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瑜 田 理 岳仁宋 胡一梅 郭 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七年制医学教育是中医药教育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形式,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有效途径。学校自1996年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以来,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多次对七年制中医学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适应医疗改革和中医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以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趋势。
以前的七年制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是5+2,即5年本科生培养加2年研究生培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七年制学生,中医基础理论不够扎实,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临床思辨能力有待提高,临床动手能力欠缺,竞争意识薄弱。与现有的5+3模式培养的研究生比较,无法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接轨,没有充分体现出七年制中医生的优越性,导致本科阶段与五年制学生差异性不大。本着“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指导原则,遵循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和中医药的人才成长规律,结合中医教育的特殊性,以强调和突出中医药特点和专业特色为出发点,以培养七年制中医学教育的两个阶段培养(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为两个基础目标,构建以培养具有中医经典传承能力、临床中西医思辨能力和临床综合操作能力的高层次拔尖型卓越中医人才的终极目标,针对以往的培养模式,我们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在院校培养的基础上,与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职业以及传统文化素质;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医学知识,具有坚实的中医传承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高素质、强能力、卓越型中医人才。
采用“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教学模式。推行“三个结合”,突出“四个加强”,即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素养,又有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及临床相关知识,更具有较强的临床诊疗技能和临床思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最终实现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
课程内容以中医学为主干课程,以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为主要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体现“通人文,重传承,强经典,多临床”的培养思路,并将“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培养模式贯穿其中,最终实现传承能力、思辨能力、临床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突出两个特色:
第一,先中后西。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等方式让学生首先建立中医思维。在第一学年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除公共课外,只开设中医基础类课程;进入第二学年后逐渐开设其他中医类课程及西医课程,西医基础课程进行部分整合,开设医学形态(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机能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第二,全程讲座。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强化中医思辨能力培养,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中医基础讲座,巩固中医基础知识,为进入中医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第5至第8学期安排中医经典与临床讲座;第9至14学期开设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包括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等。
所有课程包含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部分。分为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思维培养课程群、中医临床与四诊技能课程群、中医经典与临床回顾课程群、西医基础课程群、西医临床课程群七大模块。
七年制培养的是临床拔尖型卓越人才,所以中医临证施治则是重中之重。通过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具体包括:
第一,实验(实训)课程,以中医四诊技能训练为主,辅以诊断学实验、医患沟通技能训练等。
第二,以“半天课堂教学,半天临床实训”的模式,同时将第6、8学期设置为长学期(22周)。采取课程见习、实验实训、临床课程床旁教学相结合等,训练和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操作能力等,每门临床课程必须完成临床技能培养阶段性计划表,达到理论考试、临床技能目标考核双合格,才能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具体包括中医内外妇儿、五官、骨伤、急症、针灸推拿、西医内外科等。
第三,临床是最好的老师,从大一到大二,每年暑假安排学生进行农村、社区医疗见习,结合学生所学理论课,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状,并结合中西医基本理论和临床课程,让学生体会临床诊病的基本过程。从第五学期开始,在各门临床专业课授课期间增加课间见习,包括夜间查房,定期轮转,交换病室。通过见习,使学生获取临床感性认识,达到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同时,也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师素质的培养。
第四,采用夜间开放课的形式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针对四年级学生,本科阶段理论知识的学习已经进入尾声,需要将前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行反复训练和加强。因此,临床医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实施开放教学,由学生根据课程和时间需求,统筹安排进行临床课程的能力训练并进行考核。
七年制中医学生应是具备科研能力的高级临床人才,所以科研创新精神应七年一贯。在第1-4学期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方法和初步的科研能力,以课堂授课为主;第5学期开始,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选题,或参与导师课题,开展基本的临床科研活动,了解和掌握临床科研的一般方法、基本程序、操作规范,最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