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碧,覃晓峥
(玉林师范学院 政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高校师范生微课技能训练有效策略探讨
——以玉林师范学院历史学专业为例
□陈 碧,覃晓峥
(玉林师范学院 政史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微课”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与实践的热门领域和重点建设内容,对于高校师范生而言,有效的技能训练不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其将来的教师生涯具有深远的影响,现实意义突出。本文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对大三和大四年级历史学专业师范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当前高校师范生微课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指导老师、学生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有效策略。
高校;师范生;微课;技能训练
当下,移动终端的成熟应用让人们走进移动学习的新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微课”概念也应运而生。何谓“微课”?胡铁生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黎加厚提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2]焦建利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3]就其应用和效果而言,桂耀荣认为,“对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4]肖安庆等认为利用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有“平民化研究,富矿式回报、不受时空和人员限制、思考更充分,反思更有效、交流研讨范围广、实现教师个性化专业发展”5个优势。[5]
教育界先后组织各类比赛,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微课”的重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2013年举办“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历时一年有余,得到诸多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大力支持与参与,共有参赛选手12000多名,参赛高校1600多所,收到参赛作品总数达一万余件;[6]2014年广西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中首次增加微课比赛项目,其评分比重占总成绩的30%。[7]
简言之,对学生来说,微课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对教师而言,微课打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使得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等教学资源应用得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建立在微课资源库基础之上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也将大有作为,有力的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与个人的职业发展。“微课”成为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实践及其职业发展的重要学习资源。
一般而言,有关微课的研究可以从技术中心、学习内容中心和学习者中心等三个角度切入。高师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而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研究微课技能的训练则更具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即以玉林师范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为例进行探讨。该专业在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先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毕业生,学生就业率达90%以上,为桂东南乃至整个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业已形成自己的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办学模式、办学经验,在广西区内外都产生影响。[8]师范生技能培养方面,亦不乏亮点。2015年4月,首次派代表参加全国性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2011级学生刘晓东荣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说课三等奖,莫伟华老师获优秀指导老师奖。[9]2015年5月,2012级学生周文静和苏筱雪参加广西教育厅主办的第五届广西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分别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和高中组二等奖。[10]然而,我们结合最近两年该专业师范生微课作品以及本次问卷调查与访谈资料发现,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微课技能仍然处于水平较低的状态,加强微课学习及技能培训迫在眉睫。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辅以内容分析法,并收集调查对象的微课作品进行分析。其中选取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历史学专业2011级与2012级学生为调查对象(2011级共有61名学生,2012级共有65名学生)。问卷发放时间为2015年5月,问卷共发出126份,收回12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5.24%;收集微课作品66个。
基于上文的讨论,本文中所指的“微课”主要是以视频为载体,以学习者为中心,明确围绕一个教学目标或者主题(如:教材的某个重点或者难点、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等)进行精心设计,并根据其主题开展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内容少、容量小,为学习者提供便捷的新型教学形式与新型学习资源。
