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国
(黑龙江省虎林市畜牧兽医局,黑龙江虎林 158400)
猪坏死杆菌病的诊治
李忠国
(黑龙江省虎林市畜牧兽医局,黑龙江虎林 158400)
坏死杆菌病是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的坏死,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多为散发,有时可呈地方性流行。
该病的病原体为坏死梭杆菌为梭杆菌属中的成员。在感染组织中常为不同长短的丝状,亦有呈球杆状者,直径约0.5~1.7μm,长多为100μm,有时可达300μm。幼龄培养物菌体着色均匀,但培养超过24h以上,菌丝内常形成空泡,此时以石炭酸复红或碱性美蓝染色,染色部分被淡染部分隔离开来,如佛珠样。菌体内有颗粒包涵体,革兰氏染色阴性。此菌无鞭毛,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该菌为严格厌氧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7.0,普通培养基,如营养琼脂、肉汤等均不生长,分离培养常用血清琼脂和肝片肉汤培养基。在肝片肉汤中形成一致的浑浊,后期可产生特殊的臭味。
本菌分为A、B、AB三个菌型。在血液琼脂上A型菌落扁平,轮廓不规则,呈金属灰白色,β型溶血;B型菌落隆起,轮廓圆整,黄色,不溶或弱溶血;AB型菌落为中间型,可见菌落为毡状菌丝所构成,中央致密,周围较疏松。
本菌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如杀白细胞素、溶血素等,可引起组织水肿;产生的内毒素可使组织坏死。
坏死梭杆菌对温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至60℃30min或100℃1min即可杀死此菌。常用消毒剂(1%高锰酸钾、2%氢氧化钠、1%甲醛、5%来苏尔或4%醋酸)都可在15min内杀死本菌。但在污染的土壤中可存活10~30d,在尿中存活15d,在粪便中存活50d。
许多畜、禽和野生动物均有易感性。其中牛(尤其是乳牛)、羊(尤其是绵羊)最易感,马、猪稍次,鸡则更次。人也偶可感染,在人的皮肤、口腔及肺部形成脓肿。试验动物以家兔和小白鼠最易感,在内脏,尤其是肝形成脓肿。病畜和带菌动物是该病的传染源。坏死梭杆菌主要经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而感染,也可经血流而散播,而形成新的坏死病灶。新生幼畜也可经脐带而侵入,在肝内形成脓疡。
该病多发于炎热、多雨季节,一般呈散发性,偶呈现地方性流行。该病常与猪瘟、副伤寒、口蹄疫等并发或继发,临床上应注意区别。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3d,短的仅数小时,长的可达1~2周。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
3.1 坏死性皮炎
是最常见的病型,多见于仔猪和育肥猪,成年猪则较少发生。以体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坏死和溃烂为特征。多发生于头、耳、颈、体侧及臀部。病初,局部有痒感,皮肤微肿,有一层易剥离的干痂,触坚硬,但无热无痛。随之痂下深层组织迅速坏死,内部组织溶解腐烂、破溃。
这种坏死灶,有的病猪发生4~5处,有的则多达10处。一般病猪全身症状不明显,康复时病变处形成疤痕而愈合。严重者少食或废食,体温升高,消瘦,常由于恶病质而死亡。
3.2 坏死性口炎
俗称“白喉”,多发生于仔猪。病初厌食,体温升高,流涎,口臭、口腔黏膜红肿,增温,在齿龈、舌、上颌、颊及咽等处,黏膜出现溃疡,覆有粗糙、污秽,呈灰褐色或灰白色伪膜。撕下伪膜可见有淡黄色的化脓性坏死灶,有特殊臭味。
发生在咽喉者,有颌下水肿、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如移行至肺部或转移他处时,可致全身恶化,多经过5~7d死亡,也有延至2~3周者。
3.3 坏死性肠炎
常与猪瘟、副伤寒等病并发或继发。表现剧烈的腹泻,排出脓血样或带有坏死脱落黏膜的稀便。剖检时可见小肠和大肠黏膜的坏死与溃疡,病变严重者可使肠壁穿孔,导致严重的腹膜炎而死亡。
3.4 坏死性鼻炎
主要发生仔猪和育肥猪。鼻黏膜有黄白色伪膜和溃疡,坏死病变常波及鼻甲骨和面骨,甚至气管和肺脏,病猪表现咳嗽、脓性鼻漏,呼吸困难和腹泻,常可导致死亡。此病易与猪萎缩性鼻炎想混淆,应注意区别。
坏死梭杆菌在入侵处繁殖,其毒素使组织发生坏死。在组织坏死的同时,坏死梭杆菌也常迅速死亡,只有在病、健组织交界处,可见到放射状排列的菌体。死于坏死梭杆菌病的猪,除外在的病变外,常在内脏中也有转移性的干性坏死灶,化脓性胸膜肺炎等。
根据发病季节(湿、热天气)、年龄、病变发生的部位、特殊的脓汁与臭味,结合流行情况,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要作出确切诊断,则需进行实验室检查。
首先清除局部坏死组织,再用1%高锰酸钾或5%福尔马林或10%硫酸铜冲洗消毒。然后在蹄底的孔内或洞内填塞硫酸铜粉或水杨酸粉或高锰酸钾粉或磺胺粉等。创面可涂敷木焦油福尔马林合剂或龙胆紫等;亦可用磺胺软膏、鱼石脂碘仿软膏等。可取得良好效果,但治疗常需较长时间,应当有耐心。
在局部治疗的同时,依据病情的轻重配合以全身治疗,如应用青霉素、链霉素肌肉注射。病猪多时可在饲料内添加土霉素、庆大霉素。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9.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