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刚
(黑龙江省克东县中医院,黑龙江克东161000)
✿论著/冠心病✿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刘德刚
(黑龙江省克东县中医院,黑龙江克东161000)
目的 在对老年人心肌梗死疾病进行治疗时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其临床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方法 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患者共计136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将136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采用我院常规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并对两组患者在临床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为64.71%,而应用静脉溶栓的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血管的再通率则达到了85.29%,并且,对照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患者则为14.71%。两组患者在比较中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结论 在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进行治疗时,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静脉溶栓;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分析
一般来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病因主要是哟与冠状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出现斑块而破裂出血,由于血管的痉挛使得血管出现组则情况,使得患者出现心肌缺血、缺氧或者坏死的临床病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着较为严重的病情,且其极易出现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如何选择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十分重要的,笔者在本为中主要通过静脉溶栓的方法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人患者共计136例,在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调查与研究,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8例患者,对照组中有38例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在61岁至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8±3.29)岁,观察组68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在62岁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6±3.4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排除标准
笔者在选取进行临床实践的患者时,其选取的标准均参照了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的标准并进行确诊。自发病开始至进行治疗期间的时间应<6小时。两组患者在进行选取时,均将合并活动性出血的患者进行排除,并且对于其他的更为严重的疾病,例如肾部、脑部等部位的疾病均进行排除,对于在两周之内有着高度的高血压、手术史或脑部外伤的患者也进行排除。
1.3 方 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时,对照组患者采用我院常规的治疗方法,基于患者绝对的卧床休息时间,并对患者进行吸氧、镇静以及口服阿司匹林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治疗,首先,在100ml的氯化钠溶液之中添加150万U的尿激酶,并对患者进行静脉的滴注,一般来说,应将滴注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之内,在进行了静脉溶栓约10小时后对患者进行观察,若患者的凝血并无异常现象时,可对患者进行皮下分子钙素钙的注射,约为0.5ml,持续对患者进行6天左右的治疗。
1.4 评定标准
(1)在进行溶栓治疗的2小时之内,患者的胸痛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2)在进行溶栓治疗的2小时之内,患者出现短时间的再灌注的心律失常;(3)肌酸激酶的高峰向前移动并达到16h,肌酸激酶的-MB高峰向前移动并至14h。
2.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血管再通率方面的对比
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68例患者中有44例患者出现血管再通,患者血管的再通率为64.71%,观察组68例患者中则有58例患者出现血管再通,患者血管的再通率为85.29%,两组患者在血管再通率方面的差异有着统计学的意义。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的对比
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患者则为14.71%。两组患者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的对比的差异存在着统计学的意义。其中,对照组68例患者中,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出血现象的患者分别有6例、4例、2例、6例,据数据可计算出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47%;观察组68例患者中,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出血现象的患者分别有4例、2例、2例、2例,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71%。
在心内科的疾病之中,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是一种十分常见且十分危险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不断加重,该疾病的患病率也出现了十分显著的上升。急性心肌梗死对于老年人的致残与病死率在临床中均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对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当前,在临床之中,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有着较多的治疗方法,在其中,大多以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为主,经过临床验证表明,采用该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有着十分理想的治疗效果,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的血流进行十分有效地改善,以此来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并且,还能够对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患者的死亡率进行降低。综上笔者认为,在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老年人进行治疗时选择采用静脉溶栓的治疗方法有着十分理想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对其进行大力的推广并应用。
[1] 唐秀明.静脉溶栓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与安全性分析[B].中国医药指南,1671一8194(2013)19一0112一02.
[2] 邬德朔.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LVEDD等因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9);25-26
[3] 游波.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医学综述,2012,18(17):2883-2884,2889.
[4] 金洪珍,周淑文,许丁.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5(3): 304-304.
[5] 郝志敏,卢冬喜,郝玉静,等.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四川医学,2009,30(8);1222-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