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论劳伦斯《虹》的心理叙事技巧
王春燕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山西 阳泉 045000)
摘要:小说家D.H.劳伦斯以对人类关系特别是男女之间的心理探索而著称。劳伦斯的小说《虹》不仅采用传统的全知叙事策略和多种聚焦模式表达人物的思想,而且灵活运用自由间接思维让读者直接进入人物的内心。劳伦斯使用这些技巧描述非可察觉的人物内心的无意识。通过分析劳伦斯使用的叙事技巧,可以充分解读厄休拉追求自我的无意识的生命冲动。
关键词:叙事;聚焦;自由间接思维;心理探索;无意识
《虹》一出版就几乎被禁止,原因是书中充斥着关于性行为的淫秽描写。这种批评在今天是不被肯定的。劳伦斯在他的小说中着力描写的不是性,而是感觉和心理,他将充满感性的意象和想象力的全新世界带到二十世纪文学。他如实地描写着自然之美,令人信服。
《虹》在当时的英国小说中代表着一种新的东西,“全面反映了劳伦斯与其他现代主义者十分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创作视野”[1]。作者没有用明确的情节描述一个行为或一系列事件的开始、发展和结束,而是努力描述情感、感觉和直觉的主观状态。在叙述方式上,他采用传统的全知叙述模式,同时转换不同人物的聚焦,模拟真实人物的感觉或心理,用自由间接思维使读者直接深入人物内心意识。劳伦斯的“叙事突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冲突又相糅合的特征。大量使用自由间接话语,主张作者不应在作品中出现……同时又以稳定的传统的全知视角保持作者的在场和可靠性。”[2]
这部小说描述布朗文一家三代人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斗争和冲突。劳伦斯对于角色性格的心理探索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集中的,其中对第三代女性厄休拉心理意识的探索是最深入的。他灵活地使用叙述技巧来精确生动地描写厄休拉内在而抽象的感觉,比如爱、激情、恨和其他非言语表达的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厄休拉自小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她渴望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高的人生价值,选择一种不同于她母亲的生活方式。
工作日世界战胜了星期日世界……只有工作日的世界跟我们实际有关,她自己,厄休拉·布兰文必须知道怎样来对付工作日的生活……不,一个人还不仅仅是对这个世界负责,还要对自己负责……一个人怎么可以和他们完全否定的东西保持联系呢?[3]
劳伦斯记录了厄休拉强烈的内心意识,这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他倾向于减少角色之间的对话至最少,特别是高情感强度的场面。”“因此,与大多数20世纪的小说相比,《虹》在对话和展示部分之间的比例有更大的不对等。”[4]劳伦斯试图将人物之间的对话减少到最低限度,他认为在人物所说和所想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在使用自由间接思想和话语的情况下,人物的语言用叙述者的声音表达出来,因此叙述者及人物两个都在“说话”,减少了“谁看”与“谁说”的分界。这里要引入“双聚焦”的概念,在双聚焦中,行为被人物察觉,思想被全知叙述者所呈现。米克·巴尔指出,双聚焦“与自由间接引语类似,其中叙事方尽可能接近人物自己的语言,而不让人物自己说话。”[5]因此,当自由间接引语出现,内聚焦一定出现,因为当使用人物的语言时,叙述者不可避免地通过人物的眼睛来“看”。
这里是从厄休拉的视角来看的。“她自己,厄休拉布朗温,必须知道如何度过工作日生活。”这是她的自由间接思想(FIT),它可以转换成直接思想(DT):“我自己,厄休拉布朗温,必须知道如何度过工作日生活。”“双聚焦”允许在无明显转换标志的情况下从叙事转向内部刻画。这里,角色和叙述者合二为一,叙述者的态度介绍给了读者。
第一句话“工作日世界已经战胜了星期日世界”,说明她对看不见的基督教持怀疑态度。她开始意识到她所相信的是她心目中的上帝,他会给她实实在在的温暖和满足。她的思想飞到“对自己负责的那个”,则表明她已经拒绝了基督教,想独自找到自我。最后的问题体现了更明显的自由间接思想,暗示她将在世俗生活中苦苦追寻自我的实现。
二追求爱的生命冲动
劳伦斯“主张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不同于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兴起的‘性解放’运动,他追求的是男女两性‘灵’与‘肉’的和谐结合。”[6]在《虹》中,追求爱情是一种不可否认的生命力。通过不懈探索爱、婚姻和冲突的心理体验,劳伦斯在小说中开辟了一片广阔的领域。他经常转换不同的聚焦,展现不同关系中矛盾的情感。这种人物间聚焦的转换也被称为多重式内聚焦。
厄休拉和安东之间的关系是不和谐的,无法在精神上满足彼此。他们都想在婚姻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所以日常生活中冲突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劳伦斯想要用他们失败的关系和心理危机来批判这个异化的社会。“劳伦斯关于性叙事的方面……指出性的不可言传之处且其无法用来编纂和描写。”[7]
