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方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

2015-02-22 09:42旭东英,陈娟,巴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西藏大学门类西藏

摘要:本科教育承担了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人才的任务,而本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文章以西藏大学为个案,阐释了西藏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蓄积期、迅猛发展期和理性发展期等阶段,并从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特点与问题出发,分析了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问题的原由,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今后的发展对策。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2.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5)02-145-06

收稿日期:2014-12-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西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对策研究”(项目号:2013ZJJG01),2012年度西藏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项目号:XZDX2012JG01)阶段性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旭东英,女,藏族,西藏察隅人,西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西藏自治区本科院校目前有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和西藏藏医学院,由于西藏大学农牧学院(林芝校区)经费、人事任免等都有其独立的自主办学权,因此将西藏大学拆分为西藏大学(校本部,以下称西藏大学)和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这四所本科院校中,西藏藏医学院为单一学科本科院校,多年来设有藏医、藏药、藏药营销3个本科专业;西藏民族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民族学等36个本科专业;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属于多学科本科院校,该校专业与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几乎没有重复。本文以西藏大学本科专业发展路径作为西藏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发展路径的代表,同时将西藏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本科专业发展相比较,探讨西藏地方高校本科专业发展对策。

西藏大学目前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在校本科生为6300人,硕士研究生367人。2014年,本科毕业生为1863人,专科毕业生741人,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为117人(其中59人为在职攻读),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本科生比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总和都要多。

与西藏大学相同的是,西藏区内的其他三所本科院校,西藏民族学院、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西藏藏医学院等三所高校的在校生和2014年的毕业生中本科生都占绝对比重。西藏大学作为西藏自治区所属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西藏唯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目前研究生教育尚未形成规模的背景下,本科教育承担了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数量的高水平人才的任务,而本科专业的设置与调整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一、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发展历程

从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的增长速度来看,可以分为蓄积期(1975年-1999年)、迅猛发展期(2000年-2006年)和理性发展期(2007年至今)。

(一)蓄积期(1975年-1999年)

西藏大学前身为西藏师范学院。西藏师范学院从1975年成立到1983年之间,相继设立了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音乐学、美术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地理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等10个本科专业,涵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以下简称目录)中文学、历史学、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美术学类、历史学类、数学类、物理学类、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等9个专业类。除了中国语言文学类设有2个专业外,其他均为一个专业类仅有1个专业。

1985年西藏大学成立后,直到1999年,学校一直保持着10个本科专业,再没有增设任何本科专业。

(二)迅猛发展期(2000年-2006年)

进入新世纪,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确定优先发展西藏大学工科专业的决策和对口援藏等系列政策的实施,以及西藏艺术学校、卫生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先后并入西藏大学,2000年至2006年,西藏大学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增设了33个本科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本科专业4.7个。

从学科门类来看,新增了法学、工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医学等6个学科门类,达到了10个学科门类;从专业类来看,新增了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地质学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法学类、地质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建筑类、土木类、交通运输类、工商管理类、旅游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教育学类、经济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护理学类、药学类、临床医学类等22个,达到了31个专业类。

教育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等9个学科门类下分别目录中除历史学学科门类下没有新增本科专业,其他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理学、医学分别增设了有关专业。

从年份来看,2000年至2006年这7年中,除2002年没有新增本科专业外,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增设了7、6、5、3、6、6个本科专业。截止2006年,西藏大学共有43个本科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类。

(三)理性发展期(2007年至今)

2007年,西藏大学以全区唯一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按照以评促建的指导方针,学校对本科专业的设置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指导各学院逐步从追求专业大而全发展为内涵建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本科专业发展走向理性期。

2007年至今的8年时间里,学校撤销了多年不招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增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财务管理、通信工程、会计学、财政学、政治学与行政学、广播电视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增加了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政治学类、财政学类3个专业类,没有学科门类的增加。其中,会计学、财政学两个专业是西藏财经学校2009年并入西藏大学后申报的两个新专业。

