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用学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分析

2015-02-21 17:22刘绍忠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翻译者汉英礼貌

张 平,刘绍忠,韦 汉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国际学院,广西 桂林541004)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所的文字,它有特殊交际功能,能够提供信息、完成指令。[1]它广泛存在于机场、车站、码头、景点、街道、机关、团体、公司、商店、学校等公共空间,面向公众,服务社会,为人们提供相关信息。对国外游客来说,公示语翻译具有异乎寻常的作用和意义,是一张“城市名片”。何自然说:要了解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风貌,能够从它们的语用水平中获得初步的印象。[2]公示语翻译能够塑造国际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当今世界,公示语翻译越来越实用,越来越重要。

客观地讲,我们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并非一无是处。目前,我们的公示语汉英翻译,大部分是成功的。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揭示的那样,公示语汉英翻译存在大量不足和缺憾。例如,大小写不规范、单词拼写错误、逐字翻译、用词不当、语法错误、语用失误等等。对公示语的错误翻译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如何正确翻译公示语,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拟结合实例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那就应该既着眼于经验,又着眼于教训;既看到优势,又看到劣势。在研究当前公示语汉英翻译的优点和缺点时,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就像其他翻译活动一样,公示语汉英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发生关系。当译者在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必然涉及认知和社会文化等问题。于是,我们把语用学作为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视角。

一、语用学及语用等效翻译

语用学是研究言语使用与理解的学问,它研究的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和过程,而不是语言系统本身的抽象意义。[3]话语有很强的选择性、协调性和适应性,而这些取决于发话人和听话人的语境和背景。话语的真实含义,不仅取决于话语本身,还与特定交际情景密切相关,是交际者在具体语境中互动的结果。瑞典学者奥尔伍德(J·Allwood)指出:语用观点的中心是把语言信息交流视为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一种交互行为。[4]人们尝试着运用语用学知识探究翻译问题,便出现了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它力图准确的传达出源语中的显性意义和隐含意义。何自然认为,语用学的翻译观就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我们可以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所谓语用语言等效,指的是在充分了解原作语言信息意图的基础上,将它们复制到译作中。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内容。社交语用等效,则指为双语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它要求译者不仅熟悉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表达上的异同,而且熟悉它们的使用规范和社会文化特征。[2]

无论是语用语言等效,还是社交语用等效,译者都要设法让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感受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感受相同。因此,Hickey指出,语用等效翻译就是按照言语行为的各种语境,充分考虑已知信息与新信息,因而最大限度地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保持一致。[5]这就需要我们关注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用综观论。他认为,语用学与语言使用相关,它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6]可见,在翻译公示语时,我们必须考虑源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和社会文化因素。与此对应,本文也从认知(第二部分)和社会文化(第三部分)两个方面分析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

二、认知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

认知是指个体对作用于其感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是语用学的重要方面,我们不妨从认知角度探讨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

话语的表达和理解是一种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认知过程。明示是发话人的行为,推理是听话人的行为。在言语交际中,得到的相关信息量越大,推断出的信息就越接近说话者所要传递的信息。语用翻译要求我们不仅要调用文本内信息,而且应适当增加文本外信息,扩大认知环境,增强关联性和互明性,减少译语读者处理信息时所要付出的努力。

就目前的公示语汉英翻译来看,许多翻译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我们可以把“老弱病残孕专座”翻译成“Please give the seat to the person in need”,而不必译为“Please offer the seats to the elderly,weak,sick,disabled and pregnant”,因为后者不顾弱势群体的感受,可能会让他们产生隐隐的不快,甚至会有种被歧视的感觉。当然,为了简洁,我们不妨直接译为“Priority Seats”或“Courtesy Seats”。言语行为发生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语言使用必须符合特定场合的交际规范和认知规律。翻译者也是语言使用者,因此,应熟知交际规范,尤其是译文读者的交际习惯和认知期待。只有这样,才能减少译语读者进行信息处理时所付出的努力,增强翻译效果。

在翻译公示语时,翻译者应以翻译材料为媒介和载体,运用自己的心智进行重新加工,以尽量使原文与译文等效。为此,在翻译公示语时,翻译者大量运用名词(或短语)、动词、动名词(或短语)、被动式、缩略语、逆向表达等话语形式。例如:(一)名词(或短语):“Tunnel”(隧道)、“Bypass Road”(边道)等。(二)动词、动名词(或短语):“Yield”(礼让行驶)、“Abrupt Turn Right”(向右急转弯)等。(三)被动式:“Restricted Height 3.3 M” (限高3.3米)、 “Road Closed”(道路封闭)等。(四)缩略语:“No U Turn”(严禁调头)、“VIP Only”(贵宾通道)等。(五)逆向表达:“Keep Head Inside Vehicle”(请勿将头伸出窗外)、“Authorized Cars Only”(未经许可车辆不得入内)等。为了实现语用等效,译者要特别注意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技巧,它们也属于译语读者的认知因素。

