的梦想,我们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愈走愈远、愈走愈开阔。 二是改善社会风气。 我们不得不承认, 在现代社会中夹杂着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现代公共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矛盾,人们变得比过去浮躁,而且易发生极端事件。 比如因为一场无谓的争吵就出手摔死两岁的孩童, 自己的夙愿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其他人跟他陪葬, 芝麻大的小事生怨恨上演连环杀人案等等, 这些极端事情的发生使我们感觉到自身的安全受到了一种威胁。 改变这种不良社会风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人人心中秉持友善价值观念, 因为友善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在行使公民权利的过程中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社会意义,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化解社会暴戾之气的根本途径。三是凝聚社会力量。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是伴随着改革大潮而来的不良风气也随之滋长。 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以及各项法律制度尚在调整和完善之中,加之人们在禀赋、能力、学历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社会群体的分化。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对富人、官员产生了逆反和仇恨,浮躁的情绪时而弥漫于社会。 无可厚非,社会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阶层的人为非作歹、 以权谋私, 但是各个阶层之间缺乏正常的理解与对话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友善不仅可以帮助公民以阳光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面对其他公民, 从积极肯定的角度尊重理解他人, 还能让人们在不同群体阶层之间传递友爱的讯号,增进各方面的合作。
国际友善, 顾名思义就是探讨国际间的友善关系,即国家与国家间的友善关系。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便利, 整个地球就如同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村落,单个的国家早已告别了“小国寡民”式的生活,一举一动都将与他国发生紧密的关联。 中国作为地球村中成员最多的大国,历经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综合国力都大为提升,国际地位也远远高于从前。 这也使得中国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密切, 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逐年攀升, 中国对国际事务肩负的责任也非同寻常。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如何巧妙地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更加影响到国际局势的和平与安定。 我们都知道,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是和平与发展。 要求得和平与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就应本着友善的原则,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就应该尊重各国不同的风俗传统和礼仪制度。 相互尊重是国际间友善的最基本前提, 要想使国际友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还要做到团结友好、互相帮扶,不搞分裂、不肆意掠夺、不恃强凌弱。 有人可能说,友善是一个伦理学上的范畴,在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才是王道。 这的确是事实,但是正是在这种各国都拼命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的背景下,友善才更加显得不可或缺。 在处理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时,应该以自己的心态推及别人的心态,自己希望过怎样的生活就应该想到别人也希望过这样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国家间的互信和理解,才能保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以求得人类的共同发展与进步。 2008 年,我国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国际社会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同情和慰问, 向中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家都向中国政府提出派遣国际救援队。 在这种困难的时刻,中国得到了诸多国家的支持与帮助,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前段时间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事件,引起了各国的恐慌。 中国本着国际友善的价值观念及时地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出自己的援助,感动了世界各国人民。 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有在国际关系中不忘友善,帮贫助困,才能赢得各国人民的尊重与认同。
代际友善又可称为生态友善。 我们人类不仅生活于群体、社会之中,而且生活于天地、自然里。人类不仅要与他人、 社会发生关联, 而且要与天地、自然密切关联。 因此,单单做到“与人为善”是远远不及的,还要与生态为友、与自然为善。 人类只有一个共生的家园,那就是地球。 爱护地球、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仅仅是尊重和保护与他人他国共有的生存发展权利, 而且是保护我们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 《庄子·逍遥游》中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是在警示人类不要总是以己作为衡量万物的标准,给万物以种种干扰,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 却给自然环境造成了种种创伤。 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终有一天会加倍报复给人类。 所以,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华民族就形成了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友善相处的思想。 但是,近现代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一直将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 尤其是近年来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关注GDP 数值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渐渐忘记了人与自然友善相处的古训, 开始了对大自然无情地掠夺和破坏。 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了森林缩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的温室效应,沙尘暴、雾霾等极端天气愈来愈频繁;肆意捕杀珍稀野生动物,导致一些物种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消失; 工业发展中的利益至上观念,造成了城市、农村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地污染。 随着人类索取自然的负荷愈来愈重, 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逐步显现。 如近年来多发的地震、泥石流、洪涝灾害;逐渐变坏的大气层、温室效应;各种新型病菌疾病的突发和传播;沙尘暴、龙卷风、雾霾等极端天气现象的频发等等。 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不应该为了眼前的利益与自然站在对立的一方,而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只有这样才是长久发展之计。 为此,我们进行了实际的努力,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大量植树造林;我们关闭淘汰那些落后工厂企业,鼓励友好型工业的模式;我们大力发展太阳能、 风能等清洁能源, 希冀还大自然以蓝天绿水。 众所周知,中共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逐步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这恰恰是我们要对大自然友善的响亮宣言书。由此可见,友善价值观的提出恰逢其时,生态友善更是新世纪新时期我们要重点强调和关注的部分, 人类只有做到生态友善, 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为人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才更有利于人类子子孙孙的繁衍和万物的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友善”从古代人们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希冀, 到后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传统美德,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直引领着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寻求人与人之间真挚的道德情感, 并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与公共价值的完美交汇点。 友善价值观要求人们形成友善的公民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以及代际关系。 善待亲人,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善待朋友,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善待陌生人,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善待他国,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善待自然,可以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因此,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业,友善都是每个公民应当积极倡导和努力维护的价值理念。 只有让友善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方可幸福安康,社会方可安定和谐,国家方可繁荣复兴,人类方可代代永续。
[1]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李晨曦,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0.
[2]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王旭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