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反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02-21 10:10刘海涛虞满华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刘海涛,虞满华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二战后的社会发展变化出发,深刻认识并提出了文化传播三种不同的方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我国学者周晓红将后喻文化时代的文化传承形式称之为“文化反哺”,他指出“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即传统的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反过来施加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和“90后”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根据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我们也应该看到“90后”大学生还有未成熟的一面,少部分大学生对物质过分追求,只追求享受、索取而忽视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奉献。这样的价值观反哺给成年人,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和承接极为不利,而且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很不利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我精神素养,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一、“文化反哺”的表现形式

当前“文化反哺”现象涉及众多领域,其主要表现在电脑技能、新器物、文化知识、网络语言、生活娱乐、消费、思想观念等方面。

(一)电脑技能学习和应用

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电脑的家庭普及率越来越高,许多从未接触过电脑的年长者在孩子或年轻一代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并接触网络,进行网上冲浪、浏览新闻、观看影视或视频聊天等。

(二)新器物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生活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消费品和新事物不断涌现。年轻一代思想开放,对新事物敏感,能迅速接受,并将最新的消费品介绍给年长一代,如新的数码相机、ipad平板电脑、智能云电视等。

(三)文化知识的获取

除传统纸质等媒体外,新兴的电子媒体、网络传播了海量的信息。在内容上,不仅有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上,不仅有中国本土的,还有世界多元的。年轻一代获取新知识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年长一代,经常出现父母向子女请教的案例。

(四)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即由网络制造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网络流行语[2]。它们简单、形象、生动、富有创意并体现个性化,在网络中广泛使用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让年长一代慢慢接受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如“吐槽”、“灌水”、“我是来打酱油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

(五)生活娱乐方式

“90后”年轻人崇尚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现代生活,既关注生活创造,又享受生活质量。很多成年人在孩子的影响下也放弃固守电视,走入影院看喜欢的电影,走入社区广场唱歌跳舞,或通过聊天软件联系朋友结交知己等。

(六)消费观念与方式

互联网功能的逐渐发达和金融信用体系的逐步建立也在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如在年轻人的影响下,年长一代开始逐渐抛弃固有的到商场购物、现金交易、不敢透支等传统消费观念,开始尝试网络银行理财、使用“支付宝”等电子工具进行网络购物,等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达到3.32亿户。

(七)思想观念

“90后”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他们能更敏锐地觉察到人际交往、探索创新、文化理念等方面的时代发展趋势,对推动父辈更好地形成平等观念、市场观念、效率观念,正确地看待民主政治、法治社会、权益保护等问题有较大的影响。

二、“文化反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

(一)对“师尊生贱”思想的挑战

“师道尊严、长幼有序”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师的权威地位不容动摇。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大众媒体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已不局限于课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的社会化模式已从“线性社会化模式”逐渐转换到“网状社会化模式”[3]。在“文化反哺”现象中,大学生可以是受教育者也可以是教育者,老师既是教育者也可以变为受教育者,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主、客体界限变得模糊,教育双方都互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另外,大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所接受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新思想,使他们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行民主、实现平等,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并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权威性也提出了质疑,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对“灌输”模式认同度的挑战

“90后”大学生在迅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也呈现出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特点:一是网络知识丰富,对网络了解多,接受快;二是思维活跃、开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能够接触和接受更新、变化更快的社会生活,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长辈;三是独立意识强,有着较强的自由平等思想,对传统的单一“主—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怀有逆反心理。杜时忠指出:“采用实效性来分析或反思德育教授工作,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德育工作的效果”[4],而实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目前,“说教式”、“灌输式”方法仍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流,且内容单一而乏味,无法在学生心中生根,“德育工作呈现出传递中断的传递性困境、新媒体商业化的导向性困境和娱乐性消费的标准性困境”[5]。

(三)对教育内容研究滞后的挑战

在“文化反哺”现象中,“90后”大学生对新生事物的热情高,他们更易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对新的事物有着很高的求知欲。目前,随着我国改革日益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相互影响,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正确与错误的实际问题层出不穷,大量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亟待解决。然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教条较多且部分知识陈旧,总是以平面化应对立体化,以单一化应对多样化,以静态应对动态的社会现实,往往不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因此,为了更好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创新、扩大和更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并且注重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发展性与继承性的有机结合。

三、“文化反哺”对“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

在研究单一的教育方法的同时,应加强不同教育方法的有机结合,多角度、多侧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实施“大德育”的方法论要求[6]。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单向的灌输过程,它并不像其他知识那样简单的给予,而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来达到教育的目的。”[7]因此,在“文化反哺”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相互学习,才能最终达到教育互哺的目的。