译者对译语读者(受众)认知因素的把握,具有异乎寻常的意义。人类通过感知、再现、再认、记忆、模仿等手段,对语言进行选择。按照认知语用学理论,人类认知倾向于追求最大化的关联,而且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会让人假定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公示语翻译为其他文字时,原来所对应的受众的认知语境却无法自然跟随,因此,在译文所对应的受众面前,要让译文像原文一样被理解、接受,自然困难重重。翻译是涉及源语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元关系的言语交际行为,译者在其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要推理并传达源语包含的信息。例如,在翻译“休闲中心”时,是选择“Spa”,还是“recreation centre”,译者要看其业务经营范围到底是侧重于洗浴、按摩、美容,还是运动、健身,然后进行选择,不能想当然、闭门造车。

然而,有的翻译者不重视国外受众的思维和审美习惯。因此,译文缺乏对认知因素的考量。例如,“开文明车,行安全路”被译成“Drive Civilized Vehicles,Go Safe Roads”,虽然讲究对仗,结构匀称,严整美观,但是这种逐字对译的句子,适合于汉语语境,不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而且,“civilized vehicles”也会让人产生疑问。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省力是衡量意识突显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7]既然能够产生疑问,那就不会“省力”,也就不会“突显”我们所要传达的信息了。事实上,英美人对此有习惯性的表达:“Be a safe driver,not a road hog”。这个句子在英美人中产生的语境效果和“开文明车,行安全路”在汉族人中产生的语境效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借用。

我们不仅可以借用英语公示语,还可以模仿。例如,2005年4月,桂林市政府与中国翻译协会向全世界征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译文。最后胜出的是“East or West,Guilin Landscape Is Best”。显然,它模仿、套用了英语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Best”的句型,简洁、准确、蕴藉,既能揭示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内涵,又符合英美人的语言习惯和欣赏口味,完美地实现了源语的交际功能。

借用和模仿固然是公示语翻译的两种方法,但它们能够体现中英认知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正因为中英认知具有相似和一致的一面,我们才可能运用借用和模仿这两种公示语翻译方法。

当然,中英认知还有不一致的一面。例如,正确翻译某些特定环境中的公示语,要处理好所要突出的事物及其背景之间的关系。首先进入译文受众视野的通常是所要突出的事物,它能迅速引起译文读者的注意,从而达到译者的目的。例如,在翻译“建筑工地施工,吊臂下严禁站人”时,不宜按中文语序进行英译,因为所要突出的事物是“严禁站人”,而不是背景信息“施工吊臂”或“建筑工地”,因此,最好译为“No Staying Under Crane of Construction Site”。[2]这种翻译以人为本,具有人性化特征,符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规律。否则,不顾译文读者的感受,机械翻译,怎么可能实现语用等效?

总之,翻译者理解公示语,就是要凭借他的百科知识推断话语信息与源语语境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感知语境效果,明确所指内容。在此基础上,翻译者根据译语语境调整、转换话语表达方式,以期能够把原文中的语境效果移植到译文。只有这样,才会实现语用等效。

三、社会文化视角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现状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在翻译公示语时,不要拘泥于原文、一味追求语言形式上的一一对应。例如,“只生一个好”不要译为“It Is Better to Give Birth to Only One Child”。因为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而西方国家实行的则是鼓励生育的政策,英美人不能理解我们的说法。因此,改译为“One Family,One Child”就很得体,既对称,又经济,能把原文的核心内容表达出来,就像上海世博会的宣传语“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译作“Better City,Better Life”一样,具有最佳关联性。这样的翻译,才能切实做到语用等效。

如果没有掌握汉英文化差异,不能透彻理解话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就不可能完成从源语到译语的语码转换。公示语英译时出现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导源于忽略或不懂话语中的文化联想意义和文化缺省。例如,把“步行街”译为“Walking Street”就没有做到语用等效,可能会引起误解,因为在西方,“street walker”是指“街头拉客的妓女”,而非“逛街的人”。因此,我们要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差异,把它译为“Pedestrian Street”。

公示语翻译存在大量失误,严重污染了语言环境。在翻译公示语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护本国的国际形象。例如,“禁止随地吐痰”的公示语在西方是见不到的,因为西方人注重公共空间,强调个人修养,根本没有这种陋习。因此,我们不必把这种公示语直译为“No Spitting”,可以翻译成“Please Keep the Floor Clean”或“Please Keep the Environment Clean”,甚至干脆不译。就更广泛的意义而言,这也是一种语用等效。刘宓庆指出,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服务于社会,使社会受益。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标尺。[8]因此,应避免“Disabled Only”这种令人反感的措辞,用“Wheelchair Accessible”取而代之。这样,充分体现了对残障人士的尊重,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

