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英译的形与神——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2015-02-22 03:31
关键词:楚辞英译

《楚辞》英译的形与神——以许渊冲译本为例

严晓江

(南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要:翻译家许渊冲以达意传神为基本原则,其《楚辞》英译文体现了借形传神、形神兼备、舍形求神的特点。译者借用英诗的不同诗体在译文中实现形式与内容新的统一;在处理原文的对偶结构、排比句式、长短句时尽量体现出形美;转换、补偿或增删等方法的综合使用突出了译文的神韵。

关键词:《楚辞》英译;形与神;功能等效

“形”与“神”这对概念在哲学、美学、文学、翻译等领域都被使用。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汉语和英语在遣词造句方面有各自的语法规范和结构形态,译文形式不能拘泥于原文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译文形式不重要,形神兼备才是翻译的理想状态。《楚辞》骈散兼具,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自19世纪以来,不少中外译者曾选译过若干篇目。其中,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楚辞》英译文在形与神方面风格独特,他充分发挥译语优势,以达意传神为基础,努力追求译诗的形美。许渊冲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和英法韵文之间进行互译的专家。2014年8月2日在柏林举行的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许渊冲,他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1]。

一、借形传神

“借形传神”是指借用恰当的译文形式传达原文所赋予的意义和功能。《楚辞》的韵律与节奏鲜明,宜于吟颂。韵律与节奏不仅表现在语音层面,也暗含在语义层面,往往与诗人的情感起伏有关。当屈原将生命的进程与历史的年轮联系起来,其人生历程就蕴含着时空流转的一种内在旋律。诗借形传神,失其形也就失其神。韵律与节奏是诗的形式,也是诗的重要构成因素。由于汉语诗歌讲究“平仄律”,英语诗歌讲究“轻重律”,将《楚辞》的韵律、节奏照搬到英语译文中就不合适。译者应尽量寻找符合英语诗歌音韵习惯的方法,以达到功能等效,再现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整体观照。

原文: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译文:I bid the waves, oh! more slowly go / And the river, oh! tranquilly flow. / I wait for you, oh! who have not come; / Playing my flute, oh! with grief I’m numb[2]49.

这几句诗选自《湘君》,是湘夫人苦苦等待湘君却未能如愿时的独白。该例是隔句对偶,“令沅湘兮无波”与“使江水兮安流”相对,“望夫君兮未来”与“吹参差兮谁思”相对,体现出词语对称、意义相关的特点。要使目的语读者感受音美,就要求译者在遵循英汉诗歌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用英诗常见的形式来表达。四行诗节是英诗中最常见的传统诗节,有abab,aabb,abcb等韵式。许渊冲使用了aabb的韵式,每行都是9个音节,并未反映出原文的对偶结构。押韵问题,许渊冲倡导以韵体译诗,但译文的押韵不要求与原诗押韵的行数、位置一致。他在用韵文翻译诗词时宛如“戴着音韵和节奏的镣铐跳舞,跳得灵活自如,令人惊奇”[3]。许渊冲的《楚辞》英译文基本上是每两行押韵,同时根据原文每行的字数,相应地调整译诗的音节数,每行长度基本相当,节奏明快,体现了整体和谐与细节变通相结合的特点。可见,译诗并不在于亦步亦趋地保留原文的形式,而在于反映原文形式的意义和功能,从而在译文中实现形式与内容新的统一。

原文: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译文:How did Nine Spheres divide /And join up side by side? / How many ins and outs / Of Heaven’s whereabouts? / On what rests Heaven wide? / How did twelve hours divide? / And sun and moon shed rays / And stars in fine arrays[2]77?

这几句诗选自《天问》,是屈原关于天体和日月情况的询问。《天问》是一篇充满积极探索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经典作品,诗人对天、地、自然、社会、历史、人生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并以探究其成因的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深层思考,行文不仅意境深远,而且具有视觉美和音乐美的效果。许渊冲善于把中诗讲究平仄和押韵的音韵特征淋漓尽致地用英文音韵体现,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双行偶韵诗节也是英诗中的常见诗节,韵律是aabbccdd。许渊冲借用这种形式,divide与side,outs与 whereabouts, wide与 divide, rays与 arrays分别押韵,并且使用了连词and以及介词of,on串联各句,虽然各诗行没有保留原文的四言结构,却通过音美等效传达了原文的意美。许渊冲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要努力做到三美齐备[5]。《楚辞》英译要再现原文之美,应寻求恰当的目的语表达方式,而不是牵强附会地保留原文形式。

二、形神兼备

《楚辞》的形美是通过对偶结构、排比句式、长短句以及诗行之间的内在逻辑等因素呈现的。形美与意美、音美相辅相成。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翻译时要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形神兼备是不可能的。傅雷的“神似说”将中国传统文论、画论中以“神”为美的观点引入翻译领域。其实,“神似说”并非只重神似而轻形似。

原文: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译文:Wordless you come, oh ! wordless you go / As cloud-flags spread, oh! and whirlwinds blow. / None is so sad, oh! as those who part; / Nor so happy, oh! as new sweetheart[2]61.

