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富
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
邱仁富
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应对全球化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说话的权力、“如何以言行事”的权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知识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力等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机制:自下而上的积淀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当前,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时代化、立足于全球化。
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机制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从学科发展到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随之获得发展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又是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方式。新时期,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和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必须要高度关注话语权问题。
何谓话语权?主要是指说话的权力及其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震慑力、威慑力等,包括话语的产生、传播以及话语知识再生产的过程中所蕴涵的权力。马克思认为“话语中充满神秘的力量”[1](P894),福柯甚至更加直截了当地提出“话语即权力”的命题,昭示出话语的产生、传播和再生产的过程中内在地蕴涵一定的权力,它贯穿话语使用的始终。因此,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取得主动权、主导权。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作为话语权范畴之一,既有话语权的一般特征,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说话的权力和以言行事的权力等,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产生、传播以及话语知识再生产的过程中所蕴涵和内生运作中所形成的权力。主要指称以下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说话的权力;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导力、控制力、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说服力、吸引力等,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言行事”,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知识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力等。它们之间共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内容。
说话的权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话语权。说话的权力在毛泽东看来是一个最基本的权力。1941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演讲中指出:“任何政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2](P808)毛泽东一直非常重视话语权问题,并视之为社会民主、自由的基石。谁掌握说话的权力,谁就能够掌握主动权。因此,中央文件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3](P788)。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特殊的学科,肩负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如何展现自己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如何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区别于其他学科,就需要说话的权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说话的权力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权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主导力、控制力、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说服力、吸引力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以言行事”的后果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总是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组织和传播,即以言行事,其结果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说话的主导力、影响力、说服力,它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以说服人、教育人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活动,以言行事效果如何,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知识再生产过程中蕴涵某种权力,并逐渐形成话语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知识的生产、再生产总是立足于具体的实践、具体的条件和环境,深层次地与地方性知识联系起来。它的再生产过程中内蕴着一定的结构性权力、要素整合权力、多元消解力和抵御外部干扰的语力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知识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权力的重要构成性内容。它决定了以什么样的语言行事,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去沟通,以什么样的话语去说服人、感染人和作用人,进而影响到话语交往的效果。
一般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可以分为外在权力和内在权力。外在权力是外部系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内部权力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再生产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推动力量,包括教育者话语权、受教育者话语权及公共领域话语权等。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者话语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描述、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话语权,包括言说权、说服权、批判权和引领权等;受教育者话语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受教育者享有接受教育者话语传播、输送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权力,以及平等参与讨论、协商、论辩的权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形成机制可分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和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这两种机制的联动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机制。
第一,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主要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话语权的机制,是主客体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甚或是在混合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话语权的一般机制。话语权如同磁场一样,由主体的中心向外扩散,“‘场'就是由中心向四周扩大,一层层逐渐淡化的波浪,层层之间只有差别而没有边界线,而且不同中心所扩散的文化场在同一空间相互重叠。也就是在人的感受上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规范,可以自主地选择。把冲突变成嫁接,互补导向融和”[4](P441)。在这个交互过程中形成具有共识性、共通性的话语权力,为大家共同接受和认同。这种话语权是经过多次重复的、零碎的实践活动中逐渐总结和形成的,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或共识,总是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即是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彼此交互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些共通性的话语方式,表达共通性的思想内容,经过长期的交往活动锤炼和提炼,形成习惯性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从而逐渐形成话语权。这种自下而上的运行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的主要机制,是千百年来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养成的一种机制,它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世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主要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根据一定原则和规定,运用有效的路径和载体,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许多新话语,在这些话语传播过程中通过国家权力,逐渐占有主动权,起主导地位,进而形成话语权的机制。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5](P78)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国家政权一旦在社会上支配物质生产资料,也必定在精神生产资料方面掌握话语权。因此,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通过国家权力运行,使其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到支配性地位,进而形成具有主导性的话语权。进言之,应通过理论创新推动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广泛传播,并逐渐为民众所接受,从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文本话语权,国家以文件的形式提出许多新话语,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二是实践话语权,国家在推动社会发展或变革中提出一些新话语,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群众。从现实来看,党的创新理论及其话语权建构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的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的根本动力。
