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内容构建
——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2015-02-22 11:10冯海英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核心

□冯海英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内容构建
——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

□冯海英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是大学生求职就业获胜的竞争资本,立足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对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内容构成进行分析和界定,从培养目标的确立、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能力的训练等方面探讨就业核心能力提高的策略。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内容;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老牌专业,但目前该专业学生就业存在弱势,毕业生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就业门槛较低,就业核心能力不强,职业竞争力较弱,具体表现在:不少毕业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教学内容交代不清;写作水平不高,辞不达意;教学方法单一僵化,提不起学生兴趣。一些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懂如何写作公文,缺乏沟通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引起了汉语言文学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汉语言文学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该专业的路将要走向何方?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因此,首先必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结构进一步加以科学的界定。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含义

“就业核心能力”一词常见诸报端,但是国内外对其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在西方,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又称核心能力(coreability),或就业技能(employabilityskills),是一个共通性的名词,广为各国所采用。就业能力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09年的英国,由Beveridge第一次提出就业能力的概念, 英国学者 Hillage 和 Pollard 指出,“就业能力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所需要的三种能力的整合。”[1]美国提出就业能力最早的概念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工人的可利用率,“加拿大联邦议会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2]

我国教育部2006年发文曾提到“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3]2010年正式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这一概念,2010年5月20日教育部向全国发文要推广职业核心能力项目,于是“职业核心能力”成为了学界推崇的热词。学者们认为,核心能力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一种基本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是职场必备能力。

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教授认为人的能力分为三层: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

图一 能力分层体系示意图

如图一所示,“就业核心能力”就是陈宇教授所说的“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在金字塔的顶端,是职业的属性能力,数量是最少的。行业通用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是塔的主体,行业通用能力是每个行业的共性能力,就业核心能力则是最重要的能力基础,是所有行业都应具备的可迁移的基本能力,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影响是最大的。

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从业、就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带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质——广博的人文涵养和能写会说的专业技能的专业品质和能力,是该专业学生特有的具有中文职业特质的应聘就业竞争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内容构成

根据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制定的试行标准,核心能力分为八个大项“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4]。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技能?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就业核心能力?这些问题一直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工作者思考并讨论的问题。一直以来地方高校都把“善读、能写、会教”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加以培养和训练,但是在新的就业形势下,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应对复杂的竞争环境,综合素养的提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努力的方向。基于此,笔者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结构应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处理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多是教师和办公室文员,这些职业都涉及到语言的应用,作为语文教师应知识广博、学养深厚,具有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字观点、文艺观点,具备良好的文字阅读与接受能力。办公室文员更应强调具备基于语言的综合协调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

(二)文学鉴赏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语言感受力,具备较强的文本读解能力,懂得鉴赏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和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能对文章的内容形式作出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通过认读、在大致把握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能透过语言的表面,领悟语言下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观念、态度立场、思想情感以及传递的各种文化信息。

(三)说写表达能力

也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科学生的专业标志是“能说会写”,能说,即是有良好的口才,有出色的讲演能力,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字正腔圆,出口成章;会写,即有出色的文采,有深厚的写作功底,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特别是能胜任写作各种常用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

(四)教育教学能力

作为未来的准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主要职业技能是语文教学基本能力,其中包含了确立教学目标的能力、处理教学内容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课文讲读的能力、指导学生作文的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等,同时,还应具备教学反思、教学研究的能力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

(五)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它表现为既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又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现在以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赢得竞争优势。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形成,是解决问题能力的突出标志。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应较强,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高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敏于领悟,善于思考分析,擅长总结归纳。

(六)人际交往能力

也叫交流沟通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传达信息、沟通情感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往往会使人很快在工作中打开局面,赢得宽松的发展空间,所以招聘启示中对教师岗位的要求往往是要有亲和力、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文秘岗位则要求毕业生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言辞富有说服力。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团队中显得尤为重要,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看重学生的团队精神,不少企业直言对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要求不高,但沟通能力一定要过硬、组织协作的能力尤其要突出。因此,地方高校应该重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七)外语应用能力

