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媛,王德亮,吴会玲
(陕西省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偏头痛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李园媛,王德亮,吴会玲
(陕西省商洛市第二人民医院,陕西 商洛 726000)
偏头痛;中西医疗法;中医疗法
偏头疼属于临床常见的多发疾病,依据相关国际头痛协会(HIS)疾病的分类标准,将偏头痛分成有先兆的偏头痛(MA)及无先兆的偏头痛(MO)[1]。MA主要表现为搏动性、单侧头痛,伴呕吐、恶心、畏光、畏声等,并于偏头痛的病发前出现构音障碍、视野缺损,一侧发生轻偏瘫,四肢、面部末梢麻木感等先兆性的神经系统相关症状。而MO单纯表现为中重度搏动性单侧头痛,伴呕吐、恶心、畏声光等临床症状,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偏头痛没有神经系统相关阳性体征,辅助检查以后不会出现阳性结果。偏头痛与相关遗传因素关系密切,部分患者家属病史存在该病,家族史偏头痛患者病发率、危险性较高[2]。近年来,中医与西医治疗偏头痛效果均较显著,为进一步了解掌握偏头痛疾病特点,并有效提升偏头痛临床疗效,现对近年来偏头痛中西医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1.1西医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偏头痛主要因各类相关内外因素作用机体血管与神经,进而造成中枢神经并伴有血管的功能失调形成[3]。临床主要将偏头痛的西医发病分为内啡肽的系统障碍学说、神经递质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及血液流变学改变学说等机制。其中内啡肽的系统障碍学说认为,因机体某些相关内外因素相关刺激,造成内啡肽相关系统障碍,而垂体前叶反应降低,β-内啡肽释放下降,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稳态,相关调节能力降低,且对于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上升,偏头痛形成[4]。而神经递质学说认为,机体血浆中一氧化氮、内皮素、5-羟色胺含量出现改变,进而影响其血管相关神经系统的协调性,造成偏头痛形成[5-6]。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属于原发性神经血管头痛,因机体三叉神经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系统相关内源性的镇痛系统相关功能缺失,以及较多内外刺激进而形成偏头痛[7-8]。而血液流变学改变学说认为,血小板为高度激活、释放状态,血液为高黏、高凝状态,与偏头痛发病具相关性。
1.2中医发病机制 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认为偏头痛属于“厥头痛”“头风”“头痛”等范畴。《诸病源候论·头面风候》初次提“头风”病证,而《仁斎直指方》进一步详细描述头风痛临床症状,《东垣十书·内外伤辨》将头痛分成内伤与外感头痛,并提出“如头半痛…此为偏头痛”[9]。依据中医古书医学名家所言,偏头痛的病因机制大多因外感、内伤导致,内伤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经,因肝火、肝郁伤至阴络,造成脑海失养形成偏头痛,而外感主要为六淫邪伤至三阳经,又常见于太阳经、少阳经[10]。肾精亏虚、肾阴亏虚可造成髓海失养,其中脾胃为运化之源,脾胃失健运,可致痰浊内生、气血亏虚、阻滞经络而发病。瘀血也常致偏头痛发病。
2.1非甾体类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属于临床轻度、中度偏头痛患者首选治疗药物。由于机体前列腺素E的释放上升,外周血管发生扩张,血管壁压力感受器刺激引发形成偏头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有效抑制机体前列腺素的释放,并有效避免血管扩张过度,进而有效实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因此,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应用较经典且价格低廉,常用药物包括芬必得、布洛芬及阿司匹林等,其中阿司匹林治疗偏头痛效果良好[11]。
2.2钙通道与β受体阻滞剂 对于部分偏头痛发作比较频繁偏头痛患者(每个月2次以上),可以考虑予以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临床治疗效果比较良好。同时可予以偏头痛患者钙通道阻滞剂,此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Ca2+内流,有效促使血管扩张,并解除血管痉挛,有效恢复过度扩张的血管。其中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维拉帕米、硝本地平等药物)具有良好的偏头痛镇痛效果。相关研究显示,偏头痛患者给予口服尼莫地平20 mg/次,3次/d,治疗2周后,偏头痛症状有效控制的总有效率为85%,证实尼莫地平能够有效治疗偏头痛[12]。
2.3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 5-HT受体激动剂属于偏头痛治疗新药,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普遍临床用量40~80 mg。5-HT受体激动剂可分成麦角胺类及曲坦类药物。
2.3.1曲坦类药物 曲坦类药属于5-HT1B/1D的受体激动剂,为临床偏头痛治疗特效药,具体机制是刺激机体大脑的血管壁后接点相关5-HT1B的受体进而导致大脑血管收缩,并刺激机体三叉神经的末端突触前5-HT1D受体,有效抑制相关神经肽释放、血浆蛋白外渗与神经炎发生。曲坦类药物主要代表为舒马西坦,能够有效促使机体大脑大血管的收缩变窄,且提升血流速度,并抑制机体三叉神经相关系统降钙素的基因肽释放,有效阻断相关的神经性蛋白外渗,还可支配脑膜与脑神经神经末梢,有效治疗偏头痛。临床实际应用中通常予以舒马曲坦6 mg皮下注射,或是25~50 mg口服;其他相关药物包括那拉曲坦、佐米曲坦、阿莫曲坦、利扎曲坦等。相关研究发现,偏头痛患者口服10 mg舒马西坦2 h后,约70%患者症状明显缓解[13]。