本次问卷调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受访者对微课的定位、特点、资源构成方面、时长等基本要素的了解情况展开调查,共6道选择题。旨在了解师范生对微课认知的现状。第二部分,从制作微课的主题依据、开发重要环节、制作微课的形式、存在的问题、遇到的困难5个角度切入调查,共5道选择题。旨在了解师范生微课制作水平以及出现的问题。第三部分,9道选择题,从微课是否能完成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应用中能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针对性并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等9个任务,旨在了解师范生对微课有效性的态度。第四部分,从受访者对微课需求角度出发,旨在了解师范生对微课发展前景的态度。另设开放题,旨在从师范生的视角出发,了解当前高校微课建设的不足之处。下文拟以表格的形式,将此次调查的内容与分析渐次呈现。
(一)微课认知现状分析
如表1所示,在接触微课时间长短的调查中,55%受访者表示接触微课时间为3到6个月,40%受访者接触接触微课时间为6到12个月,说明多数受访者接触微课时间并不长。在了解微课的途径上,52.67%受访者从教学课堂了解,通过微博、微信、豆瓣等网络媒体以及高校网站了解微课的受访者均为17.5%,通过新浪、网易等主流媒体的门户网站了解微课为9.17%,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宣传为4.17%,从数据中可以看出:1.受访者了解微课主要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互联网平台;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习不受时间、地点控制,快捷方便,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师范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对微课的定位上,42.5%受访者认为微课是解惑(课堂教学的延伸),11.67%受访者认为微课是授业(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45.83%受访者认为两者兼具。可见,相当一部分的受访者把微课定位于课后使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拓展延伸的方面上,少部分受访者认为只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式,大部分认为微课是两者兼具,说明师范生对微课使用功能的认知存在一定差异性。在对微课概念理解上,受访者对微课主要特点认可程度最高为主题突出、高度集中(25%),其余依次为情景真实、适合学生自主学习(24.17%);短小精悍,应用广(22.5%);以微教学视频为核心、资源构成多样(17.5%);使用便捷(10.83%)。
表1 师范生对微课的认知现状
在对微课资源构成方面上,问卷共列出教学设计、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反思、教学素材、应用评价信息、教师个人因素、微课作品简介共9种资源。其中教学课件(20.83%)、教学设计(17.5%)、教学素材(16.67%)、教学视频(15.83%)、教学反思(13.33%)、练习检测(10%)、应用评价信息(2.5%)、教师个人因素(3.33%)、微课作品简介(6.66%),可以看出: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视频所占比率依次从高到低名列前四,但比率相差不大,表明受访者认为四者是微课资源中构成的主要方面;大部分受访者采用录屏方式制作微课,教学课件成为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微课主题的表现媒体,居于资源构成的首位,是学习者的聚焦点,因此受访者注重教学课件的创作。
微课的时长应控制在多长时间较好?调查表明:受访者大都倾向6-10分钟(59.17%),其次1-5分钟(20.83%),接着11-15分钟(9.17%),最后16-20分钟(5.83%),21-25分钟(5%)。数据表明:受访者对微课的“微”理解较透彻,6到10分的讲解,能讲解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者主题,符合微课要求,同时说明受访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念,知道6-10分钟的学习时间符合中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能进行有效的聚焦学习。
(二)微课制作现状分析
表2 师范生微课制作现状
从制作微课选取之主题依据的数据来看,33.33%受访者选择教学中的重难点、考点内容,受访者选择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内容的占27.5%,受访者选择某个教学环节、活动或进程所占28.33%,按教材内容(如章、节、课时的内容)占10.83%。说明单个知识点成为大部分师范生选择的主要依据,而教材内容(如章、节、课时的内容)较少,数据表明:1.单个知识点相对于初学者来说易于制作,而具有体系化、结构化的章、节、课时等教材内容的微课制作对制作者提出较高的课程资源处理的能力;2.部分师范生对微课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对“围绕一个主题(或者知识点)”中的“主题(或知识点)”缩小了范围,如: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客观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这一小的知识点可以作为一个主题来设计微课,而其所在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整个单元也可以“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规律”这一大的知识点作为微课主题进行微课设计。
而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需要经过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微课的教学设计、确定细分微课知识点、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微课视频的拍摄或录制环节、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过程、设计制作微课配套练习等资源8个环节,调查表明,受访者认为微课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重要程度从高到底的环节依次排序是:确定细分微课知识点(19.17%)、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17.5%)、微课的教学设计(17.5%)、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11.67%)、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过程(10.83%)、微课视频的拍摄或录制环节(9.17%)、设计制作微课配套练习等资源(8.33%)、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5.83%)。由此可见,受访者把细化微课知识点、确定微课教学设计以及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等教学层面的内容作为最重要的环节,制作视频编辑工作处于次要地位,这体现了“理念先行”的思路,表明大部分受访者是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
