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

2015-02-18 05:51:48李潇潇普通
文教资料 2015年29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跨文化

李潇潇 普通

摘    要: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采用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跨文化    教学能力    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淫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4]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3Y492)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跨文化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56:03
关于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关键点的研究
SPOC背景下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3:59:42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9:34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
科教导刊(2016年9期)2016-04-21 02:05:44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