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2015-02-21 18:34杜小丹王丽萍
关键词:成都内涵大学

苏 蓉 杜小丹 胡 庆 王丽萍

(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大学理念,从“崇尚人文,注重理性”,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再到“服务社会,多元开放”,经历了一个不断文化觉醒和理念创新的过程。范海斯(CharlsVan Hise)就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后,明确提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州立大学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1]这无疑是抛弃以“自我为中心”、坚持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成都大学“十年跨越三步走”规划的第一步,“2014-2018年,优化结构、重点突破,初步实现城市融合发展的特色大学”[2],实现从外延拓展到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的战略转变,把成都大学办成“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较高,服务地方能力较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主要办学指标位居全省地方院校前列,具有鲜明应用性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3]这充分体现成都大学以“服务区域发展为中心”的办学定位。成都大学面临建设学校事业发展内涵、提质升位、彰显特色,促进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学校工作全方位改革与创新。因而,探索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内涵及特征成为首要的逻辑选择。

一、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内涵

成都大学是成都市政府领导和管理、成都市政府财政投入举办的以省会所在地城市命名的高等学校。成都大学以“成都”命名,既代表着成都市的一张文化品牌,也代表着成都大学具有知识、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更代表着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定位。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定位重点包括了“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研发”服务的内涵。

(一)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内涵

成都大学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和“服务成都发展”两大战略,始终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完善富有成都大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培训服务便有了自身充实的特定内涵。

1.优化的专业结构。教育部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必须紧密地结合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科学地运用市场的调节机制,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合理地调整并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地方支柱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各种类型的应用性人才。”[4]

成都大学结合成都及全川发展需要,整合多学科,打造大平台,拓宽专业口径,优化专业结构。以汽车产业、建筑工程、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平台建设为核心,探索适应成都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文、理、工专业的交叉、融合及不同专业的交叉培养。开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文历史等地缘因素相适应的相关课程。构建涵盖工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医学、农学等学科门类的结构合理、综合性强的学科专业格局,形成与城市型综合大学相适应的优化的专业结构模式,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这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内涵的根本体现。

2.坚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重视与成都市龙头企事业或特色企事业共同协商,建立各种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技术平台,主动加强与企事业的沟通对接,加大科技研究、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产学研合作,这是成都大学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与企事业共建实验实训中心,设立各类实践实习基地,选拔优秀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探索建立联合、订单等培养模式,培养在职研究生及其他科技人员,更好满足企事业发展对各类紧缺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体现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人才服务的内涵。如2013年以来,学校协同成都市教育局、旅游局、市委组织部、质监局、卫生局、科协和各区县等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开展成都市乡村领导干部、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食品质检技术人员、软件及各种行业资质认证等人才培训,达3万余人次。2014年,学校与锦江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施校地协同创新战略,依托各研究中心,发挥学科、科研特色与人才优势,为区域发展培养培训急需人才,这是对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内涵的有力注释。

3.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科学技术的成果迅速运用到生产中,新技术、新产品迅速过时,生产工艺的不断革新而造成行业变换,人在生产中的地位发生质的变化”,这是现代生产不断变革的显著特点。无疑现代生产推动社会经济的急剧变化,促进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不断改变,迫使人们不懈“充电”以适应社会发展而求得生存。因而就人的一生来说,从幼年到老年都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应当重视幼年和青少年的教育,但也不能忽视成年和老年人的教育。把人一生中各级教育阶段协调起来,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便是责无旁贷。成都大学设置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不同层次和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和各种非学历提高、培训教育;开办学历教育进修、自学考试、成人脱产提高及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体现学校面对区域发展,服务区域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定期或不定期,紧密配合区域企事业及街道社区人才、科技等服务需要,开展社区教育、在职教育、大学后教育、继续教育等社会教育活动,如妇幼保健、老年健身、专业讲座、岗前培训、技能培训、理论培训等等。如是这样,校内校外,地方高校与服务区域构成全方位的终身教育体系。所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内涵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科技研发服务内涵

成都大学深度参与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深化政企校、产学研合作,研发和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帮助企事业攻坚、解难、脱危,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这种科技研发服务定位又确立了自身应有的内涵。

1.提升总体科技研发水平。科技研发是地方高校发展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成都大学而言,根据自身科研发展的能力,瞄准前沿目标,积极参与国家、地方项目计划,找到服务区域发展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实现为区域发展服务的目标,从而不断提升总体科技研发水平,为区域发展服务才有底气、才有威信、才有自我生存的空间和时间。如“十二五”以来,成都大学总体科技研发水平逐步提升。一是科研立项平均每年增长60%;二是科研成果的转化认可,仅2014年就获专利授权56项,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35项,其中“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专业论著数量质量突出,仅2014年就出版专业著作80部,发表研究性论文1255篇,其中SCI、EI、CSSCI收录152篇。成都大学取得的这些科技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总体科技研发水平不断提升,注释了科技研发服务内涵。

2.不断增强服务区域科技研发能力。成都大学要增强服务区域科技研发能力,主动对接地方需要,发挥学校的特点,加强各科知识创新,开发高新技术。以促进科研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区域发展为重点,以科研工作的高水准、高质量与多角度、多方位相结合为追求核心。着重从构筑科研平台、争取高端项目、拓展经费来源、提升精品科研成果数量、搭建交叉学科中心等方面开展工作。唯有这样才能迅速增强成都大学服务区域科技研发能力,才能扩大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规模和影响,获得社会效益,达到学校、企业和教师之间的“三赢”。有鉴于此,2012年以来,成都大学结合成都市主导产业发展组建服务平台,成立成都研究院。研究院下设若干服务成都主导产业发展的研究中心,构成省部级、省高校、校级梯队结构合理、与学科建设水平一致的科技平台支撑体系。成都大学川抗所组建“新抗生素创制及产业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获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立项;联合组建肉类加工省重点实验室;启动公共资源平台和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成都大学采取的这些有力措施,为推进和实施服务成都发展工程,不断探索、不断发展,服务区域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再次注释了科技研发服务内涵。

