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精神品格的当代昭示

2015-02-25 10:47曾长秋杨尚昆
学术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品格马克思学术

曾长秋,杨尚昆

马克思精神品格的当代昭示

曾长秋,杨尚昆

新世纪新时期,马克思勇于求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公而无私、乐观进取的思想品格及严谨治学、注重现实的学术品格尤为值得学习和弘扬。这要求我们实施“意志教育”,培筑意志型人格,塑造民族品格;倡导“尚公重私”,促建和谐社会,共圆“中国梦”;尊崇“经世致用”,探索专项立法,确保学术生态文明。

马克思;精神品格;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距今已160余年。随着社会的进步,它非但没有日渐褪色,反而愈加深入人心,显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景。马克思曾说:“真理好比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1](P69)作为一种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运用于苏联,发展于中国。作为一位理论家,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成就了其“千年思想家”的美誉。他的成才与成功,与其身上所蕴涵的优秀精神品格终难割舍。诚如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坦言:“我们至少得有马克思的某种精神。”[2](P34)

一、马克思精神品格的时代开掘

(一)勇于求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贯穿了马克思的一生

1.直面真理和非真理,马克思素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青年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公开表明了其无神论观点。他指出“哲学和宗教是势不两立的”,并主张“要像古希腊神话中造福于人类、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神——普罗米修斯那样,为革命的哲学鸣锣开道”[1](P101)。他在批判宗教捍卫者时曾说:“你们求助于感觉,哲学则求助于理性;你们是在咒骂,哲学是在教导;你们许诺人们天堂和人间,哲学只许诺真理……为了真理和知识而热爱真理知识的公众,是善于同那些不学无术、卑躬屈膝、毫无节操和卖身求荣的文丐来较量智力和德行的。”[1](P123)他坚信,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不盲从名人,不迷信权威,甚至不惧权贵。黑格尔有个著名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马克思毫不客气地指出,这个命题的前半部分“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3](P306)。马克思认为:“应该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3](P314)黑格尔为普鲁士官僚制度和君主等级制度辩护,引起了马克思的反感。他直接明示:“黑格尔应该受到责难的地方,并不在于他如实地描写了现代国家的本质,而在于他用现存的东西冒充国家的本质。”[1](P324)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集中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决定市民意识、高于市民社会的观点。然而,他对黑格尔终怀敬意,即使在超越黑格尔哲学几十年之后,仍对攻击黑格尔的人极为蔑视,并坚称:“我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4](P112)《神圣家族》是马克思一部出色的论战性著作,其中对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作了致命批判。列宁因此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由黑格尔哲学转向社会主义:这个转变是显著的,——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掌握了什么以及他如何转到新的思想领域”[5](P7)。

2.坚韧不拔是马克思一生的精神理念。曾与马克思通信的俄国自由派作家安年科夫评价马克思是由能量、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组成的那种人。事实上,无论是在马克思毕生追求的“最能为人类谋求幸福”的革命事业和实践活动中,还是在孤独寂寞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创作上,他从未因为生活遭遇困厄而停滞不前。回溯马克思的一生,“漂泊、流亡”是其一家生活的常态。“传讯、拘禁、被逐”时有发生,“借贷、躲债、进当铺”更是家常便饭。为了生活,马克思全家的东西都进过当铺。如稍微值钱一点的用具,燕妮的嫁妆,马克思的上衣、裤子和鞋子等等。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在信里说,由于衣服进了当铺,他无法上街,无法去图书馆,实际被软禁在家里了。即使深陷窘境,马克思和妻子燕妮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燕妮表示:“我非常清楚地知道,在我们的斗争中我们绝不是孤独的,而且我有幸是少数幸福者中的一个,因为我的身旁有我亲爱的丈夫,我的生命的支柱。”[6](P71)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革命遭遇多次失败,作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献身正义事业的信念依然执著。他认为,凡是真正坚强的人“一经踏上革命的道路,即使遇到失败,也总是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而且在历史的洪流中飘游的愈久,就变得愈坚决”[7](P522)。

