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弋桓, 黄兰堞
(1.重庆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74;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广西桂林541004)
独词感叹句指一词成句的感叹句,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如“狼!”“糟糕!”“啊!”“Shame!”“Wonderful!”“Ah!”等。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涉及结构和语气两个划分角度,结构上是一个词的形式,属独词句或非主谓句;语气上是抒发强烈情感的感叹句。由于独词感叹句结构及表意上的特点,极易将其与焦点相混淆。如牛毓梅提出不完整句中言语表达的选择是强调关键词,也就是强调新信息。例如失火了,人们会喊“Fire!”而不是“I hereby announce to you that a great fire has broken out in the diningroom.”[1]她认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失火了),人们本能喊出的是最关键的新信息,而新信息一般都是焦点。功能学派正是从新旧信息来界定焦点,如Halliday指出焦点反映新信息,Rochment也认为与给定话语语境中新信息相当的部分就是句子的焦点[2]。可见,把独词感叹句“Fire!”看作是说话人强调的新信息,也就是认为独词感叹句“Fire!”是焦点。实际上,独词感叹句与焦点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语言现象,应将二者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焦点(focus)是作为信息单位进入语言学研究范畴的。这一思想最早来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布拉格学派(The Prague School),该学派创始人之一Vilem Mathesius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把主语和谓语修改成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主位指的是已知事实或公认的事实,不增加句子的信息量;句子的其他部分是述位,包含了要传达给听话人的全部信息[3]119-120。受法国古典学者 Henri Weil思想的启发,Mathesius还提出了“句子功能前景”(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FSP)[3]144-145,从功能角度来分析句子,研究句子的每个部分各自传达多少信息,其传达的信息量用交际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来表示。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Halliday首先提出了信息结构研究中“焦点”的概念,认为焦点是一种强调,是说话人标记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块,以期能被解释成具有信息价值的部分。焦点是从之前话语中不可获得的、信息单元中的新信息,表现为焦点本身或其一部分附带语调重音,是信息单元中韵律突出的部分。焦点往往是述位的一部分[4]203-206。Halliday关于焦点的看法也影响到形式学派,如Chomsky和Jackendoff就将句子的语义表达分成预设和焦点两部分来研究语义问题[5]。
此后,焦点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它不仅成为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话语分析等语言各个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形式学派和功能学派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汉语学界对焦点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的文章如高厚堃《英语和汉语信息结构中的末尾焦点》(1984)和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1985)。
