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石油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探析

2015-02-21 10:10王艳碧
关键词:石油心理大学生

王艳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考扩招,石油类高校的招生逐年增多,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世界石油需求下降,用人需求相应减少。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前期大量招聘导致人才堆积,加之石油企业内部改制等众多因素影响,致使用工需求大大减少。这种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使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心理困扰日益突出。本文对石油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增强石油专业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石油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求职目标的预期与现实的差距,易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一)自负与自卑心理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以前石油行业的就业形势很火爆,目前高校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石油专业的就业率依然较高,达到90%以上。在择业方面,作为学校主干专业的石油类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占有很大的心理优势,容易出现自负心理。此外,还有个别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过高地看重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不能客观评价自己,在就业过程中,不能准确评估就业形势,容易脱离现实,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常常出现“面试通过后却拒绝签约”的现象,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就业机会。但有部分非石油职工子弟,则因为家庭的因素而对自己的评价过低,经常担心和怀疑自身的能力,没有勇气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还有一部分学生择业初期踌躇满志,一旦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挫折,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勇气和信心,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会减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

(二)焦虑与逃避心理

求职过程中的就业压力,使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充满了恐惧。其中:来自贫困家庭、性格过于内向、有身心缺陷或者成绩较差的学生焦虑情绪特别明显;由于行业的特殊性,石油专业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为凸显;一些单位对学生的英语、计算机过级、学分绩点、获奖项目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无疑给来自油田的职工子女增加了压力,引发焦虑情绪的产生。焦虑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也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特别是石油专业的就业面相对于通用专业比较窄,学生的就业选择一般是学校组织的 “双选会”,择业一旦失败,加之受消极信息的影响,很多同学会出现消极的就业心理,不愿主动找工作,甚至少数学生出现了颓废行为,通过打游戏、上网、睡觉等来麻痹自己

(三)从众与依赖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身的能力没有准确的认识,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工作的岗位没有明确的定位,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主见,盲目选择一些热门企业。据对某高校石油专业女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学生把国企作为自己最理想的工作选择,12%的学生选择外企,5%的学生能接受私企,少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近年来,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是大学生就业追捧的热门国企,而一些改制企业、私企尽管急需大批人才,但应聘者不多。毕业生的这种从众心理忽略了个人的条件和可能性,给求职增加了难度。

由于历史的特殊原因,许多油田的二级单位在招聘时多会采取职工子女优先引进政策,许多与石油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更多依赖父母,不会主动去其他油田和单位求职。更有少数大学生,一旦求职遇挫,就消极对待,逃避现实,因此最终错失就业良机。

二、石油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石油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除了高考扩招、国际金融危机、石油企业改制的冲击之外,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自身就业能力缺陷也是导致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社会因素

受我国高考扩招影响,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因专业的特殊性,石油专业学生的就业面较窄,主要集中在中石油、中海油和中石化。1999年,石油系统进行机构重组和改制之后,石油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石油企业对毕业生的引进需求相应减弱。此外,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数字化管理在各个油田大量普及,加之多年的人才储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一线基层工人的需求量。在此背景下,石油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导致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逐渐加大。

(二)学校因素

高校专业的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基本依据,但有的高校不能结合市场的需要,不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不匹配,致使人才资源浪费;有的高校对培养学生的定位不准确,石油单位对本科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但学校对学生的现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则较弱。

此外,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也存在缺陷。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及心理健康等方面,虽然很多高校为毕业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开课时间晚,课时比较少,而且缺少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讲授,无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正确的心理引导。

(三)自身因素

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除了受社会、学校等外部客观因素影响之外,更多的是受自身主观因素的制约。不少学生报考石油专业是因为石油的高薪、待遇较好,但实际上大多数本科生就业在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而很多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不了解社会的发展与行业的需求,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求职过程经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此外,由于高校教育机制的局限性,没有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有效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解决石油专业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石油高校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时,应根据油田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设置学科专业,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校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校内外实训、现场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就业基地建设,引导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积极参加生产实践,了解企业及其对求职者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进而拓展学生的就业思路,为将来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首先,从新生进校时就开始以大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为基础,指导学生将个人兴趣、价值观、能力等与就业前景和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发展目标。其次,构建大学生心理辅导系统,关心毕业生在择业期间的心理状况,针对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扰,及时主动地提供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疏导不良情绪。再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石油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来自于学生对自身的定位和社会就业现状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择业问题上依然存在严重的“国企情结”,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是以经济收入和地理环境为就业取向,忽略自身的专业和特长。对此,石油高校应将端正学生的就业观念置于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

(三)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有效保障。如今,三大油田都在进行招聘制度改革,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小,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科研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技能娴熟、社会活动经验丰富的学生往往被单位优先招聘。所以,大学生应按照企业需求与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1]倪晗.加强石油高校就业指导 树立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J].石油教育,2008(3).

[2]李凤霞,王郑库,苏堪华,等.提升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对策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3]王艳碧.石油类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4]冯卫东.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5]杨帆.中石化用人机制改革背景下石油专业就业工作应对策略: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

猜你喜欢
石油心理大学生
石油石化展会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奇妙的石油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