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林,陈舒笛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中央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CGSS2010年数据
王庆林,陈舒笛
(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政府公信力是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现代化治理顺利实现的关键。鉴于学术界主要从定性角度分析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而定量分析相对比较匮乏,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数据为分析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逻辑序列回归分析方法,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研究。在综合个体因素与社会因素的情况下,数据分析得出对中央政府公信力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个人全年总收入、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特征,以及本地政府的受信任度等。
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央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伴随政府合法化权力应运而生,是政府治理社会的一种强有力的软工具。2003年“非典”的暴发以及之后的各类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发生,都使政府公信力面临挑战。政府公信力近些年来受到了专家学者的重视,各类研究文献纷纷涌现,但多以定性为主,因此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GSS)2010年的数据来对政府公信力进行定量分析,弥补关于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的实证方面空白。具体选用“新公共服务理论”中公民满意度或信任度为标准,通过选取CGSS2010中个体影响因素中的性别、年龄等作为控制变量和社会影响因素中的领导干部的受信任度、本地政府的受信任度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等作为自变量来进行分析,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重塑或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在学术界并不少见,尤其是近10年来,政府公信力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出现很多从不同角度和以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政府公信力的学术文献。但进行中央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研究的文献并不多,已有文章主要是围绕政府方面、公众方面、社会方面和时代方面等影响因素对政府公信力展开研究。
1.政府因素
刘文兵从假虎照事件中总结出,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政府部门对部门利益偏好程度以及政府依法行政中存在的不完善等都将对政府的形象和信誉产生极大影响,最终导致削弱政府公信力[1]。朱卫卿从公共权力失范和失控的角度出发,以公共权力腐化、弱化和僵化三个维度来阐述政府公信力不断弱化的原因[2]。周红等认为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管理机制的缺陷以及法律制度建设的不完善都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3]。贺善侃指出公权力的执掌者与执行者、政府公权力范围、执行公权力的公正程度和态度都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并且主要从政府政策、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的诚信度等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来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非职务权力影响力是政府公信力提升的关键[4]。陈玉忠在对政府公信力弱化分析时指出这是由于政府本身的问题所引致:其一是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不主动、不彻底与政治监督失效,其二是政府给予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政治的渠道过于单一和狭窄,而且组织程度不足[5]。司林波提出政府执行公共政策的各个阶段也会造成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即在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与终结中对实现政策目标的公正性与需求满足的有效性能够进行有机统一的程度对政府公信力有着重要意义[6]。政府公信力的形成与维护主要依赖政府自身的各方面:包括政府行政工作者的素质、能力与作风[7],政府组织机构职能设置和管理机制,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情况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影响公信力的政府因素,政府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建设才能增强在社会公众中的公信力。
2.公众因素
姜晓秋提出公众对政府信任是对政府能够实现他们利益的一种心理期待和信念,并且国家公权力的运作能够符合公众的意愿,否则公众则不会对政府产生太大的信任感[8]。张旭霞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以公民对政府绩效的满意度为导向的,而高绩效的政府能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更多地实现公众的期待和公平的价值,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9]。祝小宁等指出政府绩效与政府公信力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认为政府在政务信息的选择性公开、媒体在政务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公众对政务信息的选择性接受造成的沟通变异会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一定的损害[10]。在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中,公众的评价认可是最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政府从根本上是为公众服务并主要为公众所信任的,公众的利益维护程度、公众对政府行政信息的知情度与公众的满意度都势必对政府公信力产生影响。
3.社会因素