这四句诗选自《少司命》,描绘了“少司命”来去无踪、情感不定的状态。《少司命》是屈原借鉴祭祀乐歌的形式创作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是典型的对偶句,意思彼此映衬,暗示了诗人对别离现象的态度。《楚辞》最具代表性的行文风格之一就是“兮”字的频繁使用,不仅具有反复感叹的音美效果,而且便于诗人抒发哀怨之情。许渊冲将“兮”译成oh,体现了语音象似性特征,也就是发音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很多自然的相似关系。这种象似性被译者以一种同样直白的方式所重现,并用与原文同样的形式贯穿全文[6]。此外,None is so sad以及Nor so happy两个强调句刻画了荪草般的女子与“少司命”眉目传情,幽会离别,待“少司命”找到新欢后,这位女子盼望“少司命”时的复杂心情。许渊冲不仅译出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将其形美也尽量体现出来了。“神”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所在,译文如果能在遵照译入语表达习惯的前提下再现原文的结构特征,就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文的精神风貌。

原文: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飞雪千里些。归来兮,不可以久些!

译文:O soul, come back, do not go forth! / You can’t stay in the north, er! / Where ice rises pile on pile / And snowflakes fly from mile to mile, eh! / Come back! Do not go forth! / You can’t stay long in the north, er[2]258!

这几句诗选自《招魂》,描写巫师引导灵魂返归家乡的情景。《楚辞》不仅使用了不少严整的对偶结构,而且穿插使用了一些长短不一的句子,使得节奏时快时慢,句式参差错落,情感起伏波动。楚国的招魂习俗主要是呼唤灵魂不要到天南海北那些鬼怪与野兽出没的地方,要返回故居。语气词“些”是楚国方言,许渊冲将其翻译成oh,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表示希望灵魂能够循着声音归来。译文虽然失去了原文方言词的风味,译者却积极调动目的语读者的审美习惯来弥补。方言翻译与标准语翻译的差别不仅表现在语音和语汇层面,而且表现在句法结构层面。译者应尝试如何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来传递原文语境,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原文的地域特色。此外,译文还呈现出原文长短句的特征,pile on pile以及mile to mile这对平行结构读起来琅琅上口,头韵的使用则是译者充分发挥译语优势的具体表现。头韵在英语诗歌中的大量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早期英国无名氏创作的传奇英雄史诗“Beowulf”。直到现在,头韵依然构成英语诗歌的特色之一……在许氏译诗中,头韵的使用频率也是比较高的[7]69。

三、舍形求神

意境美是诗词音韵美和形式美的归宿。许渊冲说:“我把意美放在第一位,可见我并不主张牺牲内容;我把音美、形美放二、三位,可见我并不过分强调形式。”[8]汉语语言表达偏重写意性与模糊性,英语语言表达偏重逻辑性与客观性,使得汉英诗歌在语音规则、句法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各有特色,原诗的形式很难在译文中保留。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运用转换、补偿或增删等方法按照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思维模式加以再现。

原文: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译文:Our line is broken through, oh! our position overrun; / My left-hand horse is killed, oh! and wounded my right-hand one. / The corpses block my wheels, oh! my chariot is stayed; / I beat the sounding drum, oh! in vain with rods of jade[2]71.

该诗节选自《国殇》,意思是:侵我阵地乱我阵列,左骖毙命右骖受刀伤。两轮深陷绊住四马,主帅举槌猛敲战鼓。这是当句对偶的典型例子,“凌余阵”对“躐余行”、“左骖殪”对“右刃伤”、“霾两轮”对“絷四马”、援玉桴”对“击鸣鼓”。对仗诗句的句法与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一直以来,作者和译者对语言的选择取向往往不同:前者重文学的诗学价值,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后者重信息的传递,得“意”而忘形,为了传达信息往往牺牲掉意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形式[9]。许渊冲立足于传达原文意思,添加了主语,形成了较为典型的SVO基本句式,译文诗行的音节数并不相等。译者在展示原文如何言说的形式方面有所欠缺,主要是因为语言特质不同造成的。从总体上说,汉语的表达方式比英语更精炼,省略成分远多于英语。汉诗的信息承载量比英诗大,译成英语时每行的音节数有所限制,因此在行数方面保持形似有很大难度。译者要善于理清语义关系以及上下文语境,将汉语的对偶句译成英语的散句,做到译文形不在而神尤存。