3.马克思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他热爱科学理论研究,但“发狂似的通宵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引起了眼病,长期伏案写作引起了肝病,还有失眠、头疼、风湿病、牙痛、痔疮等。病痛折磨了马克思的晚年生活,却未能阻止他探索真理的脚步。在过度疲劳和患病不能正常进行工作之时,他便改变工作方式,口授文章、学习研究外语、历史等。马克思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工作,丧失工作能力对任何一个不愿当畜牲的人来讲,事实上等于宣判了死刑。他还说过,“等我在不能工作的时候死去吧”。即使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马克思同样守护真理,至死不渝。他曾靠着给一些报社写稿子赚取稿费,尽管要受报纸的种种限制,但还是要在文章中表明观点,宣传主张。弗兰茨·梅林如此评论马克思:“忠于自己的信念,把借以糊口的文笔生涯也变成了崇高的事业。由于他在写作论文时经过深入刻苦的研究,他就使这些论文具有了不朽的价值。”[8](P301)

(二)公而无私、乐观进取的思想品格,铸就了马克思的丰功伟绩

1.马克思17岁时便树立了献身人类的崇高理想。他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9](P459)他反对自私自利的职业取向,认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9](P459)。23岁时马克思获得了博士学位。面临人生重大抉择,凭其才学本可做一名大学教师、律师、报社主编甚至政府官员。这些职业地位高、工作稳定且收入不菲。而他却遵循少时宏愿践履承诺,毅然走上了职业革命家之路。

2.尽管处境不佳,马克思依然同情和关爱社会底层人民。他虽说痛恨装穷装病的欺诈行径,“但是不管行乞者脸上多么明显地暴露出是在欺诈……他受不了孩子那哀怜的目光。体力衰弱和无依无靠,往往激起他深切的怜悯和同情”“好几次路过贫民区时,马克思突然从我们身边走开去抚摸那衣衫褴褛坐在门边孩子的头发,并把一便士或半便士钱塞进他的小手”[10](P98)。由于警察迫害和资金短缺,《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停刊,马克思遭到驱逐。离开前,报社需付清编辑部排字工、印刷工、纸商、记者及其他成员的工资和债务,而这笔款项已无法用报社的收入来抵付。本可一走了之的马克思承担了全部责任,他变卖了唯一的财产——一部快速印刷机予以清偿。在《莱茵报》任职时期,针对林木盗窃和葡萄农事件,他不畏强权、挺身而出为农民撰文维权并当庭激辩。此后,他细心收集了大量材料和官方文件,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披露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惨状,谴责了上层社会的冷漠,称他们为“吸血鬼”。马克思痛斥:“人民贫困、无人过问的原因,不在于个别官员的好坏……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那个总的制度。结论只能是:必须彻底改变这个制度,否则不可能真正解决人民的贫困。”[9](P363)马克思的心只为贫民阶级而跳动,因此欧洲资产阶级称他为“红色恐怖博士”。他的一生至少有4次遭到别国驱逐,以致其1845年脱离了普鲁士国籍。然而,他有着宽广的胸襟与乐观的情怀,他曾对女婿拉法格笑称自己是“世界的公民,走到哪儿就到哪儿工作”。“为人类工作”是马克思最喜欢的名言之一。

3.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遍尝艰辛,正是其乐观主义精神支撑着他走完了苦难而又辉煌的历程。其父去世后,母亲以儿子工作选择不妥为由,剥夺了他对父亲遗产的继承权。母亲不公正的冷酷对待,丝毫没有撼动他的政治信念。他写信给一位朋友说:“社会的肮脏事,使一个坚强的人不可能为私事而烦恼,这是真正的幸事。”[11](P428-429)马克思对父母和亲友是挚爱的,但一生多次忍受误解。母亲对他不想办法赚钱谋生而甘愿受穷感到伤心,他的阔亲戚挖苦他:“你只是写资本,而我们却是赚资本。”他们对马克思“为人类服务”而毕生忍受个人痛苦的举动大惑不解。马克思常常穷得身无分文,甚至“写文章没有钱买纸,文章写好了又无钱邮寄”。当铺的重利盘剥,几乎吞噬了他的全部家当。在写作《资本论》时,马克思一家“囊无一钱守,腹作干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12](P241)。然而,马克思从未因此动摇决心。他幽默地向一位朋友说:“未必有人会在这样货币短缺的情况下来写关于‘货币'的文章。”[13](P371)他还笑言:“只要能把《资本论》完成,那我是今天还是明天被投到剥皮场上,换句话说,倒毙,对我完全一样。”马克思的一生,面对苦难从未抱怨,身陷窘境从未消沉,在艰难中奋勇前行,在乐观中积极进取。正像他本人所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14](P26)