近些年,我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国力在不断增强,学汉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国际时尚,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社会对汉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将会更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能够熟练掌握基础深厚的汉语及一门以上外语的人才,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八)现代办公技能

语文教师和办公室文员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办公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知道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的使用常识以及扫描仪、投影仪、光盘刻录机等的使用方法,灵活运用Word、Excel、PDF、PowerPoint、Outlook等office办公系统、办公软件,还要熟悉公文的种类、公文的录入与打印、公文的管理与归档等相关知识。

三、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设计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灵魂,地方高校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的训练,进行科学设计可以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

合理的培养目标的确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明确了方向。

1.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地方性”“应用性”

当前,绝大部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定位不够准确,盲目向名校强校看齐,过分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而轻视学生应用性的培育,甚至出现了与“985”“211”等名校进行“同质化”竞争的倾向,这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严重脱离。因此,地方高校在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上,应充分考虑到学校自身学生来源的弱势及区位环境劣势等诸多因素,应定位在“地方性”“应用性”上,走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

2.培养方案的设定应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制定一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方案,按照“为地方服务”的办学宗旨,根据地方高校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则以及学生就业时的能力需求。笔者所在的玉林师范学院文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突出的语文教学技能和较好的语文教学研究能力,适应新时期中小学教育课程改革需求,同时构建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的知识结构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要求方面,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也明确提出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并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和设计实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2.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前沿信息,并能通过系统学习与训练,不断吸纳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5]通过系统的语文实践活动,获得较高语文教学能力,富有开创精神;3.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较强的语文教研能力;4.具有熟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能力,胜任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岗位。

(二)构建多元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保障措施,地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施科学的课程规划,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对接的课程框架。

1.稳定专业课程基础

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院采用学分制选课模式,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包括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等,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结合教师的研究专长,开出不同的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是传统的课程设置方法,这种设置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这些课程决定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性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内容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学科使命是提高国民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与人文相关的工作,因此,在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时,要稳固专业课程的基础地位,保留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文味”。

2.强化实践教学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学语文教师,因此要加大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以玉林师范学院文学院为例,文传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安排如下:

表一 玉林师范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安排

从表一可见,玉林师范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必修课只开出了《心理学》《教育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语文教育科学研究与方法》《三笔字与简笔画》这几门,而选修课只是简单地说明“从全校教师教育类任意选修课中选修”,跟语文教学有关的选修课程却没有具体的安排。由此表明,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课程的安排总量还是偏少的,应修学分是18分,占总学分比例是10.32%,课时只占总学时的9.74%.

建议要加强实践课程的安排,可以开设语文教育提高必修及选修系列课程,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语文教育理论前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语文名师研究》《名课研习》《中学语文名篇解读》《思维学与语文教育》《中学作文教学研究》《语文教育科研方法》《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师发展研究》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执教能力。

3.开设职业能力课程

根据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还可对应开设一些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如开设外语和网络计算机两门工具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现代办公技能;可设置《应用写作》《创意写作》等课程,培养书面表达能力;培养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可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经典诵读》《朗诵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开设《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学》《人际沟通与礼仪》《管理沟通》等课程,加强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可增设一些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强化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公共通用能力培养,如《三笔字书写》《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等。结合学生就业这个核心问题, 还可灵活开出“应试课程”,如《专业考研辅导》《教师资格考试》《事业单位人员录用考试》《申论》《普通话测试》《英语等级考试》等课程。

(三)多途径实施就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实践教学是培养师范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要重视并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的改革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玉林师范学院作为地方师范院校其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实施实践教学方面有自己的体会:

1.课堂实践教学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精神的培养,教师要采取“导引”的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时间,师生共同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有实践的机会。

(1)课前3分钟朗读训练。课前利用3分钟训练学生朗读,朗读的文本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外优秀诗文为主,之后师生进行点评。这种课前朗读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养成了朗读的习惯,也提高了文本阅读和理解能力。

