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华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云南德宏678400)
✿其他论著交流✿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探讨
杨兴华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云南德宏678400)
目的 研究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影像学诊断与鉴别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CT影像学图像特征,并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CT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经CT扫描可见,肿块的位置位于腹主动脉旁,均为单发病灶。多呈椭圆形,且范围较大,多数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清晰,且存在完整包膜,其中3例患者的肿块中存在高密度钙化灶,多呈斑片状,分散分布。经增强扫描,肿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17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明显,3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不明显。患者病灶中心的低密度区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显著强化现象。12例肿块有向周围组织器官推移的表现。结论 CT扫描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能获得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图像,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肿瘤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扫描;诊断与鉴别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肿瘤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软组织肿瘤,诊断十分困难。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CT影像学特征以及CT诊断与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男9例,女11例;患者的年龄在21岁到72岁之间,平均年龄(42.1±2.6)岁。按照病理组织分型可将其分为嗜铬性和非嗜铬性两种,分别有13例和7例,嗜铬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又有良恶性的区分,良性10例,恶性3例;非嗜铬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中良、恶性患者分别有6例和1例。患者的病程在3个月到3年不等,平均病程为(1.3±0.4)年。
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高血压(5例)、腹部肿块(5例)、腹痛(3例)、腰背疼痛(1例)、血尿(1例)、恶性呕吐(1例)等,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患者还常伴有头痛、乏力、心悸、多汗等症状,收缩压在 150mmHg-230mmHg之间,舒张压在95mmHg-140mmHg之间。
所有患者经超声检查均提示存在腹部占位性病变。
1.2 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通用医疗器械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患者进行扫描诊断,患者取仰卧位,扫描的范围是从膈顶部至耻骨联合。扫描的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40mAs,矩阵512×512,螺距1.375:1,扫描速度为0.8r/s,准直器的宽度为64mm×0.625mm,显视野为35cm,层距5mm,层厚5mm,重建层厚1.25mm。平扫结束之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射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碘海醇的浓度为300mgI/ml,注射剂量为80ml-100ml,注射速度为3ml/s-3.5ml/s,行增强扫描。在注射造影剂之后的25s、60s和180s,对患者进行床式动态扫描,获得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扫描的图像。然后将获得的图像传输到AW4.4工作站,对患者进行多平面重组等二维后处理。
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对患者的CT扫描图像进行评价,观察患者的病灶位置、大小、形态以及强化后的情况、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2.1 CT扫描影像学图像特征
经CT扫描可见,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块的位置均位于腹主动脉旁。其中,位于腹主动脉左侧和右侧的患者各有10例。位于腹主动脉左侧的10例患者中,位于肾上腺区、肾门下方区域、肾下区的患者分别有5例、3例和2例;位于腹主动脉右侧的10例患者中,位于肾上腺区、右肾门下方和右肾下区的患者分别有2例、6例和2例。
肿块多呈椭圆形,且范围较大,病灶的体积大小在 40mm×35mm×35mm到 183mm×170mm× 191mm之间,其中病灶直径<5mm的患者5例,病灶直径在50mm-100mm之间的患者有6例,病灶直径>100mm的患者有9例。18例患者的病灶边缘均比较清晰,且存在完整包膜,经CT扫描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2例患者的肿块与肾脏以及周围的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之间界限模糊。患者经CT平扫可见病灶中心呈等低混杂密度,大小形状各异。其中3例患者的肿块中存在高密度钙化灶,多呈斑片状,分散分布。
20例患者中可见肿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17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明显,病灶内有显著的强化血管影和分隔,血管纡曲扩张,呈蚯蚓状,囊性成分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强化。3例患者病灶实质强化不明显。患者病灶中心的低密度区在增强扫描各期均无显著强化现象。20例患者中有12例肿块有向周围组织器官推移的表现,包括腹主动脉受压移位6例,胰腺受压移位2例,肾脏受压移位2例,下腔静脉和右肾静脉受压移位2例。
2.2 病理诊断表现
20例患者均给予腹部包块切除手术治疗,对其进行病理组织检查可见,肿瘤形状多呈椭圆形,大部分包膜完整,大小与CT扫描的结果相近,颜色多呈红白色或者灰白色,为结节样肿块,且肿块内的血管丰富。病灶中心可见片状坏死纤维化及钙化灶。
2.3 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比较
经病理诊断发现16例良性副神经节瘤,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CT诊断出副神经节瘤14例,3例误诊为胃肠间质瘤,3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70.0%。
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肿瘤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软组织肿瘤,发病率占腹膜后肿瘤的1%-3%,占全身肿瘤的0.2%。优于腹膜后副神经节肿瘤的位置较深,尤其是无功能瘤,发病位置十分的隐匿,且无显著的临床内分泌症状,很容易发生误诊漏诊的情况。加上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本身的类别较多,临床表现相近,诊断十分困难。而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对相邻组织结构等的侵袭性高,转移性强,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而对早期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及时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采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患者进行检查,可见腹膜后副神经节瘤通常存在纤维包膜,且呈膨胀性生长,肿块范围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有恶性增殖倾向时,可突破包膜,向周围组织结构移行,边界不清。患者的肿块密度不均匀,多有中心低密度坏死区,经增强扫描肿块实质部分一般有明显的强化。其容易和胃肠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等混淆发生误诊。可抓住上述特征性表现进行区分。
总之,CT扫描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能获得具有一定特异性的影像学图像,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肿瘤与相邻组织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诊断准确率相对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魏延然.MSCT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6):983-984.
[2] 林炳权,许乙凯,冯婕.腹膜后副神经节瘤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12,27(1):65-66.
[3] 石士奎,季立平,谢宗玉,等.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0,29(8):1126-1127.
[4] 石士奎等.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0,33(3):249-252.
[5] 龚晓虹,吴德红,何荷花,等.MSCT增强扫描对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价值 [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4,33(4):361-362.
[6] 马霄虹,戴景蕊,张红梅,等.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1): 1225-1226.
杨兴华,1970年生,男,本科学历,主要从事临床CT诊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