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世星
摘 要: 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土壤。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结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无法忽略的重要出发点。在马克思需要理论的指导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必须立足大学生现实需要,尊重普遍性与差异性;着眼于当前时代特征,兼顾现实性与引导性;落脚于习惯养成和社会实践,增强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需要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培育主体和践行先锋者。习近平以“扣扣子”形象地说明该此项工作的个体价值和社会意义:“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当前,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关键在于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同”这一术语由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Erik.H.Erikson)首次使用于心理研究领域。在他看来,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2]。认同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在个体层面上,“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确认,它是个人社会行为的持久动力”[3];在社会层面上,“认同则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4]。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仅是一种“社会成员通过生产生活、交往互动,逐步调整自身的价值结构以接受、遵循核心价值观,并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5],而且是核心价值观作为科学思想理论形态与主体日常意识形态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是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与主体接纳内化的有机结合。
一、现实的人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土壤
当前,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就理论研究而言,一方面,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主要还是被视为一个思想认识问题”[6],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践行是先进、正确的价值观与落后、错误的价值观之间的较量、角逐与克服的过程,属于思想和意识领域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机制研究主要还是从心理过程的角度加以展开,认为要从认知、情感、意志等认同过程加以影响直到行为认同得以落实。以上认识势必会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即:对于根本利益一致的教育对象而言,关键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理论上做到内容完备、逻辑精密,在宣传载体上做到覆盖全面、先进迅捷,如此,教育对象自然可以接受并实现认同。这一理论倾向映射于实践中,便体现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重宣传示范等外在机理和新媒体等新兴渠道的功能和地位。同样,在高校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培育工作中,重点仍放置于借助课堂教学、报告演讲、知识竞赛、主题实践活动、新媒体网络等形式以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育之以行,以期达到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实践证明,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工作还面临一定困境,集中体现为:一方面大学生普遍认同核心价值观,并对国家建设、社会进步、个人发展表现出肯定态度和热情关注。另一方面,少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认知片面、知行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社会转型带来的诸多矛盾、市场经济利益导向带来的冲击、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多元思潮裹挟等宏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当前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忽视了“现实的人的需要”这一重要维度,忽视了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以激发个体认同的内在动力。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的分化和矛盾,而这也往往表现为代表不同利益诉求的多元价值观念间的冲突。本质上说,利益即是“需要在生产关系上的表现”[7],而“‘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8]。因而,利益矛盾和价值冲突即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不同群体基于不同的需要结构和发展水平为各自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体现。正是这种基于现实需要的矛盾和冲突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由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不仅是对其精神层面的改造与提升,而且是必须扎根于大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土壤、扎根于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需要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对此,马克思需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需要范畴是考察分析人类全部历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人的需要源于现实的人的本性。裴德海认为人的本性展现为“三重生命的存在”,即“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存在物[9]。人的三重属性决定了人在动物性、社会性和意识自觉性的复杂交织下需要结构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其次,人的需要体现为辩证发展的过程。“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10]。即,人性的复杂性和层次性决定了人的需要及其满足方式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人的社会历史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实现是能动性与局限性、主动性与受动性矛盾运动的过程,人作为思想和实践主体的自觉性决定了人的需要的发展性;再次,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需要作为价值尺度的原始依据,要追求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的和谐统一。
总之,现实的人的需要不仅构成了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础,而且决定了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差异性、层次性和复杂性,为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的驱动力。要有效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必须从其需要结构着手并改善我们的工作。
二、掌握大学生的需要特征是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前提
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否不仅取决于核心价值观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完备性,而且取决于在具体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中,在大学生自身及教育工作者的协同努力下,能否理解内心多重需要及困惑矛盾,找到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体需要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最终引导多层次、多维度需要的和谐健康发展,真正将核心价值感纳入内心、化为行动、成为习惯。要达成这一点,必须对当前大学生的需要结构及其特征有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群体的需要结构呈现出相对稳定性和具体差异性的双重特征。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学者即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于大学生的需要倾向与德育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专门研究。到了新世纪,学者开始对于不同地域、学科、院校、家庭经济背景的大学生群体展开细化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我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群体需要结构的现实状态和发展趋向提供了宝贵线索。分析30年来大学生需要研究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一方面,大学生群体需要结构整体上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呈现出一定的共性和普遍性。如孙宝志、景汇泉自上世纪80年代至2001年的持续跟踪调研表明,不同年代、不同大学间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稳定性、连续性和普遍性特征。大学生的三类基本需要由强到弱依次为成才需要、成长需要和服从需要,反映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渡时期,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宏观变迁趋势[11]。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需要结构也因时代、地域、家境、学科、年级等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具体差异性。时代差异方面,王萍以黄希庭编制的“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问卷”对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生理需要的相对强度低于80年末的大学生[12]。而黄希庭于上世纪80年代对大学生展开的18中需要研究中并无明确的“就业需要”概念,但时建朴、刘卫红等在20年前后发现“求职需要”成为大学生群体新兴强势需要[13];学科差异方面,如石沙泉等研究表明,军校大学生的优势需要依次主要为:身体健康、发展、保持个性、求知和成就需要[14]。而牛勇等以北京工科大学生为对象的调研问卷结果表明,其优势需要依次为:友情的需要、维持生存的需要、自尊自立的需要、身体素质开发的需要。各年级之间在需要结构上总体呈现出一致性的,但在强弱排序上则因年级、性别、家庭经济背景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15];家庭经济差异方面,郑永廷早在2005年注意到贫困大学生对于物质、精神和心理上的多重需要[16]。
