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特殊性思考

2015-02-21 02:05高全孝王静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外语西藏人才

高全孝,王静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特殊性思考

高全孝,王静

(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西藏在国内国际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也不例外。本文从开启印地语、尼泊尔语等西藏周边南亚国家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加大复合型(旅游产业)的人才培养、重视多元文化背景、充分利用教育援藏政策、重视少数民族外语教师发展、重视反分裂教育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提出针对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特殊性问题的一些思考。

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特殊性

西藏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理位置独特,政治影响特殊,是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现有六所高等学校,均开设有大学英语公共课,其中西藏民族大学开设有英语、日语本科专业,第二外语课程有法语、尼泊尔语和俄语,西藏大学开设英语本科专业和日语专科,第二外语课程有日语、法语、德语等。这些高校为西藏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输送了大量外语人才。人才培养始终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西藏教育存在很强的特殊性,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也不例外,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开启印地语、尼泊尔语等西藏周边南亚国家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

西藏外语人才培养首先要重视开启周边南亚国家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是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政治影响所决定的。西藏自治区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是中国西南边睡的重要门户和国防天然屏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西藏对外开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西藏边贸得到了快速发展。事实上,开拓南亚市场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而言,不仅仅是互通有无的边境贸易问题,而且具有变区位劣势为区位优势、加快西藏对外开放和发展的全局性意义。[1]目前西藏高校外语学科只有英语和日语专业,没有印地语、尼泊尔语专业设置,恰恰忽视了外语专业设置应符合地区区域化的原则,南亚国家语言类人才凸显缺乏。由于种种原因,西藏在国际社会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境外以达赖为总头子的分裂势力和藏独分子在印度建立所谓的“流亡政府”,妄图把西藏分裂出祖国的野心从未停止。中国和印度的关系虽然在改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不断发展,但是两国的边界问题尚未妥善解决。

尼泊尔正处在印度和我国的中间,有不少的藏族生活在这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印度、尼泊尔和我国西藏有着割不断的关系。从国家战略出发,在西藏高校开设印地语、尼泊尔语等接壤南亚国家语言专业,做好周边国家语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不仅仅是开拓经贸市场,建设南亚贸易通道,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国家边防安全,外交发展和西藏社会稳定的大事。事实上,美国很早就将外语教育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并作为国家战略考虑的。早在1958年,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就从国家安全高度出发,签署了《国防教育法案》,将包括阿拉伯语、汉语和印地-乌尔都语等在内的7种语言列为战略外语。“9·11”事件之后,美国又开始把语言问题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并于2006年1月由布什总统正式启动了“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大力资助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国家关键语言项目”,以应对非传统安全领域日益增多的威胁与挑战。[2]2011年,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这从国家战略高度对西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应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目前国内培养印地语、尼泊尔语专业人才的高校非常少,但是西藏高校在印地语、尼泊尔语招生就业、实习、实践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有责任、有义务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承担起培养、储备、建立南亚国家语言人才智库的重任,以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区域安全问题,也有助于维护国家外交、经济和文化安全,塑造良好国际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

二、重点加大复合型(旅游产业)的外语人才培养

西藏外语人才培养要重点加大培养复合型(旅游产业)外语人才。著名外语专家戴炜栋教授指出:“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改革的方向。要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走出一条适应时代需求、为社会认可和欢迎的、符合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规律的路子。[3]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西藏高校承担着为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神圣职责,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要重视、加大复合型特别是旅游方向外向型外语人才培养力度。西藏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的雪域风光、高原原生态和独特悠久的藏文化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要做大、做强、做精特色旅游业,把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自治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大力实施“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经济发展战略,并明确指出了要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大力提升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地位和品质。但是西藏旅游产业外语人才(特别是外语导游)严重不足,为此,胡锦涛同志也曾做出过重要批示,国家旅游局也开展了导游援藏计划,每年选派100名外语导游支援西藏,短期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藏外语导游缺乏的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西藏必须有本土培养的外语导游人才,本土外语导游人才具有熟悉区情、经验丰富、留得住、能吃苦、适应强等许多内地援藏导游无法比拟的优势。而西藏高校中,西藏大学现设有旅游与外语学院,西藏民族大学设立有英语专业旅游方向,这些都是外语旅游产业,特别是外语导游高级人才、涉外景区酒店管理服务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平台,这些年来,为西藏输送了不少合格的外语(旅游产业)人才,但是应该看到,这些人才无论从数量、语种、培养模式、质量上,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西藏高校应重点加大复合型(旅游产业)外语人才培养,服务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制定的把西藏建设成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方针。

三、要充分考虑汉、藏、外多元文化外语学习背景

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背景。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居住着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回族等多个民族,是藏民族重要的高度聚集地,藏族比例高达90%以上。西藏基础教育实行双语教学,对于绝大多数藏