在微课视频的制作方式中,29.17%受访者采用录屏软件录制屏幕讲授内容(含声音和头像),25%受访者采用利用DV、手机等摄像设备拍摄教学过程,19.17%受访者运用多种方式(如拍摄、录屏或视频软件等)编辑组合而成,18.33%受访者利用Flash、PPT等动画视频软件合成,8.33%受访者从自己原有的完整录像课例中切片剪辑而成。数据表明,大部分受访者知道制作软件与摄像设备,了解微课制作技术,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从自己原有课例视频剪辑出来,而传统的课例教学特点与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相悖,大多剪辑出来的片段不宜作为微课,因此少部分同学对微课的理解仍存在误区。
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受访者遇到的主要困难难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微课选题或确定知识点困难(22.5%),对微课视频的录屏软件不熟悉(18.33%),微课视频的后期编辑加工技术难度大(16.67%),微课的资源组成太多太杂,开发耗时耗力(12.5%),尚未掌握微课的教学设计方法(11.67%),微课视频的拍摄难度大,制作的成本较高(7.5%),微课平台不稳定,访问速度较慢(5.83%),微课的上传与发布过程太繁琐(5%)。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受访者对微课有基本的了解,但是对微课选题依然模糊,说明教学设计编写能力不足;知道录屏软件,但是不能熟练运用。
最后,受访者认为自己微课作品需提高的地方主要反映在教学层面,27.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微课教学设计缺乏创意,22.5%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17.5%受访者认为自己微课以讲授类为主,缺乏师生的互动性体现,4.17%受访者发现讲课声音不够清楚。其次,受访者认为自己微课作品需提高的地方反映在微课制作的技术层面上,21.67%受访者的微课作品存在视频镜头单一,表现形式不够丰富的现象。6.67%受访者的微课作品画面不够清晰。同时以上数据从侧面反映受访者开始对自己微课技能的不足方面进行反思。
(三)有关微课有效性的态度分析
如表3所示,受访者对微课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但是受其教学技能与多媒体技术的制约,制作出的微课作品水平较低;而对于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是否使用微课教学,相当一部分受访者持观望态度。
(四)对于微课需求与前景展望的分析
表4数据表明:1.受访者结合自己专长文史类的特点,偏向选择探究学习类(17.5%)、合作学习类(16.67%)、讲授类(15%)、谈论类(12.5%)、启发类(12.5%)等日常教学常用类型,而探究学习类、合作学习类、谈论类、启发类等主要是以发挥教师引导角色的教学类型,说明大部分受访者有以学习者为主体、激发学习者的的积极主动性的概念,符合新课标与微课特点的要求。2. 75%的受访者对微课发展持肯定的态度,对微课的发展充满信心。
表3 师范生对微课有效性的态度
表4 微课的需求与前景的展望
(五 )开放问题和个体访谈情况分析
1. 开放题设问为:你认为本校的微课技能训练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经过统计整理,改进方面主要集中两点:第一,学校应该提供更多关于微课技能的课程和培训机会,比如课程的理论学习以及作微课所需的技术支持。第二,指导老师针对微课教学设计内容讲解更详细,能对上交的微课作品进行逐一点评。
2. 本次调查选取2位重点访谈对象,他们曾历经层层选拔,先后在班级、二级学院和学校获得教师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后来被选派为代表参加2014年广西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的选手,其中1人荣获全区大赛三等奖。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设置3个必答问题:第一,首次接触微课比赛,怎样设计微课,为此做了哪些准备?第二,微课设计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第三,参加比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访谈结果表明:
(1)此次大赛第一次增加微课比赛,为此教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教授关于微课的基本内容,学校也组织赛课选手进行短期、突击式的培训。在学院老师的共同努力以及同学们的密切协助下,赛课选手基本掌握了微课的内涵以及要求,采用录屏及视频等多种方式制作参赛作品。过程如图所示:
图1 参赛选手准备过程示意图
(2)微课设计遇到最大的困难是视频的后期编辑与加工。
(3)比赛最大的收获是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了新技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经过调查问卷与访谈,再结合收集到66个微课作品,综合分析后我们认为,目前微课技能训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校方面
1.学校微课共享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虽然学校重视微课项目,为推动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以及微课课程建设,邀请焦建利、敖茂尧、李波、胡华进等专家学者开展一系列讲座,学校教师在微课教学改革中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学生并没有感受到学校微课建设的成果,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建设师生共享的微课资源平台。大部分师范生缺少了解学校微课建设的最新动态与成果的有效途径,没有接触到微课技能的大一大二的师范生对微课的了解更少,对微课技能培训的意识非常淡薄。
2.在院级、校级的教师技能大赛中,没有设置微课比赛项目,学校方面对于微课技能训练的关注度不够以及导向性不强。自2008年以来,玉林师范学院以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为参赛主体,以学科专业为参赛单位,分成文科、理科、艺体三个大组,每年举办一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至今已经举办八届赛事,设置教学设计、说课、模拟上课和板书等三个环节的比赛项目。同时,学校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也是为广西全区教学技能大赛输送参赛选手。可以说,从赛事方面看,学校方面对于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相对重视,但没有及时把握热点,对微课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