至此,我们需要重点探讨一下礼貌问题。在探讨语用等效时,我们必然绕不开公示语翻译中的礼貌问题。讲究礼貌就要重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例如“请勿践踏草地”,如果简单地译为“Keep off the grass”,就不如译为“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Please keep off the grass.Thank you”或“Thank you for the care of the grass”更加礼貌。话语越间接、婉转,越客气、礼貌;越直白、生硬,越粗鲁、无礼。

在英美国家,人们期望平等对话,而不是颐指气使、指手画脚,因此,人们尽量让公示语显得客观、间接、委婉、含蓄,尤其是禁止语和警示语。如果把汉语公示语中经常出现的“严禁……”、“禁止……”、“不许……”、“不得……”等命令式祈使句型直接翻译成有着“……prohibited”或“……forbidden”字样的英文,语气就会显得过于生硬、严厉甚至粗暴。公示语翻译的得体性与礼貌性产生于话语的表达方式。英语国家的这类公示语,大量使用被动式、非人称表达方法和名词、动名词及其短语等。例如:“No Bikes”(禁放自行车)、“No Crossing”(禁止横穿马路)、“smokefree library”(图书馆内禁止吸烟)、“No smoking”(不准吸烟)等。

在不同文化中,相同话语形式可能具有不同的礼貌等级,因此,在翻译公示语时,我们要注意礼貌对等。[9]这是语用等效的题中应有之义。成功的公示语翻译者要注意不同文化的礼貌级别,必须洞察、把握目的语受众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体验,决不能对他们造成轻慢甚至侮辱。例如,“预定车位,请勿泊车”本来是对潜在不良行为的提醒、约束和劝诫,但它仍然使用“请”这样的礼貌用语,显得语气和缓、委婉、客气,达到了应有的语用目的。显然,翻译者不能用“Don‵t park”这样的字眼,以避免因为态度强硬而让读者产生不快。因此,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把“预定车位,请勿泊车”翻译成“reserved parking area”或“private parking”。

显然,讲究礼貌策略,符合礼貌原则,语用效果会更佳。例如,公共设施“暂停使用”,英译时除了“Not in use temporarily”或“Out of order temporarily”之外,最好再加上“Sorry for any inconvenience”或“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令顾客感到亲切、温馨。

在公示语翻译中的礼貌问题上,译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熟知公示语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的基础上,译者要根据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针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传统和言语行为习惯,对译文进行加工、甚至再创作。如果把“宾客止步”硬译为“Tourists stop the steps”、“Guests go no further”,“Strangers are forbidden”等,显得语气生硬、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感觉好像不受欢迎,进而不舒服。因此,为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应译为“Staffs Only”或“Employees Only”。

又如,如果把“请勿在本餐厅内进食非麦当劳食品或饮料”翻译成“Consumption of MacDonald foods only”,就会比“Please don’t eat or drink non-MacDonald things”更加礼貌。杨明指出,使用名词最礼貌,动名词次之,动词最差。[10]类似的例子还有“Low Ceiling”(小心碰头)等。这样的翻译留有较大余地,会显得间接、谨慎、礼貌,实现了语用等效。

随着中外交往的深入,我们会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到汉英社会文化的差异。因此,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现状,也会有更多问题需要探讨。

四、结束语

公示语翻译的目标是语用等效。因此,在翻译公示语时,我们要重视译文受众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认知习惯,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张冠李戴。事实证明,译者大都能够把握英汉两种语言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差异和认知特点,较好地完成从源语到译语的顺利转换。但是,有些并未透彻理解原文所蕴涵的所有信息,没能很好地把源语的深层意义、语用功能翻译出来,没有完全做到语用等效。

实现语用等效,增强语用功能,就需要提高公示语翻译者的语用能力。Kasper指出,语用能力主要通过反复参与交际而获得,需要有意识地去学习。[11]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反复地操练,公示语翻译工作者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进而真正实现翻译过程中的语用等效。

[1]罗选民,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6(4):66-69.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张新红,何自然.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2001(3).

[4]文旭.追溯语用学的思想[J].外语教学,2003(3).

[5]Hickey L.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

[6]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2000.

[7]Edwards D.Discourse and Cognition[M].London:Sage,1997.

[8]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49.

[9]王银泉,陈新仁.城市标识语与英译失误及其示例剖析[J].中国翻译,2004(2):81.

[10]杨明.文化因素与英汉语用差异[M]//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58.

[11]Kasper G.Introduction: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SLA[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6:145-148.

猜你喜欢
翻译者汉英礼貌
诠释学翻译理论研究
A Chinese-English List of the Sports Programmes in Winter Olympics 冬奥会项目名称汉英对照词表
论翻译者专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翻译家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翻译者学术经历与翻译质量关系的研究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汉英中型语文词典义项精细度对比研究
汽车德汉英图解词典(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