(三)严谨治学、注重现实的学术品格,书写了马克思的职业征程

1.良好的学习品性是马克思致力学术研究、摘取累累硕果的“制胜法宝”。马克思认为学习是最大的享受,读书专心致志,深居简出。其父埋怨他性情孤僻,不懂人情世故。他却说:一个人只有充满知识才会有力量,才能变得三头六臂。故此,他对那些“靠山”,“活的不去拜访,死的不去吊唁”。早在青少年时期,马克思就惯于撰写读书笔记,并形成了自由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人格特质。但他绝不是一个死读书的“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在父亲的引导下,他从小就有意识地把“读、想、写”紧密结合起来,把读过的东西认真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写成札记、纲要和摘要。他边读书边不断地分析、比较、判断,进行创造性思考。他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时,广泛研究了历史、政治和哲学著作,读了路德维希的《近五十年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等,写了好几大本笔记,被称为“克罗茨纳赫笔记”。此外,流传于世的还有他的“柏林笔记”“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等[15](P342-347)。《资本论》是一部恢弘巨著,是马克思一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从1843年到1883年,40年呕心沥血,洋洋洒洒205万字。据统计,在世界一流的伦敦博物馆的图书室中,马克思阅览过的书籍有1500多种,所摘抄的内容和整理的笔记有100余本。每当他阅读起兴之时,右脚便习惯性在地上来回擦动。日久年深,以至于他的“专座”底下出现了双脚踩出的印痕。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心脏停止跳动之前,他的书桌上还摆放着正在修改的原稿。

2.马克思的质疑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树注入了不竭动力。“怀疑一切”是马克思的座右铭。他无论阅读何人书籍,都不会盲目崇拜。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从欧文、傅立叶以及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没有怀疑精神,没有批判意识,马克思绝然不会先破后立进而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不仅如此,对自己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马克思也以无情的自我批判精神去反复考察,绝不会草率了事。这种严谨使其全部著作具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逻辑力量。就像他去世之后一家报纸评论的:“如果你接受了他的第一个前提,那么,那些一个紧接一个的、强有力的、贯穿到底的推理,就会使你无法停下来。”恩格斯在致弗·雅·施穆伊洛夫的信中说:“在他没有完全弄清楚这一理论的所有结论以前,他坚决拒绝发表关于这一理论的任何材料。”其婿拉法格回忆马克思时说,他“宁愿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

3.在学术上,马克思不仅治学严谨,尤其强调注重现实——即理论研究要为社会实践服务。马克思酷爱哲学研究。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毫不掩饰地说:“这又一次使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这样我就必须怀着我的良知重新投入她的怀抱。”[16](P13)然而,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研究应是科学的、自然而然的过程,“不论从事哪一种科学研究,都不应该为这种研究会得出什么结果而操心”;另一方面,研究也不能回避现实,不能做书斋学问,“如果一个有学问的人不愿意自己堕落,就绝不应该放弃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应该像一条藏在乳酪里的蛆虫一样,逃避同时代人的社会斗争与政治斗争”[10](P187)。马克思认为革命理论要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P46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460)直到今天,柏林洪堡大学主楼大厅的正面墙上还镌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7](P57)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到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从《资本论》的写作到剩余价值的揭秘,从《莱茵报》的苦心经营到居无定所的流亡,与其说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家,还不如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18](P777)。“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18](P778)

二、马克思精神品格的当代价值

历经百年沧桑,跨越欧亚大陆,马克思主义依然英姿勃发。当下,不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及其在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且要全面考察马克思的生平事迹,认真挖掘其精神品格,不断汲取其精神营养,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综观马克思的一生,他勇于求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公而无私、乐观进取的思想品格与严谨治学、注重现实的学术品格,值得我们当代学人尤其是年轻人借鉴学习并发扬光大。同时,他为我国教育界、思想界和学术界树立了时代标杆,提供了精神宝藏,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实施“意志教育”,培筑意志型人格,塑造民族品格

意志作为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和自主力,“可以造就人的第二天性”[19](P122)。意志型人格,是一种最大限度体现人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人格类型。意志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严重缺位,意志型人格尚未成为我国社会主流人格类型。从当前社会现状看,娇惯脆弱、惧怕困难、没有目标、耐挫能力差、自觉性和抗压性不强、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均是我国青少年比较普遍的心理标签。足见,意志教育势在必行。积极实施意志教育,从个体意志的养成着眼,有效培育群体性意志型人格,进而塑造整体性意志型民族品格,对于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密切、意义重大。

