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静 易耀森 姚其煌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2.福建中医药大学人事处,福建 福州 35012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高校本科毕业生已经作为一支普通劳动力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我国大学生就业逐渐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分统包”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1]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趋于稳定,但高校毕业生依然稳步增加,就业困难短时期内无法改变。因此,就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整体思维是中医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整体地、辩证地看人、看物。整体思维放到就业指导中也是如此,就业指导要贯穿于中医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过程中,深入渗透于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中医院校来说,就业指导不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工作,要将中医院校的就业指导当做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作来开展。中医院校的大学生能不能就业,能不能就好业不仅关乎学校的招生规模、长远发展和声誉,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祖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全程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逐年上升。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14年,高校毕业生数将达到727万人,和去年相比,净增28万人,被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季”。[2]对于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执业范围的特殊性,医学类专业的学制比一般专业长,少则五年,多则七八年,毕业后还要考取执业医师资格,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使他们毕业后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养生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重视,中医专业的发展从长远来说是好的,但是现阶段的人才缺口在基层,城乡之间医疗水平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以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积极推动社会办医,深入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3]因此,中医院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要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医学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通常情况下,同一所中医院校中研究生的就业情况要好于本科生。而不同的中医院校间,重点院校的毕业生相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就业容易些。不同专业之间,医技类专业如护理学比医学类如中医学就业相对容易。在同一个经济区内,沿海地区比山区竞争更加激烈。
许多中医院校对中医学生的就业指导仅仅采取“临阵磨枪式”的方式,主要是针对高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往往不够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不够多样,仅限于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介绍现有就业政策,收集相关就业信息,传授求职就业技巧等,在制作求职简历、自荐信等方面介绍地较多。而对于中医院校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创业能力指导,考研升学指导,就业诚信教育,就业权利的维护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还比较缺乏,类似模拟面试、求职案例分析、校友访谈、招聘现场观摩等新颖的教学形式还不够完善。
虽然现在许多的中医院校都开始对中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大多还是不够系统化、规范化和个性化。[4]目前,各大中医院校都有针对中医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大部分的任课老师都是由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或辅导员兼任,尚未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导致在质量上难以保证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就业指导本身就是个系统化的大工程,一是就业指导的教师应具备人力资源的相关专业背景或者参加职业指导的相关进修,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二是任课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医类各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有的放矢。三是任课教师具备与就业指导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校外杰出校友、医疗卫生系统的专家为客座讲授,来充实职业指导的任课教师团队。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心理障碍,或多或少都遇到过心理上的困惑。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就业心理预期与实际就业情况相背离的问题。许多中医院校的大学生就业观念保守,还保持着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既然学习了中医专业就理所应当从事中医事业。另外,有的学生就业心理浮躁,不肯屈就,非大城市大医院不去,看不上基层的小医院、卫生院,也往往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印象。而各中医院校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还不够完善,只有少部分中医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倾向的测评,导致就业指导的任课老师无法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实际求职需求,难以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有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高等中医院校在开展职业指导服务的时候,除了常规的、共性的职业指导服务和培养训练外,还需要针对不同性格特征、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指导、就业引导,制定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职业指导方案。这就要求高等中医院校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帮助学生建立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信息库,合理引导每个学生根据不同阶段自己的职业兴趣、个性特点进行深层次、多方位的分析。[5]
大一阶段是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蒙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在结束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后,刚刚踏进大学校园,对大学生活有所憧憬,对一切充满着新鲜感与好奇心,对中医专业满怀兴趣,渴望了解中医院校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法。因此,此时是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进行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知教育的最好时期。此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应提前介入,做到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在大一阶段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引入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尽快从高中的应试模式走出来,尽快熟悉自己所学专业及今后可能的就业方向,使学生对就业有初步的概念。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了解中医的就业市场需求,从而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更为今后的求职做好充分准备。
大二、大三阶段是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准备期,大二、大三阶段要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养为重点,把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融入大学生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等,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的人才测评,引导他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深入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树立科学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鼓励他们多参与临床实习,通过社会实践来了解用人单位需求。此外,还要注意在打下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医风,正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校训所要求的“大医精诚,止于至善”,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者德才兼备的中医人才。
当中医院校的大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此时已经进入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熟期,学校应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技巧,另外还要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调适,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求职心态,科学理性地看待就业问题,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鼓励大学生下基层就业,向学生宣传诸如“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毕业生应征入伍服兵役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等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大四、大五阶段,要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指导学生在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医疗岗位或者管理岗位进行见习、实习,在见习、实习过程中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并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引导学生为真正走上医疗卫生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1] 周艳.论就业政策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6):46-48.
[2] 陈军,等.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349.
[3]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Z].国办发[2014]24号,2014-05-28.
[4] 熊义志,等.彩虹计划——精细化就业引导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4):83 -85.
[5] 马家峰.对加强大学生职业指导“精细化”工作的理性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9):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