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禹,张志敏,吴明松,王 哲,李学英
(遵义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
口腔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探讨
赵彦禹,张志敏,吴明松,王 哲,李学英
(遵义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
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最终的考核手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
口腔医学; 遗传学,医学; 专业,医学; 教育改革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人类遗传基础及其传递规律,并且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一些医学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课程,迄今为止,医学遗传学的教材、教学内容等已经日渐丰富,并且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医学遗传学科研成果[2]。本校于2007年将《医学遗传学》列为口腔医学等专业的限选课,并增加了实验教学。作为医学遗传学和口腔医学交叉渗透的一门课程,口腔遗传学受到越来越多医学教育人士的关注。
目前,本校口腔医学专业主要与临床医学专业和医学检验专业一起学习《医学遗传学》课程,没有单独地重点带领学生学习口腔最基本的遗传性疾病知识。由于现有教材和学时的限制,在课堂上也未能就口腔遗传性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给予足够的讲解。有关口腔遗传性疾病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所获得的口腔遗传性疾病的知识是有限的、杂乱的,缺乏系统性。带着这样的知识背景,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对口腔相关遗传性疾病知之甚少,缺乏与口腔相关的遗传学职业敏感意识,在临床工作中会忽略对口腔遗传性疾病家系成员的诊断和治疗,在科研工作上会错过收集一些珍贵的遗传学家系的机遇,并开展相应遗传学研究的机会。因此,有必要针对口腔医学专业的医学遗传学教学进行探讨,寻找一种更加适合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与口腔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知识的方式和方法。
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口腔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以及进行一定的教学实践,可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知识,但学生只有在进入口腔专业课的学习之后,才开始接触口腔领域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大多出现于口腔生物学[3-4]、儿童口腔医学[5]、口腔组织病理学[6]等相关教材中,内容分布较为散乱,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与口腔有关的遗传性疾病知识。
基于当今医学遗传学课程在口腔医学中的学科现象和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我国口腔医学界广泛需求口腔遗传性疾病知识这一事实,有必要编写一套适用于多数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遗传学》教材,并且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一定学时的《口腔遗传学》课程,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便于开展与口腔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医学遗传学知识逻辑性强,难以记忆,涉及一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相对枯燥抽象,很多学生感到理解困难,不易掌握,并且各个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遗传学总课时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中既要完成理论教学,又要完成一定的实验教学。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探讨改革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着重强调《医学遗传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为主。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从常见的遗传病入手,用典型病例分析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及诊断治疗等知识,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7]。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8]。作者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充分采用了PBL教学法,例如,针对“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和遗传咨询”这一实验内容,作者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选题目,分角色表演,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遗传咨询的过程,寓教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系谱分析和遗传咨询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围绕2种口腔最基本的遗传性疾病——牙本质形成缺陷和牙釉质形成缺陷,针对口腔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以病案讲解的方式介绍牙本质和牙釉质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图片和视频形式重点介绍与口腔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让学生对这些疾病产生形象化的认识。为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近年来发表的前沿科学研究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的表现紧密结合,学生可以了解目前国内和国际口腔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试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犹如风向标,具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作用[7]。
近年来,医学遗传学知识得到了迅速发展,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增加各种新知识、新内容。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不能够依靠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必须寻找其他有效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医学遗传学考试大都采用传统的试卷形式的终考制度,本教研室尝试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既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又增加口头表达知识能力考核、获取新的科研知识能力考核、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素质考核方式。即在最终的考核过程中,对课本知识仍然采取试卷考核方式,占一定的分数比例;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课堂小组讲课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积极参与课堂模拟活动的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等。另外,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并给予适当加分,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综合考试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制度,让分数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加深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知识的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应口腔医学专业对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学习要求,作者大胆进行了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最适合口腔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的教学途径,以便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完全胜任临床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且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学教育和科研高层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1]周伟,李新伟,徐世敏.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医学遗传学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1):131-132.
[2]段小红.设立《口腔遗传学》课程的建议和初步实践[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9,19(3):179-181.
[3]刘正,边专.口腔生物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9-128.
[4]张筱林.口腔生物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143-147.
[5]邓辉.儿童口腔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63-71.
[6]于世凤,高岩.口腔组织学与病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223-230.
[7]张建芳,张媛媛.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思考[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 34(4):388-389.
[8]赵俊云,杨向珠,胡秀华,等.PBL教学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741-742.
[9]李亮.基础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11(2):132-13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8.062
B
1009-5519(2015)18-2869-03
2015-07-18)
赵彦禹(1975-),男,山东临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医学遗传学教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E-mail:xznuzhao@163.com。
李学英(E-mail:3136273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