原文: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译文:Should I spare no effort to plough and hoe up weeds / Or make a name by singing the great men’s deeds? / Should I risk my life to say frankly what is right / Or save my skin by pleasing the rich and the might? / Should I preserve my purity and lofty stand / Or flatter and curry favor with a woman grand? / Should I be honest, blameless, pure and hold my ground / Or be slippery as leather, lard or pillar round? / Should I hold high my head like a steed running free / Or drift in water up and down like ducks in glee? / Should I with the swiftest stallion keep pace / Or follow a broken hackney’s trace? / Should I fly with the skylark wing to wing / Or dispute with barnyard fowls for trifling thing[2]217-219?

这几句诗选自《卜居》。原文连续使用了12个排比句,都是以“宁……乎”与“将……乎”的形式出现,其中交织着对偶句、散句以及长句、短句,将诗人的愤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卜居”的意思是占卜自己该怎么处世。《卜居》记叙了屈原被放逐3年后心灰意冷,但勇敢面对现实,主动求见卜者,诉说心中烦乱的原因,表达了诗人在黑暗世道中对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文人在面对人生痛苦和彷徨时的精神抗争。许渊冲使用了跨行翻译,译文的行数和原文的行数并不一致。跨行是英诗本色,古代汉诗不讲究跨行,也没有这一概念……英语繁复,汉语简练;英语外显,汉语内敛。英诗的跨行正是通过把一个较长的句子断开,形成两个甚或两个以上的诗行[7]69。这种“形断意连”的翻译同样传达了屈原的茫然不知所措以及铮铮风骨,引导目的语读者感受诗人如何义无返顾地走向崇高境界。

四、结语

《楚辞》的形与神在翻译中紧密相关,诗歌语言形式的独特功能要求译者在译文中将其充分体现,以便更好地反映原诗的精神实质。诗境是翻译的关键所在,它依赖于译者的直觉与顿悟。诗人译诗有其自身优势,对语言的音乐美和形式美等更加敏感。徐志摩在论及译诗的形与神的关系时指出:“翻译难不过译诗,因为诗的难处不单是他的形式,也不单是他的神韵,你得把神韵化进形式去,像颜色化入水,又得把形式表现神韵,像玲珑的香水瓶子盛香水。”[10]也就是说,诗人可以将自己的创作才华运用到翻译中,使原诗的神韵“化”到译诗的形式中。许渊冲正是在神思妙悟之中,借用英诗常见的四行诗节、双行偶韵诗节等形式,将原文转化为目的语读者熟悉的诗歌形式来表达,力求将《楚辞》的艺术意境在译诗中再现。

参考文献:

[1]刘文嘉.北极光奖获得者许渊冲:翻译改变世界[N].光明日报,2014-08-04.

[2]屈原.楚辞[M].许渊冲,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

[3]李庆明,毋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重翻译无限天——视域融合视角下许渊冲古典诗词意象英译的审美融合[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37.

[4]曾祥宏.“三美对等”视角下的古诗翻译——以许渊冲的古诗英译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11): 248.

[5]许渊冲.再谈“意美、音美、形美”[J].外语学刊,1983(4):68.

[6]栗梦卉.象似性理论指导下许渊冲《离骚》英译对比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90-91.

[7]张智中.左右逢源,炉火纯青——许渊冲先生古诗英译关键技法初探[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8]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2):80.

[9]黄洁.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前景化再现[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67-68.

[10]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24.

(责任编辑:李晓梅)

·语言学研究·

Form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ranslation ofElegiesoftheSouthTaking XU Yuanchong’s English Version as an Example

YAN Xiaojia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conveying the meaning and transferring artistic conception, XU Yuanchong’s English version of Elegies of the South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the following points: transferenc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y borrowing different forms of English poetry in order to achieve a new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 in translation; harmony of form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by keeping the beauty of form in translation of antithesis, parallelism and irregular lengths of the source text; conversion, compensation and deletion are used to pursue artistic conception by neglecting the form.

Key words:translation of Elegies of the South; form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5)02-0129-04

作者简介:严晓江(197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研究方向:翻译学。

基金项目: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楚辞》英译的中国传统翻译诗学观”(14FYY002);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青蓝工程”以及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4-08-15;

修订日期:2014-09-08

猜你喜欢
楚辞英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摘要英译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李铁环作品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