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月婴儿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与直刺的比较

2015-02-23 10:56刘维红,李春园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8期

1~3月婴儿股静脉采血30°角斜刺与直刺的比较

刘维红, 李春园

(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河北 唐山, 063000)

关键词:股静脉; 静脉穿刺; 采血

临床上新生儿疾病的治疗与护理工作中,常需要对婴幼儿及危急、重症的患儿实施采血检验[1]。但由于各项检验复杂,采血量相对较大,而婴幼儿难以沟通与配合,抽血操作常常受到患儿阻挠,导致采血量往往难以达到检验用要求,给临床检验工作带来困难。股静脉的管径较粗,穿刺后容易固定,采血的成功率较高,因此在临床检验当中应用广泛[2]。本研究对比了1~3月婴儿股静脉穿刺时采用30°角斜刺与直刺两种穿刺方法的采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1—10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治疗并行采血检验的1~3月新生儿160例,其中男100例,女60例;年龄30~90 d, 平均(62.4±18.8) d。原发病包括有小儿肺炎、毛细支气管炎、小儿腹泻、化脓性脑膜炎等,患儿的出/凝血时间正常。研究征得患儿家长的同意,在采血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操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体质量、原发病以及出/凝血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穿刺前准备: 2组的穿刺操作均由至少具有3年以上穿刺经验及责任心强的护士进行。所用器具包括:一次性穿刺针、采血针及软管组成的双向无菌采血针、无菌手套、碘附、棉签、一次性无菌采血容器。操作时需两人合作进行,先清洁患儿穿刺部位的皮肤及会阴部,为避免患儿排尿对穿刺部位造成污染,使用清洁的尿布遮挡患儿会阴部。取患儿仰卧位,使用小枕将患儿的臀部垫高,使大腿外展外旋并屈膝,大腿与躯干呈45°角,若患儿哭闹严重可直接将患儿的两腿呈蛙腿分开。可由助手或患儿家属将患儿穿刺侧的膝部进行固定以免其躁动阻挠操作。穿刺前的准备完成后,用手于股三角区触摸寻找穿刺的进针点,在脐与腹股沟垂直线的交界点或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界处可触摸到股动脉搏动,在股动脉内侧0.5 cm处左右即为股静脉,此处视为垂直穿刺的进针点,该点的下方1 cm左右处则为斜刺的进针点。

1.2.2穿刺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斜刺进针法。具体操作为:右手持穿刺针使针尖的斜面向上并平行于大腿中轴,在斜刺进针点处将针头与皮肤呈30°角后斜刺入针,若有回血,则迅速将针头固定,然后按需要抽取适量血液。采血完毕后,将针头拔出,用拇指将棉签按压在穿刺处,另用食指在针尖所及处按压5 min左右,避免瘀斑及血肿的出现。对照组患儿采用直刺进针。具体操作为:同斜刺进针法一样,找到垂直穿刺进针点后垂直刺入,然后逐渐提针同时抽吸针栓,在见到回血后迅速将针头固定后抽取血样,拔除针头后操作与观察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2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采血时间、压迫止血时间、局部瘀斑及血肿发生率差异。3次及以下进针成功即为一次穿刺成功,自进针开始至按压止血结束时为采血时间,自按压开始至不出血为止为压迫止血时间。

2结果

2.1 2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瘀斑血肿发生率

观察组患儿一次性成功率为97.5%(78/80), 显著高于对照组87.5%(70/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瘀斑血肿发生率为10%(8/80), 显著低于对照组23.75%(19/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儿采血时间及压迫止血时间

观察组患儿平均采血时间和压迫止血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s) min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讨论

在儿科临床中,遇到婴幼儿发生危机重症时往往需要尽快抽取血液检验病症,但由于新生儿或婴幼儿不易沟通,难以合作,容易引其哭闹而导致穿刺失败[3]。临床上较常用于婴幼儿采血的穿刺部位一般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桡动脉以及股静脉等[4]。头皮静脉穿刺时回血较快,容易固定,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由于头皮静脉的管径较小,抽吸血液的量往往达不到检验用要求[5-6]。婴幼儿的脖颈较短,加之患儿难以合作,所以对患儿采用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往往难以实现[7-8]。采用桡动脉穿刺时,由于所抽取的是动脉血,采血完成后容易造成患儿局部瘀斑及血肿等,导致患儿哭闹,甚至因此加重病情[9-10]。相较于以上3种穿刺方法,股静脉穿刺由于其血管径较大,采用斜刺时针头易于固定[11-12], 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较高,因此成为临床上新生儿采血的常用方法[13]。本研究中,为比较研究股静脉穿刺时采用30°角斜刺与直刺两种穿刺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瘀斑血肿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采血时间及平均压迫止血时间为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用30°角斜刺对患儿进行股静脉穿刺时,一次性成功率较高,降低了患儿需要进行多次穿刺的可能,穿刺、采血及压迫止血的时间均较短,说明斜刺时操作时间显著缩短[14-16], 患儿经穿刺后发生局部瘀斑和红肿的比例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采用斜刺时能够明显减轻患儿的痛苦,不至于因穿刺而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叶小丽. 新生儿疾病筛查现状分析与护理研究进展[J]. 吉林医学, 2011, 32(24): 5174.

[2]林雪虹, 廖倩芳, 冼爱华, 等. 两种小儿股静脉采血方法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14): 26.

[3]黄云丽, 叶永青, 黄东明. 新生儿疼痛影响因素的临床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8): 709.

[4]谢桂月, 汪昌玉, 崔春梅, 等.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对比研究[J]. 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6): 68.

[5]王武春. 负压穿刺在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5): 221.

[6]Gaballah M, Krishnamurthy G, Keller M S, et al. US-guided placement and tip position confirmation for lower-extremity central venous access in neonates and infants with comparison versus conventional insertion[J]. J Vasc Interv Radiol, 2014, 25(4): 548.

[7]Cruzeiro P C,Camargos P A,Tatsuo E S, et al. Percutaneous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through the external jugular vein in children: is inserting the guide wire into the superior vena cava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catheterization[J]J Pediatr Surg 2012, 47(9):1742.

[8]张堤, 陈兰.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探讨[J]. 右江医学, 2012, 40(5): 692.

[9]陈素娟. 新生儿动脉与股静脉穿刺采血的效果和安全性比较[J]. 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10): 1647.

[10]Schindler E, Kowald B, Suess H, et al. Catheterization of the radial or brachial artery in neonates and infants[J]. Paediatr Anaesth, 2005, 15(8): 677.

[11]Ozbek S, Aydin B K, Apiliogullari S, et al. Left femoral vein is a better choice for cannulation in children: a computed tomography study[J]. Paediatr Anaesth, 2013, 23(6): 524.

[12]Breschan C, Platzer M, Likar 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for newborns, infants and children[J]. Anaesthesist, 2009, 58(9): 89.

[13]张小蓉, 李霞. 新生儿股静脉采血方法的改良[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11A): 27.

[14]林淑娟, 蚁持缨. 102份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20): 3164.

[15]陈瑶, 林枫, 张洪华, 等. 新生儿筛查中心与筛查采血机构沟通与互动的措施[J]. 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29): 4774.

[16]王旌, 陈瑶, 赵红, 等. 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机构2009年与2013年工作状况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5, 30(3): 333.

基金项目:河北省医药卫生资助项目(20130307);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0139)

收稿日期:2014-11-23

中图分类号:R 68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8-165-02DOI: 10.7619/jcmp.20150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