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清华胡氏始迁祖考证

2015-02-20 18:19朱小阳
关键词:正史宗谱胡氏

朱小阳

婺源位于古徽州辖内,在中国古代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徽州社会有着相同的人文社会环境和密不可分的联系。清华镇曾是婺源的县治所在,也曾是婺源县的政治、文化的中心,是婺源的重要集镇。婺源清华胡氏宗族是在清华镇上从唐代至清代民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大族,对清华胡氏宗族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古代徽州地区社会发展的认识。

在由唐至宋的过程中,清华胡氏始迁祖的八子除了两名继续在清华镇世居外,其他六子皆迁居别处。宋代清华胡氏科举联芳,簪缨继世,甚至出现了一家五世四进士,使得清华胡氏在宋代发展成为了在婺源县最有影响力且在徽州分布最广泛的胡姓氏族。此胡氏从宋元到明清逐渐式微,到了明清时期其宗族经济上多靠经商作为生计的来源。就是这么一支在徽州较有影响力的胡氏宗族,其始迁祖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一直不甚清楚。本文运用正史、地方文献及宗谱材料,考证了此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安名族志》[1]前卷《胡·婺源清华》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出安定郡之永昌公后,至汉有曰广者,为时名臣,称‘天下中庸’。历传曰瞳者,宦寓宣徽,家於新安黄墩,生子学。字真翁,号东山……光启三年诏加御史中丞,由黄墩徙居清华,生子八人:曰延简、延升、延厚、延晖、延稀、延乐、延鲁、延照,世家於此。”这段对婺源清华胡氏宗族的来源的记载中,明确的点出了胡学此人是这支胡氏中迁居婺源清华的第一代人。胡学被清华胡氏推为始迁祖,尊称常侍公。清华胡氏也在各种文献中时常被称常侍胡。如《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中《宋枢密赵鼎序》[2]篇:“新安星源、颍州、益州、荆州、宣州胡姓皆出于仆射常侍胡公嫡裔也。”被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族推为始迁祖的胡学,不仅是第一个迁居于此的胡氏祖先,而且胡学此人在当时当地有着显赫的历史,在徽州地方有着显著影响力。胡学是胡瞳的第十三子,《始祖银青公别传》中记录,胡学自幼聪明,唐咸通九年登进士第,拜本路司户。乾符元年,胡学上书弹劾田令孜,被贬福州,后任舒城令。黄巢之乱后,长安陷落,僖宗逃至四川,在国家前途渺茫之际,胡学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其后,胡学与李克用、王荣等协力作战,征讨黄巢。胡学因其功勋卓著封为宣歙节度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新安郡开国男爵,被后人称做常侍公。在《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六的《艺文·制诰》中还有皇帝给胡学的诰命诏书四份,分别为《银青光禄大夫学公诰》《银青公诰》《银青公像诰》《银青公致仕诰》,另外还有因为胡学的功劳而下诏荣显其父胡瞳的诰命诏书《金紫光禄大夫瞳公诰》。

有着如此显赫荣耀的胡学,在正史中却没有发现对他的记载。这是为什么呢?在其宗谱中已经对此作出了解释。《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三《棠阴谱考》中的《谱考小序》篇对这一问题做了考证。

二、从《棠阴谱考》考证胡学姓名

《棠阴谱考》是婺源清华胡晟所写,是对先前所存宗谱中存疑之处提出问题,再作考证。胡晟在《谱考小序》中写道:“《通鉴》所载与家谱小有异同,《鉴》称朱温亲将胡真,又称江陵胡真。唐光启诰曰:敕尔学。谱云:‘十八常侍学,字真翁。’行实云:‘公讳学,字真,后字真翁。先世由关中迁建业,高祖福为姑孰守,始家新安。’又京师通泰寺碑李俊卿纪云:‘公讳学,字真翁,江南东道歙州婺源人。盖《鉴》曰胡真者’以字行,其不称翁者,是时公未老,后始加翁,况史以君临之乎。诰具名,谱碑并具其字。且建业别名金陵,今尚有江陵县,歙州乃江陵属地。金陵江南字声相近,温公北人,三省因之而未改,歟夷考史志家乘,正其讹舛,因立胡常侍传于后。”

