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2015-02-22 15:11刘子刚田炜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分校校区办学

刘子刚,田炜明

(1.河北农业大学团委,河北保定071001;

2.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团委,河北黄骅061108)

中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比较研究及启示

刘子刚,田炜明

(1.河北农业大学团委,河北保定071001;

2.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团委,河北黄骅061108)

以多校区办学机制下探索中美高校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对比研究中美高校多校区管理现状,评价其异同点和优缺点,从而对我国多校区管理带来启示。

高等教育管理;多校区管理;中外比较研究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和必然结果。高校多校区管理研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课题。新的发展模式呼吁创新性的教育体制。纵观世界,诸如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都存在多校区发展的情况,尤其是美国在高校多校区办学方面成就显著。本文将我国高校与其对比研究,以求借鉴一二。

1 中美高校多校区管理现状研究

1.1国内现状

我国高校多校区格局的形成,主要是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而产生的。1993年,国家就开始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先后于1994年在上海、1995年在南昌、1996年在北戴河、1998年在扬州,由国务院办公厅组织召开了四次座谈会。特别是在“扬州会议”后,提出“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截止2005年3月,全国有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60多个部委所属的1 000多所高校进行了结构布局的调整和改革,先后新组建大学424所,从而真正形成了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的格局。形成方式上主要有两种[1]:一是大学建立校外分校或者是校外校区,被称为“自我扩张型”或“自我发展型”,主要是由于原校本部在教学规模和硬件发展上受到束缚,积极向外延伸办学的一种模式;二是多所大学的合并重构被称为“合并重组型”或者“联合重组型”,主要是高校之间谋求综合实力的提升,采取“强弱并组”或者“弱弱联合”方式。另外,还有在政府意志下的并合,某部门为摆脱财政、人力资源压力,将原来所属的高校进行重新划归。

在多校区管理模式上,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以条为主,条块结合。这是一种相对集权式的模式,特点是学校最高管理层制定统一的管理章程,通过各职能部门对各校区的人、财、物、教学、学生等实行统一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和一校一区的管理没有太大的区别,分校区只是作为大学管理的外延部分。由于分校区距离本校部较远,根据校区管理功能的发挥情况,设有专门临时管理机构,如学生管理、后勤服务、教学安排、综合事务等部门,各项事务管理的归口单位是校本部的职能机构,直接向对应的职能机构汇报工作。分校区临时部门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性工作。对于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部门内逐级上报。如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等。

2)以块为主、条块结合。这是一种相对分权式的管理。特点是将整个学校的管理层分为若干层级。学校最高管理层负责宏观层面的管理,校区(院系)负责本校区事务的整体管理。学校的权力相对比较下移,校区在管理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优势在于管理跨度较小,能更好地发挥校区和教职员工的主动性,有利于增强校区的整体活力,便于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缺陷在于权力过于分散,造成教学资源等的浪费。这种模式多应用于学科优势较强、院(系)专业较为集中的合并后的校区和院(系)整体搬迁的校区。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南昌大学医学院(原江西医学院并入南昌大学)。

3)以条到底,直线管理。这是一种绝对集权式的管理。分校区与校本部之间距离较近,只是学生居住、教师办公在地域上的区分而已,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等都有校本部统一组织。这种管理模式比较清晰,形成三级管理构架(即学校-学院-系)。特点在于全校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行动,有助于管理效能到达基层,贯彻到底。局限性在于校区之间必须毗邻或相距较近。缺点在于管理的跨度比较大,院系之间配合较差。