2.3.2麦角胺类药物 麦角胺类药物属于临床传统偏头痛治疗药,主要代表药为麦角胺咖啡因,通过激活5-HT受体,有效促使扩张脑血管收缩,从而达到偏头痛改善效果。但由于麦角胺类药物对于受体无选择性,不仅可激动机体5-HT1B、1 d相关受体,而且可作用5-HT受体其他的亚型,甚至作用多巴胺能受体及α、β-肾上腺素能的受体,因此,此类药物容易发生肠绞痛等相关不良反应。临床偏头痛实际用药中,麦角胺咖啡因每次剂量为1~2片,每天最多4片,且每周总量须低于12片。由于此类药的不良反应较多,临床中不可作为长期用药,切忌过量服用该药物[14]。
2.4氟西汀 氟西汀属于临床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可刺激机体血小板5-HT释放,提高血浆5-HT浓度,有效中断颅外的血管扩张,从而达到防治偏头痛的目的。同时氟西汀治疗偏头痛的不良反应比较少,且患者用药耐受性比较好,属于临床预防与治疗偏头痛较有效且安全的药物。相关研究发现,对偏头痛患者给予氟西汀持续4个月,每天20 mg,结果患者偏头痛症状显著改善,证实氟西汀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15]。
2.5其他 目前,偏头痛临床西医治疗的其他药物方案还包括抗组胺药、阿片类镇静药、抗抑郁药物等,治疗偏头痛均可起到一定效果。偏头痛患者在选择西药进行治疗时,需要严格注意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如一些特异性药物存在收缩血管效应,可收缩机体冠状动脉,所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以及控制不良高血压等患者,临床用药均需要慎重选择。
3.1中医辨证分型论治 依据相关《中药新药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偏头痛疾病相关标准,可以将偏头痛分成痰浊之头痛证、肝阳上亢之头痛证、气血亏虚证、瘀血之头痛证、肾虚之头痛证5型。临床实践中,偏头痛研究可分成胆火上扰、瘀血阻络、痰阻脑窍、胃热上冲、肝阳上亢、浊阴上逆、营卫不和7型。结合患者具体辨证分型可选择蒿芩清胆汤、血府逐瘀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镇肝息风汤、清胃散、吴茱萸汤、桂枝汤的加减方案论治。或将偏头痛分成痰浊型、风寒型、肝火型、阳亢型、血虚型、肾虚型、气虚型7型,临床结合患者具体辨证分型选择桃仁四物汤、川芎茶调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丹栀逍遥散、补中益气汤、八珍汤、血府逐瘀汤加减方案。另外还有将偏头痛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肝郁化火、风痰阻络、气虚血瘀等,或风痰上扰、肝阳上亢、气滞血瘀、气血阴亏等,再按辨证分型论治选择合理方案[16]。
3.2中药治疗 ①瘀血性头痛:疼痛性质大部分表现为痛处固定、刺痛,应该以益气、活血祛瘀原则进行论治。有研究以瘀血阻络方剂论治,并结合尼莫地平西药方案进行偏头痛治疗,结果治疗有效率可达95%,证实该中药方剂辨证分型论治效果良好[17]。②风寒邪侵袭性头痛;临床症状除了偏头痛,可见表证,如枕部疼痛,甚连项背,临床论治方案主要为温经祛风、散寒[17]。相关研究予以当归四逆汤治疗此类头痛,结果治疗总有效94%,且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18]。③痰浊致偏头痛:主要症状为阻遏气机、痰浊雍盛、上蒙清窍,治宜化痰、通络止痛,从痰从肾论治。有研究以何首乌、女贞子、川芎、桑寄生、土鳖虫、丹参、香附等为基本方,并结合患者病情随证加减,结果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94%[19]。④肝肾不调性头痛:临床表现为肝肾阴虚、肝气的疏泄失常、致水且不涵木,而肝阳上亢、肝火上扰、肝气瘀滞等。宜调理肝肾,使过亢气平,应该自肝阳论治。有研究以白芷、川芎、白芍、菊花、藁本、天麻、生石膏为基本方,并结合患者病情随症加减,总有效率95%[20]。
3.3针灸治疗 在治疗偏头痛方面,针灸疗法主要有耳穴疗法、艾灸疗法、针刺疗法等多种,其中针刺疗法在治疗偏头痛中是使用最为广泛的手段,而电针疗法、缪刺疗法、透刺疗法、普通型针刺疗法等是针刺疗法中疗效较好的类型。临床实践中针刺疗法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发病时间、缓解其临床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效果显著优于尼莫地平、索米痛、西比灵等一系列医药治疗的效果;而单就针刺疗法而言,缪刺、透刺及电针疗法的效果显著优于普通型针刺疗法[21]。在针刺治疗中,合谷、太阳、风池、率谷、阿是穴是最为常用的穴位;除此之外,结合中医辨证,还可增加其他穴位;而在针具选择上,除了透刺疗法需采用3寸针,其余针刺疗法中都可选择1.5寸针[22]。艾灸属于偏头痛针灸治疗安全有效的临床疗法,可沿督脉、患侧足的太阳膀胱经、少阳胆经的走向温和行灸,并进行往返熏灸,以患者局部温热、舒适感为依据,后在患者阿是穴、天柱、风池行雀啄灸,连续治疗4周,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显著[23]。艾灸疗法不仅疗效明确,且操作简单,没有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亦可取得良好效果,有学者取头维、太阳、风池、阳陵泉、列缺、足三里、太冲、阴陵泉等穴位,治疗50例偏头痛患者,结果治愈40例,有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96%[22]。还有学者发现,偏头痛予以微针疗法可起到及时镇痛的良好效果[24]。