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 正
(容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 容县 537500)
“国宝”
——容县真武阁创造者之考评
□覃 正
(容县地方志办公室,广西 容县 537500)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真武阁,自明万历年初创建至今四百多年,由于史实疏略,宣传不够,了解的人不多,对其的创造者一直是“见仁见智”。本文就方志与碑刻中有关史料进行考证,对参与修建的主要人物一一进行具体分析与甄别,让史实为真武阁的真正创造者伍可受树碑立传。
国宝;真武阁;创造者;考评
19 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经略台真武阁,位于广西容县东大街的人民公园内。经略台建在旁临容江(今绣江)的北灵山上,为唐代著名诗人元结任容管经略使期间所建,曾是岭南容江通海水道“独镇江关”的军事要地。台上原有建筑武当宫,经历代兴废已难考。至明嘉靖年间,出于迷信,为奉祀真武帝君而重建,现存耸立在台上三层木构建筑真武阁建于万历年初,坐北向南,居高临下,天水一色,风清景幽。武当宫又名玄武宫,至清代为避康熙之讳,遂改名为真武阁。其建筑结构之精妙、技术之高超、风格之特异,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技艺上卓越的才能与智慧,与我国“江南三大名楼”相并列当之无愧。然而,其创建大匠师究竟是谁,四百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1961年12月,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曾到容县真武阁实地考察,后在1962年7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长篇科学论文,对真武阁的科学结构、布局和艺术价值诸方面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从而使此阁名闻遐迩。而由于梁教授的研究有所侧重,考察时间仅一天,对其他有关史料来不及深究,以致在记述建阁时间上有失误,将从筹划到建成需六七年说是万历元年(1573年)一年建成,对谁是创建匠师也同样存在“粗线条”问题,说是“无名匠”,无意中肯定了容县坊间世代广为传颂的此阁是鲁班一夜建成的传说。尔后,一些专家、学者的著述都以梁教授的说法为是,有说为“无名匠师”所建,更多的是以“英雄群体”替代“个体精英”的作用,谜团又多了一层。其实,记载有关真武阁历史的史料,除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容县志》外,还有记录真武阁维修的碑刻,都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真武阁历史提供了可信的证据。
目前,在容县有记录真武阁历史的碑刻五方,其中以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梁佩《嘉靖武当宫碑》和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杨际熙《重修武当宫碑》最为重要。前碑是记录嘉靖年间“寻废”而重建武当宫的情况,现嵌在经略台西侧的“碑廊”处,属区级重点文物,虽有所缺损,容县博物馆保存有其拓片;后碑记述现存的真武阁建成后四十多年的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进行第一次维修的情况,其间追述了万历年初(1573—1580)创造真武阁的始末,此碑已散佚,县志收录有碑文。它们互补地说明了创造三层楼阁的前因后果,并且对参与修建的主要人物一一记名并刻在石碑上“公示于众”,使他们名垂后世。无须赘言,创造今天真武阁的“匠师”或“总设计师”的大名应列在其间。这个人该是学富五车,独有创见,在邑民中能起到“引领”作用的。只要我们从中逐一鉴别与筛选,其便会从“群英谱”中凸现出来。
撰《嘉靖武当宫碑》的梁佩,广东高要人,岁贡。1552年任容县训博,重建武当宫捐银一两五钱,碑文中声言自己无参加具体工作,第二年离任,与后来创造真武阁无缘。不过,其在碑文中记下了重建武当宫的主要人和事:
迨嘉靖庚戌(1550年),(武当宫)颓敝芜秽,乡耆李文祥、程贤、潘泓、梁世全、余珊等力募茸修完固……门堂寝室,神棲有几,鼎丹炼器,道术有处。
上述的五人为“会首”。“会首”,相当于如今某工程“筹委会成员”。他们的简介如下表:
重建武当宫姓名籍贯出身备注职责捐银李文祥容县乡耆会首五钱程 贤容县乡耆会首二两潘 泓容县乡耆会首五两捐银最多者梁世全容县乡耆会首一两余 珊江西人会首一两来容经商
除余珊为外省籍外,其余都是容县乡间有名望的老者,他们都量力捐了白银。据不完全统计,为重建武当宫捐款者有二百六十多人,共捐白银九十六两,其中捐一二两的已属较多,潘泓一个人捐了五两,属最多者。由于筹到的资金有限,他们观念又囿于“老习惯”状态,说是“力募茸修完固”,实际上低起点的“粗放型”,于是才有后来的“复憾”。这是后话。
