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廷银
摘 要: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依据科学教学法的建议、先进的经验材料及对本身工作的自我分析,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即能自觉地和有科学根据地选择教学方法。本文结合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文化生活》,分析了问题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活动调查法与启发式教学法的选择,旨在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发展能力,提高政治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文化生活》 教学方法 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师生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为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教学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具体教学的实际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以贯穿现代启发精神为基本原则,以促进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更好地发展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为目的,师生共同对一系列教学方法进行的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为了更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避免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过程中的盲目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以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为例,介绍几种具体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一、问题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展示各种文化活动及直接参与文化生活,对本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状况的数据调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和实践参与能力。
1.描述文化万花筒。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会采取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引导学生思考,如上网搜索或在家看电视节目等都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接着提问:有人认为,文化就是音乐、戏曲等艺术,你赞同这种看法吗?通过该问题的设计进一步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探究文化概念和文化生活的意义,关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领悟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的感情。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笔者提问:你都参加过学校和其他单位的哪些文化活动?参与这些活动有何感受?要求学生列举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并表达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感受。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深化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体验,从各种形式的活动形式中感受文化,深入思考文化现象的意义。接着进一步提问:你能描述自己所在地区的文化现象和自己参与这些活动的感受吗?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提到的都市、乡镇、村镇进行归类,认真审视、深入思考区域文化特色。
3.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笔者提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老百姓在服装、饮食、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有哪些变化?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有何变迁?在此过程中,笔者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帮助学生明了文化范畴,增强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链接有意义的生活题材的能力,培养学生从范例分析中提炼和展示观点的能力。也可以从饮食文化中西并陈、知识门类日益丰富、建筑式样不拘一格,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等方面进行提问,引导学生感受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了解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多变的特点。
在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应明确所提问题的预设目标与操作程序,帮助学生拓展新的思维空间,把问题中的观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体验式教学法
教师应该贯彻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体验,利用各种机会去看、去听、去触摸和了解文化现象。
1.感受文化影响。要求学生以多种形式介绍所生活区域的文化特色。如地方戏曲、美食、土特产、剪纸、农民画、民居民俗和旅游景点等,感受家乡文化之美。进一步引导通过图片和案例感受中西方不同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的差异,从而为讲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作铺垫。面对我们祖先创造的精美文化产品,人们的感慨,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这是为什么?学生不难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但教师应点明的是: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专业知识的不同,更表现为思维方式的不同。这就为下面讲述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作了铺垫。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你知道握手礼、献哈达、互换礼物等这些理解的意义吗?你还知道哪些不同民族的礼节?演示不同民族的礼节,对于丰富和增长学生的礼仪常识固然是有益的,但更重要的是推动学生感悟交往行为的文化差异,把握课文中“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这一观点。通过这种富于情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导致这些差异的深层原因,能够更理性地面对文化差异的存在,更自觉地在生活交往中接纳文化差异、得当得体交往、促进和谐相处。
3.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笔者提出这个问题,意在期待学生通过交流参加文化活动的积极体验,进一步认同文化丰富精神世界的意义。我校拥有绿野环保协会、心韵诗社,爱迪生发明社、香蕉鱼漫画社、书法协会、涛声朗诵艺术团、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社团活动的体验,同时我校举办的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都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这是从反面对同一主题的思考。对于这个问题,应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展开思维,强化学生认同文化丰富精神的论断。
三、案例教学法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存在很大差异。
1.“吃”的文化。中国人讲究“吃”,以“吃”表达思想感情和象征客观事物的语言,不胜枚举。见面问“吃饭了没有?”中国历来将人数叫做“人口”,户籍叫“户口”。在不同节日中,都有些独特食俗。在各种人生礼仪中,也往往以吃表示情感。在各种祭祀活动中也少不了吃,连人也给分成“生人”、“熟人”两类。对于仇恨的对象,“恨不得食其肉”,出家叫“吃斋”、“吃哪家饭,念哪家经”。只有不怕“吃亏”、“吃苦”,才能“吃得开”。当对方“软硬不吃”时,你就会“吃力不讨好”。朋友请吃饭,“不吃白不吃”、“吃不了,你就兜着走”等。通过生动风趣的吃文化,学生不难发现其背后独特的民俗意义。
2.其他文化。此外,生肖与图腾崇拜,不同国家的见面礼节,我国不同民族的礼节,海外华人的第二故乡——唐人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春联史话,校园“低头族”现象等丰富的案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与兴趣。
建议师生共同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攫取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典型文化生活现象,感受当代文化生活。
四、活动调查法
1.以“校园文明礼仪”对我的影响为主题展开问卷调查。以“校园文明礼仪”对我的影响为主题,组织学生在校内进行一次调查活动。如我校“文明礼貌歌”、“文明礼仪伴我行”、“校园文明礼仪常识”、“师范生文明修养十不”、“我校八荣八耻”等。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在调查基础上为“耕读一堂,得天下英才而教;弦歌四起,树乡村文化之基”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2.以“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问卷调查。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其中人们最重视的是春节。西方节日也有很多,如圣诞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愚人节、万圣节等,其中人们最重视的是圣诞节。以“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展开问卷调查。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现在与过去过节的习俗一样吗?你喜欢哪些西方节日?从以上节日中,你能感受到民族节日的哪些不同?我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民族节日,蕴含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学生从中西方节日中感受民族文化的不同,感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使学生感悟作为文明亮点的传统节日,尽管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承载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却由邻国申遗成功。因此,保护与复兴民族传统节日刻不容缓。
五、启发式教学法
学生的实际特点直接制约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科学而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设疑、事例、比喻、直观、对比、情感、思路等的启发,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关注学生参与性。
1.在文化生活中选择。教师启发学生在列举日常生活中看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同时,还看到哪些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鼓励学生从这些文化的表现形式、危害及如何对待三个方面列表总结。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视频、漫画等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探究,以“网络文化”为实例进行辨析,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活体验,分析哪些是健康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让学生学会选择比较,为抵制网络色情文化、暴力、恐怖信息等腐朽文化的影响提出合理化建议。结合人们对一些学生在生日、节日互赠高档礼物,到饭店请客吃饭等现象发表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旨在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出发,辨析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增强学生在价值冲突中确认观点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认识到,受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学生喜欢追求时尚。虽然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但作为一名在校生,花父母的钱追求高标准的人情消费是落后文化的表现,互赠礼品,应结合实际,不能世故化、攀比化。
2.流行文化与经典作品之争。组织学生自由讨论,了解目前学生喜欢哪些流行文化作品,欣赏哪些经典文化作品,谈谈喜欢追“潮”的原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作品,不盲目追赶时髦,而要对流行作品持审慎态度,选择那些既流行又能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流行与经典的对话”是一个很不错的辩题,建议师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或辩论形式,也可就《红楼梦》、《西游记》、《还珠格格》等电视剧的翻拍问题进行探讨。如写出经典文学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怎样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初步学会从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中判别良莠的标准,从中领会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并为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提出合理建议。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符合自身专业素养,并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运用和发挥教学环境条件的功能与作用,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见效。此外,依据《文化生活》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和教学目标多样性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具备灵活性,即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扬长避短,统筹兼顾,优化组合。
参考文献:
[1]李晓东.担起公民教育的重任:中学政治教师关心的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楼江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3]刘素芬.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衔接:以大、中学校衔接为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