对于偏头痛患者而言,采用针灸治疗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操作简单易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其经济、心理负担。刺血治疗、水针治疗、头针治疗、电针治疗、毫针治疗等在临床治疗偏头痛方面均取得满意效果。但是针灸治疗在疗效判定和诊断等方面仍无统一定论,对疗效判定的客观性产生了一定影响。总之,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方法较多,而且取穴也各有千秋,但是其可重复性较差,且疗效缺乏稳定性,因此在临床治疗方面需重点研究一套疗效确切且简单易行的方案;此外其在实验及研究方面,还缺乏完备、统一的实验模型,且方法学和实验技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才能为诊断与治疗奠定坚实、稳定、良好的基础。
3.4推拿治疗 以推拿技术治疗偏头痛的重复性较强,大多为复合手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结合各种手法的优势,且治疗过程中患者可感受到舒适,乐于接受,但其操作难度较大,且步骤繁杂。推拿取穴可以循经取穴,其中包括远端取穴、邻近取穴两种。远端取穴指的是取足三里、合谷、曲池、行间等,邻近取穴则取风池、百会、太阳、印堂等头面部穴。研究显示,采用拿、揉、按四肢穴位和头部推拿方法治疗48例偏头痛,总有效率达98%认为循经取穴可通过调整患者经络,从而起到祛邪却病效果[25]。在取头、面部痛点予以手法治疗时,通常选择颞、额部,然后是枕、顶部,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肌肉、神经、局部血管等的痉挛或紧张,从而有效减轻或消除临床症状。
3.5情志治疗 抑郁、焦虑、紧张是偏头痛的主要引发因素,且抑郁、焦虑、紧张和患者的消极心理及其错误的应对措施密切相关[26]。目前治疗偏头痛的首要措施是药物疗法,但是其并不能转变患者的消极心理及情绪,因此无法有效阻止头痛产生的诱发因素。赵红如等[27]选取偏头痛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仅予以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情志治疗,结果研究组可有效降低偏头痛的疗效评分,减少发作次数,同时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消除其消极心态,且远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3.6其他 除中药、针灸、按摩、情志等方法论治偏头痛外,还可以选择点穴等,且均有一定效果。临床治疗偏头痛时也可以中西医联合用药。关于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偏头痛的深入价值需要以后进一步研究论证。
偏头疼属于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临床上西医治疗偏头痛的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钙通道与β受体阻滞剂、5-HT受体激动剂、氟西汀及其他抗组胺药、阿片类镇静药、抗抑郁药等,临床治疗效果良好。中医治疗主要依据寒、风、痰、瘀辨证分型的论治原则,处方原则主要是通络止痛、散寒祛风、化瘀活血等,并结合临床症状加减。针灸属于临床治疗偏头痛的重要手段,且目前未发现针灸治疗偏头痛毒副作用的报道,即时止痛的效果显著,尤其风池穴选用效果更为显著。同时也可以对偏头痛患者施以按摩、情志治疗方案。总之,中医及西医治疗偏头痛均具临床有效性,但西医用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1] 苏歆,陈春富,张君,等. 晚发型偏头痛与青年偏头痛临床特点的比较[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26(1):25-27
[2] 蒋子栋,李晓光. 患者偏头痛合并眩晕时应诊断为“前庭性偏头痛”还是“偏头痛性眩晕”[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2):138-139
[3] Serrano D,Manack AN,Reed ML,et al. Cost and predictors of lost productive time in chronic migraine and episodic migraine: Results from the American Migraine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AMPP) Study[J]. Value Health,2013,16(1):31-38
[4] Tedeschi G,Russo A,Tessitore A. Relevance of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studies for understanding migraine mechanisms[J]. Expert Rev Neurother,2013,13(3):275-285
[5] Lipton RB,Serrano D,Holland S,et al. Barriers to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graine: Effects of sex, income, and headache features[J]. Headache,2013,53(1):524-526
[6] Sales Pinto LM,de Carvalho JJ,Cunha CO,et al. Influence of myofascial pain on the pressure pain threshold of masticatory muscles in women with migraine[J]. Clin J Pain,2013,29(4):362-365