3.凸显特色学科和科技研发优势。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基础。要办好特色学科,则必须坚持地方性原则。办学突出地方性,地方高校才谈得上与区域发展有机结合,办学特色才能彰显出来。特色学科的建设,首先应该基于学校相应学科领域的实力和在区域中的影响力,其次应该基于学校学科门类布局和某时段发展重点的考虑。目前,需要在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和载体建设上进行全面布局和重点突围,即每个学科或每个学院,都应该拥有至少省厅及以上科研平台的存在,以鼓励和督促学院科研活动的增多和涉及人员数量的扩展,同时,在具有区域优势或者纵向优势的学科领域或部门,考虑布局更高级别的科研基地或载体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着力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专业,才能提升培养规格,凸显特色学科和科技研发优势,才能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发展输送各类应用型人才。有鉴于此,成都大学大力加强品牌专业建设,如确定土木工程等12个专业为校级品牌专业;推进“卓越计划”,实现2014年教育、建筑与土木工程、护理、公共管理、汉语国际教育、控制工程等六个学科列为成都市重点学科目标;争取到了成都市“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省级重点学科归口成都大学。通过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成都大学在制药、肉类加工、发酵工程、城乡教育、数字动漫、材料与工程、药物与临床、艺术与科技融合等学科或专业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成都大学特色学科和科技研发优势,进一步注释了科技研发服务内涵。

二、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特征

特征是反应对象独有的,或者反应该对象区别他对象的抽象特性和表征。认识和理解了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应有的“人才培养培训服务、科技研发服务”内涵,还应当进一步认识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凸显的“服务范围广、产学研结合、四个‘坚持’”特征。

(一)服务范围广

随着成都大学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紧密,成都大学服务区域的范围自然拓展,更加宽泛。学校社会服务范围的不断拓宽,又决定了学校与社会特别是服务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趋势。一方面,成都大学办得好而且优势突出的学科或专业,“有可能成为该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知识产业,以至于对外交流的一个最大的中心”。[5]另一方面随着优势学科或专业服务区域最大中心的形成,成都大学又会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实际,结合区域实际发展需要,不断扩大为成都市特别是天府新区服务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或地方政府、企业,新农村、城镇,现代农业建设等各个领域。扩大的服务既有“人才培养培训服务”,又有“为区域发展提供的各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各种科技研发和各种信息服务”,还有“为市民提供的附属医院医疗服务”,充分凸显了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服务范围宽”的首要特征。

(二)产学研结合

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范围的扩大,又决定了“产学研结合”是必由之路。这种选择又决定了成都大学借助地域和学科优势,与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启动校院地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实体共建工作,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促进成都大学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助力区域发展;同时,在学生就业创业平台搭建、人才交流与合作、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建设校地协同创新基地。各方本着“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既探索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新途径,也实现提升重点学科或专业培育,从而提升自己的办学水平。成都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更能吸引和利用区域内各种社会优势资源,特别是研发人才和资金资源,从而又进一步达到促进成都大学教学科研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成都大学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实现科技研发优势或成果尽快转化成产业优势,或“以成果转化为依托,高新技术为源头,新型产业化项目为主导,科技研发、成果产业化经营及人才培养为办学特色”,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凸显了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产学研结合”的第二个特征。

(三)四个“坚持”

成都市“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把成都建成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初步建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决定了成都急需发展相适应的五大特色产业——“高新技术、城乡建设、旅游文化、商业金融和生态保护”[6]。所以,作为成都大学要服务区域发展以求“自我生存”,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成都战略发展需要,做出四个“坚持”的选择,即坚持紧密结合成都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开展区域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人口与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选择;坚持将成都地区产业结构转换视为人才培养,专业或学科结构调整和科技研发立项的重要指标依据选择;坚持将成都地区产业结构的层次性视为人才培养及科技研发目标定位的重要根基选择;坚持将成都地区产业的细分化视为人才培养及科技研发类型定位的重要依据选择。四个“坚持”选择,是成都大学把握未来人才科技需求的趋势,实现人才的优化培养及科技的最佳开发,凸显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第三个特征。

总之,我们只有明确成都大学服务区域发展的内涵及特征,才能够主动培养适应地方发展与产业市场需求,“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才能够主动发挥成都大学的科技研发优势,研发支撑地方产业前沿发展的科技成果,为区域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科技支撑;才能够主动凝练与突出成都大学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更好地促进成都大学与地方人才、科技、产业及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成都大学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才能求得“自我生存”,最终实现成都大学“十年跨越三步走”规划的宏伟蓝图。

[1] 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 成都大学王清远校长谈第三次创业.十年跨越三步走改革创新谋新篇[EB/OL].http://news.cdu.edu.cn/index.php?m=news&a=show&news-id=16977,2014-07-17.

[3] 成都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成大校[2011]44号.

[4]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EB/OL].http://www.edu,cn/20041123/3121608.shtml,2009-03-18.

[5] 翁庆余.略议新世纪高等教育职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6]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EB/OL].http://opinion.chengdu.cn/topic/2011-04/11/content-691659.html,2011-04-11.

猜你喜欢
成都内涵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活出精致内涵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大学求学的遗憾
挖掘习题的内涵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