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教育时代地方高校“精英人才”培养思考

2015-04-26 05:47:32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省属精英人才

朱 军

(南京财经大学 财政与税务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中国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生人数急剧攀升。高校本科毕业生从2001年的56.78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03.85万人,2013年的319.97万人①,年均增长率为15.50%。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状,这一情况将会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报告表明,2010年至2020年间,预计中国新增9 400万大学毕业生,而同期市场能够提供的白领、金领工作岗位约为4 600万②。目前,多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平均薪资明显低于当地农民工和蓝领工人的薪资,并且这一差距有增大的趋势。然而,社会对各类“精英人才”又有着强烈的需求,呈现了高端“精英人才”和低端“蓝领人才”严重紧缺的局面。根据人民网资料统计,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中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中国处于主导地位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并且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③。对于“精英人才”,表1进行统一的界定。值得一提的是:一流的精英人才不仅仅是指高级研究人员,还包括各行业的精英人才。这与徐德龙、冯政清等(2011)提倡的“还需要一流的工程师、一流的农艺师、一流的建筑师、一流的律师、一流的医师”的观点是一致的[1]。

表1 “精英人才”的内涵界定

我国精英人才严重紧缺的局面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相匹配。在“精英人才”紧缺的同时,由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和前述的研究报告可知:中端“白领人才”出现了严重过剩的问题。而“中端”白领人才培养转化难、精英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在省属高等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因为:省属院校往往缺乏培养精英、高端人才的一流师资,缺乏培养高端“精英人才”的教育体系。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条件一般的非省会城市,非“985”、非“211”的地方高校缺乏吸引优秀人才的经济条件,缺乏通过国际化进程改进教育培养体系的制度文化环境。

然而,从重要性来看,培养本地化的高端人才将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因为:(1)高校发展必须以地方发展和政策支持为前提。地方高校的本质属性要求其主动融入地方,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以实现地方经济和高校教育的“双赢”[2]。(2)随着中国产业的梯度转移,对高端人才有着需求的各类企业逐渐转移到低成本的中西部地区,或是东部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培养能够留在二三线城市、留在籍贯地的高端“精英人才”成为当地高校的重要职责。(3)构建地方省属高校“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将部分“精英人才”转变为地方高校的师资来源,其是提升这类高校师资力量的重要举措。

二、部分重点院校的培养现状与经验

在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多数大学生只是掌握了基本的学科知识,与“精英人才”的素质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部分重点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目前,“精英人才”的培养大多集中于“985”、“211”这类高校。这些高校学生自身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学业竞争强、国际化程度高,从而其构建和实施“精英人才”的培养体系也比较容易。部分重点院校针对“精英人才”的初步建设汇总,见表2。

关于“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的讨论,目前也较多地集中于重点大学、一流大学的总结。譬如:徐向民、韦岗等(2009)总结了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改革的实践[3],樊丽明、王仁卿等(2011)汇总了山东大学“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4],张新民、林汉川等(2012)等归纳了对外经贸大学“精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5]。田国强、陈旭东等(2012)总述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精英人才”的培养经验[6]。

然而,绝大部分省属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也鲜有文献研究省属高等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问题。对此,本文试图剖析地方省属高等院校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讨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表2 部分重点院校的“精英人才”班

三、制约“精英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原因

(一)缺乏战略规划意识和领先意识

许多地方高等院校的领头人往往认为,培养“精英人才”是重点大学的主要责任和使命,地方省属高校的责任是培养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人才。他们往往忽视“985”重点高校在“精英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建设、经验做法和大学文化内涵。在由地方大专学校、本科学院升级为地方大学的过程中,地方院校注重构建大“大学”所需的基本制度,构建本科教学体系,科研考核向重点大学看齐,往往忽视了“大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精英人才”,“内涵”是培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领先人才。

(二)难以满足有“上进心”和冒尖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部分学生对成为“精英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农村学生、城市家庭境况一般的学生、有浓厚学习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都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非常期望成为“精英人才”,期待毕业后在人才市场中具有重要的个体竞争力。但是,省属地方高校普遍存在“同质化”的培养特征,不分类、不分层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对成为高端人才的学习需求。实际上,“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应采用特色班的运行机制,由此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以加速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与精英专业思维的形成[7]。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需求,地方省属高校的本科教学往往难以提高教学难度,难以采用国际通用的优质教材。同时,学生学习前沿知识、深度知识和深度阅读与实践的需求会受到很大的抑制。