[7] Merikangas KR. Contributions of epidemiology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migraine[J]. Headache,2013,53(2):230-246
[8] Meskunas CA,Tepper SJ,Rapoport AM,et al. Med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probable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reported in a tertiary care headache center over a 15-year period[J]. Headache,2006,46(5):766-772
[9]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组. 偏头痛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4-695
[10] 武彦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30例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4(6):321-323
[11] 李继川,陈春富,郁飞宇,等. 偏头痛患者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有关因素及其临床特点[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3,18(6):541-543
[12] 陈芳,朱希芳,孙涛,等. 家族性偏瘫型偏头痛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3,31(18):529-531
[13] Hagen K,Vatten L,Stovner LJ,et al.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frequent headache:a prospective study of 22718 adults in Norway[J]. Cephalalgia,2002,22(8):672-679
[14] 胡星斗. 传统中国的偏头痛[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23-26
[15] Radat F,Irachabal S,Lafittau M,et al. Construction of a medication dependence questionnaire in headache patients(MDQ-H)validation of the French version[J]. Headache,2006,46(2):233-239
[16] 傅天,王彤. 中西医结合配合康复指导治疗偏头痛42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2,31(8):931-934
[17] 宋金辉,丁旭东,黄瓅,等.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3):216-219
[18] 葛鑫宇,陈宝田,于林,等. 原发性头痛的西医类型与中医分型关系的探讨[J]. 现代医院,2013,34(7):630-631
[19] 陆文欣,吴立宽,宋文明,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临床分析[J]. 河北医药,2012,19(11):821-823
[20] 周志勇. 针灸联合头痛宁治疗偏头痛90例临床疗效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4,36(3):139-142
[21] 张霞,杨红霞.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偏头痛60例[J]. 西部中医药,2013,26(6):101-102
[22] 郑嘉月,王京京,景向红,等. 针灸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0):104-107
[23] 李勇华. 针灸配合按摩手法结合治疗偏头痛80例临床效果观察[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61-162
[24] 徐美芳. 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的效果及对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1):3466-3467
[25] 张弛,张素萍,张娜. 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53例临床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2014,26(11):151-153
[26] D’Amico D,Tullo V,Cecchini AP,et al. Application of revised criteria for chronic migraine and 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 in a tertiary headache centre[J]. Neurol Sci,2008,29 (Suppl 1):S158-S160
[27] 赵红如,张群英,蔡秀英,等. 不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4):229-233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6.042
R747.2
A
1008-8849(2015)36-4099-04
2015-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