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意义
——以西藏地区为例

2015-02-20 10:26周莹胡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西藏地区中华中华民族

周莹 胡云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意义
——以西藏地区为例

周莹 胡云

(西藏大学文学院 西藏拉萨 850000)

五千余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相随相伴,息息相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力量源泉。在西藏地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公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有利于西藏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有利于增强各民族间的凝聚力,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藏地区;优秀文化教育;凝聚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为“优秀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文化,涵盖了中华民族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的传承,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诸朝代延续的思想道德情操、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1]优秀文化经过发展,汇集中华民族的特质及风貌,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总体体现。宫丽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一文中通过引用国内的几次关于优秀文化教育的调查得出:国内不少青少年对优秀文化认识模糊,没有接受系统的优秀文化教育。宫丽艳指出,如果对优秀文化的无知和蔑视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民族自信心削弱,进而导致民族精神的丧失。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教育,保证公民从小形成深厚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公民对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形成社会和国家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以西藏地区为例,从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内在魅力、现代意义三方面,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中闪耀光芒,不仅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而且是各民族间密切联系的纽带。经过漫漫历史长河,正因为这种精神存在,民族凝聚力才能不断增强,民族向心力才得以保存。

(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张岱年先生曾说,所谓文化的基本精神乃是相对文化的具体表现。“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3]中华优秀典籍中,最早在《周易》中就已出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等奋斗精神。从古人言论可得出,优秀文化之中的奋斗精神自古就根深蒂固地存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磨砺出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精神。五千余年的灿烂文化深入人心,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作为优秀文化的基本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儿女奋斗不息。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4]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正是这种面对困难与挫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鼓舞着各民族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坚持抗战,使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和生存态度的积极性可以视作民族的共通性。民族精神的共通性是56个民族优秀文化、深邃思想的集中体现。我国西藏地处高原地区,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昼夜温差大,高寒缺氧。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地区,培养了藏族同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藏族传记文学作品《米拉日巴传》塑造的主人公米拉日巴为求学锲而不舍、艰苦奋斗,正是此精神的体现。米拉日巴一生坎坷,挫折不断,他艰难求学,不辞劳苦、忍辱负重,最终修成正果,取得了杰出成就。

中华民族积极的生存态度和奋斗精神,可以视作中华民族价值观集中的反映,也是对中华民族人格状态的写照。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英雄人物,虽然他们有各自的特点,但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爱国精神深入骨髓,在不同时代鼓舞和振奋人心。“苏武牧羊”留胡不辱的英雄故事,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坚贞不屈;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满怀赤诚,激励着人民的报国之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个人对国家及民族统一的强烈希冀;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更是个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时,不计个人生死安危的舍我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表现出以国家社稷、民生疾苦为己任的忘我精神。这种内涵丰富的爱国精神,激励国人在国家危难之际,与祖国休戚与共乃至奉献生命。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期盼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感召着所有中华儿女。历史上的诸多英雄,用生命谱写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之歌,激励中华儿女们为国家和民族甘贫守节、不辞辛劳。

藏族文学的说唱体史诗《格萨尔王传》,也为我们塑造了格萨尔这一类似的经典形象。他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和百姓,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为民除害,降妖除魔,率领藏族百姓南征北战,最终统一各部,造福百姓。在历史的长河中,维护祖国统一,保卫领土完整,是我们中华儿女不朽的使命。抗日战争时期,西藏江孜人民发起抗击英帝国侵略的保卫战,都是爱国的具体体现,这种精神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由此看来,爱国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历史故事,还是文学作品,不管是历史维度,还是民族区域,爱国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重要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魅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传承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伦关系为基准,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从先秦诸子的百家学说,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孔子的“仁者,爱人”、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唐太宗谨遵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古训,再到毛泽东时期的“一切依靠人民”,及今天社会主义的“以人为本”,都一脉相承地体现出“人”的重要性。人民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正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历来重视人的行为规范,儒家的“仁、义、礼”发展完备到“仁、义、礼、智、信”,再到今天的“八荣八耻”,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道德规范。基于这种传承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的社会问题,仍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钱穆先生曾说,“当代世界之得救,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它必然寄望于世界古老的东西两大文化之合流。”[5]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传承优秀文化,才能使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