截止2014年,西藏大学共有49个本科专业,涵盖10个学科门类,34个专业类。

二、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在迅猛发展期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考虑教育主管部门对增设专业拥有最后的审批权以及高校对拟增设专业的投入能力,一般来说,高校增设专业都是在自己已有的专业类别下拓展,专业增设呈现稳步推进的特点。

2000年到2006年,西藏大学本科专业得到空前的发展,西藏大学专业的增设有着自己的特点,2000年到2006年增设的33个专业,隶属6个新增的学科门类,24个专业类,专业增设几乎都是在新的学科门类、新的专业类下拓展,专业的增设呈跳跃式发展态势。

(一)并入院校的自然升格促使本科专业的增设呈跳跃式发展

西藏大学本科教学目前仍是按专业划分和组织的,不同学科下的专业就必须有相应学科的教师、实验室、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作为支撑和保障。1999年开始,办学层次为本科以下的院校相继并入西藏大学,在升格并入西藏大学后没有学科归属并逐渐退出原来的培养层次后,为节约办学成本,通过设置新的专业促使原有的办学资源转化为新的办学资源。2000年开始,因并入院校的自然升格而增设的专业有12个,其中4个专业归属于新增学科门类下的4个专业类,5个专业归属于原有的学科门类下新增的4个专业类,剩余的3个专业属于在原有的专业类下的扩张。

(二)国家优先发展政策促使本科专业的增设呈跳跃式发展

2000年,国家做出“集中力量办好西藏大学”和“努力培养工科人才”的重要决策,2001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对口支援”计划,指定西南交通大学支援西藏大学建设工科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学校的软硬件基本上满足了新增专业的开设,为新增工学学科门类下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不难看出,西藏大学新增的工学学科下涵盖6个专业类的8个本科专业,是在国家政策倾斜、经费的支持与兄弟院校的援建下完成的。

(三)小批量、多学科的人才需求特点促使本科专业的增设呈跳跃式发展

大学不仅是传承知识,创造知识的殿堂,而且是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重要力量 [2]。21世纪,西藏经济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学科的特点。作为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西藏大学,更应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1999年,4个学科门类,9个专业类,10个专业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考虑教学成本低、投入少,对实验室要求不高,师资可以通过培训由原来的学科转型等因素增设了归属于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下的11个专业类的15个专业。

(四)援藏干部决策执行的跳跃性促使本科专业的增设呈跳跃式发展

西藏大学在2000-2006年期间,先后有四川大学(2人次)、北京科技大学等援藏干部任分管教学、学科建设的副校长;武汉大学、四川大学(2人次)、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援藏干部任教务处处长、副处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总会受他们的年龄、经历、偏好、原高校的办学定位(历史沿革、学科优势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藏时间长短的限制。特别是在长远发展规划的贯彻执行上,由于援藏干部更替快,继任者的理念、思路以及对西藏大学现状认识的不同,导致许多工作由于人员的变动没有连续性。

三、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007年来,学校本科专业建设的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进入了理性发展期。经过8年的内涵式发展,学校解决了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些问题,但是由于学校所处环境以及政策与经费等原因,目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也是今后急需解决的。

(一)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同一专业类下的专业覆盖率较少,难以形成适合西藏发展的学科专业群

西藏大学现有的49个专业中,覆盖了目录中13个学科门类中的10个,覆盖率为76.9%,基本满足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科人才。就学科门类覆盖率而言,西藏大学的34个专业类下专业的覆盖率从高到低分别为护理学类,专业覆盖率为100%;财政学类、物理学类、地理科学类、建筑类、音乐与舞蹈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50%;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数学类、电子信息类、美术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33.3%;中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覆盖率为28.6%;化学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地理类、旅游管理类的专业覆盖率为25%;教育学类、公共管理类、设计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22.2%;政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20%;经济学类、历史学类、土木类、临床医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16.7%;新闻传播学类、药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14.3%;交通运输类的专业覆盖率为12.5%;计算机类的专业覆盖率为11.1%;戏剧与影视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9.1%;外国语言文学类的专业覆盖率为1.6%。