焦点的研究虽然开始很早,但由于学者们分属的学派不同,理论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对焦点的界定也各不相同,包括语调重音、句法位置、新旧信息、重要信息等几种界定标准。从语调重音来界定焦点符合英语等印欧语,Halliday曾指出“语调重音最显著的位置”(the location of tonic prominence)[4]204就是焦点。这一标准同时得到形式学派的肯定。Chomsky认为焦点是“包含语调中心的短语”[6],“语调中心”就是重音。有学者将语调重音标准与句法位置标准结合起来界定焦点,形式学派语言学家Cinque关于重音指派的零假设理论(Null Theory)具有代表性。他通过确定重音的位置来说明焦点所在,认为英语中调核重音落在递归的分枝方向上内嵌最深的成分上,即最右边的成分上[7]23,调核重音所在之处即焦点,因此,焦点位于语言成分线性排列的最右边。不过句法位置标准界定的焦点一般是自然焦点,不是受具体语境影响的对比焦点。按此标准确定焦点也比较符合汉语的实际,汉语是SVO型语言,词序非常固定,谓语比主语重要,一般来说主要信息都位于谓语部分,因此焦点自然位于句末。徐烈炯明确指出,自然焦点的默认位置是递归方向内嵌最深的位置,汉语作为典型的VO型语言,内嵌方向意味着这一位置就是句末。如:(你喝了什么?)我喝了咖啡。“咖啡”就是自然焦点[8]。
焦点本身是信息结构的构成部分,因此从新旧信息来界定焦点较为常见。旧信息、新信息是功能学派的术语,形式学派倾向于把焦点以外的部分称作背景或预设,认为焦点是非预设的部分。国内学者用此标准时,一般都在其中加入了重要信息这一附加要素,认为焦点不完全等同于新信息,而是新信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新信息的核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传达给听话人的最重要的信息,或是由于表达的需要而着重说明的部分。”[9]不同于把重要信息附加到新信息之上的做法,从信息的重要性角度来界定焦点完全是汉语学界的思路。它是一种全新的角度,认为焦点是说话人突出强调的部分。因为语言的实际是旧信息可成为焦点,而新信息不一定能成为焦点[10],于是有学者提出界定焦点应该考虑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刘丹青、徐烈炯举了一对例子:a.屡战屡败。b.屡败屡战。认为a,b两句真值意义相同,只是因为说话人的态度完全不同,因此两句的焦点也不相同,a句突出“屡败”,b句突出“屡战”。正因为说话人态度有主观性,所以“选择以信息强度而不是信息新旧来定义自然焦点”[11]245。
在具体界定焦点时,学者们其实很少采用单一标准,大多会综合几种标准。如方经民采用新旧信息标准和语调重音标准,张伯江、方梅采用句法位置标准和新旧信息标准,张豫峰将句法位置、重音和信息标准都结合起来,徐烈炯采用了句法位置标准和语调重音标准。
综上所述,焦点问题涉及句法、信息结构、语音和语用等多方面的因素,是句子当中说话人要突出强调的部分,一般都是新信息或重要信息,不一定位于句末,其语音表现形式是语调重音。虽然焦点往往只是句子的一个部分,但不代表焦点只局限于句子的某个部分,不能包括整个句子都是焦点的情况。用新信息对焦点进行界定时,有学者认为焦点是新信息,有学者认为焦点只是新信息中重要的部分,分歧所涉及的就是焦点的范围。
形式学派用焦点投射(focus projection)规则来研究焦点的分布,即焦点的范围。根据焦点投射规则,焦点会影响到它周围的其他成分,使这些成分也可能成为焦点。Selkirk认为,若将重音看作是一个焦点标记,当这个标记落在句中某个词上时,可以使一连串跟它相关的非重读的成分变成焦点,暗示一个句子里焦点可以递归地生成。Cinque基于重音表达的焦点指派规则也认为通过句法循环,可以生成一组可能的焦点[7]22-23。Zubizarreta和 Vergnaud明确指出焦点是新的语义成分,可以从问答句的回答来判断,它可大可小,大至整句,小至一词,认为存在句焦点的情况。例如:a.今天有什么新闻?b.张三买了书。整个答句b都是焦点[12]。句焦点指整个句子都是焦点,用来报道事件或引进新的话语所指对象。可见,焦点不限于一个词,它的范围囊括了词、短语和句子。
独词感叹句既是独词句、非主谓句,又是感叹句,跨越两个范畴。独词感叹句因构成词的不同有不同类别。英语里对这类句子的研究多集中在叹词性独词感叹句,如Ameka区分了三类不同功能的叹词(句):表达型(expressive)、意志型(conative)和交际型(phatic)[13];Norrick研究了叹词作为语用标记语的功能,将叹词分为基本和次要两类,认为它们均可独立成为话语,标记说话人的内心状态[14]。汉语里从最开始只承认叹词性和名词性独词感叹句,到杜道流将独词感叹句划分为形容词、名词、动词、副词和叹词五大类[15],独词感叹句的成员在逐渐增多,反映出人们对这类语言现象认识的深化。通过搜索CCL现代汉语语料库、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发现,除杜道流先生提到的五类独词感叹句外,汉语和英语中还存在代词性独词感叹句,各类举例如下:
名词性独词感叹句:鱼!刺客!神医!Freedom!Idiot!
形容词性独词感叹句:卑鄙!妙!气派!Beautiful!Excellent!
动词性独词感叹句:有缘!活该!做梦!Congratulate!Blast!
副词性独词感叹句:果然!怪不得!不!No!Indeed!
代词性独词感叹句:什么!为什么!你!What!Why!
叹词性独词感叹句:哎哟!哇!老天爷!Alas!Wow!Gosh!