撰《重修武当宫碑》的杨际熙,与梁佩有所不同。杨氏是当时容县地区的望族,其本人为举人,累官至湖北松滋县令,以筑堤治水有功升为南京御史。因正直廉洁,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后被豪强地主中伤而被贬为云南佥宪,其便藉名终养归林“三十年” 。此间,其胞弟杨际会为进士,儿子杨允京为举人,官知州或县令,传承杨际熙为官风范,其更为士民所敬重。杨际熙撰《重修武当宫碑》时已是八十五岁高龄,其十七岁时在家乡附近的都峤山读书,耳闻了武当宫的重建;万历年初其近四十岁已委躯为民,亲历了真武阁的创建;暮年其亲眼见了真武阁建成后第一次维修,对创建真武阁的历史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其在碑文中有如下的实录:
嘉靖庚戌……集众募修……仅取棲神而已。万历元年(1573年),泓与龚承恩复憾前修之未备,思以旧贯而扩充之。会首三十余人,博劝广收,募就多金,于是大兴工役。其时伍公临頫从臾,群心竞跃,扩基寻丈,筑土坚乔,创造楼阁三层,隆栋蜚梁,斗窗云槛,輦神像,安置仙人,好楼仙将,帅列傍侍,而钟罄,而鼎炉,而廊舍,而垣墙,而庖厨,巍乎其有成也,为一邑之具瞻。
这一大段纪实文字,真实地追述了创造三层楼阁的过程,情节还有点曲折,为画龙点睛之笔,高度浓缩与概括了以往人们都不大注意其丰富的内涵。“创造”的“创”,颜师古注曰:“创,始造之也。”也就是说,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耸立台上的真武阁是创造出来的。在此之前,乡耆李文祥、潘泓等人重建的武当宫只有“堂”“室”,仅能“栖神”而已,显然并非为层楼,且比较矮小简陋,经多年风雨侵蚀,已破旧不堪,神威不振。万历年初,广大邑民在伍公的带领下将原有的台基扩大了,台上的建筑物由不是层楼建成了三层楼阁,由仅能“栖神”变为阁内能安置神像和协侍的仙人、将帅的像以及钟罄等,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和设施设备之完备也都是空前的。而参与创造这次人间奇迹的,碑文中着重提及了三个关键人物:伍公、潘泓与龚承恩。潘泓在当年重建武当宫时是主要会首,捐的白银占总捐款二十分之一,应是众乡耆中最富有者,后经二十多年经营家道更富有;龚承恩为容县人,袭职容县副千户所,从五品,重建武当宫曾捐银一两多,后又袭职多年,积蓄更丰厚。他们有钱有势,又热心于公益事业,自然觉得前重建武当宫仅能取“栖神”,于神敬不周,于心有愧疚,两人都成为“重建”与“创建”的“二朝元老”。然而,他们所“思”与“倡导”的,虽经三四年的“深思熟虑”,总是想在“旧贯”基础上“扩充”。“旧贯”,即老样子、老办法、旧制度。由此可知,潘泓他们是以老办法去发动邑民募捐,然后想在旧址上按老规矩“扩充”一下,根本谈不上有任何的创新,跳不出原来的“旧框框”。正当他们要大兴工役时,伍公突然“空降”容县任知县,打破了他们“旧贯”思维,改变了他们因循守旧的做法。经过广大邑民的努力,最后创造了新的三层楼阁与更大的附属建筑组群,使之成为容县一大奇观。此时已委躯为民的杨际熙亲眼见到这一杰构的横空出世,以赞美的态度与敬重的语气忠实地记录了伍公创造楼阁的全过程,语言朴实无华,绝无半点溢美之嫌。
“伍公”为何许人?据《容县志•卷十五•职官志•宦迹(1577年)》载,伍公就是伍可受,福建清流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即派任容县知县。其容任五年,“居政详明缜密,顿兴百废”,办了三件事:一是修学宫,二是创建武当宫,三是以“弓田”征赋税。县志说,万历五年(1577年)三月督学钟继英奉玺书视察容县,适值伍可受到任。伍可受下车未几,毅然以兴为己任,在修学宫的同时参与创造武当宫 。其虽是“七品芝麻官”,可学识之高远在众乡耆之上,属于重量级人物,且又是从千里之遥的江浙一带过来的,见识亦非凡夫俗子可比。为创建武当宫,伍可受做了两件具体事。当时,潘泓与龚承恩正跟众会首以旧办法广劝邑民募捐,伍可受得知“堪舆家”说,修好供奉真武的武当官“利于仕进”。建武当宫与修学宫目标一致,都是为使容县地区多出人才,这正是容县人世代梦寐以求的事。其顺应人心,入乡随俗,乘势而上,首先是出师有名,利用“堪舆家”的预言去鼓动邑民捐款,其号召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接着,其又“以城中屡遭回禄,集乡宦杨际熙等,增改层楼,以压南方火星” 。“回禄”指火灾。当时容县县城居民多以编篱缉茅为屋,往往不戒于火,火灾频发,损失惨重,却深信“堪舆家”说是南方火神作怪,只有将供奉水神真武的武当宫建成高大的层楼,方能镇住火神。这关系“安民”的大事,乡宦们多年想办而办不到。伍可受提出“增改层楼”,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定然大得民心官意。虽然无“会要”将此事记录下来,但我们根据“座谈会”中心议题可以想见,会前伍可受已按照道教要求,即使不能将层楼图纸绘就,至少做好了“创造想象”,即根据“增改层楼”的目的、任务,在脑中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并且做出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包括施工方案在内。