当安东看到厄休拉把项链送给船员的女儿并显示他的轻蔑,他们之间的差距变得更明显, 船员“给了她一个舒适的温暖的感觉。他使她感到自己生活更丰富了。”安东没有表现出与厄休拉同样的理解。相反,他无法理解厄休拉的慷慨。他“创造了一种死寂和凄凉的气氛,仿佛整个世界已经是一片灰烬了。”厄休拉只是觉得“一个愉快的温暖的感觉”,因为她渴望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尊重。她瞧不起安东的物质主义思想。她的爱和蔑视源自于她无意识的生命冲动,只是她在那一刻没有意识到它。劳伦斯之后使用零聚焦来间接地解释厄休拉的内心意识:
在他们匆匆赶回家去参加盛大的晚宴的时候……这是一种身心一致的崇拜,一个男人的身心向往着和崇拜着一个姑娘的身体和精神……可是他十分高兴知道世界上存在着这种完美的生灵,而且很高兴能和它有暂时的交往。
第一眼看,全知的叙述者正在讲述安东嫉妒和感情。实际上,从“一个身体和灵魂的崇拜”开始,整篇是用来表达劳伦斯关于完美两性关系的观点。他断言,“短暂的交往”是“完美的事情”,来自“身体和灵魂的结合。”他倾向于通过隐含作者表达他的思想和哲学。通过隐含作者的声音,劳伦斯使读者关注他用亲密的和个人的口吻表达对婚姻的立场和态度。他把婚姻作为一种纽带将男人和女人结合成为“完美的东西”,即最令人满意的和辉煌的人生状态。
零聚焦是一种不具人格的的叙述方式,即叙述者避免提及自己。叙述直接呈现给了读者,没有任何中介。它也使读者瓦解了小说话语结构中的发言方,合并”隐含作者与叙述者”[8]。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劳伦斯本人不是叙述者。他的判断或态度不一定是其中的一位叙述者的。韦恩·布斯的“隐含作者”不是实际的历史人物即写这个作品的作者,而是“第二自我”,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只是一个假想的实体,“不仅包括从所有人物的每一行动和遭遇中可以推断出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它们的道德和情感内容。”[9]因此,体现在文章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可能和叙述者相违背。
毫无疑问,劳伦斯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说教的。他在“道德与小说”一文中写道,“人类伟大的关系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小说中的道德是(这个伟大的关系)颤抖的不稳定的平衡[10]。他认为小说的价值在于它不仅用小说家的声音,而且用一种独立的声音即隐含作者说话。
安东从非洲回到英国,在分离6年后厄休拉匆匆与他见了面,这段期间,厄休拉在经历所有的痛苦和觉醒之后,已经变得独立坚强,拥有自由的灵魂。她本能地意识到,他已经变成了一个陌生人,不是她要的人。
劳伦斯选择使用固定聚焦来更生动、直接地表现厄休拉的意识流。令人困惑的和矛盾的判断波动过程在厄休拉的身体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她也感到恐惧和不确定。正是通过她的眼睛,安东的形象才得以呈现。
通过厄休拉的感知,叙述者对安东的描述和评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的直觉和情感。读者感知不到安东真实的感情,只能用厄休拉的方式来看安东。例如,她觉得“他很奇怪”并且发现“他更黑了”。读者可以走进厄休拉的心灵来知道她对他的“想法”和“了解”,从她的角度来更多地了解安东。全知的叙述者必然知道厄休拉的自我问题的答案:“他需要的是什么?她的欲念是那样地深藏在心中。”然而,叙述者隐藏答案而突出厄秀拉的困惑和恐惧,厄休拉的无意识被公开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她对斯克里本斯基完全放开了她的感情,她的意识狂奔,没有受到大脑控制的任何影响。
厄休拉的无意识流动和快速的思想变化不受任何具体的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反,它是自发的、本能的。许多情绪和情感并存于她的脑海中,它们互相交替变化,没有一个清晰的转折点。她本能地知道,像他这样一个没有灵魂的人不是“那个新世界的钥匙和核心”。
三追求自我的抉择
他们的分离几乎使厄休拉绝望。她忍受了巨大的遗憾和悲伤的折磨。以下的自由间接思想戏剧化地描述了她复杂的、冲突的感情和思想,以及她作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女人的自我觉醒:
她必须属于他,必须永远追随着他吗?……可是为什么,它为什么要把她和斯克里本斯基连接在一起呢?……
自由间接思想减少了作者的干预,它创造了内心独白的效果,角色似乎是在跟自己说话。通过这种自由间接思想,读者可以看到厄秀拉的意识的成长。劳伦斯分析的敏锐性是非常明显的。上面的段落中,思想行为的叙述性报告和自由间接思想之间很难区分。“在她神志不清的时候,她也一直在探索着这个问题。最后,她的疲惫的情绪为她提出了一个回答。”整个段落可以看作是厄休拉在和自己说话。劳伦斯利用自由间接思想帮助读者获得更生动、清晰、直观的想法。叙述者的话语反映的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以自由间接思想形式出现的是厄休拉的内心独白。它不是典型的声明式的句子,而是一系列对自己提出的疑问。在意外怀孕后,厄休拉对是否嫁给安东似乎很茫然。当她不时地反复问自己各种问题,她的自我审视变得清晰。但是我们不知道答案,直到“她的疲惫的情绪为她提出了一个回答”。她继续坚持自我审问如“她不能自己养活一个孩子吗?”来寻找其他一些选择,目的是从安东的束缚中解放自己。她深受社会道德和枷锁的束缚。然而,她本能地知道她不愿意受制于他,所以她一直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她,一定……?”