独词感叹句研究属于语用学范畴,独词感叹句问题实际是语境问题,语境决定其特点及语用价值。语境中,独词感叹句以一个词的形式表达出说话人的全部情感及评价、态度、感受等,对语言的表意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正确认识这一语言现象,必须将其放入语境中,联系语境来考察。例如:
(1)臭水河的水位比越塘高得多。水在沟里流得像一枝箭。流着,流着,一个在岸边做桶的孩子忽然惊叫起来:“鱼!”一条长有尺半的大鲤鱼“叭”的一声蹦到岸上来了。(汪曾祺《故里杂记》)
(2)1993年10月5日清早,我去办公楼,在二道门那儿隐约看见有一张讣告,我问随行的人:“又谁走了?”那人说:“沈湘,前天晚上。”如雷击顶:什么!我站在讣告前,确信是真的。我赶紧往沈老师家跑。(赵世民《沈湘,用五分之一心脏创造奇迹》)
(3)Greasing my hands with olive oil,I began to knead the dough,working it hard until the small muscles in my arms hurt.“Can you twirl it like they do on TV?”Lucy stopped what she was doing,staring wide-eyed at me.I gave her a demonstration.“Wow!”“It's not so hard.”I smiled as the dough slowly spread out over my fists.(Patrucua Daniels Cornwell,Postmortem)
(4)“What's she studying?Law?Medicine?”My mother looked down in shame when she said,“Philosophy.”She had scolded my sister Loan during her Christmas vacation,telling her she was wasting her education.My father had agreed,saying,“Everyone needs a doctor or a lawyer,but who needs a philosopher?We can get advice for free from the priest.”Mrs.Hoa smiled once more and said,“Excellent!”(Viet Thanh Nguyen,The War Years)
例(1)中,名词性独词感叹句“鱼!”是做桶的孩子看到突然出现的鱼时下意识脱口而出的话。孩子身处岸边,鱼自己蹦上岸这一违背正常规律的奇特现象进入到他的视野,被他感知,使得他“忽然惊叫起来”。当下语境中,孩子只用一句“鱼!”就表达完全自己当时所有的情感和心理活动,他没有必要说出诸如“一条鲤鱼蹦上岸来了!”这种主谓齐备的所谓“整句”。若孩子喊出的“鱼!”得到在场其他人的关注和识别,观察当下现场情景,与“惊叫”相伴的孩子当时难以置信的表情、相应的身体动作、夸张的语气等,所有因素加在一起,听话人完全明白该独词感叹句表达了孩子当时吃惊、兴奋、好奇的心情和他当时做出的判断“那是鱼!”。同时“鱼!”还有所指,指称他看到的鱼。借助语境,丝毫不会觉得该独词感叹句表述不清、意思不明。例(2)代词性独词感叹句“什么!”是“我”在突然得知一代宗师沈湘先生去世消息时做出的反应。患心脏病后,沈先生一直坚持工作和讲学,最后才住进医院,“我”没有想到一张讣告竟然是关于先生已逝的消息。一句“什么!”清楚表达出“我”听到噩耗时的震惊、失去良师益友的悲痛、现在才知道消息的难过与自责。同时也有对这条消息的怀疑:真的是沈老师去世了?沈老师怎么走得如此突然?例(3)叹词性独词感叹句“Wow!”是Lucy看到“我”和面动作娴熟、可以媲美电视节目中的表演而发出的感叹。和面是一项力气活,一般人难以达到电视节目中专业人士展示出来的那种效果,没想到“我”居然能做到这一点。在当时的情景中,一句“Wow!”表达完了Lucy意外、感慨、惊讶等情感,伴随情感表达的还有她当时丰富的心理活动和感受。例(4)是Hoa夫人听到Loan所学专业时做出的评价。多数人包括“我”的父母都认为哲学并不实用,学习它没多大意义。但借助Hoa夫人说话时微笑的神情及语气,不难理解形容词性独词感叹句“Excellent!”包含有她对Loan的赞许和肯定,同时也离不开Hoa夫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她对这一情况做出的判断。
由此可见,独词感叹句单词成句的形式特点跟语境有关。在具体语境中,说话人受到触发,马上要做出反应,他不必多言,只需说出一个独词感叹句就能清楚表达他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做桶的孩子看到蹦上岸的鱼时只说“鱼!”已经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若有听话人在场,与孩子处在相同的语境中,他也能马上明白“鱼!”包含的意思,没有例外。换言之,语境能为独词感叹句的发生与理解提供充足的信息,因此说话人不需要说更多的话,听话人也没有理解障碍。独词感叹句虽然形式简单,但本身是个结构完整的句子。