这不仅改变了众会首的代表(潘泓与龚承恩)的思维定式,也开阔了乡宦们的视野,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官民等人的积极性,募就多金,踊跃参建。两年后的万历七年(1579年),钟督学再次视察容县,学宫已修好,真武阁层楼已屹立在台上。至此,伍可受唯有改传统“以步计亩”为以“弓田”清丈民田,按亩起科,加重了民众的负担,怨声不绝于耳。这件事本与创建真武阁无关,笔者只想借以说明,不是伍可受无数学知识,恰恰相反他是过于精通。对此,杨际熙曾予“笃论”,对伍可受的功与过进行了恰当的评价。此外,杨际熙之所以在碑文中不提及自己参与讨论“增改层楼”一事,因为尽善尽美的“顶层设计”是伍可受,况且与会者不止他一个人,他最多只是起到“绿叶扶持”的作用,不应居功。如此,更彰显其为人正派厚道、是非分明。我们说杨际熙将“创造三层楼阁”归功于伍可受是言之有证有据的。
至于伍可受从何处学到上述本领,拥有道教、建筑与数学等方面如此丰富的知识,我们无从考证。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被喻为“天南杰构”的真武阁,可以从中进一步体验到伍可受创造方面的卓越才能。全阁通高13.20米,面阔三间13.80米,进深三间11.20米。台为阁根基,阁傍台气势,顶天立地,正面显得大气、高耸而庄严,侧面则轻盈、挺拔而秀美;四面瓦檐伸展如此深远,似雄鹰振翅欲飞,充满着活力,尽显伍可受高瞻远瞩的大手笔。更精妙的是,其从“东越”到“南越”,将人们见惯熟知的“百越”中的壮、瑶少数民族干栏吊脚楼结构与我国古建筑的斗拱融合一起,在二楼内另置直通三楼顶的四悬柱,成功地运用杠杆结构原理,挑起了三楼楼板、梁架和所有瓦面的荷载。同时,又将数学与力学,通过杠杆传递,使全阁东西南北和上下内外像一杆天平那样保持平衡,做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短短两年时间,伍可受面对浩大工程,匠心营运,统筹安排,调动人马,从宏观到微观,将全阁近三千条大小的格木构件都加工成艺术品,以串联吻合,相互制约,彼此扶持,合理协调,成功地创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真武阁,其组织才能也堪称高超。有哲人说,科技孕育生命力,科学创造力最能穿越历史。四百多年来,真武阁经受了多次暴风雨和地震侵袭,仍安然无恙,其将继续证明科学创造的伟大力量!
千年古经略台见证了武当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低级变为顶级精品真武阁的全过程,也见证了建筑大师伍可受在四百多年前独立自主地创造了今天举世无双的真武阁! ■
[1]光绪《容县志•卷十八•人物志•列传》
[2]光绪《容县志•卷十一•学校志•学宫》
[3]光绪《容县志•卷四•舆地志•古迹》
【责任编辑 吴庆丰】
A Review of the Builder of a National Treasure Zhenwu Attic
QING Zheng
(Office of Local Chronicles, Rong County, Guangxi 537500)
Zhenwu Attic, a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site, was built more than four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early years of Wanli, Ming Dynasty. Due to the lack of historical facts and insufficiency of publicity, not many people know about it, especially about its builder. Based on the local chronicles and inscrip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riminates the main persons who were supposed to involve in the construction. Let the historical facts speaks for the attic’s truly builder ---Wu Keshou.
national treasures; Zhenwu Attic; the creator; evaluation
K29
A
1004-4671(2015)06-0007-03
2015-09-06
覃正(1938~),男,广西贵港人,壮族。容县方志办返聘人员,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地域文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