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治理现代化

2015-02-20 09:03李化树
关键词:现代化大学管理

朱 琳 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不断变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教育领域是改革的重点,而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治理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1.大学治理的内涵

关于大学治理的内涵,不同人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大学治理是指为达成大学目标而设计的一套制度安排,是对大学的目的、原则、权力分配和剩余决策权做出规定,通过大学各利益相关者实现自身利益的活动从而有效率有秩序地达成大学目标”[1]。也有学者认为,“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管理不同,大学治理更强调协同合作和沟通交流。治理的主体和权威可以是社会公共机构,也可以是个人组织,当然还可以是两个方面的协同合作。大学治理在运行权力时更加注重学校与政府、社会三方间互动的管理过程。”[2]这两种观点都是基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前者偏重于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制度,而后者则倾向于权力的分配。综合各家之言,笔者认为大学治理是指各类高校、政府以及社会组织和学生教师为了实现大学的理想,共同参与和决定大学事务和各项活动的制度安排。

现代化是用来概括描绘人类近期发展过程中社会急剧变幻的词语,早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已经出现在很多西方论著中。我国近代使用“西化”或“欧化”等词来表述现代化,显然这个词是引进词汇,其英文翻译为modernization,根据辞典中的基本含义是指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处理学校各种事务的过程中,参与方式、处理手段以及制度安排上都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民主化

在大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大学管理是处理各项事务的主要方式,“管理”就显得生硬,上级指挥下级的意义浓厚,而且在主体上则比较单一。而如今,用“治理”一词,更多是强调多元主体,校领导是主体,学生亦是主体,大家都是参与管理的一个方面。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重要思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一些重大事项决策中,党委书记、校长应当征求教职工的意见,此外,学生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有学生代表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只有突破学校传统管理理念的束缚,才能促使治理现代化开展的更加顺利。

(2)科学化

大学治理,在强调民主化的同时,更多地体现了治理方式的科学化。针对大学这一最高教育机构,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学会和养成研究习惯,参与和热爱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研究中决策,在决策中发展,从经验型管理转变为科学化管理。传统模式不能束缚思想,治理理念不能停滞不前,治理能力也要进一步增强,多渠道、全方位地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各方面治理要落实好,探寻最适合大学发展的改革之路。科学化的改革方式能引导我们少走弯路,加快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3)法治化

中国大学治理现代化还需要法律制度的监管与保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法治化的重要方面。高校培育的是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会影响到他们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说的是“法制”,而今我们更提倡“法治”,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法制”是完全按照法律制度办事,刚性的定义会带来更多的反作用;而“法治”则更强调治理,所有党政、机关都不能高于法律制度,依托法律治理国家。

2.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的工作重点放在深化改革,加快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人们满意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政府管理高校模式的深度改变,自主办学权的落实与扩大,社会各方参与机制的建立,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重点内容。现代大学制度的拟订以及大学章程的攥写成为大学治理的理论依据,使得大学治理现代化发展有章可循。

努力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受传统观念影响,高等教育管理改革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工作重点,大学治理现代化为管理者提供了全新的改革思路,由社会各相关利益者通过多元合作的形式共同管理大学,从政府垄断控制高等教育局面转向由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大学治理不同于企业或政府治理,需要极强的专业性,推动大学治理现代化模式的发展可以使公众在接受高等教育时有更多选择机会。

努力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是我国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自扩招以来,我国高校虽然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就其内涵建设、教学质量还需要下大力气。大学治理现代化的提出有助于高校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也能培养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

根据调绘成果,坡体受断层F切割,断层破碎带宽约1.5 m,断层破碎带由角砾、泥质等充填胶结,胶结程度很差,对坡体发展不利。此外,坡体存在一组顺向结构面,倾向160°~170°,倾角40°~61°,这组结构面极有利于滑坡的形成。

二、大学治理的历史演进

“大学治理”是由“University governance”翻译过来的。从大学自由自主的发展史来看,大学的治理起始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但据日本早稻田大学前校长奥岛孝康描述,“University governance”这个自造英语的首次出现是他在题为《私立大学的治理》的论文中,直到在中韩合办的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上提出后,引发较多讨论。在我国,“大学治理”这一概念最早是在经济学家张维迎编著的《大学的逻辑》(2004)一书中出现的,而他就是通过与公司治理对比从而阐述大学治理这一概念。