第一,树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辩证统一的主体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传统的 “主—客”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被动地成为教育内容的接纳器,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客”模式转变为“主—主”的交互主体性模式,通过树立辩证统一的主体观念,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使受教育者实现由自在的主体向自为主体的转变,“才能将符合社会目标的思想政治内容内化,形成理想信念并指导其行为”[8]。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情感教育与说理教育结合起来,把民主、平等的思想落到实处,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自身的发展与建构,其主体性才能形成,最终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信息社会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拥有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在“90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就需要更新观念,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放弃“长者”的地位,“不耻下问”,向学生们请教学习,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从生活实际中理解和教育他们。同时,还要克服部分教师存在的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而忽略其科学性,过于强调其阶级性而忽略其人民性,过于强调其理论性而忽略其实践性的观念,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运用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此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放在工作的第一位,使大学生清楚地看到具有什么的价值诉求才能跟得上时代发展,时代发展需要什么样的青年大学生[6],树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内在统一的价值观[9],最终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帮助“90后”大学生确立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也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人,其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约为3.62亿人,占总体网民的57.3%。而当下网络信息量过于繁多、良莠不齐,“网络内容传播的超地域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与迷失,使青少年面临西方意识形态文化的严重渗透和影响”[1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11]

“90后”大学生最喜欢用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QQ、飞信、博客、社交网站等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地把现代媒体技术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中,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如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青少年集中的门户网站新浪、腾讯等注册微博,并发表一些对当前时事政治学习的感悟、社会热点新闻的剖析,利用身边故事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和交流,还可以利用QQ群的功能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创建到一个群中,使有些不方便当面交流的事情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亲近、便捷和易于接受。这需要教育者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展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准确把握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诉求,积极采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而不是传统教育者擅长的语言去引导他们正确分析、认识网络消极的方面,接受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观念,使网络传媒更好地为“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

第四,采用隐性化、校园化的教育方式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途径。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在注重显性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等非智力性的隐性课程与研究项目建设[12]。如:针对信息繁杂的社会现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加深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理解和认识,帮助学生成为具有更高识别能力和更多知识的媒介内容消费者[13],提升大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和应用能力[14];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时代精神和全球意识结合起来,加强国家主权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15];通过讲座、辅导、咨询、问卷调查、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抗挫折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避免类似药家鑫、马加爵那样的极端悲剧事件的发生。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科技、体育、娱乐活动,结合学校专业和历史特点建造风格独特、统一和谐的教学楼房、展览馆、花园、绿地等校园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历史教育和文化感染[16]。通过这些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实际化、具体化,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第五,引导大学生群体之间亚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保障。同辈群体之间的亚文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一面体现在可以促进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更易得到交流和宣泄,可以在同辈群体之间更易获得理解、支持、关心与尊重,同时在同辈之间的交流中获取在父母与老师那里未曾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形成对书本的重要补充。然而,由于这些同辈群体还只是青少年,其心智没有发育完全,对社会认知的程度有限,因此部分亚文化不完全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如有些青年群体中以“酷”、“义气”、“享乐”等文化为引导,一旦与社会不良因素相结合就将成为青年越轨行为的直接动因[17]。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90后”同辈群体之间的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加强对青少年亚文化的研究与认知,去除其消极影响。在学校层面要加强对团委、学生会、社团、志愿者等学生组织的宏观指导,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等融合到有益的主流文化活动中去,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只有通过年轻一代的直接参与,利用他们广博而新颖的知识,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富于生命力的未来[18]。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在“文化反哺”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有着时代的特殊性,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认真研究“文化反哺”现象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提高教育实效,努力把“90后”大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界,1988(创刊号).

[2]石国亮.从网络语言看青年文化的反哺功能[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3]龚界文,胡静.“反向社会化”和“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J].青年探索,2004(5).

[4]杜时忠,杨炎轩,卢旭.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转型期中小学德育实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6.

[5]任建东,邓丽敏.新媒体接受中道德教育的三大困境[J].伦理学研究,2011(5).

[6]万光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0.

[7]刘瑞平,陈殿林.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8]龙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文化反哺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5).

[9]廖志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6.

[10]陈正良.冲突与整合:德育环境的系统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18.

[1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1-10-26)http://theory.people.com.cn/GB/16018030.html.

[12]胡凯,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

[13]斯坦利·J·巴伦.大众传播概论:媒介认知与文化(第三版)[M].刘鸿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

[14]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2.

[15]周从标.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8.

[16]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60.

[17]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213.

[18]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