根据以上一段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出,胡学就是正史中所提的胡真,即在《资治通鉴》[3]里朱温的部下江陵人胡真。如果婺源清华胡氏的始迁祖胡学就是胡真,那么这里有两个疑点。第一,为什么胡学在正史中被称为胡真?第二,为什么正史中称其是江陵人。在胡晟的考证中,使用了当时由李俊卿所作的京师通泰寺碑文材料,在碑文中指出了婺源的胡学就是《资治通鉴》中的胡真。虽然现在我们无法看到通泰寺碑文,但是我相信胡晟当时肯定是有所本。在《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三《孝思录·常侍传考》:“宣和五年官河东,得拜常侍祠及遗像,并录李俊卿所纪碑文以归,乃知公出处征伐之详云云。”说明了胡晟的确是看到了所记碑文。胡晟接着论述,当时胡学未老,其字中的翁字是在老了之后所加。而胡学记载为江陵人是因为当时歙州归属江陵,而江陵和金陵在当时江南人的读音中相似。材料中的 “温公”所指是《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又被称司马温公。司马光又是北人,分不清江南人的读音之别。在胡三省所注的《资治通鉴》里,胡三省按照司马光的写法没有变动,所以造成了胡学被正史中记载成胡真。

三、正史、地方文献及宗谱材料相互印证

《棠阴谱考》对胡学即是正史中的胡真的考证看起来颇为详细缜密,但仅仅凭宗谱中的《棠阴谱考》一家之言难以验证胡学是否是胡真。要验证《棠阴谱考》对清华胡氏始迁祖的考证,还是要从正史、地方文献及宗谱资料相互印证。

在《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均有着对胡真其人的记载。而且是可以和家谱中的胡学,新安文献志、地方志中的胡学对上号的。

先看正史中对胡真的记载。

《资治通鉴》中《唐纪七十一》记载:“中和二年,黄巢所署同州防御使朱温屡请益兵以扞河中,知右军事孟楷抑之,不报。温见巢兵势日蹙,知其将亡,亲将胡真、谢瞳劝温归国;九月,丙戌,温杀其监军严实,举州降王重荣。”[4]

《旧唐书》卷二十二 《本纪第十九下僖宗》篇:“(中和二年)八月庚子,贼同州防御使朱温杀其监军严实,与大将胡真、谢瞳等来降,王铎承制拜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5]

《新唐书》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黄巢》:“至巢败,方镇兵互入虏掠,火大内,惟含元殿独存……豫败巢者:神策将横冲军使杨守亮、蹑云都将高周彝、忠顺都将胡真、天德将顾彦朗七十人。”

《旧五代史》卷一十六《列传六》:“胡真,江陵人也。体貌洪壮,长七尺,善骑射,少为县吏。及在巢寇中,寇推为名将,随巢涉淮、浙,陷许、洛,入长安。及太祖以众归唐,真时为元从都将,(《通鉴》云:温见巢兵势日蹙,知其将亡,亲将胡真、谢瞳劝温归国。)从至梁苑,表授检校刑部尚书,频从破巢、蔡于陈、郑间。寻以奇兵袭取滑州,乃署为滑州节度留后,复表为郑滑节度使、检校右仆射。数年,征为右金吾卫大将军,俄拜宁远军节度使、容州刺史、检校太保。卒赠太傅。”卷二十二《列传十二》:“王檀,字众美,京兆人也。曾祖泚,唐左金吾卫将军、陇州防御使……光启二年,从胡真击淮西之众,解河阳之围。蔡贼张存敢乘乱据洛阳,檀与勇士数十人潜入贼栅,邀其辎重,存敢遁走。胡真至陕州,开通贡路,遣檀攻玉山寨,降贼帅石令殷。”[6]

正史中材料,只有《旧五代史》卷一十六《列传六》中对胡真做了详细的记载,其它几则材料都是只有零散的对胡真的记载。

在正史中对胡真,即胡学的记载,主要是记录了胡学劝朱温降唐,及其与黄巢军的战斗。

在民国《重修婺源县志》中的卷二十一《人物三·名臣》载有:“胡学,学由祁门迁婺源清华,登咸通进士。累官抚州司户,上书言事忤田令孜,贬窜福州,寻授舒城令。己亥黄巢僭大位,学发愤与谢瞳说朱全忠、王重荣、李克用协力剿巢。每临阵学为前锋,功与李存孝相埒。中和四年,灭巢于狼虎关,迎驾归。光启二年,加宣歙节度使、讨击使、侍御史中丞,杨行密观察宣歙复表其劳,加封上柱国、新安郡开国男。学以文臣,秉兵柄,激于忠恳,故能感动三军,勘定祸乱。”[7]

在地方文献记载中,也有胡学劝朱温降唐,及其与黄巢军的战斗的记载。

再看宗谱中的材料,《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五有《始祖银青公行实》和《始祖银青公别传》都对胡学生平做了详细的记载。

宗谱中对胡学的记载,补充了很多正史中没有的记载,宗谱材料在劝朱温降唐和与黄巢战斗的部分与正史记载没有差别,还详细记载了胡学是如何说服朱温的。《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五《始祖银青公行实》:“温见巢兵日蹙,恐其将亡,颇有惧色,欲降而未决。公与谢瞳往说之曰:‘今唐室再造,巢叶上露而,元帅奈何与之俱亡。今若归欵。朝廷以自湔洗,易於反掌。’温从之,九月温杀监军严实,举州来降。”