3.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有效提高师范生的微课技能。调查表明,历史学专业2011级师范生只接受两个星期的微课技能培训,2012级师范生情况稍好,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微课技能培训。2011级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只有8名学生,因选派为2014年广西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的候选人,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唯一的一次微课技术培训。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型资源与新型方式,微课正处在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学校方面没有及时跟进热点,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目前师范生微课技能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
4.微课技能没有作为师范生教师技能考核的一部分,微课评价机制的建立处于空白状态。目前,学校对于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考核设置为大四实习开始之前进行,分别考核普通话、粉笔字、说课、备课、模拟上课、板书、课件制作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才准许进入实习环节,但没有设置微课技能考核环节。肇因于此,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微课技能的动力,难以促进微课技能方面的进步。
(二)教师方面
师资队伍薄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师范生对于微课概念都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实践时却难以下手,作品质量偏下,并渴望得到教师的一对一指导。究其原因,本专业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虽多,但专门从事历史教学技能指导的教师仅有1人。僧多粥少,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教师技能训练的需求。在微课技能的培训方面,教学法指导教师无法针对每位同学的技能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只能把握整个班级的大体情况。在对上交的微课作品进行点评时,因课时少只能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不能及时针对每一位同学遇到的困惑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师范生方面
1.师范生对微课的理解不深,存在误区。大部分师范生虽然知道微课基本概念与特点,但是没有深入探究,微课作品就不能达到要求。胡铁生用“非常6+1”的概念来概括微课的资源构成,“‘1’即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教学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练习测试(微练习)、教学反思(微反思)、师生评论(微点评)、学习反馈(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如图1)”。[11]以此作为参照,我们在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师范生是了解其概念的,但是上交的微课作品中大都缺少两到四个资源,尤其是练习测试、教学反思、师生评论三个资源,说明师范生没有真正透彻理解微课的理念。
2.师范生教学技能基础不扎实。上文中的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师范生了解微课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知道“理念先行”的思路,却仍然存在无法确定微课主题、教案编写能力不足等现象。另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师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但是收集到的许多作品明显存在教学课件字体大小设置不合理、颜色搭配不当、字数过多、设计平淡无奇等诸多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软件的问题。视频后期加工时,有些微课作品画面处理不清晰,或者将主讲人所说的话一字不漏打成字幕,导致学习者观看作品时负担加重,容易分散注意力,无法达到聚焦学习的效果。另外,普通话不够标准,讲解声音小,也影响微课的质量。这些现象充分说明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亟待提高。
3.课后缺少训练。部分师范生在上交微课作品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反思,也缺少实践,固步自封。同学之间缺乏对微课的讨论学习,对他人作品漠不关心,也没有对网上优秀课例进行学习。这也反映部分师范生微课技能训练意识淡薄。
可以说,微课教学项目作为高师院校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需要师范专业整体教学技能的提高与进步,而微课教学项目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又将进一步促进整个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为此,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现有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一) 学校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学校微课共享平台建设。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让师范生了解、学习微课。同时从作为学习者的师范生角度出发,平台的功能更多倾向于满足师范生对微课资源展开的交流、共享、评价反馈、知识讲座、技术培训、了解最新成果动态等需求。以玉林师范学院现有的资源为例,2014年全校教师立项的“微课”项目达50项,截至2015年5月已经结项25项。[12]为了更进一步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升,学校方面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并加快建设微课资源库,运用已有的微课教室,整合最新的软硬件资源,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定期组织规范化的微课比赛。或者将微课赛纳入到常规的教学技能大赛中作为参赛环节之一。只有作为管理者的学校表明态度,才能提高微课技术训练的氛围和效果,引起师范生对微课技能的重视。