(三)“集中化”的大众教育模式导致学风差

出于规模化、经济化的考虑,许多省属高校采取了“统一集中”教学的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下,很多学校统一设置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实现集中教学。对此,钟道然(2012)在其专著《我不原谅》中就专题批评了中国教育标准化的“人才”制造问题[8]。特色的全英文或双语教学的基地班、强化班、实验班在很多地方高校还没有设立。根据现代教育论的观点,全英文教学法的理论最早源于法国和德国的直接法,其核心是“直接联系”的原则。有时辅助提供母语有利于“直接联系”的实现,从而采用全英文教学或是双语教学是学习国际先进理念、追踪国际前沿、培养跨文化人才的重要举措。④实际中,全英文教学或双语教学在许多学校举步维艰。其次,在标准化、规模化、集中化的学习模式下,部分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率、学位率,放松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以致学生的学习风气差、教学风气差。最后,“集中化”的教学需求影响了院校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转化,不利于教学难度的增加,不利于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化,从而难以培养具有自我创新意识的“精英人才”。

(四)科研考核和教学需求难以融合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忽视了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环节及其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环节。目前,地方省属高等院校普遍缺乏实践实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研究型教学培养模式,也缺乏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地方省属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专科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学生在动手能力方面呈现出日益增大的差距。反观一些重点高校,其在实践、创新型教学方面的培养方案更为关注。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其构建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电子与信息学院,以培养“创业型精英人才”为目标,实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双融合。该实验区的培养体系中有结合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学计划、专业创新教育、第二课堂活动、比赛模拟平台、项目孵化平台、班级模拟公司化管理、构建创业课程教学体系等方面[9]。

(五)针对“精英人才”的后勤保障和就业保障不足

有些地方高等学校设立了基地班或强化班,但其主要目的是用于考研的强化。实际上许多人是想通过基地班获得更优质的本科教学资源,大学毕业后并没有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从事学术研究;并且考研的应试化导向忽视了本科知识结构的安排。此外,对于强化班的学生和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学生,许多学校并没有提供固定的、延时的场所,也没有延时的餐饮服务。最后,地方省属高校促进就业的政策多没有将“精英人才”和普通人才区别开来向社会进行推荐。在缺乏“分层、分类”教学的背景下,用人单位对于“精英人才”往往很难识别。在同一学校,用人单位没有寻找精英人才的余地。

(六)“就业导向”带来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唯利是图”[10]。就业压力之下,基于就业率的排行榜、教育部门的评估考核使得高等学校和社会对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忽视了人才的德行问题。对于人才,司马光认为,“才德皆备为圣人,才德两缺为愚人,德高于才为君子,才高于德为小人”。而就业化的导向使得人文底蕴教育、德育教育被严重忽视了。许多学校的培养方案设计往往忽视了学生人文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毕业生普遍缺乏人文、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熏陶。在201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上的演讲中特别指出:中国大学“就业导向”带来了严重的问题⑤。

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地方高校缺乏培养“精英人才”的主导意识。许多地方院校领导层认为:培养就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是其自身的使命和任务。(2)大学的“分级”导致地方院校学生的目标追求低。大学的分级使得非“985”、“211”的许多大学生一进校便形成了层次感,较早地将自身定位为普通人才,缺乏成为精英人才的目标追求和使命感。(3)新增师资的定位不足。科研导向的考核之下,地方省属高校招聘的老师是研究型大学的师资力量,但教学的对象是大众化教育的普通学生,难以发挥其培养精英人才的主导作用。而在联系实践和应用技能方面,这类师资的实践动手能力明显低于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4)学校机关和职能部门缺乏引导。在学校主体缺乏培养“精英人才”的背景下,机构和职能部门往往缺乏对精英人才的激励和引导。主要表现为固定的、延时的学习场所不足,延时的餐饮保障不足和双语教学条件不足等。

四、精英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培养“精英人才”的责任意识

各类省属地方高等学校应及早确立“精英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将精英人才培养与985、211高等学校的“精英人才”培养放在同等地位,这将是地方高校打破身份限制、区位限制,提升自身发展定位的战略竞争力。这也是此类学校培养优质校友、塑造稳健的高端师资来源的保障。在这一领先的责任意识下,制定出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设计基础学科拔尖优秀人才、应用学科突出卓越人才、交叉学科高端复合人才的培养架构。具体地,在综合性地方大学,以学院为点设计培养方案;在师范、财经类的地方大学,建议以一级学科为主体构建跨学院的培养方案。以高于平均薪资水平的待遇从各个学院或是同一个学科群内选拔一流师资,配备到“精英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具体应通过明确的制度安排和激励约束制度规范这类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自愿报名基础上实现“分层分类”教学