周红指出,在自然灾害频发和公共危机事件不断涌现的社会状况下,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时所表现的处理能力,成为衡量政府公信力的指标之一[11]。唐云峰在对政府公信力影响分析时创新地指出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对政府公信力有了新的要求,并且城乡、地区、人员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也会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不满,以及残留在公众心中“万能政府”的思想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等都会影响政府公信力[11]。政府公信力不仅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影响,也为不确定的社会因素所制约,主要分为人为和非人为两个方面。人为因素造成的贫富差距使处于弱势的群体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方式必然会产生怀疑;非人为因素包括自然灾害的发生频数和程度以及政府在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均能从某种程度上造成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威胁。
4.时代因素
毕丽华结合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背景指出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公众获取各方面信息能力的加强以及自身权利维护意识的提高,使政府只有更公平、公正、有效地从维护公众的利益出发才能够提高自身的公信力[12]。徐敏娜指出在实践过程中政府公信力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包括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时期、面临风险的不断冲击以及虚拟社会的产生[13]。不同时代形成的不同背景造就的不同科学技术水平和面临的不同挑战,都是影响政府公信力的潜在因素。
这些对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文献的确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果,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仍然存在局限。其一,关于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分析主要从宏观上进行,并未具体到某个省市、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地方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分析;其二,关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集中为定性方面的研究,定量的研究过少;其三,关于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中比较性的研究不多,缺乏从中外古今的对比中得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经验和方法;最后,将政府公信力具体到中央层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鉴于此,本文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的支撑,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构的关键因素。服务型政府强调以人为本、服务公民,而新公共服务理论正是秉持以公民为中心进行政府治理的理论,因此,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而延伸出的以强调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与满意程度来透析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视角,对提高政府公信力有着重要意义。新公共服务理论由登哈特在《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一书中提出,以公民为中心,系统地阐述了服务于公民这一根本内涵。政府服务于公民必须重视公民对政府的认可和满意程度,因此基于公共服务理论,以CGSS2010的相关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明确公民的权益需求、重视公民权利的维护、提高政府自身的服务能力水平以及法治民主程度,才能真正促进政府公信力提升。
(二)研究假设
政府公信力与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直接相关,中央政府侧重于从宏观上对国家进行治理,它直接代表着政府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公众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可以反映一国政府的公信力强弱,且对中央政府的信度越高,中央政府公信力也越高。本文基于CGSS2010的调查数据,选择针对中央政府公信力方面的有效变量,提出假设进行分析研究。
1.中央政府公信力与社会因素
假设1:中央政府公信力与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相关,且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越高,中央政府的公信力也越高。
中央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被社会公众所认可和信任的程度,体现社会公众对政府形象和政府行为的满意值。领导干部是政府进行行政管理的代理人,其行政行为被公众的认可和信任程度直接影响政府公信力,而且这两者理论上应该属于正相关,即领导干部为公众信任度愈高,中央政府公信力也愈高。
假设2:中央政府公信力与公众对本地政府的信任度直接相关,且本地政府受公众的信任程度愈高,中央政府公信力也愈高。
本地政府与公众是联系最紧密的公权力行使机构,其所制定的政策与当地公众息息相关,是公众切切实实能感受到政府对公民权益的维护程度的机构。本地政府机构设置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行政人员是否贪腐等等都是公众评价本地政府公信力的因素,而本地政府公信力也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反映,因此理论上本地政府公信力越高,中央政府公信力愈高。
假设3:政府部门重视民意的程度与中央政府公信力相关,政府部门愈重视民意则中央政府公信力愈高。
政府公信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而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塑造必须构建政治民主化的政府,也就意味着政府在行政管理中必须充分倾听民意,重视公众对相关问题的治理要求和意见,激发和维持公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部门重视民意对政府公信力影响显著,政治民主化程度愈高则中央政府公信力也愈高。
假设4: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中央政府公信力相关,群体性事件一般在中央政府公信力高的情况下不发生或很少发生。
群体性行动或事件是公众对政府行为不满的一个表现,是反映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表明中央政府公信力弱化,需要政府重新反思自身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群体性事件发生频率越高,中央政府公信力越弱,威胁当前政府的合法性地位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中央政府公信力显著负相关,群体性事件不发生或者发生频率少,说明中央政府公信力高。
假设5:公众遵守政府部门政策规定的程度与中央政府公信力相关,公众遵守政府部门政策规定的程度愈高说明中央政府公信力愈高。