1.2美国现状

美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是随着美国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1862年,美国颁布的莫里尔法案大大促进了各地方创办高等学校的积极性,使得各州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州立大学。二战后,美国大学的入学人数急剧增长[2],从二战前的10%一跃至51%。美国州立高校为满足急剧膨胀的公民需求,解决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原来州立大学的基础上,为方便当地的公民就近入学,在各地开设分校。但是,这种扩张方式毕竟有限。二是建立一批新的州立大学。但是,高校如此大规模的增加,给州政府的教育部门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此,州政府就把新组建的公立大学组成一个大学系统,有系统办公室负责协调各所州立大学之间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所以,美国的高校也就形成了多校区管理的特色模式,另外还有一种,由政府和企业合营运作的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集权制管理模式。其代表是美国康乃尔大学。该校成立于1865年(获得州长签署的特许状),是由企业家康乃尔和学者怀特(1864年当选为纽约州参议员并任参议教育委员会主席)合作创办的。康乃尔大学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其下是由董事会推荐的400名著名教授及社会知名人士组成的议事会(智囊团)。校长是学校的最高行政领导,下属有16位校级行政官员,分管科研、教学、财务、法律、投资、大学关系、公共事务等。这种相对集权式的管理和合作运营的大学管理模式,在美国也是具有特色的[3]。

2)联邦分权管理模式。其代表有美国加州大学、密苏里大学等。在美国,多校区大学系统是美国公立高等学校中较为典型的组织形式。大学系统是协调管理大学的行政单位,工作的重点放在整个大学系统层面,负责整体发展规划和广泛适合于各个校区的政策,并保证规划和政策的有效实施。美国加州大学有10个校区(伯克利、洛杉矶、圣迭戈、旧金山等分校)组成的大学系统,大学系统不干涉各分校的内部事务,分校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实行分层管理,各分校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在学科设置上,具有多科性。加州大学整体的管理称为第一级管理,上对州议会与州政府负责,下对各分校施行统一管理。大学校长(President)指定副校长(vice President)(分校长)人选,分别行使日常的行政职能。分校的这一层级的管理称为第二级管理,在管理上更加具体化。加州大学系统组织结构包括总校(评议会或董事会)、分校(校长、校务委员会)、学院、系所四层构架。大学决策层采用委员会制度,且委员会成员的组成比较多元化[4]。

2 中美高校多校区管理的比较分析

纵观国内外大学,没有固定不变的经验和管理模式,都是结合实际国情、历史、人文等渊源而形成的。由此可见,由于中美两国的国家体制不同,多校区大学在组织形式、管理职能及管理权限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他们的相同之处,更多地只存在于外在形式上,即两国家的大学都存在一定数量的校区或分校而已。如,美国的加州社团学院系统有100多个校园,加州州立大学系统有22个校园,加州大学系统有10个校园。我国一些重大综合性大学也存在多个校区,浙江大学有5个校区、吉林大学有6个本科校区(9处校园),扬州大学有8个校区。

简言之,我们讨论的不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问题,而是具有内质性的相关问题。

2.1实体性质

中国的多校区大学在管理制度上和原来的单一校区大学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其多校区,只是具有统一法人资格的综合性大学的附属而已。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用五个统一进行概括,即统一的主体、统一的机构和领导、统一的管理制度、统一的发展规划、统一的学科制度。所以,除了合并形成的多校区大学,在管理方面稍微有点复杂之外,其它的大学只是在办学空间上的延伸,或者在其它地点建立分校,管理比较简单。

美国的多校区大学,实质上它只是一个管理系统。各个分校作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在社会上有自己的声誉,并在高等学校分类统计中被单独统计。只是在政府拨款中,只对一个大学系统进行统一拨款。大学校长办公室及其附属部门负责大学系统的总预算和公共关系等公共事务,协调大学系统的根本政策,而各分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点。美国的大学只能体现出它是一个政策的协调者、公共事务提供者以及政府与各个分校之间的代理者。所以,我们在翻译美国的大学系统内部的名称时,最好使用“分校”,而不是“校区”,如California University at Berkley就应该翻译成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而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5]。

概言之,美国的大学系统的各个分校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实体,系统是一个联邦性质,这种体制和美国的政体、国体完全一致的。而中国大学的校区或分校,为了方便校区的管理下放给校区的一些特殊权力,但这不是法定的,也没有制定上的保障。

