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坡,林建泉,刘朝辉
病例 男,49 岁,因"腹泻半年"入院。 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7~8 次/d,为黄色糊状便,含未消化食物,多发生于餐后,伴消瘦、乏力,外院查结肠镜示"结肠炎"。胃镜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BⅡ式):残胃炎伴胆汁反流、反流性食管炎(Ⅱ级)"。 给予口服止泻、调节胃肠功能等药物治疗后,症状未见好转,并逐渐出现双下肢浮肿,转诊我院。 9 年前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梗阻"行"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 Ⅱ式)"。入院查体:消瘦,贫血貌,腹软,全腹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95.00 g/L;肝功能、大便潜血、FT3、FT4、TSH、AFP、CA125、CA199、CA724 均 正 常 ;CEA5.72 ng/ml。 初步诊断:吸收不良综合征;营养不良性贫血。 入院后给予止泻、调节肠道功能、营养支持等治疗后,患者症状无改善。 复查胃镜示:吻合口通畅,表面黏膜充血水肿,空肠鞍部可见一溃疡,大小约0.6 cm×1.2 cm,表面附白苔,周边充血水肿,输入出襻通畅,吻合口小弯侧空肠端可见一瘘道, 直径约1.0 cm, 内镜进入可达结肠。 结肠镜示:横结肠中段(距肛约55 cm 处)见一瘘道,直径约1.0 cm,局部黏膜充血、水肿,并见小片状糜烂。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口服钡剂后,钡剂通过食管顺畅,残胃端与横结肠可见一瘘管,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很快显影,残胃端与空肠吻合,吻合口钡剂通过顺利。诊断考虑"胃空肠吻合口结肠瘘"。予加强全胃肠外营养(TPN),改善其营养状态,并予行手术治疗。术中见残胃过大,残胃与空肠呈毕Ⅱ式吻合(结肠前),胃空肠吻合口后壁与横结肠中段肠壁粘连致密,用手引导胃管,可将其送入横结肠,再次证实瘘管存在。 分离腔内粘连,切除瘘管部位横结肠、 部分胃体及空肠, 再行结肠前胃空肠Roux-en-Y 吻合、横结肠端端吻合术。 解剖标本见瘘口直径约1.0 cm。 病理诊断示:胃空肠结肠吻合口慢性炎症伴糜烂。 术后继续给予肠外营养及肠内营养支持,恢复可,无术后并发症。 随访1 年,大便1 次/d,体重增加约4 kg。讨论 胃空肠结肠瘘是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晚期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绝大多数继发于十二指肠溃疡术后的吻合口溃疡。 约10%的吻合口溃疡可发生胃空肠结肠瘘[1],其主要原因有:(1)胃切除范围不足;(2)胃窦部未切除;(3)胃迷走神经未切断或切断不完全;(4)既往未发现的胰胃泌素瘤。 本例与胃切除范围不足有关。 胃空肠结肠瘘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为:(1)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恶臭的粪便样物,因瘘管受两端肠管内压力影响, 结肠内容物可通过瘘管逆流入胃并经口呕出。 (2)腹泻:多发生于进食后,禁食可缓解,药物治疗效果差。粪中有未消化食物或整块食物。(3)恶病质:病程久者,可出现进行性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外科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一旦确诊,应积极手术治疗。 切除胃空肠吻合口及横结肠瘘管区,重建消化道。 但该类患者均有营养不良及电解质紊乱,难以承受较大的手术,故重症患者可分期手术。 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有利于增加手术耐受性、 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促进术后恢复。
分析本例误诊原因及改进措施:(1)首次内镜医生检查不到位、经验不足,未能发现较小瘘口。 本例瘘口位于胃肠吻合口后壁,不难发现。 故对该类患者行胃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吻合口,排除内瘘可能。 行肠镜检查时,若左半结肠发现未消化食物或胆汁时, 应仔细观察肠壁有无瘘口,提高诊断率。 (2)首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未及时行消化道造影。 胃肠镜检查对该病检查有假阴性,胃肠造影检查率高,有文献报道,钡灌肠阳性率可达100%[2]。 故内镜检查未发现瘘口、又高度怀疑该病时,应联合行胃肠造影协助明确。 (3)该病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本例症状不甚典型,易漏诊。 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于胃大部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后发生慢性腹泻患者,应高度警惕胃空肠结肠瘘可能,尽早进行相关检查,避免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时机。
[1] 张思源,唐伟松,王秀荣,等.胃空肠结肠瘘5 例报告[J].中华外科杂志,1991,29(4):503-507.
[2] 丁印鲁. 胃空肠结肠瘘临床特征分析(附12 例报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7, 27( 8):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