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规定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方式,其受公众的遵守程度表现出公共政策是否代表公众利益,而维护公众利益的公共政策必然受到大家的遵守,进而会形成对政府的充分信任和对权威的服从,因此中央政府公信力与公众遵守政策规定的程度成正相关。
2.控制变量
根据CGSS2010问题数据分析,引入个体特征相关方面作为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包括以下几个个体因素:
假设1:鉴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央政府公信力需考虑性别因素。
假设2:公众在其人生成长中由于年龄导致阅历的差异,故在分析中央政府公信力时不能忽略年龄因素。
假设3:受教育程度与公众对政府的关注程度以及思考分析能力有联系,需要将教育程度作为控量研究中央政府公信力。
假设4:公众的收入程度反映着人民生活质量,间接体现中央政府制定政策与行为执行的效度,高收入者会对中央政府形成忠诚拥护。
假设5:中央政府公信力与政治面貌相关,党员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必然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高于非党员。
(一)数据和变量
数据来源于CGSS2010,该调查涵括28个省市(包括自治区、直辖市),总共样本数量为11 783份,其中来源于城市(居委会/社区)的样本有7 222份,来源于农村(村委会)的有4 561份。本文主要针对的是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所以笔者根据需要对问题进行了选择,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以便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1.因变量及其操作
基于调查问卷中“QD3(2)”的问题,我们将政府公信力以中央政府公信力为外化形式。考虑到统计的方便性,将中央政府受信任程度分为两类:“完全可信”“比较可信”“居于可信与不可信之间”综合为“信任”,表示为“信任”=1;“完全不可信”“比较不可信”综合为“不信任”,表示为“不信任”=0。
2.所选取的控制变量与自变量及其操作
基于研究假设,笔者从CGSS2010选取影响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与自变量,控制变量包括个体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和政治面貌;自变量主要涉及社会因素:领导干部的受信度、本地政府的受信度、群体性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度、政策规定的遵守度及政府官员对民意的重视度。
(1)性别
将年龄做成二分变量,男性赋值为1,女性赋值为0。
(2)年龄
由调查问卷中的“QA3”可知被访者的出生日期,以此可以计算出被访者年龄。操作方式为“问卷年份”(2010)减去“被访者出生日期”即可得实际年龄,经统计分析得出被访者的年龄区间为[17,96]。
(3)受教育程度
由调查问卷中的“QA7a”可知被访者的最高受教育程度。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将众多的受教育情况分为4种:数值1代表“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数值2代表“初中文化水平”,数值3代表“高中文化水平”,数值4代表“大专及以上水平”,删除为“其他”的备选项。
(4)总收入情况
由调查问卷中的“QA8a”可知被访者2009年度的总收入情况,为了避免出现异方差的情况,我们将收入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5)政治面貌
由调查问卷中的“QA10”我们可知被访者的政治面貌情况,根据分析需要,我们可以将共产党员定义为数值1,将民主党派、共青团员、群众赋值为0,进行二分变量分析。
(6)领导干部的受信度
由调查问卷中的“QD2(5)”可知领导干部在公众中的受信任程度。根据分析可以将领导干部的受信任程度分为两类:“完全可信”“比较可信”“居于可信与不可信之间”综合为“信任”,表示为“信任”=1;“完全不可信”“比较不可信”综合为“不信任”,表示为“不信任”=0;形成二分变量。
(7)本地政府的受信任度
由调查问卷中的“QD3(3)”可知本地政府在公众中的受信任程度。根据分析可以将本地政府的受信任程度分为两类:“完全可信”“比较可信”“居于可信与不可信之间”综合为“信任”,表示为“信任”=1;“完全不可信”“比较不可信”综合为“不信任”,表示为“不信任”=0;也形成二分变量。
(8)政府官员对民意的重视度
由调查问卷中的“QD10(8)”反映出政府官员对民意的表达和诉求是否给予足够的重视。其中包括5个公众对该调查问题的认可度,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形成二分变量:“完全同意”“比较同意”“居于同意与不同意之间”综合为“同意”,表示为“同意”=1;“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综合为“不同意”,表示为“不同意”=0。
(9)群体性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度
由调查问卷中的“QD12(a)”,我们能够获取被访居民在近三年的现实生活中是否经常遇见如联合抵制不合理收费、串联起来反对征地或拆迁、集体抵制某些项目的实施、集体请愿、集体上访、集体罢工、集会、游行、示威等群体性活动或行动。备选回答有“1—是”“2—否”,并且是后面还附有遇见次数,我们可以将“是”=1,“否”=0。
(10)政策规定的遵守度
根据调查问卷中的“QD22(3)”可知公众对政策规定的遵守程度来反映政府公信力的情况。其中包括5个层次的发生程度,我们可以将其归为两类:“总是”“经常”“有时”综合为“遵守”,“从不”“很少”综合为“不遵守”,形成二元分变量:“遵守”=1,“不遵守”=0。
(二)方法
笔者针对政府公信力将中央政府的信任度作为因变量,设置为二分变量,拟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引用的公式为:
其中:yij为因变量,b0为常量,bi为回归系数,xij为自变量,uij为方程残差。将文中涉及的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如表1。
(一)模型结果
针对表1中的数据,选择与中央政府公信力的有影响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1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中央政府公信力化为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情况,综合性别、年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将领导干部的受信任程度、本地政府的受信任程度、政府对民意反映的情况的重视程度、群体性行为或事件的发生情况等社会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stata12数据处理软件进行logit函数模型分析,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进行总体因素回归分析的8 689个样本中Prob>chi2=0.000 0,即P<0.01,可见在个体因素作为控制变量下影响中央政府公信力社会因素是呈显著性有效的统计学差异,而不是偶然、随机性误差或者因某个个例所造成的结果,因此无法拒绝大模型。针对逻辑序列回归模型的整体质量评价,鉴于我们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因变量是二分变量,不同于普通回归分析可以用R2表示模型解释的因变量方差的比例,只能通过平时称为“伪R2”(PseudoR2) 这个指标来进行大致衡量,由模型三中的PseudoR2=0.369 1可见我们的模型整体质量处于较高可信度。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表2 各类因素作为自变量对中央政府信任度的logistic分析结果