3.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点的难易以及师范生的需求三方面。微课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内容,对于师范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应适当增加关于微课内容的课时比重,内容讲解方能更细致些。同时,师范生在微课制作薄弱的方面,需要学校针对性进行培训,积极促进微课技能的提高。
4.建立微课评价机制,严抓微课技能考核。建立微课评价机制,参考全国高校(本科)微课教学比赛评审规则,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制定,通过评价机制的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微课技能的训练。把微课技能考核纳入教师技能考核中,严格把关。
5.建立学校和地方合作的长效机制。邀请当地教研单位和重点中学一线教研人员入校开课,一来传授直接经验,二者有效缓解师资力量不足之症。而且,学校方面还可以在已经挂牌合作的实习基地建立实习实训档案,让大三和大四的师范生有计划、有目的、分阶段进入中学课堂听课、试讲,积累必要的实际操作经验。
(二)教师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小组教学,充分利用小团体大班级的力量。如:2011级班里分9大组,每组6至7名成员,制作微课时,大组内再细分小组(宜2-4人),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制作微课,共同解决难题,遇到疑惑在大组之间提出并进行讨论,仍有疑惑,再到全班交流,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同时推举出大组最好的微课作品,在全班进行比赛交流,激发师范生参与制作微课的积极性,并说明这个作品的优点与成员们对其的反思,全班根据微课评价机制选出优胜作品,老师进行总结归纳。在此过程中,师范生不仅对微课有进一步理解,同时经过小组合作制作微课的实践后,微课技能得到训练与提高,需解答的问题也变少了。最后指导教师可以针对同学们的困惑进行答疑,做到“先学后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技能指导教师对应制度。动员全部师资力量,将本专业现有的全体专业教师按照教学与研究方向分组,学生和老师双向选择,每个老师对应指导3-5名学生,负责教师技能考核(含微课技能),对应指导,解决师资匮乏问题。
(三)学生方面应采取的对策
1.加强微课技能的训练,提高微课技能培训意识。微课技能分为教学层面与技术层面两大块。教学层面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素材等方面,即师范生的基本教学技能,这就要求师范生平时多积累,形成系统的教学技能。在技术层面,遇到问题,除了向专业人士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2.勤于并善于反思。师范生接触到新的知识时,遇到困难是必然的,不能气馁,同时在微课技能训练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遇到问题或者有新的想法,要常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
3.理论与实践结合。目前我校师范生的实习时间为一个学期,周期较长,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际中适当运用微课教学,从而在实践中提高技能水平。■
[1]胡铁生.微课的内涵理解与教学设计方法[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4,(4):33.
[2]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3-14.
[4]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2.
[5]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15-16.
[6]http://weike.enetedu.com/news/html/2014-1-22/201 41221400301.htm[EB/OL].2015-5-20.
[7]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实践科提供资料[Z].2015-05.
[8]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硕士(中国史)学科建设规划[Z]. 2014.
[9]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历史教研室提供资料[Z].2015年4月.
[10]http://ds.gxtc.edu.cn/Policy/201506/103177. html[EB/OL].2015-6-1.
[1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信息技术教育,2013, (4):15.
[12]玉林师范学院教务处提供资料[Z].2015-05.
【责任编辑 谢明俊】
On Skills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Normal College Micro Class ---Taking the History Major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HEN Bi, QIN Xiao-zh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In recent years, micro class is a hot area and key construction content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For normal students, effective teaching skill training not only can help them achieve easily, but also bring an effect on their teaching career in the future. Taking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kill training in micro class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history major junior and senior student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school, adviser and student.
university;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micro class; skills training
G652
A
1004-4671(2015)06-0117-09
2015-10-03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师院校世界史课程立体化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JGB211)阶段性研究成果。
陈碧(1976~),女,湖南衡阳人,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东南亚华人社会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