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锦宣
(四川传媒学院教务处,四川 成都 611745)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和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本科教育也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新形势下,民办本科院校要实现持续发展,就需要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充分利用民办院校的体制机制优势,紧紧抓住转型发展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
中国自2012年GDP规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面临由经济大国转向经济强国的战略目标转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但就世界经济大环境而言,虽然走出了经济危机,但增长仍然乏力,发展依旧严重不平衡。为准确描述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破解发展困局,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9-10日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2014年7月29日,他在同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适应新常态”的提法。在2014年11月9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开幕式演讲中,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增长、新结构、新动力与新风险。在2014年12月9-11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全面分析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党和国家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总结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在新条件下的历史性变化进行的准确把握,是保证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赢得主动权的新判断和新表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是: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增长点转向创新驱动等新的增长点。中国提出经济新常态,意味着要摆脱“旧常态”,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标志,新常态是一把理解中国走向的钥匙,新常态将带来新机遇。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要与社会环境和社会的历史条件相适应,要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规律。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要求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也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大逻辑。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一切活动都要反映并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要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变化对人才的新需求,积极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到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中国经济新常态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升级。民办本科院校要继续发展,就需要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响应中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升级与战略调整,积极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是对国内外经济新常态历史性变化认识的新体现,是适应新常态发展战略的新举措,是在新常态下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新行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必然要求高等教育进行深刻变革。事实证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变化和科技进步的反应不及时,响应也较迟缓,为此产生了广为社会所批评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化解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解决高校“同质化”问题,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系列行动,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等一系列举措就集中反映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这一趋势。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2014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部署。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正式出台。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六部委联合下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以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战略切入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教育部着手研究制订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将出台,国家和省级转型发展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转型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体系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民办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优化高等教育的地区布局、推进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办本科院校由“新建本科”转向发展应用型的“新型本科”,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分类化、多样化发展需求,也符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实际,是其完成历史使命和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切实路径选择,完全符合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需要。
从发展历程来看,民办本科院校自上世纪末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已形成了较大的办学规模,具有了较强的办学实力。截止到2014年底,在全国的1202所普通本科院校中,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137所,划归民办院校系列的独立学院283所,民办本科院校共计420所,占到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34.94%,民办本科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民办本科院校在完成了规模扩张、专业布局和校园基本建设后,已经基本解决了生存难题。现阶段,民办本科院校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求生存”,而是如何“谋发展”。
据统计,在所有民办本科院校中,除仰恩大学以外的其它院校均是2000年以后才成立的(或由民办专科院校升格、或为独立学院或由独立学院转设、或为新建),因而基本都属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范畴。民办本科院校由于其本科办学的历史较短,还仍然存在着如办学基础不够扎实、办学实力不强、本科教育经验不足、办学定位不够明晰、师资队伍不够强大、科研水平亟需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需加强等诸多影响进一步发展的阶段性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外部原因造成的,如民办本科院校与公办本科院校地位的不平等、国家的民办教育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因素,但也有民办本科院校自身的原因。从整体上看,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的品牌效应尚未建立、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办学经费保障还不够有力、办学的逐利性仍然较强、人才培养的质量还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完全适应。这些阶段性特征反映出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理念还不完全成熟、发展机制还不够完善、发展方式也还不够科学。