族大学生而言,藏语是他们的第一语言,汉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英语是他们的第三语言,第二外语(日、俄、法等)则是他们的第四语言,学生要在藏汉外三种(甚至四种)语言文化中进行思维转化,多元文化交织碰撞在一起无疑增加了学习外语的难度,其特殊性可想而知。在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无论是文件制度标准、教学过程实施还是质量监控评价,要充分考虑到这种文化多元背景,不搞“一刀切”,要“一刀一刀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对学生评价时,应该尊重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差异性,反对用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所设置的标准化考试来评价非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学生。[4]目前西藏高校外语教学中多数开展了分层次、分类型教学,考虑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藏族学生外语学习的困难,体现了因材施教;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科目,增加了包括藏、汉民族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体现了高校文化传承功能,这些都为增强跨文化意识,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充分利用教育援藏政策

教育援藏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更是党中央立足国家发展与稳定大局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西藏高校在外语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条件等方面总体上落后于内地省份,这直接影响着外语人才的培养,西藏应该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援藏优惠政策和对口支援院校优质资源,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2010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四个显著提升作为主要任务,“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位列其中。“十二五”期间,教育援藏采取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工作方式。这些支援高校中,既有北京大学这样的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也有北京外国语大学这样外语专业院校,他们的外语学科力量都非常强,通过选派访问学者、管理干部双向挂职、申请专项博士生或硕士生招生指标等多渠道、多方式的对口支援,显著提升了西藏高校外语学科建设水平和师资队伍水平,带来了先进的教学及管理模式,推进了外语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2010年3月《关于做好对口支援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等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明确鼓励“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中的支援与受援高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西藏高校在“十一五”期间虽开启了人才联合培养手拉手活动,但是外语学科尚未展开人才联合培养。“十二五”期间,教育援藏以团队形式进行,西藏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应重点拓展联合培养模式,选派优秀外语学生,到北京外国语大学等支援院校交流学习,接受熏陶,实地共享优质外语资源,支援高校与受援高校共同培养,提高外语人才培养质量。

五、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要重视少数民族外语教师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也曾指出:“在学校中,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难有学生的专业发展”。[5]要提高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质量,为西藏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外语合格建设人才,就必须重视少数民族教师特别是藏族外语教师的发展。藏族外语教师是西藏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一支包括汉族、藏族等在内的多民族教师队伍,是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设“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标的要求。藏族外语教师从小懂藏语、学汉语,又有外语作为第三语言的学习亲身经历和体验,具备较强的外语、藏语、汉语等多语言间的跨文化意识,和少数民族学生有天然的亲和力,对西藏的感情特别深,能在西藏留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强,在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中扮演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藏族外语教师发展也存在也不少问题,相对而言,高学历和高职称少、业务骨干少、学科理论与前沿知识欠缺、科学研究水平不强则是突出的几个问题,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发展。藏族外语教师具有双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先天优势,有专业发

展基础和强烈的专业发展愿望,因此,要从提高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远大计出发,重视藏族外语教师的发展,在学历提高、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要安排梯队建设,鼓励、引导他们加入教学科研团队,帮助他们尽快实现专业发展。

六、西藏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要重视反分裂教育

2011年西藏全区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西藏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西藏长治久安角度来看,西藏还存在着各族人民同以达赖集团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之间的特殊矛盾。而达赖集团企图分裂祖国的野心从未停止,妄图与我争夺青少年、争夺下一代,教育仍是分裂与反分裂、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重点领域。从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知识、开拓国际视野的角度,高校外语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要接触西方文化和媒体,或阅读原版外语书籍报刊,或浏览国外网站,或国外游学留学深造,而达赖经常会利用这些媒体散布分裂祖国的言论,有的言论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一些西方媒体和政客也会不失时机地煽风点火,在各种组织和场合,利用所谓的“西藏问题”来诋毁我国形象,遏制中国、分裂中国、妖魔化中国,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在形成之中,可以说外语教育教学是站在反分裂斗争第一线,因此,西藏外语人才培养要重视反分裂教育,让学生站稳立场,头脑清醒,更重要的是拿起外语这个武器,在国际传媒舞台上与达赖分裂集团、西方反华势力作斗争,驳斥有害言论,在国际组织、国际事务、国际传媒等涉藏外宣上增强国家话语权,掌握主动权,进一步树立中国良好国际形象,为西藏和祖国的稳定与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西藏自治区正处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正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对人才的渴望可谓是求贤若渴,外语人才作为整个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西藏越来越受到重视。西藏高校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应充分考虑西藏的特殊性,统筹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符合西藏区情、具有西藏特点的外语人才培养规律,重视反分裂教育,开启印地语、尼泊尔语等西藏周边南亚国家语言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教育援藏政策,重视少数民族外语教师发展,重视多元文化学习背景,重点加大复合型旅游产业外语人才培养,以便更好、更多、更快地为西藏跨越式发展输送“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优秀外语人才。

[1]李涛.西部开发中西藏及其他藏区特殊性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陈雨露.深化研究培养人才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N].人民日报,2011-09-19.

[3]杨月枝.河北省外语人才培养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4]常永才.文化多样性、心理适应与学生指导:对中国少数民族学生的初步研究[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刘晓艳]

[校 对 夏 阳]

H09

A

1003-8388(2015)05-0121-04

2015-04-10

高全孝(1970-),男,陕西户县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外语教育。

猜你喜欢
外语西藏人才
都是西藏的“错”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