2.2功能定位

中国的多校区大学在办学功能上,在合并后根据“五个统一”的要求和不同功能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如管委会、办公室等。这些管理机构只是管理一些公共事务,对于学科建设、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没有太多的权力。而美国的大学,其系统内的各职能部门,只是起到了缓冲器和连接器的作用。

中国多校区大学在经过合并重组后,学校统一进行学科优化和资源配置,保留优势的专业学科,合并相同的交叉学科。而美国的大学系统,各分校在学科建设上都存在交叉,各自有自己的传统特色。

3 美国多校区高校的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及启示

众所周知,教育体系的管理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校园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成熟发生变化,借鉴其它国家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成效莫大。

1)大学的发展更多地依靠自由的发展环境。虽然,我国的多校区大学不能照搬美国大学系统式的管理模式,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自主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是必然的。我国多校区大学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更为重要。大学不必强调过度统一,应该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高校特色化办学。教育行政部门切记用行政命令对大学采取简单的管理模式,要充分尊重事务的发展规律。同时,大学内去行政化的进程更应该加快,采用学者、专家治校的模式,可以采取试点探索运行。在高校内有效遏制领导干部的特权化、特殊化,对推动学术至上、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2)多校区大学改革的步骤不宜一步到位,要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这是教育改革的共同规律。美国多校园大学是英国高等教育中联合主义的传统和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竞争和市场经济逼迫三者相结合的产物。虽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是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社会前进、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多校区大学的发展目的是为提高办学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多校区大学的显著优势就是学科众多、门类齐全,有助于知识的创新和多(跨)学科的研究。国内大学的合并重组的多校区大学的道路,不仅是高校谋求生存的手段,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期望。但在高校合并之时更多的是行政命令起主导作用,手段相对单一,甚少考虑到基层学术单位和校区一级的真实意愿。多校区成员之间,以及主校区和其它校区之间的资源分配、办学职能等问题存在着十分复杂而且尖锐的矛盾,矛盾不解决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改革失败,至少会阻碍或推迟改革的顺利实现。

3)根据条件发展成熟度考虑下放权限。各校区在合并初期或许会呈现出大量复杂的矛盾和问题。首先解决好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对学科、人员、资源进行深度的融合。中国的大学多校区的发展不具备美国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国内的多校区在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上,在合并后逐步进入管理平稳期的各校区下放管理权力,允许各校区自由发展,发挥优势特色,做出精品亮点。

4)充分考虑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由于受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多校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行政权力的推动而形成的,所以各校区传统文化积淀的相互融合非常关键,无论是强弱合并还是弱弱联合重构,都是需要各校区在精神理念层面进行充分的融合交化,这是大学精神良性发展的关键中的关键。

5)中国多校区大学改革的模式无论是联合和合并,都会导致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化。但是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今后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拓宽办学途径,寻求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外延式发展的,从而多方面、宽领域的发展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1]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9-40.

[2]彭永宏,徐丽萍.美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对我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启示[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27-28.

[3]蓝汉林,岑红霞.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5(4):37-38.

[4]王国均.美国多校区大学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2):43-44.

[5]陈运超.略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理论研究—兼论美国多校园大学系统与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4):60-61.

Comparative Study of Management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University Campus

LIU Zi-gang,TIAN Wei-ming
(1.Youth League Committee,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Baoding 071001,Hebei,China; 2.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Bohai Campus,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Huanghua 061108,Hebei,China)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ulti-campus-school-running mechanism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A contrast is made between the pres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in American university campus and Chinese university campus.The evaluation of the differences,similarities,strengths,and weaknesses brings revelation to Chinese campus management.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multi-campus management;Sino-foreign comparative study

G647

A

1008-9446(2015)01-0083-04

2012年河北农业大学党建理论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DJ20120105;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2年课题研究项目(高等农业院校辅导员培养模式研究): LX2012Y049;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地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201304074;2013年度沧州市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沧州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沿海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为例):201387

2014-05-09

刘子刚(1972-),男,河北沧县人,河北农业大学团委高级政工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分校校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成都分校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