独词感叹句容易被看作是焦点,因为独词感叹句具备焦点的特点。焦点也是一种语用现象,反映说话人有意强调、突出的部分,它是语言信息结构里的新信息、有价值的信息,也是语调重音所在之处。刘丹青、徐烈炯总结出了焦点的两大话语功能:“突出”(prominent)和“对比”(contrastive),认为焦点与背景(background,相当于预设、旧信息)相对。焦点所对的背景有两类,一是该小句(包括单句和复句中的分句)中焦点以外的其他部分,二是在上下文或共享知识中的某个对象或某项内容。当把焦点与第一类背景作比较时,焦点的性质表现为突出(prominent);把焦点与第二类背景作比较时,焦点的性质表现为对比(contrastive)[11]244。屈承熹则认为突出是所有焦点的特点,对比是突出的一种特殊情况,二者不用分而对之[16]。独词感叹句单词成句,在形式上虽然没有与之作比较的某个对象或某项内容,但它附载的信息强度大,或是针对突然出现的事物,如:“鱼!”或是对某对象的评价,“Excellent!”或是亮明自己的态度,“Congratulate!”或是表达某种感受,“什么!”或是感叹,“Wow!”等。总之,独词感叹句重在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情感,整个句子是说话人重点突显的对象,语音上一般都重读,像“鱼!”“Fire!”等还是新出现的事物,即独词感叹句满足【+突出】【+信息度强】【+新信息】【+重音】,这些正是焦点的特征。此外,句焦点的存在也让独词感叹句与焦点的界限更为模糊,独词感叹句是一个词的形式,是焦点范围所能涵盖到的,因此容易得出结论,认为独词感叹句本身就是焦点。
但是,独词感叹句与焦点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语言现象。焦点针对主谓齐全的整句,是整句中的某个部分区别于其他部分的结果,只有整句才存在何为焦点的问题。即使是句焦点,也是在整句这一前提下出现的特殊情况。也就是说,关于焦点的研究其实预设了一个前提,即存在一个整句,以这个整句为标本来观察其中的焦点是什么。而独词感叹句是语言的正常使用,要讨论独词感叹句无需牵扯所谓整句,因为它本身结构是完整的。不能因为独词感叹句形式简短、情意突显、语音重读,就把它和焦点联系起来,认为独词感叹句是焦点。独词感叹句和整句相关的概念并无关系,它不是焦点。
独词感叹句和焦点都是语用问题,但焦点是整句视角下的一种语言现象,是整句中有意强调、突显、负载新信息的部分,与句子的其他部分存在明显的差别。独词感叹句虽由一词构成,但它结构完整,与语境关系密切,是语境成就了这类特殊句子的形式特点和情意。在语境中,独词感叹句不只是个完整句,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超越了完整,比一般整句的内涵还要丰富,它与焦点这一属于整句的概念无关。
[1]牛毓梅.经济原则和结构简约的语用解读[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01.
[2]黄瓒辉.焦点、焦点结构及焦点的性质研究综述[J].现代外语,2003(4):429.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Halliday M A K.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Part 2[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67(2).
[5]徐烈炯,潘海华.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2.
[6]乔姆斯基 N.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M].//赵世开,译.语言学译丛: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02.
[7]袁毓林.汉语句子的焦点结构和语义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Xu Liejiong.Manifestation of informational focus[J].Lingua,2004(114):280.
[9]温锁林.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J].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108.
[10]范开泰.语用分析说略[J].中国语文,1985(6):406.
[11]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
[12]端木三.重音、信息和语言的分类[J].语言科学,2007(5):6.
[13]Ameka Felix.Interjections:The universal yet neglected part of speech[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2(18):113.
[14]Norrick Neal R.Interjections as pragmatic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9(41):866.
[15]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127-144.
[16]屈承熹.从汉语的焦点与话题看英语中的Y-Movement及其他倒装句[J].外语学刊,1999(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