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竞争力地区差异响应分析

2015-02-18 06:32
统计与决策 2015年8期
关键词:惯量竞争力专利

蔡 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武汉 430073)

1 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准确和可靠的基础和保证。因此构建指标体系,一定是有构建的原则原理,才可能构建出一个系统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客观的反映和评价各地区科技竞争力水平。

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基于“投入——产出”原理,即:国家或者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同时结合科技的产出,以及科技对生产力的影响,从而探寻我国对于科技的投入产出效率。

因此本文一级指标包括科技的投入、科技的产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三方面,包含有16个二级指标。

选取的具体指标如下:

(1)科技的投入包含四个指标: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在校学生数、教职工数和教育经费。除了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是相对指标外,其他的科技投入指标,均是绝对数指标,能反映一个地方对科技所投入的绝对水平。

X1科技活动人员(万人):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和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的人员。

X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万元):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内所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主要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包括来自科研渠道的经费、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等四项实际用于科技活动支出的费用。

表1 科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X3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是指报告期内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课题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全部实际支出。包括直接支出和间接支出。

X4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投入强度,X4的计算公式为:

X4=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地方GDP×100%

(2)科技的产出包含六个指标:专利受理量、发明专利受理量、专利授权量、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和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这六个指标都是绝对数指标。

X5专利受理量(项):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里向专利审批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从专利类型来看,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受理量也就包括这三类。

X6发明专利受理量(项):是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里向专利审批部门提出的发明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

X7专利授权量(项):指由专利审批部门对专利申请无异议或者经审查无异议的,作出授予专利权的决定,并且派发专利证书,且将该事项予以登记和公告的专利数量。

X8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项):是指在技术市场交易活动中报告期内,签订成立的技术合同的总量。技术交易形式包括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技术中介、技术入股、合资经营以及组织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科研、区域性经济和技术开发规划等内容。

X9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万元):是指当技术市场交易活动时,报告期内签订成立的技术合同的这部分价款中扣除非技术性部分(例如项目承包合同金额中的设备购置费用、原材料、辅助人工、费用厂内运输等)后的技术性部分。

X10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指报告期内,工业企业新产品生产并形成的销售收入。

(3)科技对地区经济教育的贡献包括六个指标:企业技术引进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占收入比重、地方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其中四个是相对数指标,两个是绝对数指标。

X11企业技术引进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指出占收入比重(%),其计算公式为:

X11=(技术引进支出+消化吸收经费)/产品销售收入×100%

是为了衡量科技在企业,对外引进技术,对内消化技术的经费比例,是指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指标。

X12地方GDP增长率(%):衡量一个地区的GDP比上一年的增长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X12=(报告期生产总值-基期生产总值)/基期生产总值×100%

X13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指地区第三产业在报告期的增加值。

X14人均GDP(元):指一个地区的GDP总量除以该地区的总人数,得到的一个均值。

X15财政收入占地方GDP的比例(%):是指一个地区的财政收入与其地区的生产总值的一个比重。计算公式为:

X15=地区财政收入/地区生产总值×100%,该指标是衡量科技对地方GDP的贡献。

X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指一个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收入方面的重要指标。

2 基于对应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2.1 不同省份与科技竞争力指标的对应分析

将31个省份的16个科技竞争力指标的2011年的数据进行变换,变换后的协方差矩阵的第一个和第二个特征根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0%,也就是说用前两个特征根可以代表原始样本和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表2 惯量分解及比例分析

R型因子的分析:从表3最后一列的惯量分解的数值可知,R型因子能很好地解释指标X12和X11,即地方GDP增长率和地区技术引进支出和消化吸收占收入比重的变异情况,因为它们的惯量分解强度很高,分别为0.113和0.089;但是R型公共因子对X4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投入强度的解释力度基本为零,因为惯量分解强度接近于0。表3结合图1中A和B部分,可以清晰的发现:16个指标中有12个指标是在0以上,只有4个是在0以下,这说明这12个指标和余下的4个指标在科技竞争力体系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区分度十分高。相比之下,维度2上的区分度就要差一些。

表3 R型因子载荷及惯量分解

Q型因子的分析:从表4的最后一列惯量分解的数据可知,Q型因子对31个省市中,其中可以较好地解释北京、内蒙古的科技竞争力变异情况,因为北京的惯量分解强度是0.054,内蒙古的是0.032;但是对于安徽、湖北、河北等省份,Q型因子的解释力度就较弱,其惯量分解强度为0.002、0.003和0.004。结合表4和图1中C和D部分,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虽然31个省市在这二维图中呈现出交替变化的状态,但是却仍有很好的区分度。在维度1上从最小的-1.913到最大的0.851,极差达到2.763;在维度2上从最小的-1.448到最大的1.483,极差达到2.931。

表4 Q型因子载荷及惯量分解

图1 科技竞争力指标与各省份在二维度上的分布图

图2 科技竞争力指标与31个省市的平面点聚图

如图2中,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来分。

其一,北京、上海两地与人均GDP、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三个指标有相近的关系;说明北京和上海的科技产出,以及科技对两地的经济影响十分密切,科技的投入取得了明显的研发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地是属于科技投入多——科技产出多的区域,所以北京上海的科技竞争力领先全国其他地区,为第一类区域。

