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华
(长沙大学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22)
汉日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会话策略对比研究
李玉华
(长沙大学外语系,湖南 长沙 410022)
摘要:不赞成表达是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是冲突的一种形式。通过收集语料的方法,对中日影视剧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异同进行对比考察后发现:日语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汉语。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类型上,汉语主要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型”、“意见陈述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日语则倾向于使用“疑问表述型”、“理由说明型”、“反问强调型”三种类型。其中,汉语“理由说明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而日语则是“疑问表述型”语用策略使用频率最高。
关键词: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面子;语用策略
言语行为是交际过程中的最小单位,在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通过运用各种言语行为达到其传递信息、表述情感、发出指令等交际目的。因此,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由一个接一个的言语行为所构成的。社会成长背景以及语言文化圈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不尽相同的,这会促使各言语行为在不同言语社会中的表象,即言语行为策略存在差异。中日两国社会虽然都处在较为类似的“差序格局”当中,在语言的日常交际过程中几乎也都遵循“卑己尊人”的“谦逊”准则,但言语行为的具体实施策略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杨昉(2009)、吉川香緒子(2007)、崛田智子(2012)等学者主要通过分析不赞成言语行为的会话构造以及通过人为主观设定特定的语境对中日不赞成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但以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多样化的真实情景为语境来探讨中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对比研究几近阙如。
本文试图以语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际语料调查来探讨中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会话策略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为中日语言教学及教材建设提供例证与可行的教学建议,进而提高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能力。
一面子保全论
面子保全论是布朗和列文森(1987)用以解释礼貌这一现象的理论。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种类型。简言之,前者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肯定、喜爱、赞许的心愿;后者是不希望被强制、受到伤害的自由心愿[1]。礼貌是为了维护交际双方积极和消极面子或消除威胁积极与消极面子的行为手段。布朗指出,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和话语双方的积极或消极的面子相悖,被称为“威胁面子的行为”。不赞成言语行为是指对话语对方的言语(或非言语)持一种反对的观点或立场,具体来说可以是不同意他人对某件事的看法,也可以是不同意对方对自己的称赞,或者是不同意别人的要求等等。显而易见,不赞成言语行为是“有损面子、有伤自尊”的特殊的言语交际活动,是一种威胁听话者积极面子的行为。在实施不赞成言语行为过程中要采取恰当的语用策略,尽量加以补救,以纠正和减弱威胁听话者积极面子的行为,进而不失交际双方的体面。因此,不赞成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通常倾向于使用间接会话策略,尽到对交往的礼貌义务。
二中日实施不赞成间接言语行为的策略对比
为了使数据的分析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应中日现代日常生活中的不赞成言语行为,本文特选取了以家庭和职场为空间的中日经典电视剧各四部为语料素材,以言语事件为单位,摘选出符合不赞成间接言语行为的句例,在此基础上对中日实施不赞成间接言语行为策略类型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分析。
(一)疑问表述型策略
话语者通过疑问的形式把话语决策权留给对方,减轻面子的伤害程度,以达到间接表述异议的话语目的。例如:
1.杜拉拉:为了害怕失去,甚至可以出卖朋友。
王伟:你还真把她当朋友了啊?
(《杜拉拉升职记》)
2.弥生:父親がそんな姿じゃ、子供たちだって頑張らないじゃないですか。
凛子の父:人生ってそんながんばらなきゃいけないの。
(《才》)
例句1中,杜拉拉把同事薇薇安视作自己的朋友,但王伟通过疑问方式间接否定了杜拉拉的想法。在例句2中,弥生认为:“如果凛子的父亲不努力的话,凛子他们也可能不会加油。”对于弥生的看法,凛子的父亲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述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二)反问强调型策略
反问强调型策略和疑问表述型策略有所不同,话语者通过反问的形式,虽然使得自己的异议观点未能直接表述,但却能更加清晰明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话语双方的面子,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得体的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策略。汉语中常见的反问规约形式有:“哪、什么、怎么、谁”等等;日语中常见的反问形式有:“だれが言った”、“何言ってるですか”、“ことがあるか”、“じゃないですか”等。例如:
3.小海女朋友:你怎么说也是老大不小的人了,怎么还爱说瞎话呢?
小海:我哪儿说瞎话了?
(《奋斗》)
4.浅野匡:担当者はそろそろ中西君でもいいでしょう。
半沢:支店長、中西はまだ二年目ですよ。少し荷が重過ぎるのでは…
浅野匡:そんなことはないでしょうか 。
(《半沢直樹》)
从文脉语境来看,例句3“我哪儿说瞎话了?”的意思明确地表现为“我没有说瞎话”;“例句4“そんなことはないでしょうか”也清晰地向话语对方传递着“中西作为工作的负责人没问题”该信息。
(三)意见陈述型策略
该策略是指通过陈述自己见解或看法的方式间接地对话语对方的言语行为持有异议的策略,该策略能较好地维护对方的面子,在实施不赞成言语行为过程中经常被使用。例如:
5.苏淳:你就浪费咱们家的固定资产吧!