注:括号中的数字为标准差;***、**和*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5%和10%。
数据来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
(二)中央政府公信力与社会因素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前提下,我们将从单独分析社会因素的模型二和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综合分析社会因素的模型三相比较,并对处理结果的数据主要以社会因素对中央政府公信力作影响分析,模型三中可以发现综合社会的各相关因素对于中央政府公信力影响并非都很明显。下面我们主要依据总体因素分析的模型三并结合模型二对影响中央政府公信力的社会因素进行分析假设。首先针对个体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简单解释,由表二模型一可以发现性别对中央政府的公信力并不存在明显相关性拒绝原假设,而年龄与中央政府公信力呈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必须进行控制加以考虑,但其政治面貌对于中央政府的信任度的相关性则不明显,同时由模型一可以发现个人年总收入与受教育程度均对中央政府信任度有显著影响。因此将以上几个方面的个体因素纳入控制变量来着重对社会因素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进行讨论,使本研究结果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置信度与效度。
1.中央政府公信力与领导干部的受信任度相关性不显著
中央政府公信力是通过政府行为取信于公众而为公众所认知,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的代理者和发言人,是服务公众的最直接的群体,作为政府取信于公众的关键桥梁。由模型三的偶值比1.179 6 可得出领导干部的受信任度每增加一个点,中央政府信任度就提高17.96%,表明中央政府公信力虽然与领导干部的受信任度相关性不明显但依然成正相关,即领导干部的信任度愈高,中央政府公信力也愈高。因此领导干部的素质、行政行为以及其他相关情况直接影响着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强弱,领导干部作为政府和公众双重角色的代表,必须尽心尽责做好服务公众的工作。
2.中央政府公信力与本地政府的受信度呈正相关,且非常显著
中央政府的执政精神都是通过本地政府进行传达执行,作为与公众直接相关的公权力机构,其政策制定与执行情况是否与当地相适宜、是否满足当地群众的需求、行政机构设置及运行是否有效等都影响着公众间接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最终评价情况。新公共服务理论下的政府要求必须构建以民众需求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以本地政府高效执行为保障赢得公众信任。在表2中不论是模型二还是模型三中本地政府的受信任度SE值均保持在10以上的维度,且P<0.01,表明本地政府的受信任度与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呈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偶值比在模型三中显现最突出为69.014 9,可见本地政府的受信任度每提高一个点,中央政府公信力要提高68倍以上的信任程度,这证实了假设中本地政府受信任度与中央政府公信力的直接显著相关性,且成高度正相关。
3.中央政府公信力与政府部门民意重视情况的相关性表现不明显
政府公信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而中央政府公信力必定离不开对民意需求及民意表达的重视,只有心系民众、供民所需与解民所困并重才能构建良好的政府形象。因此必须变以政府为中心的以统管为主的执政方式,转化为以公众为核心的以服务为主的执政模式,形成政民合作治理的新常态。虽然模型二和模型三中P值均大于0.1而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但由偶值比可知在综合模型中民意重视程度增加一个点就能提高中央政府公信力4.32%,可见中央政府公信力仍然表现出与政府部门对民意的重视程度的正相关性,并不否定原假设。
4.中央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情况呈不显著负相关
公众的群体性行为或事件是对政府不满的间接影射,此类事件极易造成政府信任方面危机和政府行为合法性情况的困境。群体性事件也属于公共危机的一种,政府作为执政者在社会治理中必须保障社会稳定,积极应对并妥善解决该类不和谐因素,降低群体性行为或事件的发生频率,避免政府公信力遭弱化。基于CGSS2010分析的表二中发现:其相关性在综合各类因素分析的模型三中并不明显,但在不控变量单独分析时却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偶值比由0.655 9 提升为0.838 2,间接实证了中央政府公信力与群体性行为或事件发生度的负相关性原假设,群体事件发生频率每提高一个点中央政府的信用情况就下降17.28%。在民意不断觉醒的时代,政府公信的走弱,势必造成公众只有通过法律制度外的群体行为进行政治诉求与权利维护。
5.中央政府公信力与政策规定被遵守程度的相关性不显著
公众对中央政策文件的遵守程度是对中央政府及其制定的政策文件精神的尊重与认可,中央政府代表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有其始终围绕这三方面进行理政治国,才能赢得公众的拥护。在独立分析模型二和综合分析模型三中发现P值分别为0.791和0.795,反映两者之间相关性并不显著,在模型二和模型三中偶值比为0.85左右,由此可知公众遵守政府部门政策的程度每增加一个点,中央政府公信力反而降低15%左右,与公众遵守政府部门政策规定的程度越高中央政府公信力愈强的原假设不相符,因此拒绝原假设。就理论而言这两方面存在正相关,鉴于中国社会调查统计数据存在一些缺失措置情况,该因素需要日后进一步的进行研究。但不可否认,中央政府的权威与执行能力均离不开公众的信任,而政策规定被遵守程度则是公众对政府信任的衡量风向标。
根据对CGSS2010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分析,本研究主要将个体因素纳入控制变量,将社会因素作为自变量,得出结论如下: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时代,人们对于公民权利的强调以及知识与思维的拓展,俨然让他们在认识事物包括政府上变得更加全面。从社会因素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来看,公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程度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未表现显著性。而本地政府与公民接触最为频繁,其受公民信任程度是中央政府公信力在地方的一个直接体现,而本研究也充分验证了本地政府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相关性影响非常显著,地方政府公信力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民意的表达被政府的关注程度表明了政府对公众参与政治的态度,政治的开明也是中央政府取信于民的渠道,而公民的政策遵守程度实际反映出公民对政府、政策和规章的信任与尊重情况。但在本研究的处理结果中并未显示政府官员对民意的重视度和公众对政策的遵守程度与中央政府公信力有明显相关性,针对这方面的测度需要进一步深究。群体性行为或事件的发生程度是关乎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在CGSS2010的数据处理中未突显其对中央政府公信力的显著相关度,但数据处理结果仍证实了群体行为发生频度高低必然引起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变化。