34个专业类中,仅有6个专业类的专业覆盖率为50%以上,其中5个专业类的专业率刚刚达到50%,其他28个专业类的专业覆盖仅为目录中三成及以下。这样的现实,一是不可能把专业做强做大;二是更不可能形成适合西藏发展的学科专业群,专业类下的专业覆盖率低是制约做强做大特色学科、特色产业的瓶颈。

2.与西藏民族学院的专业趋同现象进一步加剧,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1999年,西藏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分别有10个、7个本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两个本科专业重复办学,重复率占西藏大学本科专业的20%,占西藏民族学院本科专业的28.6%。

到2014年,西藏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分别有49个和45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9个本科专业重复,重复率占西藏大学本科专业的38.8%,占西藏民族学院本科专业的42.2%。加之两校分别在西藏自治区和陕西省两地办学,专业的重复率高,使得专业教师、专业资料、专业实验室都很难发挥最大效益,对本来就靠国家财政的西藏高校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浪费,因而没有更多的经费投入到优势专业、特色专业上,这种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还会影响到学校的办学特色。

从两个学校重复的19个专业所属的学科来看,重复专业由高到低的学科分别是管理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工学、医学、历史学、经济学,专业数分别有6个、3个、2个、2个、2个、2个、1个、1个。可见,管理学是两个学校重复率最高的学科,占西藏大学管理学学科专业的85.7%,占西藏民族学院管理学学科专业的50%。虽然两校都有自己的学科优势,但是,盲目追求专业大而全,追求专业数量使得更多的经费、人力集中到新增专业上,没有更多的精力把自己学校的优势学科真正做强,目前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3.专业数量增长过快,质量难以保证

西藏大学在2000年至2014年15年间增设了40个本科专业(含已撤销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平均每年增设2.7个;迅猛期平均每年增设近5个专业。

新增的工学学科专业,随着办学步入正轨,兄弟院校的援建力度变小,政府的投资力度严重削减后,学校在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过程中,教学质量还是难以确保。

低规格学校并入西藏大学而增设的管理学、经济学、医学、艺术学学科专业,虽然原学校有师资、实验室、图书等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层次在短时间内不能得到提升,成为教学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的主要原因。

增设的文学、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专业,一是没有政府的投资与倾斜政策;二是没有更多资源可以利用,造成师资、实验室、图书的短缺,直接成为教学质量的软肋。

4.轻视既有专业的调整与改造,专业结构不能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专业调整对于高校来说就是对专业进行撤销或对既有专业的修业年限、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修改。由于高校过于追求专业的大而全,不重视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专业调整,对于多年不招生的一些专业仍然保留,对那些所谓“夕阳”专业不愿意下决心进行撤销或调整。

2000年至2014年,西藏大学既有专业的调整改造与增设本科专业的火爆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5年来,仅把多年不招生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进行了撤销,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专业对修业年限由四年调整为五年。对于涉及藏药业、清洁能源产业、民族手工业、建筑建材业、优势矿产业等西藏主导产业的基础学科没有增设一个新的专业,也没有对与这些产业相关的既有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反映了学校对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需求变化的反映滞后或前瞻不足。可以说,目前西藏大学在自我调整、自我约束的本科专业设置机制中还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二)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和执行力问题是影响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外因

目前,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宏观指导最主要是依据经费投入和师生比进行。而经费的投入并不是按照高校的特色学科和优势专业来进行的,主要是以学校的学生人数作为依据,学生人数多,其获得政府的投入也多。同时,为了消化并入的低规格学校的教师,在师生比的压力下,西藏高校在21世纪初的6年时间里,盲目追求专业总量,专业设置存在着贪大求全、盲目追求利益的现象。

2000年以来,西藏政府行政部门在区内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上,基本上是将高校申报的增设专业上报教育部,执行着本科专业的审批权。本科专业的调整工作最近的一次是在2000年,把当时仅有的27个本科专业进行了重新分配,决定撤销西藏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改由西藏民族学院承办;撤销西藏民族学院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改由西藏大学承办。并明确西藏大学集中优势办好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工学学科;明确西藏民族学院大力发展人文社科专业。而2000年到2014年,两所高校从学校发展历史和自身定位出发,均未严格执行政府行政部门的有关决定,而且还相应增设了17个相关专业,占新增专业的近一半。