为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构建,必须要使这两种机制协同起来,共同为人才培养不断创造新的话语,创新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话语主导权和主动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牢牢掌握话语权对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等都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要掌握话语权,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从学科发展角度看,掌握话语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任何一个学科都应该追求其自身的话语权,这是学科发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范畴下,其话语如何发展,如何获得说话的主动权,这是一个问题。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看,它必须要有自身的说话权,掌握自身学科话语的主动权;否则,学科发展也就面临许多瓶颈。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认为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多个专业的知识,如果不能形成自身的话语并掌握话语权,那么这个学科就容易被边缘化,易淹没在多学科的话语汪洋之中。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范畴下,要体现其学科话语的特殊性也必须要掌握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其他学科的交叉话语,不能用其他学科话语来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论魅力和实践力。
第二,从活动效果角度看,话语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效果的成败。权力贯穿说话的始终。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说服力、吸引力,直接关系到它是否能够掌握群众。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6](P207)理论要掌握群众就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思想政治教育要说服群众、吸引群众,话语的解释力、吸引力、说服力极为关键。只有建构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话的主动性、主导性,才能增强说话的效果。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反复性、曲折性、地方性等特征,使得在活动过程中难以掌握话语的主导权。尤其是在主体间性背景下,教育者、教育对象都是主体,他们在平等的情况下教育者如何建构话语主导权,而不被淹没在实践活动中(甚至旁落在别人手中),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等于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从全球化意识形态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掌握话语权是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挑战。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来理解,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话语权建设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整体建设。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全球化挑战,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压力,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意识形态渗透,要巩固我国的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主动权,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功能。只有不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才有助于我国的意识形态始终占有主动权。因此,只有不断建构和巩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才不会在多元意识形态权力角逐过程中失去主动性、主导性。
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要立足中国实践、民族文化、时代化、全球化。
第一,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重新被开放的动力所激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下逐渐形成的,也是在国家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中理论创新发展形成的。立足改革开放的实践,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是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依据。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当代中国实践迈入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新坐标,其创造性的实践经验及其话语权日益受到关注。只有不断把握当代中国实践经验及其理论创新话语范式,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
第二,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之中。民族文化根底深厚,蕴含着中华民族特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当前,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要积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深入挖掘中国民族文化中的话语资源和权力资源。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要挖掘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资源和话语权建构的经验,探寻古代“德治、法治、礼制”三位一体的话语权形成模式和经验,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提供借鉴。
第三,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要立足于时代化。时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方面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进程,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总结不同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的特征及其变迁规律。在此基础上,分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形成的因素及其构成机制。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陈旧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积极推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代转化,运用现代人们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来诠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重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范式。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微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方式的作用和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微时代转向,通过微语言来掌握群众,从而为推动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奠定基础。
第四,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必须要立足于全球化。全球化深层次触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神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力立足全球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充分把握全球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形成机制及其权力控制机制,深入挖掘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形成的背后逻辑,借鉴其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化进程。面对人员流动的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留学生的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化进程是为了能够满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学生跨国成长的精神需要,让中国学生在国外仍然可以共享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争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防止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侵袭和控制。逐渐形成在多元意识形态话语权交流、互动、较量中凸显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优势,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动性;同时,积极抵御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垄断,倡导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多极格局,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文明之间共享人类发展的话语空间,为建构具有全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奠定基础。
此外,建构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还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党的创新理论话语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他二级学科(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话语之间的关系(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泛化和被边缘化),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之间的关系等;必须注重学科规律,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基本规律和机制,不断挖掘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规律,话语权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等;必须要紧跟创新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及其话语权的构建,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提供重要的构成性资源。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费孝通.费孝通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陈梅云]
邱仁富,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上海 200444
G41
A
1004-4434(2015)08-0091-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13CKS05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