(2)教学实例的观摩。可以观看研究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录,也可以到中学去实地观摩课堂教学。这种直接经验的习得,让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模仿的对象,学生可以直接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3)课堂的模拟训练。根据教学需要,可把学生分组安排进行试讲,强化教学技能,增长实战临摹经验。学生在“备课-上课-评课”的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形成实践能力。还可应用微格教学让学生模拟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2. 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基础上,注重课内课外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通过各种途径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玉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做法是:

(1) 实施“311”工程,奠定学生的人文素养。玉林师范学院通过实施“311工程”,来夯实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训练,要求学生在校四年内背诵300首诗词;阅读100本中外名著并完成读书笔记;写作文章100篇;即所谓“311工程”。最终学生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将“读背写”成果集结成集,指导教师检查合格后登记成绩,计入3个学分。为落实“读背写”计划的总体目标,学生每学期都有须完成的“读背写”量化任务。每两周组员相互检查背诵情况,各小组长收集汇总组员的读书笔记及写作的文章发送到导师邮箱,导师抽查指导。“311”工程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结合起来,既奠定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

(2) 组织开展各类学术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精神。学术育人是与时俱进的育人举措。研究型教师是教师成长的高级阶段,未来教师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人。为了夯实学生的学识基础,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应通过建立健全学术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学术育人。首先,在管理上采取“双导师制”,每个小组配备校内、校外两位导师,院内选聘副高以上职称、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担任导师和班主任,校外聘请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导师,共同担负指导的责任。导师在思想上、生活上、专业技能上给与学生指导,通过作业的布置、问题的探讨、活动的开展等,对学生进行学术引领,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其次,举行博士论坛、人文讲坛等讲座活动,提升学生的学术涵养。文传院领导充分调动博士教授的学术能量,组织开展各类学术创新活动,把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和育人资源,努力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从而发挥学术育人的作用。通过定期举办人文讲坛、博士论坛、学术报告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术涵养,让学生在“倾听学术前沿的声音,享受自由思想的盛宴”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开拓自己的学术道路,为研究型卓越教师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注重技能训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训。首先,三字一话训练常规化。要求学生每天至少临摹一篇字帖,每两周由小组长收集交导师检查,导师平时督促学生加强硬笔书法和粉笔字及普通话的练习;每个宿舍利用小黑板进行粉笔字练习,卓越班每两周一次利用周日晚上以班会形式开展粉笔字和普通话朗读展示活动,目的是检查学生平时练习情况。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其次,教学技能训练常态化。学习小组每周至少开展一次试讲活动,组长作记录交导师检查,要求各小组长每两周主动联系导师一次,汇报本小组试讲活动开展情况。导师不定时去指导。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每学期至少一周组织学生去教改实验学校开展见习活动,尽早接触和熟悉中学语文教学实践。

(4)开展各类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大学生辩论赛、主题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赛征文比赛、教学技能大赛、说课比赛、教师风采大赛、校园公益广告比赛、科技艺术节项目策划大赛等等。通过竞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也收获了胆量与勇气。

社会的多元发展导致了对人才需求方向的极大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是传统的老牌专业,但就业形势已不容乐观。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立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多元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实践训练的多途径探索等方面实现人才就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才会更加地宽阔顺畅。 ■

[1][2] 张分分.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多维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中旬), 2012(06) :84.

[3]林英.基于“四大能力平台”的职业核心能力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36

[4]葛喜芳,翁一钧.职业核心能力渗融课程教学大纲初探[J].科技信息,2011(5):633.

[5]戴承元.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3,25(01):107.

【责任编辑 潘琰佩】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pecialty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in Local Universities

FENG Hai-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pecialty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is an asset for them to compete with other candidates in job hunting. The present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pecialty students, analyzes and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s of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then,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from aspects like establishing training goal,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raining the practical ability, etc.

local universiti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pecialty; colleg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of employment; content; construction

G642

A

1004-4671(2015)06-0141-06

2015-07-23

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立项项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策略研究”(编号:LX2014286)和玉林师范学院2013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构成与提升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冯海英(1968~),女,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们需要文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