中国近代大学始于清朝后期,通过学习西方而产生,并且办学理念和管理方式也是移植于西方。由于起初是官方资助兴办,“政府控制型”是当时大学的明显特征。而后受“五四”新运动的影响,一些教育家对我国大学治理进行积极思考。尤其是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当时就对北京大学进行了一次果断且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他教育思想的精髓,民主科学是他改革的双翼,注重发展学生个性,主张“沟通文理”,强调教授治校,广纳贤良之士。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他的大学治理思想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大学教育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个方面都效仿苏联,高等教育也在其内。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下,国家采取行政手段对教育实施改造,逐渐形成了一个政府创办、集中统一、计划调控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因此,回顾近现代高等教育史,中国大学没有一天离开过政府的控制,这几乎是中国大学的传统。至1999年《高等教育法》颁布以后,大学制度渐成学术研究热点,大学也有了生命复苏的新迹象。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民办高等教育于上世纪80年代初重新兴起,重建标志即是自78年后“中华社会大学”的成立。后来出现各种依托公办高校而建立并兴起的独立学院,是由上世纪末随着高校扩招而产生的民办“二级学院”演变而来的,具有首创精神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它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占有独特地位。现如今,我国己经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明确、具有办学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体系,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进程。

自1999年高等教育的扩招以来,大众化的实现也为今后走向普及化打下基础,对于大学背后市场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强。这也使得社会力量变得非常重要,同时也成为大学治理的重要部分。大学已不再只是政府管理,学校办学的单一运行模式已逐渐不再适应当前发展。

三、大学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

要实现大学治理现代化,必须要解放思想,努力冲破不合时宜的旧制度牢笼。从国家层面上看问题,对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做出总体规划,总结已有治理新经验,及时将其上升为现代大学制度。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参考西方国家先进的大学治理经验是必要的。取其精华,去其糠糟,努力建立和完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学。

1.加强高校治理民主化,实施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首先,划清党委和校长的职权范围,完善大学内部权力制衡机制。我国高等院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并不表明校长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也并不是说党委有绝对权力。高校管理者的民主是实现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基础,努力营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才能推动高校的发展。完善中国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就是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这四大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社会作为第三方参与到管理中。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生存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大学的发展,需积极应对社会变化并且适当满足来自社会的要求,如果大学仍旧坚持闭门造车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形成政府、大学、社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而言,让社会力量参与到大学治理中来是一种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新思路,但具体实施过程尚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推动高校治理科学化,给予高校更多治理空间

首先,理清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在大学外部治理结构中,大学想要从政府部门得到更多的支配权力,而政府部门却不愿意下放给学校,两者之间长期处于博弈状态。政府主导大学,行政权力高于学术权力在我国大学中普遍存在。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更新治理观念,从宏观上完善政府管理大学的方式。明确大学学术岗位与行政岗位的角色定位,确定行政与学术职责范围和活动边界。政府的职能在于确定大学的发展大方向,而具体怎么办应把权力还给学校。

其次,落实并扩大高校自主办学权。最近几年,我国改变以往的大学校长的选聘制,借鉴英美等西方国家大学校长公开遴选的方法,2009年南方科技大学的首任校长朱清时就是通过遴选方式聘任,2012年教育部首次面向国内外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担任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两所直属高校校长等。即便如此,大学仍未摆脱政府的控制,只有大学自身才知道需要怎样的校长,未来的遴选任务应把主动权更多地交由大学来完成,政府起监督确认作用。政府应该留给学校自由,重点应放在在高校方向、政策、引导、等方面。如果过于强调程序与组织的一致性,就会导致权力集中,从而限制了高效发展。所以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更新教育观念,简政放权,政府负责宏观调配,高校自身根据条件办出特色使得教师职工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只有科学化的治理理念,才能实现大学治理的现代化。

3.促进高校治理法治化,完善高校治理法制体系

首先,坚持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行第四次集体学习中强调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有国法,校有校纪。依法治校是大学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关键所在,是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必要条件。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依法治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治校的治理理念并坚持贯彻法律实施管理。

其次,制定或修正大学章程。大学章程是一校治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明确办学方向,体现办学特色,明晰各方权责,理顺各方关系的重要依据。制定或修正学章程是当前大学法治化治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大学完善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各大学应该秉持公开公正的原则,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制定或修正大学章程草案。草案应先由全校教职工大会进行讨论,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提交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由学校党委会讨论审核,最后由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发,报教育部核准。[3]核准后的大学章程就具有了法律约束力,也将在大学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中应该严格按照章程规定进行。

总之,大学治理现代化是对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是共同寻求一种最合理的方式来推进大学组织创造性和探索性的建制,以使学校学术管理机制和政务运行机制实现向创造良好的学术发展环境,构建公正公开、井然有序、高效方便的效能组织的根本转变。通过民主的、科学的、法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1] 赵成,等.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8):18 -22.

[2] 黄建雄.自主与调控:大学治理中的政府行为[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3.

[3] 潘丰文.中国大学治理改革的法治化路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46-48.

[4] 陈昕.高等教育变革视角下的大学治理[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50-69.

猜你喜欢
现代化大学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留白”是个大学问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