1.勇于求真是马克思的天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性。我们正值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必须具有求真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涵摄创新,创新需要新型思维,新思维的产生在于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思考力是万力之源。独立思考的哲学精神,蕴含着对现实的批判,是人在改造世界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表现。马克思从不迷信权威,从不屈从私念,从不鹦鹉学舌,正是循着“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果断扬弃—实现自我”的路线方法,对前人成果批判地继承、辩证地吸收,才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简言之,“思—疑—破—立”便是马克思勇于求真的路径图。真理改造世界,真理改变社会。追求真理,是人类探索科学的中心任务,亘古不变的哲学主题。马克思的真理观昭示着当代青少年教育的科学方法,即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施教者应颠覆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压抑、遏制思想创造,扼杀想象能力”的传统模式,积极引导其自由阅读、独立思考,鼓励其质疑精神和批判意识。当前,还要祛除网络搜索、复制粘贴的惰性陋习。邓小平曾疾呼要“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敢做”[20](P132)。唯有如此,才能突破思维定势,摆脱精神枷锁,超越时空局限,才能释放个性见解,催生创新思想,培养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

2.坚韧不拔是马克思的个性,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秉性。一个民族唯有不懈求真才能自强不息、永立不败之地,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同语表达。求真之路注定荆棘丛生充满艰险,除了勇敢更需韧性。心理学家发现,当一个人智力处于激发状态时,这种意志调节会在大脑皮层形成优越兴奋中心,使人的智力充分地超常发挥,科学上称之为“智力激发”,从而逆境成才。胸怀大志是坚韧不拔的动力之源,坚韧不拔是勇于求真的可靠保障。当下,年轻人最不缺的是三分钟热度,心血来潮,马上行动,不久便热情不见。伟大成就源自厚积薄发和坚韧不拔,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自我的惰性。年轻人如果懂得坚韧不拔,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懂得志存高远需要脚踏实地,必然迈向成功。

3.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系列活动。注重知行统一,对年轻人尤其需要采取精神熏陶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树立典范,摒弃说教。通过讲励志故事、读经典原著、做学术报告、写心得体会等形式,进一步挖掘马克思的精神资源,使其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感染伟人的意志品格,以内化自省。另一方面,创设环境,锤炼意志。在安全范围之内,有组织地进行野外生存和拓展训练,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外,还可以将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如“三下乡”、志愿者服务、挂职锻炼、基层实习及社区共建等,以训练其行为,磨练其意志,砥砺其品行,增强其耐挫能力。

(二)倡导“尚公重私”,促建和谐社会,共圆“中国梦”

私是个人的社会存在和认识局限所必有,它可以成为社会发展之公的动力,而大公无私是对私的升华和超越。在思潮汹涌、价值多元的今天,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可取。“崇公灭私”“大公无私”,终将引发对个体价值的否定和社会道德系统的崩盘。一个好的道德系统应该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以个性为特色的、现代生活为基础的公德和注重个人修养的私德相结合的道德体系。一个正常的社会,片面要求追逐公利而淡漠私利,势必导致道德的虚伪和对人性的主观异化。“尚公重私”的公私观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主流,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

1.马克思“为大家而舍小我”的个人公私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公私观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实现共产主义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及私有制观念,却从未说要消灭所有个人之私。非但如此,马克思还把劳动者“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视为共产主义者毕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尚公重私”或者“公私兼顾”,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而人的和谐发展,就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和条件达到优化组合、协调配合、共同促进,使人的发展呈现出最优状态。要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扩大人的社会交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差距,使每一个人都获得平等发展的条件。

2.“尚公重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航标和内在要求。公私观念构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深层基础,而公私差异生成了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处世特性。在私有制社会,“天下为公”的理想、“大公无私”的品格、“崇公抑私”的手段,却始终无法超越“一己之私”的藩篱。今天,我国已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中,如何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全面转型,促进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合作共享、安定有序的社会和谐,是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理想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公民公共精神的养成。追求程序公平,必然要肯定“合理之私”;强调结果公平,必然要奉行“尚公之道”。所以,培育公民精神,推进社会公平,需要充分考量个体与整体的利益诉求,大力提倡“尚公重私”的公私观。

3.“尚公重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提出的“中国梦”,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复兴伟业任重道远,梦圆之路阻厄重重。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在追求价值多元的当下,尚公重私是丈量人性的道德标尺,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必然趋向。它凸显个人利益的保障,体现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尚公重私激发了人的潜能,鼓励人们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财富,必将为中国人共圆“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新的形势下,不断发现马克思的丰富人格魅力,深入开掘马克思的优秀精神品格,对于塑造我国当代的民族品格,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尊崇“经世致用”,探索专项立法,确保学术生态文明