如果我们把这些句子改变表达方式,自由间接思想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例如,“可是为什么,它为什么要把她和斯克里本斯基连接在一起呢?”可转化为思想行为叙述报告(NRTA):“厄休拉质疑为什么靠孩子把她和斯克里本斯基连接在一起。”另外,它可以转化为间接思想:“厄秀拉怀疑她是否应该用孩子与斯克里本斯基连接在一起。”与其他方式相比,自由间接思想直接陈述人物的情感和意识,缩短了人物和读者之间的距离。这会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他们正在观察人物突然的、直接的和流动的意识,而不是从一个无所不知的叙述者那里获得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劳伦斯忽略了叙述者的参与性,提高了读者人物体验的强度。
然而,劳伦斯试图描述的不是自言自语,而是一种慢慢觉醒的过程,厄休拉终于明白她真正的欲望和决心,她意识到“安东属于过去”。这种自问和自答给人一种印象,劳伦斯邀请读者就这个问题做出判断和决策。实际上, 尽管她为他怀了一个孩子,但厄休拉的自我意识如此强烈以至于她拒绝了安东。厄休拉的生命冲动最后成功冲破了所有的社会规范。绝大多数读者被放在厄休拉的位置上,成为她的同情者。如果我们赞同厄休拉对社会契约和压迫的反抗,我们也应该更倾向于接受她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劳伦斯使他的观点和态度变得明确,更容易接受。
在《虹》中,通过细致入微地呈现厄休拉自我觉醒的心理过程,劳伦斯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新女性。劳伦斯笔下的角色有时是很不合逻辑的,充满了矛盾的动机,并迅速和不可预知地改变他们的想法或感受。劳伦斯热衷描写违背社会道德标准的心理反应,他戏剧化地呈现人物复杂和对立的情感和思想。这使得劳伦斯成为一个心理现实主义作家。通过将对话减少到最低限度,劳伦斯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他们与外部社会生活条件隔离,因而能突出他的思想哲学,即回归原始生活方式,拯救日益堕落的现代文明。
参考文献:
[1]李维屏.劳伦斯的现代主义视野[J].外国文学研究,2008,(4).
[2]熊沐清.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及糅合——劳伦斯叙事的二重性特征[J].外国文学研究,2001,(2).
[3]D H Lawrence.The rainbow[M].London: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5.
[4][7]Salgado,Gamini.A preface to D. H. Lawrence[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5]Bal,Mieke.Narratology: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narrative[M].Lond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85.
[6]张建佳,蒋家国.论劳伦斯小说的性伦理[J].外国文学研究,2006,(1).
[8]Leech,Geoffrey N, Michael H Short.Style in fiction: 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al prose[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9]Booth Wayne.The rhetoric of fiction[M].London: Penguin Books,1999.
[10]朱通伯.劳伦斯文论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the Psychological Narrative Technique ofTheRainbowby Lawrence
WANG Chuny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Yangquan Normal College, Yangquan Shanxi 045000,China)
Abstract:Novelist D.H. Lawrence is well known for his 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s, especially those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The Rainbow, Lawrence not only adopts traditional omniscient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multiple focalizations to express characters’ thoughts, but also uses free indirect thought flexibly to demonstrate non-perceptible unconsciousness by putting readers directly into the mind of characters.
Key Words:narrative;focalization;free indirect thought;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 unconsciousness
作者简介:王春燕(1981— ),女,山西阳泉人,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5-06-08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