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特性在恽寿平没骨花鸟画中的体现

2015-02-21 17:22:06张玉霞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恽寿平遗民色调

张玉霞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234000)

明清鼎革之际,面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国家的覆灭,汉族士大夫分化为遗民、降臣、贰臣三大群体。孔定芳[1]指出,“遗民以忠于故国旧君为群体趋向,以‘不臣二姓’为道德底线。他们初则投笔从戎,颠仆于反清复明的战场;抗清失败,则从武器的批判转而为批判的武器,致力于汉文化的存亡继绝,返本开新,以待后王之兴。”清初统治者为加强对文化思想的控制而大兴文字狱,迫于社会压力,遗民画家借隐逸以抒发他们的亡国之痛与恢复期待。付阳华[2]认为,“明遗民画家的‘隐逸’是建立在‘遗民’的政治身份之上的,是被动‘遗’世的命运和主动‘逸’世的选择产生出态度、行为以及作画风格的两极化状态。”常州画派创始人、遗民画家恽寿平,年少时颠沛流离的传奇生活经历、无法逆转的社会现状,使得他在抗清失败后随父亲返回故乡,选择退隐的生活方式潜心于诗书画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在绘画方面,他创造性地恢复和发展了没骨花鸟写生传统,谢丽君[3]曾强调,恽寿平偏好古澹、淡雅的色调,这不仅源于他崇尚宋元以来文人画画风,而且古澹的色调便于表现“逸气”,创造“逸品”,同时恽寿平善于用水用墨用粉,创色染水晕法。其没骨作品构图简洁精致,设色古淡清丽,意旨超逸绝尘,于绚烂中复求平淡自然,使得日趋衰微的没骨花鸟艺术重放异彩,正如杨飞飞[4]所说,“透过笔墨的唯美面纱,发现这幽淡、逸宕、秀雅之笔的背后隐藏着遗民画家相似的遗民情结心态和隐而不仕、鄙薄世俗的气节。”

一、取法临习对象的选择

恽南田极为尊古,对此他提出:“作画须优入古人法度中,纵横恣肆,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5]174在探索没骨花鸟技法的过程中,他首先取法宋人,尤其是徐崇嗣,“余见宋人写生甚多,徐熙牡丹见二三本,……此种写意,得之徐崇嗣,予以浅色澹运,通其没骨写意之至”[6]其次,他对元人的墨花墨禽反复临摹,而且向前代的沈周、唐寅、周之冕等人认真学习,“画菊难,墨菊尤难,元人王澹轩之工秀,周草窗之清妍,不如白石翁之高逸。此图师六如兼白石,虽已脱落畦径,然犹未尽吾墨化三味也。”[7]2恽氏还与同时代的唐荧、王武虚心切磋,“时与唐长公斟酌没骨画法,祖述宋人规矩,兼师造化,逸趣飞翔,庶几洗脱时径。”[5]200通过分析比较,南田选择出符合自己审美旨趣即具有“高逸”特性并“洗脱时径”的作品进行临习。“逸”指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道家尤其是庄子的精神就是超脱世俗事务的“逸”的精神。这种“逸”的精神渗透到艺术中,就是“逸格”。“逸格”、“洗脱时径”是文人画创作所追求的艺术审美观。明清鼎革之际,抗清斗争失败,随着少数民族统治局面的日益稳固,恽寿平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融入到绘画中,通过对宋元时期文人画所崇尚的“高逸”、“气韵”的追求,在“洗脱时径”中与“涂红抹绿者”拉开距离。恽氏认为绘画“根于宋以通其郁,导于元以致其幽,猎于明以资其媒。虽神诣未至,而笔思转新。倘从是而仰钻先匠,洞贯秘途,庶几洗刷颓靡,一变还雅。”[5]193这种对宋元明花鸟画的广泛涉猎与融合,使得他的没骨花鸟画在结合师造化的基础上呈现出秀润、明丽、简洁、雅逸的特点。然而透过这种高雅、优美、简淡、婉约的笔墨,画家通过对画面“逸气”的追求传达了遗民画家面对国家覆灭、少数民族统治时的苦闷心态,强调了自己隐而不仕的遗民情结。

