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2015-12-13 06:28:48任秀丽赵婷婷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舆情西藏思政

任秀丽,赵婷婷

(1.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任秀丽1,赵婷婷2

(1.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陕西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咸阳 712082)

本文从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出发,提出西藏高校要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校网互动、舆情处置、效果评估、队伍建设、主体素养等角度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网络社区思政教育体系。

网络社区;思政教育;体系架构

一、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社区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社区是指包括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在线聊天、交友、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在内的网上交流空间,同一主题的网络社区集中了具有共同兴趣的访问者。[1]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他们往往也成为各种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各种社会意见的交流群体。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促进了高校网络社区的形成。高校网络社区就是指大学生使用的网络交流平台,一般主要包括校内网站、QQ、微信、微博、博客、贴吧、论坛等,大学生在这些网络媒体中了解新闻、获取知识、发表评论。他们通过这些渠道关注和讨论大学教育、学校新闻、学生发展、日常生活。

西藏民族大学官方微信平台《民大青年》,推出的系列报道《我为民大代言》在大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形成了一种新的舆论力量。以《旦巴仁增:9.3阅兵队伍中的民大学子》(2015年9月4日)为例。该文阅读量为13450,点赞数为186。9月4日到9月8日之间,民大学子对该文持续高度关注,学生在微信平台上对该话题进行热议。舆论的声音主要集中在“西藏人民的骄傲,民大的骄傲,自豪,向你致敬”;“很棒,挺学长,向榜样学习,重播观看,体育学院的学子”等几个方面。这一话题的舆论分析表明四个现象:1、西藏大学生对国家重大活动十分关注,对校友尤为关注。2、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呈现基本一致的观点。“西藏人民的骄傲,民大的骄傲”在评论中多次出现,成为主流意见。网友会以为这些评论大

部分为网络评论员所发,易产生抵触情绪。3、对这一事件没有形成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讨论,网络社区缺乏理性思维的引导。4、有的虽然用搞笑、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支持的态度。但是类似的跟帖和评论太少,普遍缺乏青年喜爱的网络语言。

基于以上案例的分析,笔者认为西藏高校网络社区和全国其他高校网络社区具有同样的功能,但是由于特殊的高校背景和舆论环境,西藏高校网络社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平台较少,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其二,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直接进入网络社区,缺少时代感,内容缺乏创新,缺乏吸引力。其三,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和校园现实思政教育活动之间的关联度不强。缺乏以网络动员为基础,学生普遍参与的校园活动。其四,网络社区思政教育舆情处置不及时、不公开,没有科学的方法,也缺少有效的效果评估。其五,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引导方式过于简单,依靠广大教师、辅导员、先进学生的思政教育队伍,还未摆脱“人海战术”的思维模式,科学的、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型引导模式没有形成。其六,网络社区思政教育者队伍和受教育者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媒介素养、互联网意识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双主体间缺乏相应的了解、信任、理解和支持。这六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西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进行。

目前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教育工作。那么,做好西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建设良好的思政教育体系,实施各项具体思政教育工作,有利于西藏高校网络社区健康发展。与互联网挂钩,创新教育模式,建设一套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西藏高校思政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意识超前,善于接受新知识。他们不仅学习了学校教育带来的系统的知识,还接触大量来自社会,来自网络的信息和知识。多元化的信息、知识获取渠道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大学生是新媒体,特别是移动新媒体的忠诚使用者,他们的大量信息来源于网络,网络社区成为他们发表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言行引导,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是消除大学生思想意识偏差,价值观偏离的重要方法之一。

当前,西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还停留在传统的思政教育方面,尽管互联网已经应用到思政教育工作中,但是两者的结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活动已经快速向网络社区转移,教育工作还没有及时跟上。思政教育没有找到和网络的最佳方式,也没有完全投入到网络社区教育工作中。快速适应新媒体环境,了解网络社区,结合学生特点,西藏高校需要全面地、系统地进行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西藏自治区面临着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积极合理的引导网络舆论是各个媒体单位的重要任务。西藏的学生是复杂舆论环境中最活跃的人群,也是最容易受分裂势力影响的人群。各高校需要将大学生的思政工作最大化的做好,才能保证西藏的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祖国观、民族观,形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努力学习,奉献青春的价值观。

目前,西藏高校网络社区的舆论引导和思政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各个高校都在自己的校园网站建设、内容传播、论坛贴吧管理、引导网络文明行为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和其他发达地区高校相比,西藏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还需要不断改进。西藏高校急需要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可行性比较强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需要将各项思政教育工作结合网络传播的特性,进一步付诸实践。

