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淼 应森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天津 300193)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也随之改变,保持健康成为了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医药以其成分天然、副作用低而成为保健的首选,如何使中医药国际化,让更多的国外人士了解中医,发挥中医药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造福人类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国际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药国际教育发展态势良好,美国、澳洲、日本、韩国、新加坡、葡萄牙等国家及港台地区的中医药教育已成规模﹐中医药国际教育市场不断扩大[1]。东盟与中国亲缘性的地理、民族与文化关系,使中医药在东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近半个世纪以来以祖传师授为主的中医师培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稳步发展,并开展了中医药针灸的学校教育[2]。国际上的中医药机构及民间学术组织近千余个,每年举行的有影响的学术活动几十个。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3]。美国美洲中医学院模仿的中国中医学院的课程,使美国的中医、针灸学校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针灸转为针灸和中医理论并重,对美国的中医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现有80余所中医高等教育机构,其数量还在增加[4]。法国的中医教育历史久远,且在西欧各国中对中医最为重视,其中医学会积极传播中医文化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在当地的发展[5]。针灸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省已取得合法地位,正规大学开设了部分中医课程,并设有私人中医院校[6]。国际上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士希望学习和了解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并能在中医辨证、选方用药、针刺选穴上有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
中医药国际教育由早期的普及、实用需求逐步向成熟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深刻复杂的问题。除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等少数国家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入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其中医教育的合法性尚未解决,中医课程较少进入正规大学,中医学历仅被作为执业资格的凭证。中医药作为补充或替代疗法,其中医的疗效和技术成分被认可的同时表现出的对中医文化内涵接受的困难,也阻碍了国际教育的发展。中医药教育已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但在很多国家尚属起步或初级阶段,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很不一致[7]。例如中医教育在欧洲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但也存在着教学重针推,轻医药,重临床,轻理论,重辨病,轻辨证,缺乏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必要的临床实习基地、规范的教学系统、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等问题,生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中医药教育很难融入欧洲正规医学教育体系等现状[8]。因此,中医药国际教育应以质量为基础,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经验丰富,掌握教育规律,了解市场需求,熟悉经营管理的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9]。
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导致对医学体系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宏观的、具有浑厚哲学体系的中医药理论很难与西方微观的西医学体系对话,国外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和了解还处于模糊阶段[10]。传统中医药学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共同产物,与单纯的现代医学存在兼收并蓄的关系,中医药文化因其历史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原因,其智慧和思想精髓不仅切合当今以人和健康为中心的全球卫生工作重点,也适应于人类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综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及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求[11]。通过丰富传统文化教育,从文化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医,领悟中医的内涵。同时增加人文教学内容,强化境外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激发境外学生的中医求知欲将起到良好作用[12]。语言问题作为我国中医院校接受欧洲医学生来华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13],应通过汉语言教育予以强化。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亟需具有中医药专业背景和从事国际化推广工作经历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建设人才培育体系是当务之急[7]。高校可招收有外语特长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对专业基础课采取双语教学,强化口语和翻译能力,或在从事中医药教育工作的中青年教师中选拔外语基础好、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人员集中培训,开展对外中医药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充实海外师资队伍[14]。在国外与各国政府及大学开办境外的中医药培训中心、中医药学院,开展各级各类的中医药教育,通过系统、科学、连贯、规范的正规化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15]。
教育体制、教学计划及教材内容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药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医药教育缺乏标准,教育无序性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使得不规范的中医药教育机构占领了国际市场。中医药教育要开拓国际市场,应参照国际医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依据其全球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能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中医药教育的标准与规范,才能逐步增强国际竞争力[16]。根据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发展形势,其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建设思路主要包括教育机构的标准化;教学师资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化(其中师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标准化等[17]。此外设立奖学金,支持国外西医院校的学生来华学习、研修中医药[18]等也是建设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的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19]。加速中医药信息的全球性传播、共享和利用,已成为中医药国际化、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提高中医药信息数字化资源的共享程度,可以更好地为中医药研究开发服务,加强与国际之间的沟通[20]。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网络的无限扩展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与求知欲[21]。这与西方国家倡导的自由式教育异曲同工,使来华学习的外国学生尽快适应中国的教育模式,为教育国际化提供有形的物质基础。
以教育全球化为背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参与全球教育产业竞争,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领域先后开展了不同层次与规模的海外合作办学,合作伙伴涉及近百个国家的单位和机构。相对于国际中医药教育的广阔市场,制约我国中医药教育市场国际化的瓶颈主要表现为所占份额较小,合作层次较低[22]。借鉴国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经验,加强联系与交流,以推动国内留学生中医药教育的开展。来华学习中医的留学生市场潜力巨大,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必将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与国外中医药教育机构的合作,了解其面临的问题与需求,提供可能的支持与帮助,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23]。
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优势,使其教育必将成为海外资金进入的热点之一,终身教育已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4]。中医药的国际教育可以借助文化推广,人才培养,体制规范,项目合作等方式为中医药国际化发挥推动作用,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中医药国际化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1] 谷铁光.拓展香港的中医药国际教育[J].中医教育ECM,2008,27(3):58 -61.
[2] 苏颖,等.国际中医教育发展状况研究概述[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1):144 -145.
[3] 魏磊,等.浅谈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6(6):24-26.
[4] 秦裕辉.中医国际化教育要先行[J].中医药导报,2005,11(9):68-71.
[5] 田力欣,等.欧美中医教育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4):1 -4.
[6] 李彦.中医药在加拿大[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2):95-96.
[7] 潘淼,等.亚洲区域中医药教育师资培养研究初探[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0(3):182-183.
[8] 郑进.中医教育在欧洲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教育ECM,2004,23(6):65 -68.
[9] 董海涛,等.试论国内中医药国际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04(6):31,41.
[10] 刘春华,等.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中国药业,2008,17(24):11 -12.
[11] 黄明达.中医药国际化的“五行战略”构想[J].亚太传统医药,2006(7):15-17.
[12] 乔静华.对中医本科专业境外人才培养的思考[J].北京中医药,2008,27(5):393 -395.
[13] 弓家培.欧洲中医教育状况一瞥[J].中医教育,1996(6):54.
[14] 程春彬.探寻中医现代化发展之路[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14(2):1 -3.
[15] 张才玉.21世纪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与应对[J].中国医院管理,2000,20(7):50 -51.
[16] 王海洋.谈中医药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J].中医教育ECM,2000,19(3):56 -60.
[17] 吴勉华.国际中医药教育市场开拓策略与政策需求分析[J].中医教育 ECM,2008,27(6).1 -3.
[18] 柴可夫,等.浅谈中医药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4,14(3):43 -44.
[19] 鄢良.中医药国际化路线图[J].中美合作专辑.亚太传统医药,2006(5):11-27.
[20] 张子龙.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中医药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5):99 -100.
[21] 彭彤.对信息技术与中医药教学整合思路的理解与思考[J].中医教育ECM,2005(3):30-32.
[22] 范为宇.国外中医药教育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7):90 -92.
[23] 王瑾德,等.信息技术在中医药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2007,20(11):1874 -1876.
[24] 冯莉,等.国内外中医药教育发展现状比较分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4(1):4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