检视马克思的学术生涯,严谨治学、注重现实是其最可宝贵的学术品格;求真、创新、务实是其学术思想的精神特质;自觉、自由、自律是其对待学术的科学态度;读原著、做笔记、独立思考是其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质疑、批判、进取是其学术思维的显著表征。马克思的学术品格在人文精神衰微、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更显弥足珍贵,是我们建树学术人格、回归学术信仰、规范学术秩序、防治学术腐败以及型塑学术生态文明的行动指南。

1.学术腐败,乱象丛生,学术环境亟待治理。近年来,由于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的需要,尤其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学术地位和社会声望等各种名利的诱惑,学术界的抄袭之风愈演愈烈,科研课题造假屡见不鲜,学术成果粗制滥造,论文枪手粉墨登场,学术交易勾当盛行。更有甚者,“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改头换面、低水平重复等等。学术主体不做潜心研究,不搞实地调查,走捷径吃快餐,神圣的学术变成了“搜集、堆积、编辑”的“三步跳舞曲”,沦为依附于名、权、利的婢女。如此学界学人,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与马克思的学术观大相径庭,必须从严治理。

2.经世致用,注重效能,切忌坐而论道。马克思倾其毕生的研究,都是为了革命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其代表性学术成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不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走向,迄今还在深刻影响并持续发生着作用,为我们当代学人树立了光辉典范。科学研究的职责和使命,在于围绕解决人类社会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以及重大难题而有效开展,且能有独创见解和相关方案。切忌弄出那些七拼八凑、学而无术的应景之作,以及一些宏大叙事、夸夸其谈的庙堂话语。学术期刊和杂志社要恪守原则,坚决摒弃“无病呻吟、毫无价值可言、只会玩弄文字游戏”的稿件,更要克服“靠发文章牟利”的倾向。

3.道德自律,强化监管,专项立法有待落实。首先,克服学术腐败,学者当自律。学者既是高深学问的看护人,也是自我伦理道德准则的看护人。道德发自内心,是学术的根基与标杆,其底线维系及修养全在于自律。学术自律是根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基础,与学术信仰密切相关,学术信仰是一种以探索真理为旨归、以造福人类为最高理想、以真善美为人生追求的学术理念与精神。然而,在人类长期的学术活动中,很难用马克思这样有“道德洁癖”和“学术圣徒”的超高标准来要求每位学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思和重构学术秩序,一味依赖道德的内省效用是极其有限的。目前,国内对学术腐败的处理方式大多是道德谴责,加之当事人的侥幸心理和管理机构的“见惯不怪”,风险小成本低,值得一“赌”。其次,防治学术腐败,加强综合监管。就学术组织而言,我国当前在形式上存在中央、地方和单位三级管理体制。事实上,“中央管不到,地方不愿管,单位不想管”,遂暴露出监管真空。建议设立学术打假监管机构,实行定期抽检制度,开办曝光台,集中发布和报道各高校、科研院所的典型案例、违规情节及处置决定。同时,各高校、科研院所要彻底清除滋生学术腐败的土壤,从根本上改变“以学术成果数量论英雄”的考核导向,建立“以师德师风、教学水平和学术成果质量”为导向的综合考核体系与职称评审体制,从源头上扭转功利化的学术歪风。最后,打击学术腐败,需用“重典”。鉴于当前的学术腐败,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遏制学术不端的文件,并成立了相关学术管理机构,加大了学术规范建设的力度。如2014年10月9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划出具有警示教育意义的师德禁止行为“红七条”,其中第三条针对学术腐败,“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均要严肃处理。但从我国宪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以及著作权法来看,惩处学术腐败的具体法律条款尚属空白。沉疴顽症,需下猛药。专项立法,势在必行。应出台法律法规,框定组织管理机构、科研人员及学术期刊等主要学术主体的具体行为准则,明确对学术腐败的追究办法。以法立威,重典惩戒。综上,政府、校方、学界三位一体共同发力,“德、管、法”内外结合、三管齐下,形成组合硬拳,才能标本兼治,使相关人员不想、不敢也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从而形成强大文明的“学术气场”。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燕妮·马克思.摩尔和将军——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弗兰茨·梅林.马克思传[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马克思箴言[M].汪培伦,编译.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1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2]刘凤舞.马克思传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张光明,罗传芳.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AoHo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林方,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0]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胡彩芬]

曾长秋,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尚昆,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3,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900

D64

A

1004-4434(2015)08-0006-06

猜你喜欢
品格马克思学术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