二、具体而微的绘画创作

(一)绘画题材方面的体现

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多为世俗习见的题材,除了他在绘画技法方面的探索与表现外,主要通过画面上的题跋,赋予某些特定的寓意于这些题材之中,进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述自己的艺术追求。正如他说的:“自古以笔墨称者,类皆有所寓言,而以毫素骋发其激宕郁积不平之气。故胜国诸贤,往往以墨林为桃花源,沉湎其中,乃不知世界,安问治乱?盖所谓有所托而逃者也。”[5]151

恽寿平极为喜爱以菊花为题材作画,他每年深秋必去练川、娄东等盛产菊花的地方现场写生。恽氏表现菊花的技法也多种多样,有水墨与设色的没骨菊花,也有小写意菊花。画面的题跋有对菊花精神的直接赞赏,也有由菊花感发而抒发自己的艺术追求、人生态度等。如:“霜高才烂漫,秋老见精神。落英如可把,含意待骚人。”[7]6就是对菊花清寒傲雪品质的直接肯定;“独向篱边把秋色,谁知我意在南山”[7]3,是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归复自然心境的仰慕与追随;还有通过画菊体味道家尤其是庄子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与精神境界:“九月,在散怀阁斟秋界茶,朗吟自适。为丛菊写照,传神难,传韵尤难,横琴坐思,庶几得之,丰姿澹忘之表。深秋池馆,昼梦徘徊,风月一交,心魂再荡。抚桐盘桓,悠然把菊,抽毫点色,将与寒暑卧游一室,如南华真人化蝶时也。”[5]197“朗吟自适”、“横琴坐思”、“昼梦徘徊”,是为体验庄周化蝶时的感受。庄周化蝶是庄子“物化”思想的集中体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8]庄周化蝶时的这种主客相融、真幻两忘的境界,是主体与自然、宇宙合一的境界,这是恽氏在对菊写生时所追求的境界。菊花高洁淡雅、清寒傲雪的特点与恽氏的境遇、志向相融合,恽氏借菊花来表达自己坚守志节、鄙薄世俗、超然独立的遗民情操。从“朗吟自适”到“横琴坐思”再到“昼梦徘徊”这一反复求索的过程,是画家的情感与菊花的风韵相互交融的过程,这种物我两忘、相互交融的境界,是朱光潜先生的“物我同一”,即移情作用,恽寿平将其称为“摄情”。经历这一过程后主体的心胸达到虚静空明的状态,这是“庄子所谓的‘心斋’、‘坐忘’的境界,也就是‘无己’、‘忘我’的境界,这种境界,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是‘至美至乐’的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9]。在此过程中,恽氏不仅体会到了庄周化蝶时虚静空明的心境,而且在此心境的指引下发现了宇宙之美,实现了对“道”的观照。“宇宙美迹,真宰所秘”,绘画在表现宇宙美时,必须体现“真宰所秘”,即自然造化的精神。恽寿平的“‘美’和‘真’是融合在一起的,唯其‘真’,才能‘美’。宇宙美迹,是一种纯化和净化的形式,而不是物象的简单呈现。”[10]这种境界,在他的没骨花鸟画中得到充分的表现,造型精准,构图简洁,笔墨简淡,色调幽淡,真率自然,有韵有趣,格调高逸,“天机物趣,毕集毫端,比之天仙化人。”[11]184

由于受“卖画以供朝夕”的生活所迫,恽寿平所画题材就不能仅限于自己喜爱的花卉,他不得不考虑购画者的审美趣味,受商品规律的制约画一些与自己旨趣相悖的题材。在表现这一类题材时,南田通过对花鸟造型进行一些处理,使之便于体现其艺术追求,更是通过题跋进行暗讽与比拟,以强调自己隐而不仕、鄙薄世俗的气节。如作品《官上加官图》,画的是一雄鸡,鸡后石旁是一株鸡冠花。恽氏笔下的雄鸡没有它应有的那种奋发雄强、昂首阔步的气势,而是侧面单足站立,一足抬起将迈未迈,将雄鸡那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神态表现出来,暗讽明清鼎革之际贰臣的心理状态,题款“铜壶玉漏金门下,勒马口听第一声”更是对贰臣在清统治者面前俯首听命形象的传神写照。