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和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新形势,民办本科院校要冲出发展困境、破解发展难题、缩小发展差距,无论是从理论维度还是实践层面来看,原有的那种以规模博效益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是不太可行的。要解决发展中的系列矛盾,就需要充分发挥民办本科院校的体制机制灵活、转型速度快、适应性强的优势,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转变思想观念,占领发展先机,抢占应用型院校这一高地,率先完成由新建本科向应用型本科的“转型”,实现新常态下民办本科院校由低水平、不可持续发展向高水平、可持续发展升级。转型升级必将成为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到新阶段的新常态。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既是发展观念和教育思想的变革,也是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需要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思维来加以引领和探索,把握规律、不断创新、深入改革。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关键是转变发展观念、革新教育思想。经济新常态要求所有经济人迅速转换发展思维和发展观念,充分认识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转变,改变长期以来浮躁的依赖炒作投机的思想,摒弃一夜暴红暴富的幻想,转向实业做实体经济,努力依靠技术革新和经济创新获取经营利润和回报。民办本科院校发展观念的“转型升级”,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环境转变引发的教育环境转变,深化对民办本科院校发展阶段的认识,深化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认识,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深化对应用型本科的认识,深化对粗放式发展方式存在问题的认识,转变浮躁的办学心态、投机的办学心理和逐利的办学目的,转向踏踏实实地研究社会经济发展新业态、研究新的生产方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互联网+”所带来的教育变革、研究院校发展的服务面向和产业对接、研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求等实际问题,不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形成更加解放的教育思想和更为创新的教育观念。
经济发展新常态首先表现在重新认识和对待增长数据,强调转变发展方式。“旧常态”中那种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向注重提升质量、增强效益,提倡“在发展中升级”和“在升级中发展”。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民办本科院校承担起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重任,办学规模得到飞速发展。因为民办本科院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学费收入,所以不少院校的发展重点就是扩规模、拼数量。在师资、教学设施、管理等办学条件无法及时跟上的情况下,民办本科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学校的办学质量为代价的。因此,从发展方式看,民办本科院校要改变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粗放式、外延式发展方式,发展重点从过去强调做大规模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强调“以质增效”和“以效促质”,由“以量谋大”转向“以质图强”。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演化。这意味着调整社会分工和优化结构将是大的趋势。对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定位自身的社会分工呢?究其根本,就是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办一所什么样的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服务面向是谁?”科学的办学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合理的服务面向定位是民办本科院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定位不准确或者不够清晰将势必成为发展上的障碍。因此,民办本科院校要认真研究国家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能力和当地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不要把所有院校都办成毫无特色的综合性院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向强调特色发展。民办本科院校应着眼于本地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着眼于区域、地方和行业,专门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历程、办学地点和发展过程与地方或行业保持着异常的紧密性,具有较为强烈的区域、地方性或行业性。因其建校背景、发展历程的多样性特征,决定了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目标定位也呈现出具体的多样性,如定位为创业型学院、教学服务型学院、就业型学院、技术应用型学院,等等。但是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定位,都必然是“新型本科”的定位,必然是“应用型本科”的定位。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一方面抓改革,对经济结构进行深度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另一方面抓创新,将发展动力从传统的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调结构转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驱动战略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达到了新的高度,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有大的突破。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必须把握这一趋势,通过不断强调自身的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针对全部学生的“大水漫灌”的培养方式,转向指向每一学生个体的“喷灌”和“滴灌”,推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民办本科院校的改革创新,就是要破除制约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旧思想,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就是要善于探索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就是努力找准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的切入点,抓住重难点,积极创新发展方法;就是敢于突破影响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固有体制机制,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的体制机制,以体制创新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创新;就是要整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各类资源,激活各种要素,调动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大力创新发展平台。民办本科院校的改革不只是某一方面的改革,应是综合性、全方位的改革;不仅是针对增量改革,更是针对存量改革;不只是学校举办者、管理者自身的改革,还是针对所有教师的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治理结构、专业结构、师资结构、管理结构等各方面的优化,进而激发发展潜力、释放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经济新常态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下的新常态,规范经济行为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民办本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部分民办本科高校的无序性、违规性一直为社会所诟病,加之民办教育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民办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职权界限不明确,难以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和“依法治学”。在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管、办、评分离的情况下,民办本科院校作为自主办学的主体,将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因此单靠民办本科院校的自律机制是难以实现有效保障的。事实上,国家也正在全面修订《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全面推进民办教育的法制体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需要民办本科院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治理现代化。民办本科院校的依法治校,关键是建立以大学章程为龙头的制度体系,优化治理结构、理顺治理机制,把一切办学活动都纳入到制度体系中,一方面用法治规范办学行为,另一方面用法治保障学校发展。
总之,“新常态”是党和国家对经济运行态势的重大战略判断,反映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运行的新特点。经济新常态是挑战,更是机遇,民办本科院校要以新常态的思维来把握民办本科教育的改革着力点,要以新常态的思维来应对院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要以新常态的思维不时时机地推进自身的转型升级。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会经历剧烈的阵痛,但这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