海萍:这是必要投资,你得舍得花钱。
(《蜗居》)
6.立花:何が悲しくて…22でお前、人生の墓場に足突っ込んで。
中野:結婚は天国です。
(《anego》)
例句5中,苏淳认为海萍的行为是浪费资金,海萍则通过陈述自己的看法(即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投资)间接地表述了自己的异议;例句6中,对于立花认为结婚就意味着进入了人生坟墓该看法,中野通过陈述自己的意见(即婚姻是人间天堂)来间接进行了否定。
(四)理由说明型策略
该策略是指对话语对方的言语行为通过说明不赞成理由的方式来间接表达异议的一种形式,这种晓之以理以期待对方接受自己不同意见的策略能有效地维护对方的面子,也是交际者在实施不赞成言语行为过程中的常用策略[2]。例如:
7.晓岩:我打算租您这间房子,不过我一个月只能给你一千二,你看行吗?
赵康:一千二,这也太低了。
(《大丈夫》)
8.花:今回は一週間だけと決めてたんで…
先輩:でもさ、こんな才能があるのに、…
(《半沢直樹》)
例句7中,晓岩想通过每个月一千二的租金来租用赵康的房子,赵康则通过说明月租金过于廉价来间接地反对他的这个想法。例句8中,对于花只是兼职一周的决定,学长通过说明花在插花方面很有潜质和才能来给予间接否定,并隐射出话语者认为花应该长期从事插花行业这一言外之意。
(五)主观评价型策略
该策略是指说话者通过对话语对象的言语行为进行主观性评判,进而实施的一种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策略。例如:
9.徐总:这个项目经过权衡还是让陆涛做。
老丁:你这是过河拆桥,我想不通。
(《奋斗》)
10.小夏:ちょっと厳しすぎるかな。
高野:君に関係ないだろう。
(《萤之光》)
例句9中,徐总突然把属于老丁的项目转让给了陆涛,老丁通过评价徐总行为是“过河拆桥”来间接表述自己的不同意。例句10中,小夏评价高野要求萤早起做早餐的行为很过分,从而间接地实现了对高野的做法持有异议的话语目的。
(六)建议表述型策略
该策略是指通过向话语对方提供建议的方式间接地否定其意见或看法的方式手段。汉语中该种策略时常被使用,而在日语中该种策略极少被使用。例句11中,对于陆涛提出的“去徐志森那工作”的想法,夏琳没有直接进行否定,而是通过建议其“好好想想”的方式间接地表述了自己的异议。
11.陆涛:去徐志森那工作。
夏琳:你有时间还是好好想想。
(《奋斗》)
从上表可以得知:日语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会话策略总数明显多于汉语,在会话策略类型上,汉语主要倾向于使用“理由说明型”、“意见陈述型”、“反问强调型”该三种类型;而日语中则倾向于使用“疑问表述型”、“理由说明型”、“反问强调型”该三种类型。其中“疑问表述型”策略在日语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汉语。“疑问表述型”是通过表述自己疑问的方式间接实施不赞成言语行为的会话策略,把话语决定权交付给了对方,即是布朗和列文(1978)所提出的积极礼貌策略,是为了满足听话人的积极面子需求,使听话人所要求的个人形象与说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体现的听话人的个人形象达到一致的、以接近为基础的策略。另外“建议表述型策略”在汉语中有被使用,而在日语中通过现有的语料考察来看暂未发现相关句例。因此,从中日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的会话策略使用数量的差异以及其中“疑问表述型”策略的使用比例的差异可以得知: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过程中,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为注重积极礼貌策略的使用。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中日两国集体主义文化特质的差异中找到缘由。日本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为了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意见冲突,常采取维护话语双方面子的间接委婉的言语策略;而中国属于个人主义特征较显现的集体主义文化,由于自我优先意识较强,话语者通常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常采取说服话语对方的带有压力性的直接话语策略[3]。
综上所述,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性和非典型性的差异,致使中日在实施间接不赞成言语行为过程中会话策略的使用状况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指引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恰当使用不赞成策略,进而提高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不赞成言语行为能力。
参考文献:
[1]孟瑾.日语语用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夏玉琼.异议表达的语用策略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8,(11).
[3]缨坂英子.日·中における個人主義と集団主義に関する交叉文化的研究[J].心理学研究,1992,(13).
(责任编校:余中华)
A Comparative Study on Discourse Strategies of Indirect Speech Acts of
Disagreement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LI Yu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a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Abstract:Disagreement, a form of conflict, is a common speech act in daily communication. By using some methods of corpus collection, this paper intends to compare the indirect disagreement in Japanese films with those in Chinese film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requency of using disagreement in Japanese is higher than those in Chinese. In the types of implementation of pragmatic strategy, Chinese mainly focuses on three types: reason-giving, narration and rhetorical question, while question description, reason-giving and rhetorical question are commonly seen in Japanese. The frequency of using reason-giving is the highest in Chinese pragmatic strategy, while the question description is most commonly used in Japanese pragmatic strategy.
Key Words:indirect disagreement; vanity; pragmatic strategy
作者简介:李玉华(1979— ),女,湖南吉首人,长沙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日语言对比。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C0481;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BA380。
收稿日期:2015-05-14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