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校区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析

2015-12-28 07:09刘建新
关键词:功能定位校区办学

刘建新, 李 莉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一、我国多校区办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图1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历经调整(1952)—恢复(1978)—适应(1999)—引领(2008)四个历史时期,步入了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新阶段,目前正面临着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选择。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高校生源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高校教师工资上升,依靠办学要素大投入、规模扩张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对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多校区功能定位的调整和办学模式的选择关系到高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其最大瓶颈是办学资源的匮乏。有关多校区办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特点分析如图1所示。

未来一定时期,高校多校区办学主要呈现以下趋势:一方面,规模扩张、多校区建设阶段已完成。随着扩招规模的日趋稳定,大多数高校的多校区建设已完成,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已完成对高校的战略调整,更加关注高校的内涵建设、发展方式和质量监控等。另一方面,多校区办学进入按学科和功能调整分区阶段。在校区建设已完成、学校办学规模基本稳定的背景下,校区功能定位主要受校区发展历史和传统、校区间时空距离、校区面积和规模等因素决定。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办学管理效率,高校按学科对各校区进行功能定位,让有关联的学科处于同一校区,通过整体搬迁、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和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由多校区办学向单一校区回归,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办学效益,如上海交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广州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青海大学等[1-2]。

二、多校区办学功能定位的影响因素

多校区功能定位的调整涉及面广,将对高校办学架构(如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资源配置、管理模式、后勤保障等产生实质性改变。当前多校区办学面临着诸多新的现实问题:新校区基础设施功能有待完善、教育教学难度增大、校区运行成本偏高、交通安全压力较大、管理效能有待提高;老校区学科专业发展拓展空间受限、资源配置有待优化、对外辐射功能不强等[3-5]。国内外高校实践表明,校区功能定位主要以学科布局进行功能分区。这种功能分区是建立在科学统筹基础上的相对分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型,高校招生规模日趋稳定,多校区功能定位亟待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否则将对高校未来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如中心校区(行政中心)的选址问题等。因此,理清关键影响因素,对多校区功能的科学定位至关重要。

总体发展思路。校区功能定位的战略调整体现了教育发展新阶段办学者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办学指导思想。高校必须理清未来发展的目标、战略、路径等重大问题,以及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等关键环节和制约因素。

办学功能统筹。校区功能定位的战略调整涉及到高校四大功能的战略统筹问题。各校区应明确其主要办学功能,协调处理好各功能的相互关系,确保高校发展转型期整体平稳、可持续发展。其中人才培养涉及博士、硕士、本科生等全日制教育和国际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及技能培训;应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加快科学研究与产学研一体化(重大平台、基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并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等。

办学规模定位。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和中心。在符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应科学确定老校区、新校区、中心校区各级各类学生的办学规模,同时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办学模式选择。主要涉及学校宏观管理层面,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设置、招生工作、学生就业、学生搬迁、思想政治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影响因子[6-9]。需注意的是,同一办学模式下可能存在若干种搬迁方式,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利弊,审慎研究决策。

中心校区选址。高校中心校区是指在高校各个校区中占有主导地位,能够体现和代表校园文化精神,最大程度上影响学校今后发展方向的校区。而高校行政中心的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心校区的位置[6],它对高校中心校区的确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校园建设规划。校区功能的发挥和定位调整受制于校园基本建设等硬件条件的完善,校园建设规划与实施须充分考虑未来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和国家办学基本指标的要求,优化资源布局[10]。

管理体制机制。新形势下校区功能定位的战略调整为高校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并保证其未来节约、高效运转,考验着办学者的智慧、执行力和师生愿景。

三、校区功能定位的路径分析

(一)明确定位基本原则

分析总结国内外高校多校区办学实践,校区功能定位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校区功能定位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论采取何种校区功能定位,选择何种校区管理模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多校区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校区功能定位应有利于促进学科融合,创造新的生长点。新校区或主校区的学科布局与总体规划应尽量避免简单合并同类项或分解大学科;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按学科、专业群统一规划,分步分批实施,实现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综合。三是校区功能定位应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先进的大学文化。文化兴,则大学兴;文化衰,则大学衰。校区功能定位直接影响到大学文化传承责任的发挥,需要我们审慎研究,历史把握,开拓创新。四是校区功能定位应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大学治理创新。按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多校区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办学资源的统一协调和配置,以及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推动学校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创新。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五是校区功能定位应符合校情,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效益。应注意优化教师队伍,健全人才激励和考核机制,达到人力资源投入和配置的最优化;应避免或减少资源性浪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实现资源配置合理化;应发挥高校财务在理财工作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确定校区功能框架