从官方、地方文献和宗谱材料中,可以大致看出胡学的生平。胡学生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八月戊戌丑时,二十二岁时中进士,任抚州崇仁县尉。咸通十二年考满授本路司户。胡学在二十八岁时,弹劾朝中权臣田令孜,被贬到福州。乾符五年,福州投降黄巢军。胡学被黄巢看中,任黄巢政权的庐州宰。后胡学劝黄巢部将朱温,同降唐朝。在战胜黄巢后,胡学、李克用、王重荣等在光启元年二月入京师。胡学被封宣歙节度使,兼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殿中御史。光启二年正月皇帝赐玉带,三年八月再升为御史中丞。时朝中有一批大臣上奏言胡学可兼宰相。田令孜则极力打压胡学,奏言王重荣、李克用、胡学等人拥兵自重,虽为藩臣,终为国家大患。并指使朱枚、李昌符诬陷胡学十项罪。时田令孜权倾一时,胡学被贬为越州司马。同时田令孜也排挤李克用、王重荣,李克用反击弹劾田令孜十罪。田令孜命朱枚讨伐李克用,李克用也发兵往京师,请诛田令孜。不久后朱枚造反,李克用同胡学联手击败朱枚。因为李克用,胡学惧怕朝中被田令孜把持,不敢入朝。光启三年,田令孜罢官,流放端州。经历过了田令孜的乱政,胡学恢复官爵,其父、母、妻均获封。胡学后屡次请致仕均未获准,在其父胡瞳去世后,胡学请奔丧并致仕,获准,以收复功臣身份赐新安郡开国男,食邑三千户,在婺源清华安居。

在胡学致仕后,临近徽州的浙江童昌造反称帝。胡学亲家钱镠奉命平叛,曾向胡学请教。《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卷五的《唐书列传》载:“两浙观察使童昌僭位。诏招讨使钱镠讨之。镠过学而问计,学曰:‘吾闻童贼苛刻而奸谀,僭号之初,因恶黄碣、吴镣、张逊之谏,皆夷其族。中外为之不平,不过闭门称帝。呼童作朝耳,元帅假贺而入,可以生擒。若挑其出战,则一鼓可破。’镠如其计,果获昌斩之,并妻子首级以闻,诏加钱镠为镇海节度使兼侍中。镠奏胡学运筹一闱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宜加显,擢以励勋臣。诏下,竟以忧不起。”

四、胡学在婺源清华的生活

胡学在战场、官场奋斗了大半生,在隐退之时,特意找了婺源清华作为自己颐养天年、繁衍家族的地方。婺源境内千沟万壑,溪流纵横,“出门见山,举步涉水”的独特地理条件,成为一个天然躲避战乱的桃花源。

在《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中的《宫室·旧县基》里面有这么一段记载:“常侍公为新安郡开国男,食邑三千户,致仕遂家于此。初常侍公年十八随父瞳公,经古邑清华,见其址曰:‘此中佳山水,住此子孙必有昌者。’”可见胡学在其十八岁时就中意婺源清华,发出感慨,于是迁居焉。

在《宫室·东园常侍公第宅》记载了胡学在清华东园的住所:“东园为古县基。常侍公致政时,以此为燕居所,自号东山。宅内读书堂曰清凉、曰最乐,外有台曰平心台,下筑园五亩曰东园,内植牡丹数十本,颜曰四时春。西有茂林修竹,翠蕉芳丛,内有亭曰赏春、曰真秀。中有堂曰喜厅,厅之右曰燕堂,左曰宿堂。此东园第宅之胜概也。常侍公归来吟,卜居治隙地,自谓‘窜身闲’即此也。”在胡学的《东山集》中的《卜居》有着这样的诗句:

逃名偷白日,避地得清华。

堂起东山旭,园疏西渚沙。

已劳令尹驾,时访野人家。

战伐何时定,山中对紫霞。

从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可以感受到,常侍公胡学对定居清华镇自然环境的满意,以及那种解甲归田的迫切心愿。已致仕的胡学,在离开了艰难险恶的战场、官场后,在婺源秀美的山水中享受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和天伦之乐。

[1]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M].合肥:黄山书社,2004:300.

[2]胡上林[O].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上海图书馆藏,1916年木活字本.

[3]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葛韵芬.江峰青[O].婺源县志:民国十四年,刻本.

猜你喜欢
正史宗谱胡氏
正史和野史哪个更接近真实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最有思想的句子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宗族文化景观修复与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以衡南县杨柳村胡氏宗祠为例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为后何如为妓乐
后主刘禅:家暴、偷情,一个都不能少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
关于“胡氏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