中华民族具有开放的文化格局,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就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时代的发展,需要中西方文化结合,而不是墨守成规。优秀文化的和谐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了增进民族交流、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交流融合中,扬弃消极腐朽文化,丰富和创新文化,正是优秀文化保持活力的因素。唐蕃联姻是民族文化交流、各民族追求和谐发展思想的典型体现。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先进生产技术、宗教以及经史诗文典籍等,政府实行“和同一家”的民族政策,毫无疑问地促进了民族友好,增强了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此外,尼泊尔尺尊公主入藏也增加了国家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关系,由于优秀文化的兼容并包,西藏地区不仅在本土文化中吸纳了汉地及尼泊尔文化,而且与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友好交流。优秀文化底蕴深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兼容并包、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促成文化的多元化,这正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开放精神。总之,优秀文化的胸怀,使得优秀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后,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优秀文化也不例外,优秀文化必然在时代性中包含着永久性,地域性中包含了一般性。[6]优秀文化和许多事物一样,在萌芽、成长和积淀的过程中,创造出举世公认的辉煌。时代性上,从先秦伊始,各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都经历了分合、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有的优秀文化精神。如政治理念上的“民本思想”萌生于春秋时期;西周建立初,汲取殷商覆亡的教训,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等思想;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各种主张被提出,诸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地域上,各个民族都经历了聚散、迁徙,却始终不曾阻断共同的优秀文化。优秀文化具有时代性与地域性,这种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两重关系,贯穿在中国文化之中,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从而使优秀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亮光辉。

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西藏地区的现代意义

西藏地区在发展中,各民族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和交往也推动了藏族优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同时,西藏传统文化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已取得的经济成就,还要继承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精髓,要大力地弘扬优秀文化。因此,在西藏地区加强优秀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一)有利于西藏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发展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西藏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西藏自治区以藏族为主体人口,还有汉族、回族等民族。西藏自治区推行国家教育政策,实行双语教育,使藏族学生在学习母语的基础上,接受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为西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开放的发展格局,多元文化、多元意识激烈碰撞,使得“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认知欠缺,甚至出现了片面的否定。全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的弊端为青少年从心理上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设置了严重的障碍”[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在西藏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学生洞悉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了解自古以来友好交往的民族关系,爱国的精神,民族大团结的面貌,有利于西藏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大发展。优秀文化与教育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优秀文化带动教育发展,教育传播优秀文化。加强西藏地区优秀文化教育工作,以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多领域、多层次地开展优秀文化教育,有助于在中小学教育中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利于民族文化比较研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元素,5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汇成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文化形态多种多样,包含文字、习俗、艺术等多方面,各民族文化既有共同点,又有相异之处。例如,在藏汉文学的神话题材中,开天辟地神话、人类始祖神话、英雄神话等,都有相似之处,亦有各自的特点。在藏汉传说中,班丹拉姆和织女都是爱情传说的美好化身,寄托两地人民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学习和继承,这不仅有助于增进民族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拓展文化比较研究的范围及深度。我们可以从文学、艺术等文化形态着手,进行藏汉文学的比较研究和教育,补充藏汉文化体系的丰富内涵,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开阔他们的心胸,培养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理解,形成共同的文化基础,并达到文化认同。

(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优秀文化由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等组成。在文化层面上,民族之间文化融合象征着文化的交流。由于文化本身具有教化和化解作用,因而以优秀文化教育为纽带,推动地区间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交往方式。共同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是连接各族同胞的纽带,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助力。文化事务交流可以弥补民族间的差异,增进相互理解,为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创造条件。在西藏地区优秀文化教育的实施,是促进和谐中国、弘扬优秀文化的一件大事。

五千余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无数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以优秀文化教育承载的正确价值观,能够对各民族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肯定与自我激励。当代文化多元一体,西藏地区的文化知识和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西藏地区推广优秀文化教育,有利于西藏地区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繁荣与创新,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西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注释

[1]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5).

[2]宫丽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3]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9(5).

[5]钱穆.文化与教育[M].上海:三联书店,1997(354).

[6]陆玉才.简论传统文化的二重性及其当今的价值取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1).

[7]耿洪涛.在青少年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1]郭玉明,何洪澜.试论中华文化学院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0).

[2]徐华军.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的传承和创新[D].太原:山西大学,2009.

[3]刘萱.全球化时代西藏传统文明的传承与传播[J].对外大传播,2007(6).

[4]何坦野.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12).

[5]胡秉之.西藏传统优秀文化在现代化中的作用[J].中国藏学,1999(8).

[6]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7]郭晓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精神建设[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

[8]王国炎,汤忠钢.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4).

[9]王颖.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8).

Modern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 case study of Tibet

Zhou Ying Hu Yun
(School of Humanities,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

In the past 5,000 years,the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ve been orienting Chinese nation, and it is a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nation,a spiritual bond and the source of strength for the nation.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ibet helps developing citizens’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pride,which is conductive to the adjustment and perfection of the education policy in Tibet,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ibet;excellent culture education;cohesion

10.16249/j.cnki.1005-5738.2015.01.026

G520

A

:1005-5738(2015)01-181-05

[责任编辑:周晓艳]

2014-11-13

周莹,女,汉族,重庆人,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西藏地区中华中华民族
西藏地区云地闪电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浅谈西藏地区阅读推广工作——以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阿佳讲故事”为例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