(二)绘画设色方面的体现

恽寿平不仅在形象的刻画上表现自己内心激宕郁积的痛苦情感,此种情感也隐含在绘画表现的形式与笔墨语言中。他的没骨花鸟画色调古淡、清丽,用笔秀雅绝不纤弱,画面在幽淡、洁净之中渗透着一种淡淡的哀伤与凄凉,这恰与宋末元初文人画的审美旨趣相似,正是郁郁不得志的遗民知识分子将其家仇国恨、内心深处的郁积与痛苦隐性地表现出来。

1.追求的色彩风韵

绘画是由各种色相组成,色相之间的关系构成画面的整体色调。色调是画家的思想与情感传达过程中的色彩语言,画家的绘画理念、艺术素养、性格气质等决定着画面的色调。恽寿平在绘画理论与实践中极为赞赏清丽、古淡的色调,提出“幽淡原真性”,即画家的“真性”是幽淡色调的源泉。这种源于真性的幽淡色调,是闲适、淡雅的审美意趣的色彩表现,也是宋元以来文人士大夫画家消极避世、隐于林泉的情感流露。恽寿平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社会的变迁迫使他成为一名遗民知识分子,“匡时济世”的人生理想不能实现,面对异族的统治、文字狱的盛行、家破国亡的现状而又无力改变,这些使得他的内心充满凄苦、悲凉、无奈的情感,这种情感越几百年与宋元文人士大夫产生共鸣,表现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幽淡的色调成为他们表现内心郁积与痛苦情感的共同色彩载体。

然而在恽氏存世的没骨花鸟画中,除了古淡色调的作品外,不乏设色艳丽的作品,如《出水芙蓉图》、《牡丹图页》、《罂粟花图页》等,红花绿叶相衬,画面尽显脂粉华艳之态,这其中的原因为:其一,自然界既有色彩淡雅的花卉,也有色彩艳丽的花卉,恽氏面对不同种类的花卉,在“极力临摹”以“极似”来“与花传神”的写生中,同样为色彩娇艳的花卉如荷花、牡丹、罂粟等留影写照;其二,恽氏的主要经济来源为卖画,由于受艺术交易市场及买画者审美趣味的影响与制约,他不得不画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以供朝夕”。不过恽氏在表现艳丽色调的花卉时,通过洒脱飘逸的点染笔法,在艳丽的色调中融入冷逸超脱的色彩韵味,使得其作品设色艳中含淡、淡中含冷,呈现出冷艳的色彩取向。在更进一步的绘画探索中,恽氏指出:“宋人有艳雪图,元人有双清图,皆称神品……此幅合两图意趣成之,正当澡刷灵襟,洗发新赏。”[5]206这实际是将院体画和文人画在色彩与笔法上进行调和,更进一步说,是将已经成熟的文人山水画与写意花鸟画技法融入他的没骨花鸟中,以文人画的审美旨趣改造院体画。南田极为尊古重古,在探索没骨花鸟画的过程中,对宋元画法是极其熟悉的。严谨精细、重视写生的宋院体画在色彩表现上存在着富丽华靡的缺陷,恽氏将元代文人幽淡、秀雅的色彩观念融入到对院体画色彩的改造中,从而修正了院体画纤巧、琦艳的色彩取向,同时恽氏保留了院体画重视造型的特点。这种调和与改造,使得恽氏的没骨花鸟画造型精确,设色清丽、冷艳、幽淡,透过脂粉的华艳而愈显出清雅、清逸的韵味,正所谓“绚烂之极仍归自然”。同时,清丽冷艳的色调蕴含着画家内心深处的凄凉与哀伤,这只有与画家所处的社会现状、时代背景相联系才能被解读。

2.重视用水运色

在中国画中,无论是设色还是水墨,都非常重视用水,恽寿平也不例外,他的没骨花卉“以湿笔为主,色中用水,水中用色,以色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活,生动自然,创造了色染水晕法,使色与水浑然一体,不仅表现出花的固有色,而且表现出色中之色,色外之色,无色之色。”[3]31“色中之色”与“色外之色”不仅注重花卉的固有色,而且对于光源色、条件色都有丰富而概括的表现。在他的设色花卉作品中一花一叶,其干湿、浓淡、向背、欹正等处理的自然、明晰,远看似乎是一种颜色,近看则为多种颜色所交织,是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求变化、丰富的色相得以概括的表现。“无色之色”是借助水、粉及飞白等技法,通过在花与叶中留下空白而取得“无色”的效果。“无色之色”不仅具有“此处无色胜有色”,而且在色不到处见色,使得画面虚实相生、幽淡雅致,在把没骨花鸟技法发挥到极致的同时,透过简淡、逸宕的色调,是对宋元以来文人画所形成的闲适、淡雅意趣的追随,也是恽氏遗民情结的隐性抒发。