三、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本研究将从两个层面、六个角度对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进行架构。该体系主要涵盖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平台,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内容与互动,网络社区舆情监测、应对与传播效果评估,网络社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与素养提升四个方面。其中,网络社区思

政教育内容与互动,包括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内容,校、网思政教育互动两个部分;网络社区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与素养提升,包括网络社区思政教育管理队伍,网络社区思政教育主体媒介素养提升两个部分(见图1)。本研究将对具体内容作如下分析:

图1: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搭建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平台

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思政教育进网络。当前大学生是网络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友等活动已经在网上开展和进行。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意见、传递情感的重要渠道之一。

高校思政教育要进入网络社区,和高校教师、同学的网络生活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西藏高校要建立一个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附加相关教育、思政网站链接的官方网络教育平台;要建立一个以专家学者、教师意见领袖、学生活跃分子为主体的精英思政教育平台;要建立一个以博客、微博、微信、论坛、贴吧、QQ等为主体的民间思政教育平台;要以移动新媒体发展为基础,建立和更新其他相应的网络传播平台。手机媒体,最主要的特征是移动传播;微信置于手机中,能够很好地帮助西藏高校建立移动宣传教育平台。因此,必须重视和大力开发微信的教育平台建设。搭建网络平台是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平台建设跟上网络社区发展的步伐,其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二)创新网络社区思政教育内容

思政教育进网络,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网络社区,哪些内容会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价值,哪些内容对学生有吸引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创新传统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互联网+思政”教育新模式。传统的思政教育已经逐渐运用到互联网辅助教学,但依然是传统的思维模式。目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性不高,互动性不强的现象。学生对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反馈表明高校思政教学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需要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思政教育过程中,借鉴慕课(mock)模式,创新思政教育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践参与模式。西藏高校思政教育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四进四信教育、三严三实教育等引入网络社区,面向学生传播,巩固大学生对国家的高度认同;要将反分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正确的民族观教育、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西藏教育等引入网络社区,加强各族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爱国热情。在思想教育进入互联网社区中,要以大学生喜欢的方式传授知识、建构观念、实现传统思政教育和互联网模式的高度融合,以新的思维方式,改革教学模式,传播教学内容。

其次,做好校园新闻、教育新闻的报道活动。大学生对校园新闻十分关注。此类新闻和他们生活、学习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今后的发展。西藏高校要建立校园新闻网络及时发布机制,以科学的新闻观念报道校园新闻。西藏高校要做好阶段性新闻报道,重要新闻策划活动,积极发表新闻评论。要将学校发展的新闻和学生关注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大学生还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等各种形式的重要考试,在网络社区提供相关考试的咨询和知识也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再次,做好校园文化网络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文化的主阵地。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对社会文化关注度较高。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文化活动,对文化的引领能力较强。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提高了传播效率,也使平民参与大众化信息传播成为可能。网络媒体发展初期,平民参与知识专业媒体的补充,那么在未来,平民参与将与专业媒体平分秋色。[2]加强校园文化的网络化建设,做好文化引导是西藏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互相离不开,在互联网社区传播

网络文化就要做好校园主题活动的推广、策划和传播,做好学校领导人的形象传播活动,做好知名学者的影响力传播活动,多讲好老师的故事,发出好学生的声音。

(三)实现校、网思政教育互动

西藏高校网络社区思政教育模式需要和校园内实际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模式结合了多样化、多层次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积累了很多值得继续保留的经验。在互联网时代,这些经验还会继续发挥作用。网络思政教育要结合传统思政教育时期的校园教育活动开展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西藏高校要将网络思政教育和现实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开发出新的教育方式,接近教育对象,提高教育效果。如,在校运动会召开前策划一系列网络新闻报道,网络优秀运动员报道,网上拉拉队,观众报道等。西藏高校也可以结合网络活动开展好校园活动,可以在开学前后针对新生做网络传播,等入校后再接着该话题做校园行实际体验,校园行找同伴,认老师,选新生校花等。在民族团结月期间,西藏高校在网络媒体中加大了对大学生的宣传与教育。如果能配合现实校园知识传播,价值观教育,开展相应的民族团结教育,并将这些线下的活动通过校园媒体或者大学生自己的个人平台传播扩散,就会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这样教育宣传工作的效果就会更好,思政教育的难度也会降低。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西藏高校要把握住新媒体的特点,用好新媒体做教育工作,也要加强校园内思政教育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西藏高校要牢牢把握住网上传播与现实活动的互动,形成良好的校网互动教育体系。