大学生群体的需要结构呈现出矛盾性。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关键的转折期和过渡期,经济上尚未独立,思想上活跃积极,需要意识迅速觉醒,呈现出诸多矛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的矛盾。对于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而言,既需要一定物质基础以承担学业、维持生活、开拓社交,又强烈表现出在归属感、爱与尊重、自我实现等方面的精神需要。囿于大学生自身尚无独立的经济来源,对于费用开支、就业前景等现实因素较为敏感,往往在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基本需要与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之间徘徊、无法兼顾。二是理想性需要与功利性需要之间的矛盾。大学期间往往是理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理想性需要与功利性需要激烈冲突的阶段。尤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作为社会结构、体制变迁在主体思想意识中的反映,社会群体及个人的需要呈现出理想性与功利性之间的矛盾。相关调研结果发现,身处社会转型期的当代大学生既有个人全面发展的成长需要,也注重学分绩点、奖助学金、就业机会、是否保送研究生等具体的现实问题,反映出当前大学生需要的理想性和功利性并存。三是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一个时代的精神和主导价值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追求和需要倾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著。调研结果表明,仅就北京工科大学生需要结构而言,其维持生存需要强度较高,奉献需要强度则降低至了。
三、基于需要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探讨
当前大学生需要结构现状和特点构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无法忽略的重要维度,而马克思需要理论与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为我们更好提升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一)立足大学生现实需要,尊重普遍性与差异性。
正如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7]。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接受者和承担着,其现实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何种程度的满足及如何满足直接影响到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因此,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既要真正了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把握其普遍性和规律性,也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充分尊重其需要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要借助问卷调研、网络舆情等渠道,及时全面地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多元需要,掌握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需要特征,牢牢抓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和大学生需要特点基础上的差别化教育。具体包括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在性别、年级、学科、地域、民族、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准确找到与教育对象特定需要和利益相契合的具体教育内容、方式和途径,适时、适度、适宜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而不能一成不变、因循守旧、流于形式。
(二)着眼于当前时代特征,兼顾现实性与引导性。
首先,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当直面大学生追求功利性需要、关注个人利益的真实心态。虽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国家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飞速提升,但也带来了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经济秩序不够规范、利益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以上问题的叠加更加促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大众相比以往更加追求个人利益、关注利益得失,并易出现需求上的困惑和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应也不能回避当代大学生追求切身利益、关注个人需要的满足的实际心态。对此,要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一方面充分尊重大学生现实性的需求,在日常教育中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将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虑作为开展教育、启发思考、引领观念的起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学生需要的发展性特征,要积极帮助学生澄清真实需要、拨开价值困惑、优化需要结构、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功利性需要与理想性需要有机结合,焕发内在认同动力,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落脚于习惯养成和社会实践,增进实效性。
知行合一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关键步骤,也是检验这一工作成败与否的试金石。“价值蕴含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反映的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特定的效用关系,而实践正是构成这种关系的现实基础”[1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由高度凝练的理论形态经过重重多元价值观念竞争向大众推广、传播的过程,又是不同价值主体基于不同需要层次逐步接受、认同、内化并最终加以实践的过程。前者由外而内,必须以大众的需要为切入点才能赢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后者由内而外,必须以自身的需要为基点才能真正“打开心扉”、获得动力。因而,面对社会多元价值观念的嬗变和激荡、社会利益矛盾冲突的现实问题,当前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直面问题而不回避,通过理论学习、价值辩论、社会实践等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分析原因、务实求解、增进认知,通过志愿服务、榜样引领等吸引大学生感悟社会、拥抱真情、磨炼意志、养成习惯,最终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将个体需要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最终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6.
[2]周晓红.中国中产阶级调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2.
[3][4]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
[5]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5.
[6]赵伟.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J].社会主义研究,2014(5):36.
[7]孙承叔.真正的马克思——《资本论》三大手稿的当代意义[M].人民出版社,2009:7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9]裴德海.马克思“需要理论”的价值向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1.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
[11]孙宝志,景汇泉.大学生需要理论的二十年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1(5):608-609.
[12]王萍,张宽裕.九十年代我国大学生需要结构的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1997(4):68-72.
[13]刘卫红.大学生需要现状的新特点——对重庆市6所高校1139名大学生的调查[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64.
[14]石沙泉,雷德胜,等.573名军校大学生需要倾向的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289.
[15]牛勇,邱香.北京工科大学生需要结构调查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7):1077-1079.
[16]昝玉林,郑永廷.高校德育与贫困大学生的精神需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49.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103.
[18]徐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本意蕴[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