(三)绘画技法方面的体现

“恽氏点花,粉笔带脂,点后复以染笔足之。”[12]南田点染同用的画法,使得他的没骨花鸟画与“黄荃之刻画,徐熙之放纵”相异。恽氏“点花”的过程,含有写意画中“写”法的运用,来源于文人画所强调的书法用笔的要求。“点”法的使用使得黄荃勾勒填色式、严谨精细的工笔花鸟画在用笔上融入了书法用笔、写意花鸟画笔墨放纵的特点,在“点花”的过程中实现了“用笔时,须笔笔实,却笔笔虚。虚则意灵,灵则无滞,迹不滞,则神气浑然,神气浑然,则天工在是矣。夫笔尽而意无穷,虚之谓也。”[5]256“染”法的运用,又使得徐熙的落墨花在造型方面更为严谨,宋院体画重视形似的特点得以体现。恽氏点染同用的笔法使得文人画与院体画在用笔方面相互融合,在“形”与“色”相互交融中透出清逸之气,所以“正叔写生,简洁精确,赋色明丽,天机物趣,毕集豪端。大家风度,如是乎在。”[11]190因而,“恽寿平没骨花的根本特点是在于能以元人幽淡、逸宕、秀雅之笔来作宋院体工整、典丽之画,以其典型文人画家的素养、气质和审美理想溶融、变革了院体花鸟画的拘谨、板刻、纤巧和过于绮艳华靡的缺点。”[13]

三、结语

“隐逸对个体而言,主要是尽最大努力寻求个体自由和主体情感的酣畅,体现出个体为依归的价值取向。”[14]恽寿平在明清鼎革之际,将遗民知识分子内心的悲凉、凄苦、无奈地情感融入到他的没骨花鸟画中,通过对取法临习对象的选择、绘画题材的表现、古淡清丽色调的追求、点染同用笔法的运用等,表现出其幽淡、闲适、清逸的审美意趣,画面的题跋又使得不同的题材能够为其所用,抒发他的情感,反映他的艺术追求。恽氏的这些努力,越几百年而与宋元画家相通,传达出同为遗民画家相似的酸楚、人生际遇及鄙薄世俗的气节。同时对宋元文人画的喜爱、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的解读与追随,在他的绘画理论与绘画实践中,表现着他的宇宙情思与对人生的思考,实现着对“道”的观照。

[1]孔定芳.明遗民的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聚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4-79.

[2]付阳华.明遗民画家的“遗”与“逸”之辨析[J].人文杂志,2005(3):112.

[3]谢丽君.恽寿平设色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2(2):27-32.

[4]杨飞飞.“可怜白发同枯柳,纵有春风不再青”——恽寿平花鸟画中遗民情结的隐性表达[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2):68.

[5] [清]恽寿平.瓯香馆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174.

[6]任合甫.中国名画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890.

[7]杨臣彬.恽寿平精品集[M].北京: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2.

[8]郭庆藩.庄子集释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8:112.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5.

[10]朱良志.恽南田的“乱”[J].文艺研究,2012(9):96.

[11][清]恽寿平.南田画跋[M].张曼华,点校.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184.

[1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193.

[13]蔡星仪.恽寿平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34.

[14]李连霞.解读隐逸[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5.

猜你喜欢
恽寿平遗民色调
恽寿平没骨花鸟画艺术语言分析
收藏与投资(2023年9期)2023-10-05 09:44:46
恽寿平书画艺术
东方收藏(2021年6期)2021-07-19 10:47:22
“意境”这样实现
———《“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评介
美育学刊(2020年2期)2020-04-08 01:56:48
湖光水色调
色调会说话
童话世界(2019年14期)2019-06-25 10:11:46
分离色调与色调曲线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西夏学(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蒙元时期金遗民研究——以金遗民的地域特性为中心
In Spring!春之色调
Coco薇(2016年4期)2016-04-06 0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