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疗效差别分析

2015-02-14 07:33向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5年1期
关键词:活动量脑栓塞脑血栓

向君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医院,湖南吉首416000)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疗效差别分析

向君

(湖南省吉首市人民医院,湖南吉首416000)

目的 比较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疗效差别。方法 对我院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血栓形成患者44例(对照组)和脑栓塞患者52例(实验组)给予相同剂量的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治疗方案为依达拉奉30mg/次加入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2次/天,治疗时间为14天。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要神经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改善,实验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比对照组好,疗效评定也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依达拉奉对脑梗塞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脑栓塞的疗效优于脑血栓形成。

依达拉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自由基

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可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用于改善急性脑梗塞所致的神经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临床工作中发现,依达拉奉对于脑血栓形成患者及脑栓塞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完全相同,为探讨依达拉奉对这两种病的治疗效果是否存在明显差别,本院特进行以下实验对此进行研究,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44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和52例脑栓塞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8h以内。诊断依据为1995年全国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排除标准为患恶性肿瘤、严重意识障碍、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血管疾病、严重呼吸道疾病及严重血液系统疾病者。脑血栓形成组共44例,男23例,女21例,年龄在56~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88± 6.17)岁,脑栓塞组共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在58~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18±5.6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且在用药之前,对两组均进行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 法

脑血栓形成组和脑栓塞组所有患者均按以下方案进行用药:依达拉奉30mg/次加入生理盐水1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2次/天,治疗时间为14天[2]。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以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1.3 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以及疗效判断标准[3]。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分为3个等级:①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②16-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③31-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

(2)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按依赖程度分为五个等级:①100分独立;②75-95分轻度依赖;③50-70分中度依赖;④25-40分重度依赖;⑤0-20分完全依赖。

(3)疗效判断标准疗分为以下几个等级:①治愈:评分功能缺损减少高于90%,病残程度0级;②显著进步:评分功能缺损减少高于或等于46%,并不超过90%,病残程度在1级至3级之间;③进步:评分功能缺损减少大于或等于18%,并不超过45%,生活基本自理;④无变化:评分功能缺损减少不超过18%;⑤恶化:评分功能缺损增加;⑥死亡。总有效率=[(治愈+显著进步+进步)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α=0.05),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用t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

两组间治疗前CSS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后的CSS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ADL)

两组间治疗前ADL差异无显著性 (P>0.05),两组均采用依达拉奉治疗后的ADL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依达拉奉治疗后,实验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比较(±s)

表1 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比较(±s)

组别脑栓塞组脑血栓形成组t值或χ2值P值例数(n)44 52治疗前23.1±9.3 22.9±10.1 0.633>0.05治疗后90.8±8.2 81.5±9.6 3.435<0.05

表2 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ADL)比较(±s)

表2 治疗后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ADL)比较(±s)

组别脑栓塞组脑血栓形成组t值或χ2值P值例数(n)44 52治疗前66.5±11.4 67.9±10.8 0.500>0.05治疗后9.8±7.2 15.6±8.3 5.112<0.05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在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被混淆,但两者发病机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脑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脑血管壁凝结成块,导致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甚至硬化,进而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4]。由于脑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特别在是脑组织缺血后再灌注过程中,产生大量羟自由基,羟自由基可氧化细胞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引起细胞膜的损伤,进而导致缺血性脑损伤,破坏神经元,引起脑水肿,同时自由基破坏蛋白质及核酸,加快细胞死亡。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所致,其发病机制是栓子突然闭塞血管,致使侧循环不能发挥作用,其灌流区域缺血而引发高度水肿,同时,发病数日内栓子破碎随血液移动,产生再通现象,促进以活性氧自由基为首的各种自由基产生,进而损伤细胞膜,造成神经元的破坏[5]。

依达拉奉的化学名是3-methyl-1-pheny-2-pyrazoline-5-one,具有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缓解脑缺血和血管再通后的脑水肿、保护被损害组织和坏死神经的作用[6]。依达拉奉主要通过4个方面的作用保护神经组织:清除缺血和缺血再通部位产生的羟自由基,抑制脂质的过氧化作用;抑制白三烯的合成从而保护内皮细胞;抑制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脑细胞损害的作用;抑制血管痉挛[6]。

依达拉奉作为第一个发现并应用于临床的自由基清除剂,可用于治疗多种心脑血管疾病[6]。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其治疗效果存在着差异[7]。本研究中,作为实验组的脑栓塞患者与作为对照组的脑血栓形成组患者在经相同的依达拉奉治疗方案治疗后,脑栓塞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0.8±8.2),高于脑血栓形成组患者的(81.5± 9.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栓塞组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为(9.8±7.2),优于脑血栓形成组的(15.6±8.3),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脑栓塞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而脑血栓形成组仅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与张红、刘琴等人的实验结果一致[7]。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缺血后再灌注和不伴有再灌注的缺血相比,前者更易产生自由基,而脑栓塞在发病后再通时易引起再灌注损伤,产生大量自由基,因此在脑栓塞早期使用依达拉奉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减轻再灌注对缺血神经细胞的损伤,治疗效果相对优于再灌注损伤小的脑血栓形成。就目前看来依达拉奉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大医学工作者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从而制定出针对不同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以便更好地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9(6):379-380.

[2] 刘风琴.依达拉奉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北方药学2013年第10卷第7期.

[3]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4] 唐宝康.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月第15卷第1期.

[5] ]赵莹,刘明亮,张军,赵晶,刘爽.依达拉奉治疗脑栓塞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年1月第4卷第1期.

[6] 马利萍,孙建国,彭英,王广基.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机制及临床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1 Mar;16(3).

[7] 张红,刘琴.依达拉奉治疗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疗效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05年第32卷第6期.

猜你喜欢
活动量脑栓塞脑血栓
北京地区泌乳母牛活动量的群体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童年活动量大 运动习惯保持
奶牛发情期活动量变化规律研究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游戏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研究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