其内涵应包括校区发展目标、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办学类型、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等。高校需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科兴衰规律以及区域、行业发展需求,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一步理清建设发展思路,从而进行多校区功能定位的战略调整。其中,校区发展目标应明确校区未来的地位作用;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既是难点,更是重点,需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形成共识,以便合理调整院系机构设置,降低改革阻力和成本。要注意处理好学科专业强化与减负、聚集与辐射、归并与交叉的关系。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原则上应以构建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的学科体系为目标,坚持基本稳定与体现发展相结合,学科专业调整和内部资源整合相结合,注重特色与谋划新兴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按照一级学科集群调整与优化学院结构,积极推进学院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试点,分类建设教学研究型学院、教学型学院。其中,主干学科学院以特色组建,潜在发展学院按一级学科筹建,逐步完善“强化主干+塑造特色+培育新兴+夯实支撑”的多元院制构架。

(三)科学选择办学模式

当前多校区办学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正由粗放式发展向科学化、内涵式、精细化发展。在多校区办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高校选择的办学模式总体上有低年级组团模式、学科组团模式(或称部分学院整体搬迁模式)、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等。新的历史时期,高校需分析利弊,科学调整并选择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要遵循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尽量避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高低年级间专业教育的分割,科学统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地方高校受制于办学资源,可能在办学模式中采取混合组团亚模式(一种中间过渡状态),最终目标是努力实现单一校区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管理。这个过渡状态受到各方面因素制约,可能需要相对较长的时期。

(四)制定分期实施方案

实施多校区功能定位和规划建设工作需要制定详细的分期实施方案。按照校区功能总体框架,高校应研究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战略设想和方案。在选择某种办学模式的前提下,对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进行功能分区的科学统筹,测算相应的办学体量(办学类型、规模、层次、结构等)。现实情况中,各院(系)发展及其优势学科群建设处在不同阶段,面临的基础条件、发展环境、定位目标、需求愿景各不相同,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急需政策、人、财、物各方面资源的优化组合。高校顶层设计者应结合国家办学基本标准和未来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分期实施方案中相应的建设项目、资金投入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分期实施方案需对校区运行成本进行预测分析。一般情况下,校区运行成本可分为三大类别:行政办公经费、各类人员补贴、后勤保障等。而人力成本、交通出行、水电消耗等三大开支可能占较大比例。另外,高校领导者还应提前做好配套政策顶层设计,特别是在人才引进与评聘、日常运行经费管理和专项经费预算、人员补贴津贴与绩效考核、办公设施条件方面完善激励措施。

(五)科学选址中心校区

中心校区选址问题随着高校新校区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一般在新校区启用的未来5~10年出现。关注的起因可能是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教育教学管理、对外交流与合作、师生思想稳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办学效益与投融资比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等。目前,各高校在单一校区向多校区办学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心校区(行政中心)选址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老校区—多校区—主校区—中心校区。选址主要存在三种类型,即A型(传统办学模式),中心校区(行政中心)地址在老校区,主要办公活动与会议在老校区;B型(整体搬迁模式),中心校区(行政中心)地址在新校区,主要办公活动与会议在新校区;C型(交叉过渡模式),中心校区(行政中心)地址在老校区,但主要办公活动与会议在新校区。高校可以结合实际,按照拓展性、功能性、文化性、经济性四个参考变量及其核心影响因子,提出方案设想,从可行性角度论证中心校区选择的长期方案和近期方案。

(六)调整校园建设规划

针对前文所述多校区办学面临的新问题,特别是新、老校区未来一段时期不同的功能定位,需遵循现代大学建设与发展理念,以及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按照“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分期实施”的原则,以学科或学科群为特征和主线,突出大学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进行各校区校园规划的调整和建设工作。一方面,新校区或未来的主校区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另一方面,优化老校区资源配置,提升校园环境,注意保护学校历史文化根基。

(七)改革运行管理模式

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开展多校区办学的关键。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特别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目标考核管理以及后勤管理体制等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校区运行管理体制需在新的校区功能定位和办学模式下调整优化管理模式、机构设置、职能职责、议事规则;所涉及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经费管理、安全稳定、后勤保障、网络建设与维护等应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主动适应市场规律,科学设计条块间的有效衔接,实行分级归口管理、民主科学决策,避免各单位(部门)间相互交叉重叠,真正做到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管理效能的节约高效,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奠定基础。

[1]华菊翠.国内外多校区办学的成因及发展趋势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0(9):11-14.

[2]周玲.中外多校区办学的案例研究[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1(2):61-64.

[3]郜岭.我国高校多校区管理的问题与经验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79-80.

[4]赵祥志.多校区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0(1):5-6.

[5]邓成超.多校区大学管理的任务和难点问题[C]//继往开来建国六十周年重庆高等教育回顾与展望学术论坛优秀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6]长沙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办.多校区大学办学管理模式研究[J].理工参考,2009(3):1-8.

[7]严新平,张安富.多校区大学的管理理念与模式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160-163.

[8]刘华东.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与管理机制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39-40.

[9]刘建新,姜尔岚,程昌华.新时期高校多校区功能定位与管理体制机制的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1):120-123.

[10]董新胜,孙建迎,胡敦业,等.化解多校区办学瓶颈问题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48-49.

猜你喜欢
功能定位校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谈信访制度的功能定位与制度完善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权力清单的生成根基、法律性质和功能定位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