政府公信力对政治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均有着深远与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中央政府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领导核心,更迫切需要问计于民、取信于民并最终服务于民。鉴于中央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涉及的方面众多,本文主要基于CGSS2010数据并根据现实情况选取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处理与整合分析,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展开研究讨论并得出以上结论。考虑到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局限,无法做到全方位的深入讨论研究,寄希望在未来有更多以定量方式分析中央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来解决政府公信力困境,从信用体系层面研究服务型政府,为构建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刘文兵.从“假虎照”事件看政府公信力[J].领导科学,2008(18):48-49.
[2] 朱卫卿.权力关系视角下的政府公信力建设[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36-38.
[3] 周红,艾太强.公共危机管理状态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重塑[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4):107-110.
[4] 贺善侃,张天丰.从柔性领导力开发谈提高政府公信力[J].理论探讨,2012(3):159-163.
[5] 陈玉忠,杜江先.把握两个基本点,切实提高政府公信力[J].行政与法,2013(10):10-14.
[6] 司林波.基于公共政策过程的政府公信力生成机理研究[J].行政论坛,2013(6):41-46.
[7] 杨敬峰.从服务型政府的视角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10-113.
[8] 姜晓秋,陈德权.公共管理视角下政府信任及其理论探究[J].社会科学辑刊,2006(4):41-44.
[9] 张旭霞.高绩效政府的创建与公信力问题[J].中国行政管理,2008(1):52-54.
[10]祝小宁,白秀银.政府公信力的信息互动选择机理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8):116-120.
[11]唐云峰,宋国庆.基于社会调查的地方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3(12):27-30.
[12]毕丽华,李灿林.关于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思考——以“躲猫猫”为例[J].行政与法,2009(7):18-20.
[13]徐敏娜.论当前提升政府公信力面临的挑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1):5-6.
(责任编辑 许若茜)
Empirical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bil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Based on Data CGSS2010
WANG Qing-lin, CHEN Shu-di
s(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s the key to political stability and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modernization governance. Giving the fact that academic analysis influencing factors on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s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ative, whi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s relatively scarce, this paper took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Chinese society (cgss2010) data as the object of analysis,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logical sequence of regression analysis to study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n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the case of integrated individual and social factors, the data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some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e factors mainly includ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ge, total annual personal incom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the trusted degree of local government, expecting to achieve the target about optimization of system of government credit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central government; credibility
2014-10-22 .
王庆林(1990—),男,广西临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为与公共政策分析;陈舒笛(1990—),男,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经济。
王庆林,陈舒笛.中央政府公信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CGSS2010年数据[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9):55-62.
format:WANG Qing-lin, CHEN Shu-di.Empirical Study of Factors Affecting the Credibility of Central Government: Based on Data CGSS2010[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5(9):55-62.
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9.011
D623
A
1674-8425(2015)09-00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