在领先的发展意识下,各类地方高等学校应建立起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这一思路,建议:(1)在大众化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和高端创新研究型人才方面,地方高等院校应该并重。在继续做好高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高端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可定位于高端的创新研究型人才。(2)这类人才体系要求建立基地班、强化班或实验班进行实施,要为这类班级提供一流的师资;对于研究型教学的师资,采取注重科研的考核要求;对于实务实践型的师资,采取注重教学方法和实践水平的考核要求。(3)对于精英班的培养生源,可以采用自愿报名、宽进严出的选拔方式,中途可以允许其转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对此,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淘汰机制是一个很好的参考[6]。

(三)设计研究型、体验型、国际化的培养方案

设计研究型、创新型的“精英人才”培养体系,建议通过体验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设计培养方案,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动手能力和理论视野,最终提高此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建设的“精英人才班”,大部分的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采用全英文教学或是双语教学。同时,按照国际的标准采用前沿教材,并实行“宽进严出”的过程考核、阶段考核,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其次,构建研究型的教育体系是“精英人才”培养的核心模块,它是培养学生自我动手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方面。这要求在专业课的培养模块中设置文献讨论课程、社会实践实验的体验课程、团队讨论协调互动课程。在此过程中,地方高校建设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前提,这一类师资要能够站在“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前沿。

图1 省属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体系

(四)强化后勤学习保障和就业“出口”保障

对于培养“精英人才”的基地班、实验班或强化班,省属高等学校要批出专门的资源强化后勤保障,这是塑造良好氛围和学习风气的重要保障。譬如,提供专门的、延时的餐饮窗口,提供集中化的自习区、讨论区、阅读区。另一方面,为了严格落实“精英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学习参与度,强化精英人才的“出口”保障非常重要。对于“精英人才”,地方高等院校应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在与国外的合作办学中应优先举荐;在保送研究生、省市选调生方面也要优先推荐,以将最好的学生放到最好的单位,将来发挥最大的作用。

(五)提供深厚的史学、人文和义工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杨叔子,2002)[11]。高端的“精英人才”不仅仅是高技术的人才,也不仅仅是熟谙业务的管理人才,而是兼具较高的人文素养、史学文化和怜悯主义情怀的高端综合人才。徐德龙、冯政清等(2011)也提出“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文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1]。在地方省属高校的“精英人才”体系中,提供深厚的史学、人文和义工教育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备内容。具有“深遂思想”的史学教育能够使我们的培养对象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使他们具有一种勇担发展和改革重任的大气、豪气和霸气;提供丰厚的人文教育能够使我们的培养对象具备广泛的社会知识和兴趣爱好,增加他们工作的超越性、趣味性和社交沟通的广泛性;提供多样的义工教育能够使他们拥有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怜悯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包容意识和奉献意识。

注释:

①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教育部分整理形成。

②数据资料转引自联合早报2014年10月7日《薪水媲美大学生职校毕业生成为就业市场香饽饽》一文。

③根据人民网“我国科技人员总数第一‘世界级’寥寥”一文整理形成,http://scitech.people.com.cn/GB/1057/4405937.html。

④转引自张新民、林汉川等《国际化管理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一书中Davld Crystal,“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中的观点,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1版,第310-311页。

⑤对此,施一公指出,“中国大学的导向出了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规律的遵循,等等。根据2014年9月1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上的演讲整理形成,http://edu.ifeng.com/a/20141104/40856717_0.shtml。

[1]徐德龙,冯政清,李洪胜,等.搞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多元化创新性精英人才培养新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15-18.

[2]冷慧,张婉音,尹宏博.校企联合模式的教育及经济价值[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2(4):54-55.

[3]徐向民,韦岗,李正,等.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3):59-65.

[4]樊丽明,王仁卿.为天下储人才 为国家育精英——山大特色人才培养模式[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21-29.

[5]张新民,林汉川,王丽娟,等.国际化管理学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2:309-374.

[6]田国强,陈旭东,秦广艳.中国教育改革:理念、策略与实践——前沿视点“问切”与上财改革实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239-242.

[7]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8]钟道然.我不原谅:一个90后对中国教育的批评和反思[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21-29.

[9]韦岗,徐向民.应对产业需求特点加强创业型精英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22-36.

[10]孙周兴.欠改革的中国大学——一位哲学学者的教育理念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24.

[11]杨叔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1-14.

猜你喜欢
省属精英人才
2023年度山西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启动
科学导报(2023年70期)2023-10-04 22:42:01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三季度陕西省属企业营收利润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现代企业(2020年10期)2020-11-28 07:50:00
它们都是“精英”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 09:29:14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40家省属企业捐款1000万元
山东国资(2018年17期)2018-03-31 14:29:07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