(四)重视网络社区舆情监测、应对与传播效果评估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比较复杂,大学生在网络中接触的信息和思想多元化、复杂化;进而形成了不同的舆论意见。西藏高校需要建立一套舆情监测系统,密切关注学生的网络社区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西藏高校要引进专业舆情分析软件,请专业人士分析舆情,形成专业的分析、研判,做出及时、合理的舆情处理。必要时可以和舆情分析公司或公关公司合作,处理重要时段舆情,做好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舆情分析与应对。总之,我们需要形成舆情分析与应对的新常态,结合自己的力量,并与社会专业团队合作,处理好涉藏舆情,处理好西藏高校舆情,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做出正面的舆论引导。

传播学经验学派将效果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认为传播的效果如何,需要对受众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传播与效果监测相结合构成了一个互动的交流模式,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发现网络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策略,提高思政教育的水平。西藏高校建立良好的网络传播效果评估体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做好对西藏高校相关政策、规定的学习分析,对西藏高校重要事件的舆情分析,对教育、教学信息传播的分析,对突发危机事件的传播与解决方式研究,对西藏高校网络热词,网络红人,感动人物等重要传播现象的效果评估,对西藏高校公众号的研究分析,对西藏高校意见领袖的微博、微信等的分析,对网络评论员的传播力研究分析等。通过长期的效果研究和短期的效果研究,来分析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

西藏高校需要建立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式对高校舆情进行监测、分析、研判和应对,要对舆论意见做出及时反映、科学引导。对此,我们还需要在后期做好网络思政教育效果反馈体系。网络思政教育也需要进行效果研究,进而获知高校的传播到底有没有作用,有没有被学生关注,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影响。

(五)组建网络社区思政教育管理队伍

做好网络思政教育,人是关键。西藏高校要发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学生的优势,形成强大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体系。做好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要从两个层面建立和管理思政教育团队,形成全面的教育管理者队伍。

首先,西藏高校要动员学校相关部门、相关院系参与到工作中来。西藏高校要发挥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相关管理部门,发挥各院系的相关专业优势,做好分工,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做出相应的工作。各部门要在工作管理、人员安排和技术操作层面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校园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西藏高校要形成思政专业教师主导专业教学,相关业务部门引领创新渠道的教学和管理共同推进的模式。发挥各部门的积极优势,促进思政教育管理队伍体系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其次,继续发展和完善西藏高校网络评论员四级体系,形成核心团队、骨干团队、管理团队、学生志愿者团队等相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做好网络评论员的考核机制,奖惩机制,不断调动大家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促进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发展。

(六)提升网络社区思政教育主体媒介素养

思政教育的双方都面临着在新媒体平台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问题。思政教育的本质是思政知识的传播,是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双方是平等的,双方都需要充分了解媒体,用好媒体。提高双方的媒介素养需要各自都有较强的新媒体意识,需要不断培养较高的新媒体素养。

对于学校教育层面,信息传播者需要把握重要的传播内容,需要了解媒体,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网络信息获取情况。了解内容,读懂受众,用好渠道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新媒体教育之道。避免传统的思维模式,不能将传统的以刻板的、不符合学生阅读习惯的旧思想内容搬到网络中。对于受教育者大学生而言,要提高自己的素养,养成文明上网,合理发言的良好行为。大学生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扩大交际范围。大学生还要尊重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权利,在互联网上不能侵害他人的利益,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活动。新媒体素养的提高需要思政教育双方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大学生只有坚持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调整自己,才会形成良好的媒体素养。如果大学生网民的素养普遍提高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就会更加被人关注和理解,平台建设就会不断上升,教育传播的效果也会大大提升,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社区局面。

四、思考:体系架构与实践并行

基于西藏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架构是进行思政教育转型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从平台建设、内容建设、校网互动、舆情处置、效果评估、队伍建设、主体素养等角度进行了基本的架构,并对相关思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解决好这个首要问题,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者才能从宏观上把握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思政教育者也要对该体系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从自己的角度,利用网络做好信息的传播和知识的传递,做好对大学生的引导工作。体系的建构是一个方面,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践行才是关键问题。只有将一系列的构想付诸实践,最终才能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这还需要相关领导的管理和指导,也需要我们各级思高校政教育者的实际努力。

[1]周梅.高校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1).

[2]彭兰.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机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责任编辑 高 峰]

[校 对 康桂芳]

G641

A

1003-8388(2015)05-0086-05

2015-09-05

任秀丽(1970-),女,河南项城人,现为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西藏高校思政教育、舆论引导研究。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委托课题“基于西藏高校网络社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研究”(项目号:SZW 201502)的最终成果;西藏自治区教育厅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课题“西藏高校网络话语权与舆情引导策略研究”(项目号:SZZ2015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舆情西藏思政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