由此看来,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宏观管理的弱化致使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失去了原有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在2000年至2014年这15年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西藏就业政策是形成专业设置与调整问题的诱因

西藏目前执行的就业政策,是当年毕业的西藏籍学生实现全就业,因此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一是要确保量,二是要确保与专业对接。市场与专业对接,就成了政府行为,而不是高校行为。

高校不管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的质量如何,政府只会按照当年毕业的人数来制定政策确定岗位来满足,因此很多岗位对学生的专业和质量要求都很低。西藏自治区2014年高校毕业生第一批公开考录计划的5700个岗位(其中2738个岗位是不限专业;526个岗位是按照专业类招录的;478个岗位是按照相关专业招录的)中,68.1%的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出现了不管什么专业都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同时,学生就业方向与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都是相对比较单一的地方行政、事业单位,而且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几乎对等,也就不存在能者上,更不存在优中选优了。那么,学生自然就以公招考试为重,以就业为目的。在校期间不会也不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使得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想法多,办法少。

西藏大学2013年毕业的2574名本专科生中,参加公招考试和西藏定向培养生共计2023人,占当年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的78.6%。由此看来,高校在目前的就业政策下,即使希望做大做强专业群工作来促进培养更多的高精尖人才,但由于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实现的难度太大,不利于西藏高校人才质量的提升。

3.学校发展现状是形成专业设置与调整问题的内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一步深化,西藏的高等院校也将是独立的法人实体 [3],特别是在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上,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能动性。

西藏大学在专业发展迅猛期,在政府的指导下,通过增设新专业解决低规格资源过剩问题,在理性发展期虽然放慢了脚步,但是,专业固化导致的教师引进、实验室建设、图书购置等方面的积累,学校不可能简单地进行撤并,撤并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在短时间内,想将某一学科或专业类的专业做大做强难度很大。

低规格学校并入,资源的提高、转换以及退出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解决,加之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高校单一的政府投资渠道和办学过度依赖政府行政部门,使得在硬件(特别是软件的)建设上相对内地高校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质的改变。

可喜的是,西藏大学对现有专业的撤销与调整已经从学院层面上展开,但是本科专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宏观调整政策还需在学校层面进行。或者说,学校的顶层设计是专业调整能够贯彻落实的基础。

四、西藏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把西藏大学办成一所有特色的好大学,是符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因此,西藏大学与西藏其他地方本科高校一样,都面临着办学的“二次转型”——从办学规模的扩大到办学质量的提高 [4],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 [5],因此,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政府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高校的顶层设计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政府行政部门加快构建高校分类管理制度,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以及长远发展目标,重新构建西藏本科院校的学科定位,指导各高校确定优势学科,发展特色专业群,监督各高校的本科专业建设与学校定位紧密结合,与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紧密结合。同时,西藏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借助新一轮专业评估工作,摸清高校基本情况,优先发展的学科专业给予政策和经费的倾斜,大力建设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群,努力形成区域品牌和特色,缩短西藏高校本科专业成为国内、国际引领专业的进程,确保本科教育能够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撑。

(二)政府行政部门、高校要在就业政策上有所突破

政府、教育部门要加强就业政策研究,加快形成优秀学生——特色专业——特色产业的良性发展轨道,促进高校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积极发展,发挥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从而带动西藏特色产业发展。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逐渐改变“铁饭碗”的就业思想,真正发挥专业特长,实现个人价值,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校要重新构建学科体系,整合资源,做强做大特色专业

积极探索学科交叉,逐步打破专业固化,调整现有专业严格按照目录中的学科门类确定隶属学院的规定,打造一批学校优势学科下,具有高原特色、西藏区域特点的跨学科的专业群,寻找学校发展的新增长点。

猜你喜欢
西藏大学门类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西藏大学2021 年度社会科学类项目一览表
千奇百怪的动物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总目录
西藏:存在与虚无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西藏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以西藏大学为例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