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敦科
(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当前医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已是医学教育界的共识。没有人文的医学教育无异于为医学事业埋下了危险的种子。韩启德先生曾说:“现代医学发展到了必须充分重视医学人文的时刻,医学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强医学人文教育。”[1]为了解决医科大学生人文教育薄弱的问题,近年来,遵义医学院强化了对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特别在课程设置上增设了十余门人文社科类课程供学生选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学校人文社科学院开设的《社会与文化》课程受到学生欢迎,不仅选修人数多,而且学生评价高。这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采用了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即依托人文社科学院的优秀教师,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分专题为学生授课。课程的每个专题都是人文与医学的交叉学科,以人文与医学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专题之间虽相互独立,但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所以是一门有特色、受欢迎的课程。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与文化》这门课的操作实施办法,在教师遴选、专题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并逐渐固定下来。
教师的素养决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医科生对人文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生疏感甚至是排斥感,所以如果老师的授课不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那么学生很快会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到课率亦将不断降低,最终失去这门课的意义。因此,我们在选择任课教师方面主要考虑两个因素:其一是具有深厚的学术积累,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思考心得分享给学生,而不是照本宣科,做没有新意的报告;其二是教师要有出众的教学能力,能有效地设计课程,既能传授知识,又能通过课堂展现人格魅力,使课堂充满吸引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开设《社会与文化》这门选修课不仅为了拓展学生的综合知识,还为了增强医科生的自我专业认知,明确医学的人文属性。在专题的选择上,我们特别注意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的问题,将医学的学科特点、医学文化、医事管理、少数民族医药、医学伦理、医疗纠纷处理、生命教育、生态伦理、医学史、女性学等列为专题。专题的设置主要考虑师资水平,强调专业优先原则,以老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确定专题,避免以专题找人、现学现卖现象。
在教学方法上,除专题讲授外,我们鼓励老师探索开放式、参与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和师生互动。如采用案例教学法,由教师准备一个典型医学事件,让学生通过该案例锻炼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法,即由教师挑选社会热点话题,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展开讨论,相互辩驳,鼓励学生独辟蹊径、推陈出新,教师针对学生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着重在价值观上给予引导,在认知方法上给予指点。另外,还根据教学需要安排适量的实践教学,如走访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医药文化采风、旁听医疗案件审理等。
在考核方面,我们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及学期末的课程作业为考察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案例的分析、话题的讨论占50%的分值,凡是参与积极,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较高的分数。学期末的课程作业则要求学生撰写听课心得或针对某个专题撰写调查报告、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占50%的分值。另外,鼓励学生对教师授课、专题设置及其它相关问题提出建议、意见,并将酌情给予考核加分。总之,在考核方面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提升问题处理能力。
对于喜欢追求个性和新知的大学生来说,教学组专题模式恰好具有“三新”优势,首先是教师新。一学期下来,有16位老师先后授课,学生不仅转益多师,而且对课程保持着新鲜感,避免了听课疲劳。其次是知识新。每个专题均涉及到不同的专业领域,且各专题皆是任课教师的特长所在,授课内容融入了教师的研究所得,增强了专题教学的学术性、前沿性。第三是风格新。教学风格是教师内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思维习惯的外在展现。良好的教学风格会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组专题模式改变了由一位教师从头至尾上一门课的模式,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领略老师们不同的人格魅力。
教学组专题模式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备课时间,但提高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要求老师将更多时间用于提高课堂的思想性和实效性,将自己最拿手的教学才能展示出来。这一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既是挑战又是激励,鞭策教师不断钻研业务,加强教学理论修养,提高教学能力。在学术上,任课教师不仅要有厚积薄发的资本,也要有深入浅出的本领,通过科研服务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拓展学生视野。最终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在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的学科建设不可或缺。在遵义医学院,通过为医科学生开设《社会与文化》这类与医学交叉的课程,使不少年轻教师得到教学锻炼和专业成长,找准了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方向,加速了人文医学学科的建设步伐。近年来,遵义医学院在该领域已取得不少成就,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等研究领域成就突出。总之,教学组专题模式对年轻教师而言,不需要担负整门课程的教学压力,又能在团队中得到锻炼成长,还可以通过教学推进自己的学术研究,有一举多得的效果。教学组专题模式的整合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有学者曾说:“教学组是培训教师队伍,特别是培训青年教师队伍的实用而便捷的办法。”
自高中以来实行的分科教育使医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人文知识明显缺失。而且,无论是医科大学生还是医学教育者均不同程度存在片面看重专业课程,忽视人文教育的观念,更使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演绎为对技术的崇尚,而缺乏人性中的敬畏、爱和温暖。通过教学组专题模式开设人文课程,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广泛的学科知识,打开了学生的视野,明确了医学与人文的内在联系,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医科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义利观。还将对学生们踏上医务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医者仁心有所帮助。
教学组专题模式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已在不少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在我们开设的《社会与文化》课中,这一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使一门普通的选修课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知识性和教育性兼备。但要把这一门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继续优化完善。
在专题设置上我们坚持专业优先原则,虽然这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准的发挥,却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上,忽视了学生的教育诉求,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方是赢得高教质量的法宝。”[2]因此,在专题设置上应鼓励学生参与决策,倾听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建议和要求。专题设计应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视野,激发想象力,促进自主延展性学习。
运用教学组专题模式的一个不利之处是师生只有“一面之交”,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存在障碍。如果学生对某个专题感兴趣,那仅通过一两节课是很难满足求知需要的。因此建立师生间的交流机制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发挥网络平台和现代通讯工具的优势,便于师生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学组负责人制,负责本课程的统筹规划,同时负责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个别谈话、书面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师的看法,进而汇总各种意见,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当这门课的专题设置不再单纯坚持专业优先原则,而同时兼顾学生的需求时,对教学组成员进行局部调整是必要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组成员的调整也有利于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增强团队的整体实力。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学单位里是否有可供挑选的师资,也是一个潜在的困境。因此,如果在教师选任上放眼全校,突破岗位限制,以矩阵式组织结构调配师资,将对一门课程的建设及教学组专题模式的实施有更大的帮助。
要确保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完善教学管理。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和教学过程管理。在教学计划管理方面,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形式和教学程序。其次是根据以往学生的意见建议改进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管理方面,一是要对教学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以制度设计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研究,推动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促进教学方法的优化。
[1] 韩启德.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学科平台建设会议上的致辞(代序)[A].张大庆,等.中国医学人文教育[C].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 吴绍芬.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Z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