其二,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与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支出经费支出占企业收入比重这个指标有相近的关系;随着科技的溢出效益从发达地区向西部和北部地区的迁移,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企业也逐渐对技术引进和技术消化吸收重视,并且这种重视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科技进步和教育进步,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同时也从技术上提升了自身企业的竞争力,这三地属于科技投入少——科技产出多的区域,称之为第二类区域。

其三,西藏、贵州、青海、海南、云南和新疆六个地区,在二维图的左下方,处于一种极端值的状态,远离图中的科技竞争力指标,表明这两地的各类科技指标程度都比较低,因为它们没有与一个科技指标发生明显相近的关系。退一步说,在新疆自治区旁边的地方GDP增长率,也是与新疆自治区离得比较近,科技从发达地区逐渐的向新疆、青海、西藏等地迁移,其溢出效应对当地的地方GDP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该指标就是反映出这个现象,从相对发达的省份到西部地区,科技作为生产要素,其溢出效应大小有待进一步探讨;以上分析指出,这六个地区是属于科技投入少——科技产出少的地域,此为第三类区域。

最后,山东、广东、安徽、浙江、江苏、河南、河北、湖南、辽宁、陕西、福建、天津、湖北、四川、重庆等十五个地区与科技竞争力指标的投入指标有很大的相近关系。这些投入指标包括: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科技活动人员和地区R&D投入强度,说明这些地区在提高科技竞争力偏向于科技投入,原因可能是前期有着工业基础或者国家对科技投入的政策倾斜。相对于上述的地区,江西、广西、黑龙江、山西、吉林等五个地区与科技产出指标有“亲缘”关系,相近的科技产出指标有专利受理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受理量和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本文认为,这二十个地区是属于科技投入多——科技产出少的地域,即在相同的科技投入情况下,与第一类区域和第二类区域的科技产出相比,该地区的科技产出是较低的,对当地的经济促进作用也不理想,说明了科技投入的使用存在效率不足。

3 政策建议

从表2可知,对应分析在研究我国科技竞争力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对应关系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图2中的两组点位在平面图中,分散的很开,区分度好。通过计算出特征根和奇异值,对总体的信息量的解释程度可以量化测度,能够对不同的地区,其科技竞争力的特征给予准确的量化描述,从而进行区域划分,分析结论具有可信度。本文依据前文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对科技投入多——科技产出多的区域,维持当前的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和R&D经费内部支出等科技投入水平,就可以巩固该区域的科技竞争力;图2中表明该区域离地方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GDP、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以及城镇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等科技影响地区的五个指标太远,这说明北京、上海的科技影响力不够,应当在这五个方面提高,则其科技竞争力就能上一个台阶,与国际科技发达地区互通有无。

(2)对第二类区域,其优势在于企业的技术消化能力强,对于引进企业的生产的科技,能较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和当地服务。这就需要企业发挥主动性的作用,地方政府创造有利条件,一个是鼓励当地企业“走出去”,向科技水平高的第一类区域或者第四类区域引进行业的先进科技,实现企业的产能转化,产业升级;另一个是帮助企业“科研化”,创建平台与当地的科研机构如政府智库、高校合作,帮助企业把它的生产、销售和管理需求能被科研机构理解,进而科研成果能作用到企业的生产,提升其科技竞争力,实现良性循环。

(3)对第三类区域,这六个省市总体的科技竞争力水平低,为了提升该区域的科技竞争力,需要在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等方面改善。对于科技投入,地区应当培养和吸引更多的科技活动人员,用更好的待遇和未来的发展留住科技活动人员;在科技活动经费上,由于自身财力的缺乏,应当申请国家或者发达省份的资助,保障科技活动能正常进行;对于科技产出方面,对专利的申请者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加大宣传科技活动人员的奉献精神,实现专利受理量和发明专利受理量的量变,这样专利授权量就会增多,以期量变带来质变。对技术市场的成交合同,当地政府应当保障技术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对交易双方进行有效协商,实现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成交合同额的双增长。逐步的提升当地的科技竞争力,向第四类区域靠拢。

(4)第四类区域是所含的省、市最多的,这一区域是科技投入多——科技产出少,在地区的科技生产、科技创新中存在科技无效率,表明这二十个地区科技效率有提升空间。所以,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需要改善。当地政府部门在提升科技竞争力的过程中,应当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效率高、技术引进和消化能力强的企业,提高科技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企业部门应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活动人员的参与和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更应当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前者是基于要素投入的增加,后者是着力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1]孙冰,王为.基于多元对应分析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9,(5).

[2]左继红,胡树华.基于对应分析法的我国各省区域竞争力比较[J].商业研究,2006,(20).

[3]赵前,焦捷,王以华.中国省际科技竞争力评价_基于超效率DEA的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6).

[4]李伟铭,崔毅,赵韵琪.基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需求与障碍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9,(33).

[5]赵立雨,党兴华,师苹.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检验——基于1987~2008年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0,(11).

猜你喜欢
惯量竞争力专利
专利
并网模式下虚拟同步发电机的虚拟惯量控制策略
双馈风电机组基于非最大风功率跟踪的虚拟惯量控制
双馈风电机组基于非最大风功率跟踪的虚拟惯量控制
专利文摘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一种基于模拟惯量偏差的电惯量控制算法
日本竞争力
三阶不可约零-非零模式中的几乎惯量任意模式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